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2020-11-23 合肥在線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專家:不排除個體存活可能

合肥在線 2016-10-08 08:01 稿源: 合肥在線綜合

白鰭豚(資料圖)。

晨報訊 國慶期間,經過有關部門同意,由來自全國的20名志願者組成的民間科考隊對長江部分江段啟動了科學考察,目的主要是尋找已經被科學家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志願者透露,他們在安徽蕪湖江段發現疑似白鰭豚身影。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不排除長江裡殘存少量白鰭豚個體。

白鰭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古老物種,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被譽為「長江女神」。隨著長江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白鰭豚的數量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僅剩400頭左右,在1997年的一次大規模科考中,科學家在長江僅發現13頭白鰭豚。2006年,來自7個國家的科學家對長江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野外白鰭豚科考行動,結果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2007年中外科學家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介紹,所謂功能性滅絕有兩層含義:一是種群稀少,功能喪失,對生態環境影響微小;二是數量下降至無法保證種群繁殖的需要,就是不能實現種群繁衍功能。但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有漁民發現白鰭豚身影的消息傳出,「以白鰭豚為目標的考察對長江仍然意義重大。」王丁說。

9月30日,來自北京、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的20名志願者兵分兩路,從安徽安慶出發,一路向上遊前往江西九江湖口,一路順流而下向安徽蕪湖黑沙洲,兩路人馬沿途尋找白鰭豚,同時記錄長江江豚的分布情況。

科考隊員、志願者宋奇介紹,10月4日,科考隊員在安徽蕪湖黑沙洲江段發現白鰭豚蹤跡,「尖嘴、白色的身體,連續幾次出水,是白鰭豚!由於沒有來得及拍照,沒有留下影像資料,但是我們馬上放了聲吶裝置,希望當時捕捉到了信號。」

中科院白鰭豚、江豚研究專家王克雄博士說,根據志願者們的描述,如果沒有偏差,有可能是白鰭豚。「白鰭豚目前是功能性滅絕,並不是徹底滅絕,所以長江裡不排除有個體存活的白鰭豚。如果存在,最有可能在安徽江段,因為那裡支流特別多。但是最終結果,還是要在分析這次科考資料後,並且也取決於他們資料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王丁認為,民間科考行動對於長江保護非常有意義,不論能否發現白鰭豚,都可以進一步喚起社會對長江大保護的關注和重視。建議這樣的科考活動定期開展,並且呼籲漁政部門、科研機構能更多地參與進來。

據介紹,10月7日此次民間長江白鰭豚科考活動已近尾聲,志願者們已經將沿途考察的視頻、圖像、聲吶等資料交給中科院水生所的專家進行進一步研究。據新華社


相關新聞:「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

世界上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攝於2001年。

在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的第九年,有人在長江蕪湖段或再次看見了白鰭豚的蹤跡。

據安徽衛視稱,10月4日,一支由民間愛好者的考察隊在長江安徽蕪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鰭豚。考察隊將發現通報給了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經派出科研人員已前往調查。

白鰭豚在25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長江,被稱為「活化石」。白鰭豚是同人一樣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類動物,其通體雪白,視聽器官退化,聲吶系統非常靈敏。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及活動不當,曾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鰭豚大量銳減。2006年,七國科學家在長江進行了40多天大規模搜尋後,未發現一頭白鰭豚。次年8月,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期刊據此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是指某一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根據國際慣例,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標誌著一個物種滅絕。

其後,曾多次有目擊者聲稱看到白鰭豚,然而這些目擊記錄都沒有得到確證。

儘管宣布了「功能性滅絕」,研究學者和志願者卻一直都未放棄尋找白鰭豚的蹤跡。按照國際慣例,確定一個物種滅絕必須連續考察整個分布區,在該物種一個生命周期內未發現存在才算滅絕。白鰭豚一般可活30年,確認滅絕必須30年內連續對其生存狀況進行考察。

據鳳凰網報導,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2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集結安徽,在最有可能發現「長江女神」的江段分兩路尋找白鰭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向考察隊提供了培訓指導,並無償出借一套被動聲吶搜尋設備供考察使用。

安徽衛視報導稱,10月4日上午,考察隊在進入黑沙洲洲頭輔航道一千米時,開在前面、靠東岸行駛的2號船上的考察隊員首先發現左前方兩三百米處有一頭長著尖嘴、全身灰白色的動物躍出水面。報導稱,這頭疑似白鰭豚在漁船左側又第二、第三次出水,每次出水間隔距離有二三百米。最後,它從二號船的左前方向上遊逆流而上,瞬間消失在長江的水流中。

據報導,考察隊放下了聲吶探測儀,希望能夠記錄白鰭豚發出的回聲定位信號。但可惜,當時沒人用相機記錄下這一瞬間的有效影像。考察隊將情況上報給了中科院武漢水生所,水生所派出專業人員加入到民間考察中。據稱,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聲吶探測儀的數據進行分析。此外,考察隊在船頭安裝了記錄儀,他們將對錄下的音視頻做仔細研讀。

作為長江特有的淡水鯨類動物之一,在歷史上,白鰭豚的數量曾經相當多,史書曾稱「江中常見之」。50年前,人們還曾在長江看到白鰭豚成群結隊出沒。然而,隨著近幾十年人類活動的增加及不當活動,白鰭豚數量銳減。20世紀70年代,我國正式開始對白鰭豚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介紹,當時長江白鰭豚的數量僅剩400多頭。其後,1997年至1999年水生所和農業部組織專家對白鰭豚進行了大規模的搜索和考察活動,都發現過白鰭豚。2006年七國科學家再次組織大規模搜索行動,也未果。

王丁曾在《光明日報》撰文表示,人類活動對白鰭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四方面:一是航運侵佔了其生活空間;二是汙染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傷害,包括餌料魚類資源減少,免疫、生殖系統受到危害等;三是水工建設的影響;四是漁業活動。過度的漁業捕撈導致其食物資源減少,非法漁業作業方式更會造成直接傷害。(界面新聞)

相關焦點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長江安徽銅陵至蕪湖段高度疑似白鰭豚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企業攝影家自然基金提供 焦少文 攝   武漢東湖之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有一座白鰭豚館。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月8日,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李琴  2006年12月13日,武漢長江邊,小雨。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卻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急劇減少,更被中外科學家認為「功能性滅絕」。
  •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白鰭豚的習性生活介紹!
    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20年前的估計只有300頭左右,當時就已面臨滅絕的危險.  白鰭豚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鐘,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在地球已經滅絕的生物中,我國有種鯨類生物,它被稱作「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說到這,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白鰭豚,卻在短時間內突然滅絕,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小編多方查證物種研究所,為大家揭秘,白鰭豚滅絕了嗎,真相到底是什麼。白鰭豚也被稱為中華江豚,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鯨類生物。根據挖掘出的化石顯示,早在2500萬年前便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   38天來,在近3400公裡的航程中,除了兩次疑似白鰭豚的事件外,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下船的時候,有人給因故提前返回武漢的科考隊隊員王克雄發了條消息:「結束了。」 大學畢業後直接進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簡稱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鰭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簡訊,他幾近淚下,「我意識到,我們可能真的要和白鰭豚說再見了。」
  • 最後一隻人類呵護下的白鰭豚"淇淇"3D"復活"
    「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鰭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獲後送至水生所,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頭活的白鰭豚。據悉,這是我國自然博物館首次對珍稀動物標本3D建模復原。
  • 白鰭豚悲劇:結束,還是開始
    三十年前的這天,一頭名叫「淇淇」的白鰭豚被人們從湖南城陵磯抬到武漢,當做國寶一樣伺候;三十年後的這天,它已成了一尊標本被擺在白鰭豚標本館,渾身蒙塵,無人記起 和「淇淇」同樣生活在中國長江,並且是這條母親河中特有的另一種淡水鯨類哺乳動物——長江江豚,現僅有1000頭,正以每年5%速度驟減。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而10年後卻一條也沒有發現。位於武漢的白鰭豚館自從一頭叫「淇淇」的白鰭豚去世後一直閒置著,因為這5年來再沒有人見過活著的白鰭豚……此前,該物種已經在地球上,在長江裡生存了2000萬年左右。科學家認為,白鰭豚處於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在長江水域中沒有任何天敵,因此其滅絕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臨的所有威脅都來自人類。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四位漁民並不知道他們製造了一個轟動世界的新聞,更不知道淇淇的捕獲地城陵磯,正是66年前美國博物學家霍伊採集到全世界第一件白鱀豚模式標本的產地(就像北京南海子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種產地,1865年被科學發現於此)。圖為我2018年在鄱陽湖拍攝到的瀕危物種:長江江豚。
  • 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4】
    原標題: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張蕾、鄭晉鳴)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通過對白鰭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科學家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並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Nat Commun: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種群歷史
    本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了白鰭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組序列 。這項研究有助於了解白鰭豚的生活習性與其被滅絕原因。白鰭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已被公認為「功能性滅絕」。它也是鯨類動物中因人類活動而被滅絕的第一種物種。
  • 網傳白鰭豚宣布滅絕,實則系謠言,我們該如何應對網絡謠言
    一天下午,一位網友發送帶有網絡搜索白鰭豚截圖的微博火遍全網,霎時幾萬轉發,只因寫著「#永別了,白鰭豚#在知道昨天宣布滅絕了」。 白鰭豚,一個頻繁現身於小學科學課本、廣為人知的瀕危物種。它就像是所有人的老朋友,得知他的去世,善良的網友們悲痛著。他們或表達自己的遺憾,或控訴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再見了,朋友。」
  • 近年十大滅絕物種:中國白鰭豚居首[組圖]
    北京時間10月28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從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間,從中華白鰭豚到聖赫倫那島紅杉,因為過度捕獵和開採、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汙染以及人類活動,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們,一些已在野生環境中消失,或者被宣告徹底滅絕。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自從1996年起,白鰭豚就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錄,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滅絕標籤。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鄭志方 通訊員王克雄 實習生蔡葳 王科          提要:2006年11月,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一種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的水生動物,結果一無所獲。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成為了一個懸案。
  • 長江白鱘滅絕、白鱀豚、鰣魚功能性滅絕: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今年年初,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震撼了廣大網友。人類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隨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研究人員推斷,在2010年前後,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了。 白鱘是長江內的獨有物種,它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在古代,長江白鱘被稱為「鮪」,最長能夠長到7-8米,重量可達到1噸。
  • 白鰭豚、臺灣雲豹,既然已經滅絕了,為什麼還會重新出現呢?
    例如中國水中大熊貓白鰭豚,2002年7月14日,隨著最後一頭白鰭豚淇淇的去世,人們也基本認定它已經滅絕,但是2018年4月,中科院拍攝到疑似白鰭豚動物。為什麼這些我們已經判定為滅絕的動物經常會重新出現呢?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要清楚這些物種最初是如何被宣布滅絕的。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物種大滅絕在生物生存年表上,一直是以百萬年為單位。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六次物種滅絕事件卻是以成倍速度在發生。前幾天在介紹部分滅絕動物的時候,有讀者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白鰭豚的滅絕是否和三峽大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