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悲劇:結束,還是開始

2020-12-08 南方周末

人類第一次看見「淇淇」,距今三十年,人類最後一次看見「淇淇」,距今八年,人類下一次看見「淇淇」,距今……

1月12日。三十年前的這天,一頭名叫「淇淇」的白鰭豚被人們從湖南城陵磯抬到武漢,當做國寶一樣伺候;三十年後的這天,它已成了一尊標本被擺在白鰭豚標本館,渾身蒙塵,無人記起

和「淇淇」同樣生活在中國長江,並且是這條母親河中特有的另一種淡水鯨類哺乳動物——長江江豚,現僅有1000頭,正以每年5%速度驟減。當年照料「淇淇」的科學家們如今再次絕望中疾呼,如果我們再不吸取白鰭豚滅絕的教訓,「淇淇」的今天,就是江豚的明天

梁偉馳/製圖

孤獨的「淇淇」  圖/資料圖片

到2009年底,長江江豚數量已不到1000頭。  圖/CFP

最近的死亡報告

「每次只要一看到江豚死亡的消息,胸口總像被石頭堵住了一樣。」

2009年歲末,王丁突然收到了一條「死亡」簡訊——

12月26日上午11時許,湖北洪湖一漁民在城陵磯(洞庭湖口)下遊約5公裡的仙峰水道江中發現一頭死亡的江豚隨水下漂,拾獲後上交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這頭雌性江豚,體表上新傷舊痕遍體,一看就知是被不法漁民在上遊江段使用非法漁具滾鉤致死的。

王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簡稱水生所)前副所長。自2008年建立長江豚類保護網絡以來,他的手機或者Email裡經常收到一條又一條江豚死亡的報告,「每次只要一看到江豚死亡的消息,胸口總像被石頭堵住了一樣。」

最近,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官網上有消息說,11年來,僅長江監利段就發現有36頭江豚死亡。而關注白鰭豚、江豚多年的河北電臺編輯於江則統計到另一組數據,近兩年,全江流域有報導的江豚死亡數近40頭,還不包括沒有披露或沒有上報的。

曾經和江豚一樣彌足珍貴的白鰭豚,最後的消息是2006年夏天,來自中、美、日等6個國家的鯨類權威組成國際聯合考察組,耗時一個多月,從湖北宜昌到上海,往返行程三千多公裡,連一頭的蹤影也沒有發現。

這次傷心的探索之旅,最終成就了《紐約時報》的當年的普利茲新聞獎,但毫無疑問,

相關焦點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陳佩薰被「點將」擔任白鰭豚研究組組長,「當時在水生哺乳動物領域,即便是開展淡水生物研究最為權威的中科院水生所,也還是一片空白」。當年,陳佩薰已經51歲。     研究組成立那年冬天,陳佩薰帶著3名組員開始了野外考察,沿著長江不知疲倦地搜尋著白鰭豚的身影,走訪漁民,查詢資料,打聽那些久遠的傳說,從此開始與長江豚類結下不解之緣。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月8日,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李琴  2006年12月13日,武漢長江邊,小雨。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隨著長江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白鰭豚的數量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僅剩400頭左右,在1997年的一次大規模科考中,科學家在長江僅發現13頭白鰭豚。2006年,來自7個國家的科學家對長江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野外白鰭豚科考行動,結果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2007年中外科學家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   38天來,在近3400公裡的航程中,除了兩次疑似白鰭豚的事件外,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下船的時候,有人給因故提前返回武漢的科考隊隊員王克雄發了條消息:「結束了。」 大學畢業後直接進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簡稱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鰭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簡訊,他幾近淚下,「我意識到,我們可能真的要和白鰭豚說再見了。」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在大家參與下,陳佩薰老人給這條白鰭豚起了個名字「淇淇」,諧音奇蹟中的奇蹟。據科研人員隨後的推算,當時「淇淇」的年齡為2歲左右。一切都從零開始,一切都在摸索中起步。開始,科研人員對白鰭豚吃什麼都搞不清楚。曾把饅頭、肉做成魚的形狀給淇淇吃……後來才發現,原來白鰭豚主要是以魚為主食。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那是在2001年的7月,我們「尋找地球故事」講師團在武漢巡講,那天從武漢動物園考察出來,徐大鵬老師(新冠疫情之初夫妻雙亡)帶我們趕往位於武昌的白鱀豚館。我們的老朋友、豚類研究專家張先鋒博士,帶我們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世界上唯一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鱀豚。
  • 白鰭豚的習性生活介紹!
    .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根據大約公元前三世紀的古籍《爾雅》記載,當時白鰭豚的數量至少為5000頭,20世紀50年代,白鰭豚的數量大約6000頭。,1990年,白鰭豚數量約200隻,1994年三峽大壩開工,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白鰭豚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 保護得了大熊貓,為什麼保護不了白鰭豚?
    白鱀豚,「鱀」音 jì;在媒體常寫作「白鰭豚」或「白暨豚」。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淡水鯨,僅產於長江中下遊的水系,有 「水中大熊貓」之稱。最後還是沒有在人工狀態下成功繁殖!畢竟是淡水鯨豚,也只有長江這樣的浩大水域,才能生出這樣的精靈。說白了,要是白鱀豚好好在長江活著,可能會耽誤人類世界的GDP。這和現代文明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它沒法得到像大熊貓一樣徹底的保護。看到這裡,大熊貓和白鱀豚,一個算是喜劇,一個算是悲劇。
  • 近年十大滅絕物種:中國白鰭豚居首[組圖]
    白鰭豚又名白暨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在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
  • 澳大利亞山火熄滅後,萬物開始復甦,科學家卻說這是悲劇的開始?
    在我們的印象中,2020年似乎才剛剛開始,可實際情況是2020年已經過去了一大半,為什麼人們會出現這種錯覺?澳大利亞山火網友一直在心理祈禱這次山火能夠快點結束,也希望澳大利亞能夠盡最大努力撲滅這場大山火,結果澳大利亞態度非常讓人失望,他們沒有盡全力去撲滅這次山火,讓這場山火從去年9月份一直燒到2020年4月份,整整燒了6個月,燒毀森林接近600公頃,直到6月份雨季來臨的時候,這場燒了200多天的大山火才在大雨的澆淋下熄滅了,隨著這場山火的結束,萬物開始慢慢復甦,網友們才鬆了一口氣
  • 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4】
    原標題: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張蕾、鄭晉鳴)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通過對白鰭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科學家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並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它與生活在長江沿岸的白鰭豚並不合群,但偶爾它們會一起玩耍。它們活潑好動,經常在水中上下擺動,身體不斷滾動、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身等動作。江豚還有一種有趣的吐痰行為。它把頭伸出水面,快速向前遊,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閉上嘴。它有時會從口中噴出水,有時在60-70釐米外。呼吸時,只露出頭部,尾鰭藏在水下,然後像彈跳一樣潛入水中。呼吸間隔通常在一分鐘左右。
  • 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成功測定
    我國科學家成功主持完成了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這是國際上第一次通過新一代測序方法獲得較高測序深度的鯨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 澳大利亞野火熄滅之後,萬物開始復甦,科學家:這是悲劇的開始!
    文/仗劍走天涯澳大利亞野火熄滅之後,萬物開始復甦,科學家:這才是悲劇的開始!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以下是十年內野生環境中消亡的十個物種: 1.白鰭豚 白鰭豚又名白暨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自從1996年起,白鰭豚就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錄,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滅絕標籤。
  • Nat Commun: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種群歷史
    本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了白鰭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組序列 。這項研究有助於了解白鰭豚的生活習性與其被滅絕原因。白鰭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已被公認為「功能性滅絕」。它也是鯨類動物中因人類活動而被滅絕的第一種物種。
  • 最後一隻人類呵護下的白鰭豚"淇淇"3D"復活"
    「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鰭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獲後送至水生所,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頭活的白鰭豚。據悉,這是我國自然博物館首次對珍稀動物標本3D建模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