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4】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張蕾、鄭晉鳴)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通過對白鰭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科學家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並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僅僅分布在長江中下遊水域,是全世界四大淡水豚類之一,享有「水中大熊貓」的美譽。然而,由於人類影響的不斷加劇以及棲息地喪失,白鰭豚的種群數量在過去幾十年裡急劇衰退,目前已處於功能性滅絕狀態。

  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科學家發現了一系列有助於白鰭豚適應水中生活的基因,包括與嗅覺、味覺、視覺、聽覺和大腦擴張有關的基因。而對種群歷史的分析則顯示:該物種在末次盛冰期的末期曾經歷一次較為嚴重的種群瓶頸效應,古氣候及海平面變化與此次種群波動密切相關。據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介紹,儘管有證據表明一萬年前白鰭豚曾遭遇種群瓶頸,但該物種最終滅絕的原因卻是由人類在長江的活動造成。「除了遺傳因素以外,大家一致的觀點是過度捕撈、船舶航運、水利工程建設、環境汙染等人類活動加劇了白鰭豚生境的不斷惡化。」

  談到開展這項研究的初衷,楊光表示,科學家們不僅是要從遺傳和進化上來探討鯨類物種的起源與水生適應等重大科學問題,「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揭示這一珍稀物種的遺傳多態性,向公眾宣傳保護瀕危物種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種群歷史
    本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了白鰭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組序列 。這項研究有助於了解白鰭豚的生活習性與其被滅絕原因。白鰭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已被公認為「功能性滅絕」。它也是鯨類動物中因人類活動而被滅絕的第一種物種。
  • 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成功測定
    我國科學家成功主持完成了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這是國際上第一次通過新一代測序方法獲得較高測序深度的鯨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晨報訊 國慶期間,經過有關部門同意,由來自全國的20名志願者組成的民間科考隊對長江部分江段啟動了科學考察,目的主要是尋找已經被科學家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志願者透露,他們在安徽蕪湖江段發現疑似白鰭豚身影。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不排除長江裡殘存少量白鰭豚個體。白鰭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古老物種,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被譽為「長江女神」。
  • 近年十大滅絕物種:中國白鰭豚居首[組圖]
    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在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位於武漢的白鰭豚館自從一頭叫「淇淇」的白鰭豚去世後一直閒置著,因為這5年來再沒有人見過活著的白鰭豚……此前,該物種已經在地球上,在長江裡生存了2000萬年左右。科學家認為,白鰭豚處於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在長江水域中沒有任何天敵,因此其滅絕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臨的所有威脅都來自人類。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以下是十年內野生環境中消亡的十個物種: 1.白鰭豚 白鰭豚又名白暨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自從1996年起,白鰭豚就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錄,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滅絕標籤。
  •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卻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急劇減少,更被中外科學家認為「功能性滅絕」。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一般來說,一組江豚不超過4-5隻,但同一組有87頭江豚。它與生活在長江沿岸的白鰭豚並不合群,但偶爾它們會一起玩耍。它們活潑好動,經常在水中上下擺動,身體不斷滾動、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身等動作。江豚還有一種有趣的吐痰行為。它把頭伸出水面,快速向前遊,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閉上嘴。它有時會從口中噴出水,有時在60-70釐米外。呼吸時,只露出頭部,尾鰭藏在水下,然後像彈跳一樣潛入水中。
  • 中國10大瀕危物種,白鰭豚和華南虎上榜,你知道幾個?
    1、大熊貓:大熊貓這一物種在地球上已經存活了800萬年,同一時期的很多動物都已經滅絕,而大熊貓頑強的存活了下來,但是現如今的大熊貓的數量很少,大熊貓既是我國的國寶,同時也是瀕危物種。2、金絲猴:金絲猴群棲高山密林中,以漿果、竹筍、苔蘚為食,亦喜食鳥蛋等肉類,棲息地海拔很高,身上的長毛可耐寒。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大約在2000萬年前,遷徙進入了長江中,根據古籍中記載,在公元前三世紀,白鰭豚的數量保守估計也是5000多頭,在20世紀50多年代,科學家統計白鰭豚數量應該在6000多頭。但在1970葛洲唄建立後,白鰭豚的數量急劇變少,在1979年我國變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大概在1980年期間,湖南漁民捕獲了世界上第一頭存活著的白鰭豚「淇淇」,立刻被送往武漢的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救治並飼養,人們希望能通過人工養殖的辦法,將白鰭豚的數量增加。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月8日,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李琴  2006年12月13日,武漢長江邊,小雨。
  • 全城熱益動物科普:「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
    「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白鰭豚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白鰭豚也是古老的孑遺生物,化石證據表明53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就已在長江出現。中國對白暨豚的認識和記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那時候名字叫做「鱀」,古老的人類曾經錯誤地把白暨豚歸為魚類。
  • 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設30個保護小區(保護點)、18個遷地和4個近地保護基地(園)、20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物種達52個。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餘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壯麗含笑、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萼翅藤、富民枳、漾濞槭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鄭志方 通訊員王克雄 實習生蔡葳 王科          提要:2006年11月,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一種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的水生動物,結果一無所獲。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成為了一個懸案。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武漢與白鰭豚淇淇結下特殊情緣   歷史清晰地記錄了武漢與白鰭豚的特殊情緣。   曾經科考38天未見白鰭豚   今年4月,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組長王丁研究員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供的照片,來源於今年45歲的焦少文。   作為一名曾在西藏服役的老兵,焦少文退伍後成了生態攝影師,擅長拍鳥。今年春天,他在長江安徽銅陵至蕪湖段參加了一次民間考察活動。
  • 白鰭豚的習性生活介紹!
    .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就是這個物種的最後一個成員都死去了,這也算是我個人見過的唯一一個滅絕物種。正因為有這個經歷,我在全國各地做自然保護巡講,其中一課叫《滅絕之殤》,就是結合自身感觸,把滅絕和瀕危的故事徐徐道來。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
  • 華南虎白鰭豚斑鱉 盤點活著的「死」物種(圖)
    白鰭豚已存在有2500萬年,喜歡群居,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白鰭豚是恆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現已功能性滅絕。由於人類活動大量增加以及傳統中藥對龜鱉殼的巨大需求,斑鱉的種群數量迅速下降。目前這一物種僅存4隻已知個體,兩隻生活在越南,還有兩隻在中國蘇州動物園。  編者按  在10月24日第四個國際淡水豚日來臨之際,農業部將江豚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單,並報國務院批覆。這種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的動物,如今數量已銳減至不足1000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