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 圖為:送走「永遠的白鰭豚」淇淇。(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鄭志方 通訊員王克雄 實習生蔡葳 王科
提要:2006年11月,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一種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的水生動物,結果一無所獲。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成為了一個懸案。這對於今年已八十高齡的水生生物專家陳佩薰來說,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結果:「白鰭豚實際上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
被「點將」任白鰭豚研究組長
7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悲痛地對外宣布,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內生活了8年、已生下兩胎小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11日晚去逝!
陳佩薰得知這一消息震驚不已:「太突然了,4天前我去時,晶晶還好好的……但願她剛出生才40多天的孩子能挺過這個難關!」
今年7月5日,陳佩薰八十大壽,記者來到水生所白鰭豚館。這天,正好也是江豚晶晶的第一個孩子「淘淘」,也就是世界上首例人工繁殖的小江豚2周歲生日,也是晶晶的第二個孩子樂樂滿月的紀念日子,也正是這一天,陳佩薰鄭重宣布了晶晶等6頭江豚的英文名和中文名。
「晶晶的去逝,讓我們看到了豚類研究路途上的艱難,也讓我想起與我共度20多年的淇淇。」陳佩薰傷感地說。
1950年,陳佩薰畢業於華中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生物學系。之後,她跟隨秉志、伍獻文、劉建康三位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大師學習。
1976年,陳佩薰完成第一部水生研究著作《長江魚類》。
當時,白鰭豚在世界生物學研究中仍是一個空白。外國專家曾多次表示希望能來中國開展調研,哪怕是獲取一些血液和肌肉樣本,而當時我國對這種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有的物種卻是一無所知。
1978年秋,中科院決定成立白鰭豚研究小組。陳佩薰被「點將」擔任白鰭豚研究組組長,「當時在水生哺乳動物領域,即便是開展淡水生物研究最為權威的中科院水生所,也還是一片空白」。當年,陳佩薰已經51歲。
研究組成立那年冬天,陳佩薰帶著3名組員開始了野外考察,沿著長江不知疲倦地搜尋著白鰭豚的身影,走訪漁民,查詢資料,打聽那些久遠的傳說,從此開始與長江豚類結下不解之緣。
可能是世上最後一頭白鰭豚
「也許是長江對我們晝夜辛勞的回報,1980年1月11日晚8時,是一個永遠值得我們記住的日子。湖南城陵磯水產收購所來電話,說收到一頭活的白鰭豚,問我們要不要?」如今雙鬢染白的陳佩薰對20多年前的事記憶猶新。
接到這個電話,陳佩薰欣喜萬分。她立即安排組員連夜出發,在雨雪交加的路上往返30多個小時,終將一頭受傷的小白鰭豚運回了水生所,3天後,聰明的小白鰭豚就能從飼養員手中吃魚了,它就是世人熟悉的「淇淇」。
到水生所10天後,淇淇背部的鉤傷開始惡化。陳佩薰急了,費盡周折找到著名外科專家裘法祖的學生,帶了進口的青黴素過來消炎,「誰也不知道該怎麼治」。最後他們嘗試給淇淇的傷口塗抹雲南白藥,縫了個背心包紮傷口,經過6個月的精心照顧,傷口竟然奇蹟般癒合了。
傷好後,淇淇被移至離水生所6公裡的研究基地,陳佩薰和她的同事就在邊上的一間20多平方米的工棚裡工作,大家輪流值班,24小時守護淇淇。
1980年,陳佩薰作為第一個被世界捕鯨委員會(IWC)邀請的中國專家赴英國參加年會,會上她播放了淇淇的短片,一時震驚世界。「受傷這麼嚴重的白鰭豚能被救活太不可思議了」。短短幾分鐘的片子,被要求反覆放了3次,淇淇成了備受關注的明星。
淇淇4歲左右,進入青春期。1984年陳佩薰籌劃給淇淇尋找伴侶。經過農業部批准後,研究組又組成專班人員,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捕捉。
1986年,中科院水生所首次採用科學方法成功捕捉到兩頭活體白鰭豚「珍珍」、「聯聯」,但是事與願違,3個月後,聯聯因不適應人工環境死去,而用來和淇淇配對的珍珍在兩年半後突然死亡,「婚姻」最終失敗,這也成為了陳佩薰心中永遠的遺憾。
打擊接踵而來。2002年7月14日,早上天剛蒙蒙亮,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將陳佩薰驚醒,不祥之感瞬間湧上她的心頭:一定是出大事了!
陳佩薰說,敲門的是豚醫生趙慶中,他慌張地說:「淇淇不行了!」
這句話如晴天霹靂,她一邊穿衣服一邊走,等陳佩薰匆匆忙忙趕到淇淇身邊時,它已是很平靜、很安詳地躺在那裡,沒有痛苦,沒有悲傷,仿佛沉浸在夢鄉,沉浸在與它的家人、同伴相聚團圓的幸福之中……
一定要阻止江豚滅絕的「腳步」
在與淇淇朝夕相處的22年裡,陳佩薰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鯨類生物學與保護生物學專著《白鰭豚生物學飼養與保護》,此外她還編寫了科普讀物《珍稀動物白鰭豚》,與漫畫家趙嘉俊合作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版了少兒讀物《白鰭豚淇淇的故事》。
「淇淇」走了,對科研無疑是重大損失。
陳佩薰說,最大的缺憾是「淇淇」沒有生殖繁育後代。為了不讓瀕危物種滅絕,專家建議儘快捕捉2至3頭白鰭豚放進白鰭豚館,進行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研究,並儘早建立白鰭豚體細胞庫,儘可能保存其遺傳物質。
但是,1997年,農業部共調集漁政船53艘,結果認定觀察到白鰭豚僅13隻。1998年,農業部再次組織漁政船18艘,結果認定為3至4隻,捕捉無法進行。2006年11月6日,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結果再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影,「白鰭豚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淇淇可能就是世上最後一頭白鰭豚。」陳佩薰對此無比痛心。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白鰭豚瀕臨滅絕?調查表明,隨著長江航運的發展,晝夜不息的機動船螺旋槳在長江上劈波斬浪,常造成白鰭豚非正常死亡。同時,滾鉤、迷魂陣、電打魚、炸魚等非法行為也使一些白鰭豚死於非命。長江各類魚種的減少,讓白鰭豚無處覓食。此外,長江水質汙染,水文地理條件發生改變,也影響著白鰭豚的生存。
值得慶幸的是,2005年7月,長江的另一種豚類——江豚,在人工飼養下,實現了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這為江豚的繁衍帶來了希望。
但是,長江漁業、汙染等問題卻依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據統計,現在長江存留的江豚也不足1500頭,而且每年都在以7%以上的速度迅速減少。
7月13日,得知生下兩胎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去世的陳佩薰,十分傷感:人工飼養的路還很艱難,如果人類仍然無動於衷或者保護動作力度不大,一場江豚滅絕的悲劇很可能上演。「但願這樣的結果不會出現!」陳佩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