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身長1.5—2.5米, 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最多230千克。吻部狹長,約30釐米,前端略上翹。噴氣孔縱長,位於頭頂左側。眼極小,在口角後上方。耳孔呈針眼狀。 背鰭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 尾鰭呈新月形。
白鰭豚(淡水鯨類)白暨豚是 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 同型齒。成年白鰭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水平伸展的鰭肢和 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CR( 極危,可能已滅絕 )
白鰭豚是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量最少的一種,為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現名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列為最瀕危的12種動物之一,同時還被列入《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以及《美國國家瀕危物種法》。
免責聲明:圖文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