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來自美國的海洋生物學家團隊,在對全球近20%的珊瑚礁區域展開調查後,發現鯊魚如今在很多海域中,都已經出現了「功能性滅絕」,而滅絕的原因,則與人口密度大、治理不善和過度捕撈有關。
生活在海洋中的「活化石」
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已經屬於非常古老的生物了,不過事實上,地球生命演化40多億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誕生過無數的物種,絕大多數都比恐龍還要古老。
鯊魚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發現,最早在4.1億年之前,鯊魚就已經出現在地球的海洋之中,在漫長的時間裡,鯊魚經過了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一直到今天,仍然有300多個種類存活,不過,當人類崛起後,鯊魚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很多鯊魚都喜歡生活在珊瑚礁和海洋底部附近的大陸架周圍,所以,想要研究鯊魚的生存現狀,只需要對全球的珊瑚礁區域進行探測就可以。在過去的5年時間裡,美國的海洋生物學家團隊基本上摸清了世界上所有的「礁鯊」,最終發現它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什麼是功能性滅絕?
簡單來說,就是在自然條件下,一個物種因為數量銳減,導致沒有辦法進行自然的繁衍生息,所以,因為沒有後代誕生,自然數量也就會越來越少,即使是目前還存在於地球之上,但是用不了多久,就會徹底滅絕了。
大家也可以理解成,如果一個物種被宣布「功能性滅絕」,那麼它們已經迎來了滅絕的前兆,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多年來,伴隨著人類的活動,很多動物都已經出現「功能性滅絕」,比方說白鱀豚、野生華南虎等等。
如今,絕大多數的物種出現「功能性滅絕」,也都是和地球的氣候環境變化、棲息地被破壞、食物資源短缺、人類的捕殺等有關。雖然在國際上很久之前就展開了治理和保護,不過,因為地球上的物種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想要挽救它們,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什麼導致鯊魚「功能性滅絕」?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導致鯊魚滅絕的3個原因,分別是:人口密度大、治理不善和過度捕撈,下面,就讓我們一一分析一下。
一,人口密度大
自從人類開啟工業新時代,人類的生活越來越便捷,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口數量也迎來了飛速的增長。人口密度過大,就會導致人類對於各類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些資源除了陸地資源,還包括海洋資源。
同時,人口密度大,也導致各類汙染現象越來越嚴重,研究發現,就連兩極地區的海洋中,也有了人類汙染物的身影,這些對於海洋生物來說,都是危險的存在,多年來,因為人類垃圾而死去的動物數不勝數,自然,鯊魚也因為人類對於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出現了生存危機。
二,治理不善
雖然如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已經開始對鯊魚展開保護,並且劃分鯊魚保護區,不過並不是所有海域的鯊魚,都被保護起來了。
出於利益的趨勢,和人類本能對於鯊魚的恐懼,導致一些地方對於鯊魚濫捕濫撈,當然,這也與管理不當有關,所以,對於那些治理不善的區域來說,鯊魚的數量自然越來越少。
三,過度捕撈
其實,人口密度大和治理不善,都會導致對鯊魚的過度捕撈,這三個原因其實是互相作用,都是導致鯊魚滅絕的「兇手」。
風靡亞洲的高端食材——魚翅,它就是鯊魚翅,被很多人都看作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所以,即使魚翅的價格一路走高,也會有人高價購買來食用。這就導致人類對於鯊魚的濫捕濫殺從未停止過。
同時,鯊魚雖然在地球上生存了幾億年,不過鯊魚的生長周期是非常緩慢的,很多鯊魚品種都是2年才會繁育一次,而且幼鯊的成活率也非常低。
此外,近年來海洋漁業的大力發展,偶爾也會出現一些錯捕錯撈的情況,這對於鯊魚來說,等於是「魚在水裡遊,禍從水面來」,棲息環境不得安穩,也導致它們的繁殖率越來越低,最終出現了「功能性滅絕」。
人類有辦法挽救鯊魚嗎?研究人員認為,巴哈馬在過去的30年時間裡,禁止捕撈鯊魚的舉措還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值得很多治理不善的國家來學習,下一步,研究人員也準備建立科學的捕魚管理措施,希望可以在保護鯊魚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7月24日文章《對全球近20%珊瑚礁區域的調查顯示:鯊魚已在部分海域「功能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