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全球4年超大規模追蹤 鯊魚在20%暗礁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

2020-12-05 中國小康網

中國小康網7月24日訊 老馬 根據今天發布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一份空前調查,全球暗礁海域的鯊魚數量驚人銳減,在研究的海域中,近20%的地點呈現鯊魚「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ct)。

全球鯊魚數量銳減

法新社報導,這份調查為期4年,動用1萬5000多具遠端遙控的所謂「誘餌攝影機」(chum cam),在近60個國家超過370個暗礁海域進行研究,首度全面了解全球哪裡還有許多礁鯊活躍,而哪裡的礁鯊實際上已滅絕。

這份報告的第一作者、加拿大達爾豪希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副教授麥克尼爾(Aaron MacNeil)表示,研究的結果令人擔憂。

他在記者會上說:「我們原本預期,...地球上每個暗礁海域應該都有鯊魚出沒,結果發現我們調查的海域中,有20%沒有任何鯊魚,這令人非常擔心。」

調查顯示,在卡達、印度、越南及肯亞等8個國家的暗礁海域,完全找不到鯊魚。這不代表這些國家的海域沒有鯊魚,但證明當地暗礁海域的鯊魚數量少得可憐。

麥考涅說:「這些國家就是我們所說,礁鯊...在當地生態系統已失去任何角色,也就是它們已經功能性滅絕。」

研究指出,破壞性的捕魚活動最可能是礁鯊數量大減罪魁禍首。「使用流刺網和延繩捕魚,對原本數量相對豐沛的礁鯊帶來最大負面影響。」

相關焦點

  • 一些調查顯示鯊魚在一些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
    一項對世界上近20%的珊瑚礁地區的調查顯示鯊魚在一些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北京科技日報7月23日電(實習記者龍雲)22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對全球近20%的珊瑚礁地區進行的調查顯示,鯊魚在一些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這是有記錄以來珊瑚礁鯊魚數量急劇下降的最大事件。
  • 鯊魚已在部分海域「功能性滅絕」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2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對全球近20%珊瑚礁區域的調查顯示,鯊魚已在部分海域「功能性滅絕」,這是自有記錄以來珊瑚礁鯊面臨的最大的一次數量銳減事件。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邁克·海特豪斯和戴米安·查普曼在5年前開始一項名為Global FinPrint的合作研究,旨在以標準化方式調查世界上所有的礁鯊(該物種比漫遊公海的鯊魚更易發現)。在五年的時間裡,該團隊對371個熱帶珊瑚礁群進行了調查,拍攝並分析了超過18000小時的視頻。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如今生物學家宣布: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
    發現鯊魚如今在很多海域中,都已經出現了「功能性滅絕」,而滅絕的原因,則與人口密度大、治理不善和過度捕撈有關。鯊魚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發現,最早在4.1億年之前,鯊魚就已經出現在地球的海洋之中,在漫長的時間裡,鯊魚經過了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一直到今天,仍然有300多個種類存活,不過,當人類崛起後,鯊魚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 研究發現:全球20%珊瑚礁中的鯊魚已經功能性滅絕
    根據周三發表在 《自然》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目前全球約有五分之一的珊瑚礁中的鯊魚幾乎滅絕。 全球FinPrint組織的這項研究檢查了58個國家和地區的371個珊瑚礁,發現其中約20%的珊瑚礁中的鯊魚已經「功能性滅絕」。
  • 鯊魚出現「功能性滅絕」!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如今或無法挽救
    鯊魚就是一個比恐龍要古老的物種,根據資料研究發現,最早在4.1億年前,海洋裡就已經出現了鯊魚的身影。我們要知道,這幾億年的時間裡,地球肯定發生過不少次生物大滅絕,但到今天為止,鯊魚仍然活在世上,並且種類還有300多種之多,可想而知它們生命力的頑強。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人類是幕後黑手
    ,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因為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鯊魚的形象都是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而且它們還會襲擊人類,不過,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卻發現,未來地球上或許再也沒有鯊魚了,因為它們已經開始出現「功能性滅絕」。
  • 過度捕撈造成海洋鯊魚物種面臨滅絕
    自然資源保護人士表示,過度捕撈威脅著全球三分之一的公海鯊魚物種瀕臨滅絕。 錘頭鯊(Hammerhead)、巨蝠鱝(giant devil ray)以及鼠鯊(porbeagle shark)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編制的首份海洋鯊魚64種瀕危物種的紅色名單之中。鯊魚是很容易遭到滅絕危險的物種,因為它們的成熟期很長、而且繁殖很少。
  • 鯊魚躲過多次物種滅絕,如今因為人類,它們將面臨滅絕!
    現代版活化石鯊魚作為地球上古老生物之一,被稱之為現代版活化石,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發現最古老的化石大約在4億年前,也就是說4億年前地球上已經有鯊魚的身影,由此可以看出鯊魚是一種極為強大生物。這4億年中地球持續變化,甚至連恐龍也在這個過程中滅絕了,它們成功逃脫了地球上大災難,人類不得不佩服它們,它們和恐龍一樣,在海底中稱霸王,截止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地球上已經有300多種鯊魚仍然存在。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晨報訊 國慶期間,經過有關部門同意,由來自全國的20名志願者組成的民間科考隊對長江部分江段啟動了科學考察,目的主要是尋找已經被科學家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志願者透露,他們在安徽蕪湖江段發現疑似白鰭豚身影。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不排除長江裡殘存少量白鰭豚個體。白鰭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古老物種,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被譽為「長江女神」。
  • 鯊魚數量極劇下降成"稀罕物" 或早於大熊貓滅絕
    就在中國漁民興奮地清點出售鯨鯊換回的鈔票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佛羅裡達工學院的生物學家兼鯊魚研究專家迪姆西-特理卡斯表示,地球上的鯊魚正以驚人的速度銳減,它們的總體數量看似遠遠超過中國的大熊貓,但它們誰先滅絕還很難說——迪姆西-特理卡斯從小就喜歡鯊魚,上大學時就開始到鯊魚聚集海域做系統的觀察和記錄。在完成有關鯊魚生命周期研究的博士論文後,他已經是世界著名的鯊魚專家了。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女神」白暨豚,也已經功能性滅絕
    2020年1月2日,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因為其體型大,味道鮮美,所以被人類大肆捕撈。長江白鱘從未被養殖成功,也沒有留下標本,只有一張紀念郵票證明她曾經來過。2002年最後一隻人工養殖白暨豚死亡,直至今天長江流域仍然沒有再次發現白暨豚。相遇白暨豚,是機遇也是緣分。1980年,水生生物專家劉仁俊接到一個電話,水產收購所竟然捕捉到了一隻活的白暨豚。
  • 極端全球變暖將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
    一項新研究顯示,極端的全球變暖將導致海洋動物無法呼吸,並引發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消滅了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
  • 滄龍和蛇頸龍都已經滅絕,為什麼鯊魚卻不滅絕?
    翻開地球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上出現過一種種強悍而兇猛的動物,但最終也離開舞臺,就拿恐龍來說,就曾在2.4億年稱霸地球陸地,即使是現在,也是當之無愧的陸地生物霸主,而對於海洋領域來說,其中產生的霸主更多,有滄龍、蛇頸龍等,後面又出現了巨齒鯊,到了現代,又有虎鯨、大白鯊等兇猛動物
  • 原來,鯊魚裡也有這麼多奇葩!視力為0卻能活400歲...
    為了了解尖吻鯖鯊驚人遊速的秘密所在,工程師們已經展開了對其皮膚的研究。我們知道應用了鯊魚皮特殊盾鱗結構的泳衣已經幫助遊泳運動員成功提速,因此工程師們也希望利用同樣的原理為交通工具減少阻耗,提高速度和靈活性。鯊魚盾鱗結構,不僅降阻還能抗菌。
  • 糧農組織:地中海和黑海鯊魚面臨滅絕危險
    在過去兩個世紀中,由於毫無節制的捕撈和獵殺,地中海和黑海中的鯊魚數量急劇下降,現已瀕臨滅絕的邊緣。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糧農組織在3月14日發布的《地中海和黑海的軟骨魚類:狀態、生態和生物報告》中指出,過去200年來,地中海捕撈重量中鯊魚所佔的比例降低了97%以上,如果目前的捕撈狀況持續下去,鯊魚將面臨滅絕的危險。此外,據估算,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黑海海域鯊魚物種的捕撈量也下降了近一半。
  • 法媒:日本今年將捕撈227頭鯨魚 其中一類鯨魚面臨滅絕威脅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法媒稱,專家們稱,日本7月1日恢復的商業捕鯨活動所針對的3種鯨魚中的一種面臨滅絕威脅,另兩種鯨魚的亞種群數量也嚴重減少。報導稱,國際捕鯨委員會1986年宣布的暫停捕鯨決定禁止一切捕鯨活動,但包括日本在內的3個國家後來利用相關漏洞無視這一禁令,同時繼續留在該委員會中。報導還稱,日本擅自設定的新捕撈配額包括150頭布氏鯨、52頭小鬚鯨和25頭大鬚鯨。
  • 南極海域突然出現大量冰山暗礁,不少船隻險被撞翻
    這艘曾號稱永不沉沒的船隻在第一次航行的時候就觸礁沉沒,至今也沒有能夠將其打撈起來,有科學家稱,根據鐵達尼號的腐蝕情況來看,預計在2030年將會完全消失。眾所周知,鐵達尼號是由於觸碰到冰山才會導致船隻斷裂,最終沉入海底,而觸碰冰山這類觸礁事件,其實在大海航行中是每一個船員都十分擔心的事情。
  • 它們視力為0卻能活到四百歲:最「奇葩」鯊魚大盤點
    為了了解尖吻鯖鯊驚人遊速的秘密所在,工程師們已經展開了對其皮膚的研究。我們知道應用了鯊魚皮特殊盾鱗結構的泳衣已經幫助遊泳運動員成功提速,因此工程師們也希望利用同樣的原理為交通工具減少阻耗,提高速度和靈活性。鯊魚盾鱗結構,不僅降阻還能抗菌。
  • 中華穿山甲爭議:「功能性滅絕」還需慎提|新京報專欄
    著名穿山甲專家、華南師範大學的吳詩寶教授等在2004年對我國穿山甲受危狀況的評估中認為,自上個世紀60年代至今,中華穿山甲的數量已經下降了88.88%-94.12%,它們已經從山野常見的動物,變成了罕見動物。因此,吳詩寶教授等呼籲將中華穿山甲的保護等級從二級提升至一級,可見形勢之嚴峻。
  • 遠古鯊魚意外躲過大滅絕
    科學家發現,一些小型鯊魚在遠古海洋中遨遊的時間比科學家原先預計的要長得多,它們一直存活到了1.2億年前。這表明,深海環境可能在「大滅絕」事件中為許多掠食者提供了庇護所。  大約2.5億年前,地球上有約90%的海洋生物物種消失,這一事件被稱為二疊紀與三疊紀滅絕事件。在地質年代的5次大型滅絕事件中,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因此又被稱為「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