2020年1月2日,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因為其體型大,味道鮮美,所以被人類大肆捕撈。長江白鱘從未被養殖成功,也沒有留下標本,只有一張紀念郵票證明她曾經來過。
事實在不斷的告訴我們,她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2002年最後一隻人工養殖白暨豚死亡,直至今天長江流域仍然沒有再次發現白暨豚。
相遇白暨豚,是機遇也是緣分。
1980年,水生生物專家劉仁俊接到一個電話,水產收購所竟然捕捉到了一隻活的白暨豚。劉仁俊激動萬分,連夜租了一輛吉普車前去,隨後這隻白暨豚被接到水生所。劉仁俊發現,白暨豚的背後因為被鉤子捕撈的原因,已經有很嚴重的發炎。
劉仁俊在動物治療這方面沒有經驗,便請了兩名北京動物園的獸醫。在嘗試各種治療方法無果之後,劉仁俊為這隻白暨豚做了一件摻著中藥的馬甲,白暨豚的病竟然因此神奇的好轉了,這隻白暨豚被取名為「淇淇」。
淇淇是唯一一個被養殖成功的雄性白暨豚,為我國白暨豚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淇淇為研究白暨豚這一物種提供了鑰匙。
生命的悲劇,它的死亡只是一個縮影。
看著淇淇一天天長大,劉仁俊卻在憂心。海豚是有靈性的,他們的智力如同人類的小孩子。淇淇太孤獨了,於是劉仁俊等人打算為淇淇尋找一個伴侶,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淇淇的精神問題,也是為了成功繁殖白暨豚。
打撈過程辛苦異常,白暨豚的數量不僅僅少,其叫聲還和江豚類似。終於在不懈的努力之下,捕撈隊捕獲的雌性白暨豚中的一隻「珍珍」與淇淇見面了。
可惜的是,珍珍只和淇淇生活了不到三個月,便因為間質性肺炎去世了。當時的淇淇還沒有性成熟,他們並沒有成功繁殖。可憐的淇淇再次走上了孤身一人的道路。
劉仁俊說自己最為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為淇淇最終尋的伴侶。晚年的淇淇非常孤獨,年老力衰的同時又得不到陪伴,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水生所告知了劉仁俊淇淇去世的消息,讓他過去看一看,他卻說自己不去。劉仁俊清楚,叫他過去是要對淇淇的屍體進行解剖、製作標本。劉仁俊陪伴了淇淇二十二年,對淇淇是有感情的。對劉仁俊來說,淇淇像孩子也是朋友。
其實淇淇的離開,只是一個縮影,終於在2007年,經過長年的觀察,生物學家宣布,中國白暨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每一個物種的滅絕是生物進化的必然,這本來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然而人類的出現,將生物滅絕的速度提升了一千倍。
白鱘、 白暨豚的悲劇,很大程度上都是出於人類的所作所為。我們為了自己的發展,曾經傲慢的踐踏一切,哪怕是本應與我們等價的生命。
白暨豚只是功能性滅絕了,並不能說是完全滅絕。我們還可以等待,等待某一天,在長江流域中再次飛躍出一隻白暨豚,到時候就看我們要如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