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2021-02-22 探秘志

在地球漫長的生命演化過程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出現之前,便有恐龍,三葉蟲等生物的存在,它們突然出現,又突然滅絕,在當今的地球上毫無蹤跡,只留下它們存在過的痕跡化石,令人遐想萬千。在地球已經滅絕的生物中,我國有種鯨類生物,它被稱作「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說到這,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白鰭豚,卻在短時間內突然滅絕,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小編多方查證物種研究所,為大家揭秘,白鰭豚滅絕了嗎,真相到底是什麼。

白鰭豚也被稱為中華江豚,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鯨類生物。根據挖掘出的化石顯示,早在2500萬年前便已經出現在地球上。大約在2000萬年前,遷徙進入了長江中,根據古籍中記載,在公元前三世紀,白鰭豚的數量保守估計也是5000多頭,在20世紀50多年代,科學家統計白鰭豚數量應該在6000多頭。

但在1970葛洲唄建立後,白鰭豚的數量急劇變少,在1979年我國變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大概在1980年期間,湖南漁民捕獲了世界上第一頭存活著的白鰭豚「淇淇」,立刻被送往武漢的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救治並飼養,人們希望能通過人工養殖的辦法,將白鰭豚的數量增加。

在1983年,我國通過立法保護,宣布捕捉白鰭豚為犯法行為,在1984年白鰭豚引發了全國人民的關注,許多人紛紛捐款,希望能夠挽救這一瀕危物種。可惜,1997年之後,科學家觀測到的白鰭豚數量越來越少,在2006年後科學家再也沒有在長江流域觀測到白鰭豚的影子。隨著2002年武漢研究所的人工飼養的白鰭豚衰老死亡,科學家們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最後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也在死亡後刷上了一層油漆,被製作成了生物標本,放到了海洋生物滅絕展覽館展覽,驚醒人們注意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白鰭豚為什麼會滅絕,可能跟20世紀後,隨著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長江流域的水質也變得越來越差,它們懶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加上輪船的航行,時常會攪碎它們,還有人們的過度捕撈,食物鏈變少導致白鰭豚數量日益變少,直至滅絕,本文由奇趣人生網(www.rensheng123.com)搜集整理轉載請保留出處。

不過如今,也有科學家表示,可能白鰭豚並未滅絕,他們仍然在密切觀察長江流域,希望能夠再度發現白鰭豚。隨著長江流域的水質改善,可能白鰭豚生活在某處我們未觀察到的地方,在那裡繁衍生息。因為判定一個物種的滅絕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目前為止,也只是宣布了白鰭豚處於功能性滅絕,而不是徹底滅絕。

保護物種的多樣性,不要讓越來越多的生物,只留下標本和紀錄片,不要讓我們的後代只能去標本館才能看到這些曾經存在過的生物,關於白鰭豚滅絕了嗎,真相相信大家都已經知曉了吧。小編也在此呼籲大家,保護物種多樣性,為那些瀕危保護動物盡一份責任。

相關焦點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晨報訊 國慶期間,經過有關部門同意,由來自全國的20名志願者組成的民間科考隊對長江部分江段啟動了科學考察,目的主要是尋找已經被科學家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志願者透露,他們在安徽蕪湖江段發現疑似白鰭豚身影。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不排除長江裡殘存少量白鰭豚個體。白鰭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古老物種,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被譽為「長江女神」。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1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2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3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焦少文記得,4月16日和17日,同行成員中有人稱,看到疑似白鰭豚的生物,最近距離80米左右,但沒有來得及拍下照片。   「4月18日下午1時55分11秒左右,我的正前方500米左右有3頭江豚。離這3頭江豚左後方50米至60米的地方,有一個高度疑似白鰭豚出水的畫面。當時,我能肯定它不是江豚,因為顏色有明顯區別。」焦少文說,「當這一動物第二次出水時,我拍下了照片。」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   38天來,在近3400公裡的航程中,除了兩次疑似白鰭豚的事件外,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下船的時候,有人給因故提前返回武漢的科考隊隊員王克雄發了條消息:「結束了。」 大學畢業後直接進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簡稱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鰭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簡訊,他幾近淚下,「我意識到,我們可能真的要和白鰭豚說再見了。」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卻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急劇減少,更被中外科學家認為「功能性滅絕」。
  • 江豚將「晉升」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據繆學剛透露,江豚有望在新版國家動物保護目錄上,晉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搜尋遺憾:3天未發現江豚  11日,兩艘科考船從武漢起航,40名科考人員將用7周時間對長江江豚「普查」。其中,將經過我省安慶、銅陵等地,最後到達上海江段,全程尋找蹤跡。這是自「2006年長江豚類考察」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以來,首次針對江豚的全面科考。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鯨豚類動物,於1988年被列入一級保護動物,2006年科學家宣布於野外滅絕。可見在18世紀末,白鰭豚就已經逐漸走向了滅絕的邊緣。其實中華鱘和白鰭豚,都是因為18世紀末人類活動對水文環境的汙染造成的滅絕,外加無休止的捕殺。是否有三峽大壩存在,跟它們是否走向滅亡關係並不大。在長江裡的中華鱘滅絕前,其實日本的中華鱘就早已野外滅絕了。什麼原因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日本的過度捕撈。
  • 保護得了大熊貓,為什麼保護不了白鰭豚?
    白鱀豚,「鱀」音 jì;在媒體常寫作「白鰭豚」或「白暨豚」。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淡水鯨,僅產於長江中下遊的水系,有 「水中大熊貓」之稱。從20世紀後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侵害,導致數量銳減,在 1988 年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可是剩餘種群仍不斷消亡,被認為是第一個由於人為因素而走向滅絕的鯨豚類動物。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如今,卻不足二十隻,是又一種勢必會滅絕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的野生生靈,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面對「淇淇」,望其項背,真不知是幸運還是悲哀,畢竟看一眼少一眼呀。上述文字見於我當年寫的武漢日記。當年長江還未禁漁,愈演愈烈的大開發大汙染大破壞,導致我們家園的生態日趨惡化,環境質量江河日下,白鱀豚成了生態衰敗悲劇的犧牲品。
  •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即使是一級保護動物,也瀕臨滅絕,我國瀕危動物有哪些?
    眾所周知,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動物種類,有很多已經瀕臨滅絕,很多國家都會把瀕臨滅絕的動物劃歸國家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的保護。可是由於人類之前對環境的破壞,很多動物即使作為國家級保護動物,數量還是一直在減少。那麼我國的瀕危動物有哪些呢?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這處綠樹掩映的院子對外的正式名稱是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白鰭豚館,這裡也是中國惟一的白鰭豚人工飼養基地。由於白鰭豚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加之白鰭豚的飼養棚是一座高大的白色建築物,所以當地人都把這裡稱做「白公館」。雖然這裡如今還飼養著4條白鰭豚的近親江豚,但由於已經5年多沒有白鰭豚了,所以平時來這裡參觀的人很少。「白鰭豚館裡沒有白鰭豚,我們很尷尬,也很急切!」
  • 白鰭豚、臺灣雲豹,既然已經滅絕了,為什麼還會重新出現呢?
    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那些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正在死而復生。沒有什麼比這些消失的物種重新出現更振奮人心了,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字眼,xx動物在某一年判定為滅絕物種,這是時隔多少年首次拍攝到野生的xx動物等等。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鄭志方 通訊員王克雄 實習生蔡葳 王科          提要:2006年11月,來自6個國家的30多名科學家,運用先進的探測儀器,歷時一個半月,行程3400公裡,在長江中下遊尋找白鰭豚——一種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的水生動物,結果一無所獲。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成為了一個懸案。
  • 近年十大滅絕物種:中國白鰭豚居首[組圖]
    北京時間10月28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從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間,從中華白鰭豚到聖赫倫那島紅杉,因為過度捕獵和開採、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汙染以及人類活動,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們,一些已在野生環境中消失,或者被宣告徹底滅絕。
  • 白鰭豚悲劇:結束,還是開始
    三十年前的這天,一頭名叫「淇淇」的白鰭豚被人們從湖南城陵磯抬到武漢,當做國寶一樣伺候;三十年後的這天,它已成了一尊標本被擺在白鰭豚標本館,渾身蒙塵,無人記起 和「淇淇」同樣生活在中國長江,並且是這條母親河中特有的另一種淡水鯨類哺乳動物——長江江豚,現僅有1000頭,正以每年5%速度驟減。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以下是十年內野生環境中消亡的十個物種: 1.白鰭豚 白鰭豚又名白暨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自從1996年起,白鰭豚就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錄,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滅絕標籤。
  • 白鰭豚的習性生活介紹!
    白鰭豚(bái qí tún),在長江裡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
  • 網傳白鰭豚宣布滅絕,實則系謠言,我們該如何應對網絡謠言
    一天下午,一位網友發送帶有網絡搜索白鰭豚截圖的微博火遍全網,霎時幾萬轉發,只因寫著「#永別了,白鰭豚#在知道昨天宣布滅絕了」。 白鰭豚,一個頻繁現身於小學科學課本、廣為人知的瀕危物種。它就像是所有人的老朋友,得知他的去世,善良的網友們悲痛著。他們或表達自己的遺憾,或控訴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再見了,朋友。」
  • 全城熱益動物科普:「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
    「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白鰭豚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方旭的缺點在於沒有把暨與其他海豚相區別,但他說的長江中時有的海豚實即白暨豚是肯定的。綜上所述,兩千餘年來中國古代文獻中多次有關於白暨豚的記述,最早發現白暨豚的是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白暨豚的名稱在勞動人民中代代相傳,到現代仍為廣大漁民所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