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bái qí tún),在長江裡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鯨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屬的唯一種.
白鰭豚的體形呈紡錘形,身長約2-2.5米左右,體重可達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長又細,背呈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為純白色,背鰭形如一個小三角,胸鰭宛如兩隻手掌,尾鰭扁平,中間分叉,善於遊水,時速可達80千米左右.由於長期生活在渾濁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視聽器官已經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針眼,位於雙眼後下方.但大腦特別發達,聲納系統極為靈敏,頭部還有一種超聲波功能,能將江面上幾萬米範圍內的聲響迅速傳入腦中.一旦遇上緊急情況,便立刻潛水躲避.白暨豚耐寒,體溫通常在36℃左右.
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20年前的估計只有300頭左右,當時就已面臨滅絕的危險.
白鰭豚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16頭.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溫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白鰭豚喜歡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隻,但它時常遊弋至淺水區,追逐魚蝦充飢.它的吻寬細長,上下頜長有130多枚圓錐形的同型齒,可它卻懶得咀嚼,只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暨豚往往成對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瞥見一眼.
白鰭豚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鐘,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
繁殖習性
白鰭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釐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鰭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產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鰭豚靠母親的乳汁餵養,直到五六歲才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身體結構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遊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釐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遊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鰭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鰭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遊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遊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鰭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遊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鰭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遊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遊速.
白鰭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所以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暨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暨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遊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後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遊動的方向與速度,白暨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繫.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佔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白鰭豚(學名:Lipotes vexillifer),也稱為白暨豚、白鰭,是一種淡水鯨類白鱀豚科動物,僅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流域,具長吻,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喜歡群居,性情溫順謹慎,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白鰭豚是恆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至20世紀由於種種原因使其種群數量減少,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白鰭豚不僅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