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2020-12-08 荊楚網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 圖為:送走「永遠的白鰭豚」淇淇。(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鄭志方 通訊員王克雄 實習生蔡葳 王科    

      提要:2006年11月,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一種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的水生動物,結果一無所獲。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成為了一個懸案。這對於今年已八十高齡的水生生物專家陳佩薰來說,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結果:「白鰭豚實際上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    

      被「點將」任白鰭豚研究組長    

     7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悲痛地對外宣布,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內生活了8年、已生下兩胎小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11日晚去逝!

     陳佩薰得知這一消息震驚不已:「太突然了,4天前我去時,晶晶還好好的……但願她剛出生才40多天的孩子能挺過這個難關!」

     今年7月5日,陳佩薰八十大壽,記者來到水生所白鰭豚館。這天,正好也是江豚晶晶的第一個孩子「淘淘」,也就是世界上首例人工繁殖的小江豚2周歲生日,也是晶晶的第二個孩子樂樂滿月的紀念日子,也正是這一天,陳佩薰鄭重宣布了晶晶等6頭江豚的英文名和中文名。

     「晶晶的去逝,讓我們看到了豚類研究路途上的艱難,也讓我想起與我共度20多年的淇淇。」陳佩薰傷感地說。

     1950年,陳佩薰畢業於華中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生物學系。之後,她跟隨秉志、伍獻文、劉建康三位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大師學習。

     1976年,陳佩薰完成第一部水生研究著作《長江魚類》。

     當時,白鰭豚在世界生物學研究中仍是一個空白。外國專家曾多次表示希望能來中國開展調研,哪怕是獲取一些血液和肌肉樣本,而當時我國對這種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有的物種卻是一無所知。

     1978年秋,中科院決定成立白鰭豚研究小組。陳佩薰被「點將」擔任白鰭豚研究組組長,「當時在水生哺乳動物領域,即便是開展淡水生物研究最為權威的中科院水生所,也還是一片空白」。當年,陳佩薰已經51歲。

     研究組成立那年冬天,陳佩薰帶著3名組員開始了野外考察,沿著長江不知疲倦地搜尋著白鰭豚的身影,走訪漁民,查詢資料,打聽那些久遠的傳說,從此開始與長江豚類結下不解之緣。    

      可能是世上最後一頭白鰭豚    

     「也許是長江對我們晝夜辛勞的回報,1980年1月11日晚8時,是一個永遠值得我們記住的日子。湖南城陵磯水產收購所來電話,說收到一頭活的白鰭豚,問我們要不要?」如今雙鬢染白的陳佩薰對20多年前的事記憶猶新。

     接到這個電話,陳佩薰欣喜萬分。她立即安排組員連夜出發,在雨雪交加的路上往返30多個小時,終將一頭受傷的小白鰭豚運回了水生所,3天後,聰明的小白鰭豚就能從飼養員手中吃魚了,它就是世人熟悉的「淇淇」。

     到水生所10天後,淇淇背部的鉤傷開始惡化。陳佩薰急了,費盡周折找到著名外科專家裘法祖的學生,帶了進口的青黴素過來消炎,「誰也不知道該怎麼治」。最後他們嘗試給淇淇的傷口塗抹雲南白藥,縫了個背心包紮傷口,經過6個月的精心照顧,傷口竟然奇蹟般癒合了。

     傷好後,淇淇被移至離水生所6公裡的研究基地,陳佩薰和她的同事就在邊上的一間20多平方米的工棚裡工作,大家輪流值班,24小時守護淇淇。

     1980年,陳佩薰作為第一個被世界捕鯨委員會(IWC)邀請的中國專家赴英國參加年會,會上她播放了淇淇的短片,一時震驚世界。「受傷這麼嚴重的白鰭豚能被救活太不可思議了」。短短幾分鐘的片子,被要求反覆放了3次,淇淇成了備受關注的明星。

     淇淇4歲左右,進入青春期。1984年陳佩薰籌劃給淇淇尋找伴侶。經過農業部批准後,研究組又組成專班人員,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捕捉。

     1986年,中科院水生所首次採用科學方法成功捕捉到兩頭活體白鰭豚「珍珍」、「聯聯」,但是事與願違,3個月後,聯聯因不適應人工環境死去,而用來和淇淇配對的珍珍在兩年半後突然死亡,「婚姻」最終失敗,這也成為了陳佩薰心中永遠的遺憾。

     打擊接踵而來。2002年7月14日,早上天剛蒙蒙亮,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將陳佩薰驚醒,不祥之感瞬間湧上她的心頭:一定是出大事了!

     陳佩薰說,敲門的是豚醫生趙慶中,他慌張地說:「淇淇不行了!」

     這句話如晴天霹靂,她一邊穿衣服一邊走,等陳佩薰匆匆忙忙趕到淇淇身邊時,它已是很平靜、很安詳地躺在那裡,沒有痛苦,沒有悲傷,仿佛沉浸在夢鄉,沉浸在與它的家人、同伴相聚團圓的幸福之中……    

      一定要阻止江豚滅絕的「腳步」    

     在與淇淇朝夕相處的22年裡,陳佩薰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鯨類生物學與保護生物學專著《白鰭豚生物學飼養與保護》,此外她還編寫了科普讀物《珍稀動物白鰭豚》,與漫畫家趙嘉俊合作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版了少兒讀物《白鰭豚淇淇的故事》。

     「淇淇」走了,對科研無疑是重大損失。

     陳佩薰說,最大的缺憾是「淇淇」沒有生殖繁育後代。為了不讓瀕危物種滅絕,專家建議儘快捕捉2至3頭白鰭豚放進白鰭豚館,進行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研究,並儘早建立白鰭豚體細胞庫,儘可能保存其遺傳物質。

     但是,1997年,農業部共調集漁政船53艘,結果認定觀察到白鰭豚僅13隻。1998年,農業部再次組織漁政船18艘,結果認定為3至4隻,捕捉無法進行。2006年11月6日,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結果再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影,「白鰭豚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淇淇可能就是世上最後一頭白鰭豚。」陳佩薰對此無比痛心。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白鰭豚瀕臨滅絕?調查表明,隨著長江航運的發展,晝夜不息的機動船螺旋槳在長江上劈波斬浪,常造成白鰭豚非正常死亡。同時,滾鉤、迷魂陣、電打魚、炸魚等非法行為也使一些白鰭豚死於非命。長江各類魚種的減少,讓白鰭豚無處覓食。此外,長江水質汙染,水文地理條件發生改變,也影響著白鰭豚的生存。

     值得慶幸的是,2005年7月,長江的另一種豚類——江豚,在人工飼養下,實現了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這為江豚的繁衍帶來了希望。

     但是,長江漁業、汙染等問題卻依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據統計,現在長江存留的江豚也不足1500頭,而且每年都在以7%以上的速度迅速減少。

     7月13日,得知生下兩胎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去世的陳佩薰,十分傷感:人工飼養的路還很艱難,如果人類仍然無動於衷或者保護動作力度不大,一場江豚滅絕的悲劇很可能上演。「但願這樣的結果不會出現!」陳佩薰說。    

相關焦點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而10年後卻一條也沒有發現。位於武漢的白鰭豚館自從一頭叫「淇淇」的白鰭豚去世後一直閒置著,因為這5年來再沒有人見過活著的白鰭豚……此前,該物種已經在地球上,在長江裡生存了2000萬年左右。科學家認為,白鰭豚處於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在長江水域中沒有任何天敵,因此其滅絕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臨的所有威脅都來自人類。
  • 白鰭豚
    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晨報訊 國慶期間,經過有關部門同意,由來自全國的20名志願者組成的民間科考隊對長江部分江段啟動了科學考察,目的主要是尋找已經被科學家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志願者透露,他們在安徽蕪湖江段發現疑似白鰭豚身影。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不排除長江裡殘存少量白鰭豚個體。白鰭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古老物種,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被譽為「長江女神」。
  • 白鰭豚的習性生活介紹!
    白鰭豚(bái qí tún),在長江裡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根據大約公元前三世紀的古籍《爾雅》記載,當時白鰭豚的數量至少為5000頭,20世紀50年代,白鰭豚的數量大約6000頭。,1990年,白鰭豚數量約200隻,1994年三峽大壩開工,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白鰭豚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月8日,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李琴  2006年12月13日,武漢長江邊,小雨。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王克雄說,「這只能說是繼2002 年5 月在該水域發現白鰭豚以後的又一起疑似事件。」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大約在2000萬年前,遷徙進入了長江中,根據古籍中記載,在公元前三世紀,白鰭豚的數量保守估計也是5000多頭,在20世紀50多年代,科學家統計白鰭豚數量應該在6000多頭。但在1970葛洲唄建立後,白鰭豚的數量急劇變少,在1979年我國變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大概在1980年期間,湖南漁民捕獲了世界上第一頭存活著的白鰭豚「淇淇」,立刻被送往武漢的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救治並飼養,人們希望能通過人工養殖的辦法,將白鰭豚的數量增加。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白鰭豚悲劇:結束,還是開始
    人類第一次看見「淇淇」,距今三十年,人類最後一次看見「淇淇」,距今八年,人類下一次看見「淇淇」,距今…… 1月12日。
  • 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4】
    原標題: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張蕾、鄭晉鳴)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通過對白鰭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科學家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並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最後一隻人類呵護下的白鰭豚"淇淇"3D"復活"
    「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鰭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獲後送至水生所,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頭活的白鰭豚。據悉,這是我國自然博物館首次對珍稀動物標本3D建模復原。
  • 近年十大滅絕物種:中國白鰭豚居首[組圖]
    北京時間10月28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從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間,從中華白鰭豚到聖赫倫那島紅杉,因為過度捕獵和開採、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汙染以及人類活動,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們,一些已在野生環境中消失,或者被宣告徹底滅絕。
  • 風雨過後不光有彩虹,還有風雨蘭
    它們不懼暴曬,也不懼風雨,暴曬或者風雨後,反而開得更旺。它們就是風雨蘭。事實上風雨蘭的葉子真的很像韭菜。只不過韭菜葉子味道很濃,而風雨蘭葉子幾乎是無味的。注意:風雨蘭有毒,不能吃!它們的區別就是:1、風雨蘭花大、粉紅色,而蔥蓮花相對小、白色;2、風雨蘭葉子容易倒伏,蔥蓮的相對堅挺。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那是在2001年的7月,我們「尋找地球故事」講師團在武漢巡講,那天從武漢動物園考察出來,徐大鵬老師(新冠疫情之初夫妻雙亡)帶我們趕往位於武昌的白鱀豚館。我們的老朋友、豚類研究專家張先鋒博士,帶我們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世界上唯一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鱀豚。
  • Nat Commun: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種群歷史
    本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了白鰭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組序列 。這項研究有助於了解白鰭豚的生活習性與其被滅絕原因。白鰭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已被公認為「功能性滅絕」。它也是鯨類動物中因人類活動而被滅絕的第一種物種。
  • 中國紀念幣-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白鰭豚-華南虎
    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白鰭豚-27. 中國珍稀野生動物-華南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十八條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根據需要發行紀念幣。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包括普通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紀念幣是可以作為商品進行買賣交換的人民幣。
  • 全城熱益動物科普:「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
    「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白鰭豚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1890年,清代方旭在《蟲薈》中說:「海豚,一名暨。」另一說:「今江中時有之,大者長丈餘,肉可食,味如水牛肉。」方旭的缺點在於沒有把暨與其他海豚相區別,但他說的長江中時有的海豚實即白暨豚是肯定的。
  • 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成功測定
    我國科學家成功主持完成了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這是國際上第一次通過新一代測序方法獲得較高測序深度的鯨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據英國《衛報》報導,從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間,從中華白鰭豚到聖赫倫那島紅杉,因為過度捕獵和開採、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汙染以及人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