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的習性生活介紹!

2020-12-06 小百家魚兒

白鰭豚(bái qí tún),在長江裡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鯨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屬的唯一種.

  白鰭豚的體形呈紡錘形,身長約2-2.5米左右,體重可達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長又細,背呈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為純白色,背鰭形如一個小三角,胸鰭宛如兩隻手掌,尾鰭扁平,中間分叉,善於遊水,時速可達80千米左右.由於長期生活在渾濁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視聽器官已經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針眼,位於雙眼後下方.但大腦特別發達,聲納系統極為靈敏,頭部還有一種超聲波功能,能將江面上幾萬米範圍內的聲響迅速傳入腦中.一旦遇上緊急情況,便立刻潛水躲避.白暨豚耐寒,體溫通常在36℃左右.

  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20年前的估計只有300頭左右,當時就已面臨滅絕的危險.

  白鰭豚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16頭.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溫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白鰭豚喜歡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隻,但它時常遊弋至淺水區,追逐魚蝦充飢.它的吻寬細長,上下頜長有130多枚圓錐形的同型齒,可它卻懶得咀嚼,只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暨豚往往成對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瞥見一眼.

  白鰭豚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鐘,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

繁殖習性

  白鰭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釐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鰭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產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鰭豚靠母親的乳汁餵養,直到五六歲才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身體結構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遊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釐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遊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鰭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鰭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遊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遊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鰭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遊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鰭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遊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遊速.

  白鰭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所以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暨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暨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遊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後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遊動的方向與速度,白暨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繫.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佔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白鰭豚(學名:Lipotes vexillifer),也稱為白暨豚、白鰭,是一種淡水鯨類白鱀豚科動物,僅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流域,具長吻,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喜歡群居,性情溫順謹慎,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白鰭豚是恆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至20世紀由於種種原因使其種群數量減少,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白鰭豚不僅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相關焦點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介紹,所謂功能性滅絕有兩層含義:一是種群稀少,功能喪失,對生態環境影響微小;二是數量下降至無法保證種群繁殖的需要,就是不能實現種群繁衍功能。但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有漁民發現白鰭豚身影的消息傳出,「以白鰭豚為目標的考察對長江仍然意義重大。」王丁說。
  • 椰子蟹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椰子蟹生活習性介紹
    那麼,椰子蟹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椰子蟹的生活習性介紹  椰子肉是椰子蟹的最佳鉺料,椰子蟹由於雙螯非常有力,所以能輕而易舉地爬上高樹剪下椰子,並鑿殼吃椰子肉。它食性很雜,幾乎任何有機物都吃,不論是植物的果實葉子,腐敗的動物屍體,甚至小於自己的同類,所以有「強盜蟹」的綽號。
  • Nat Commun: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種群歷史
    本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了白鰭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組序列 。這項研究有助於了解白鰭豚的生活習性與其被滅絕原因。白鰭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已被公認為「功能性滅絕」。它也是鯨類動物中因人類活動而被滅絕的第一種物種。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江豚通常生活在熱帶和暖溫帶鹹淡水之間的海域,也可以生活在江河下遊。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我國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宜昌以下、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長江江豚是江豚的一個亞種,也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三個江豚亞種之一。與其它江豚亞種在形態和習性上有許多差異,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江豚喜歡獨自或成對地移動。
  • 【名優新品種】淡水鯊魚生活習性生長習性介紹
    【名優新品種】淡水鯊魚生活習性生長習性介紹2015-02-28 11: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        瀏覽量: 29685 次 我要評論   ■&nbsp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畜牧獸醫水產局&nbsp賴春濤/文圖  淡水鯊魚屬圓腹屬,是蘇氏圓腹的俗稱,因體型似鯊而被稱為「淡水鯊魚」,其實和鯊魚並無親緣關係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前幾天在介紹部分滅絕動物的時候,有讀者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白鰭豚的滅絕是否和三峽大壩有關?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位於湖北省境內,它的作用介紹起來就太多了,我們在這裡就知道它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的水域和流量即可。三峽大壩投資954億,全長2308米,壩頂高度185米,於1994年年底興建,2006年5月竣工。
  •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4】
    原標題: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張蕾、鄭晉鳴)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通過對白鰭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科學家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並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王克雄把「淇淇」的死亡表述為「去世」,而白鰭豚館工作人員更愛用「壽終正寢」來表述「淇淇」5年前的死亡。「淇淇」曾是一條白鰭豚的名字,它是世界上惟一一條被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鰭豚,也是我國水生物科研工作者親密接觸過的最後一條白鰭豚。從1980年到2002年,「淇淇」在武漢白鰭豚館生活了22年。如今,當國內外許多專家學人慕名前來時,人們只能看到它的標本,被泡在了福馬林裡的內臟。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豚鼠:基本信息與生活習性介紹~
    生活習性 豚鼠是齧齒目豚鼠科的通稱,因肥笨且頭部長的像豬得名荷蘭豬。豚鼠科共5屬15種,為南美洲特產。棲息於巖石坡、草地、林緣和沼澤。穴居,集成5~10隻的小群,夜間尋食,它是素食主義者,在食物上沒有特殊要求,體質強健不易生病。主要吃植物的綠色部分,以雜草為主食,喜吃青椒,禁食十字花科和含澱粉類的東西。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鄭志方 通訊員王克雄 實習生蔡葳 王科          提要:2006年11月,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一種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的水生動物,結果一無所獲。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成為了一個懸案。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月8日,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李琴  2006年12月13日,武漢長江邊,小雨。
  • 白鰭豚悲劇:結束,還是開始
    三十年前的這天,一頭名叫「淇淇」的白鰭豚被人們從湖南城陵磯抬到武漢,當做國寶一樣伺候;三十年後的這天,它已成了一尊標本被擺在白鰭豚標本館,渾身蒙塵,無人記起 和「淇淇」同樣生活在中國長江,並且是這條母親河中特有的另一種淡水鯨類哺乳動物——長江江豚,現僅有1000頭,正以每年5%速度驟減。
  • 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成功測定
    我國科學家成功主持完成了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這是國際上第一次通過新一代測序方法獲得較高測序深度的鯨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 全城熱益動物科普:「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
    「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白鰭豚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白鰭豚也是古老的孑遺生物,化石證據表明53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就已在長江出現。中國對白暨豚的認識和記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那時候名字叫做「鱀」,古老的人類曾經錯誤地把白暨豚歸為魚類。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   38天來,在近3400公裡的航程中,除了兩次疑似白鰭豚的事件外,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下船的時候,有人給因故提前返回武漢的科考隊隊員王克雄發了條消息:「結束了。」 大學畢業後直接進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簡稱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鰭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簡訊,他幾近淚下,「我意識到,我們可能真的要和白鰭豚說再見了。」
  • 最後一隻人類呵護下的白鰭豚"淇淇"3D"復活"
    「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鰭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獲後送至水生所,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頭活的白鰭豚。據悉,這是我國自然博物館首次對珍稀動物標本3D建模復原。
  • 白鰭豚誤入佛山內河經搶救無效不幸死亡(圖)
    有獎評新聞   2月17日,廣東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警民在當地河內發現一誤闖入佛山河內並陷入困境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佛山漁政部門工作人員當即趕到現場搶救,十多名警察和村民冒寒跳下魚塘將重達400多斤的白鰭豚託上運魚車。但不幸的是,白鰭豚因失血過多等原因在送往珠海白鰭豚保護區途中死亡,遺體將送往中山大學作教學標本。  據專家介紹,白鰭豚闖入淡水河重要原因是導向系統失靈,才出現了誤入內河的情況。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在地球已經滅絕的生物中,我國有種鯨類生物,它被稱作「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說到這,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白鰭豚,卻在短時間內突然滅絕,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小編多方查證物種研究所,為大家揭秘,白鰭豚滅絕了嗎,真相到底是什麼。白鰭豚也被稱為中華江豚,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鯨類生物。根據挖掘出的化石顯示,早在2500萬年前便已經出現在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