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

2021-03-04 動物知識庫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身長1.5—2.5米, 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最多230千克。吻部狹長,約30釐米,前端略上翹。噴氣孔縱長,位於頭頂左側。眼極小,在口角後上方。耳孔呈針眼狀。 背鰭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 尾鰭呈新月形。

白鰭豚(淡水鯨類)白暨豚是 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 同型齒。成年白鰭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水平伸展的鰭肢和 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CR( 極危,可能已滅絕 )

白鰭豚是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量最少的一種,為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現名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列為最瀕危的12種動物之一,同時還被列入《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以及《美國國家瀕危物種法》。

免責聲明:圖文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

相關焦點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隨著長江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白鰭豚的數量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僅剩400頭左右,在1997年的一次大規模科考中,科學家在長江僅發現13頭白鰭豚。2006年,來自7個國家的科學家對長江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野外白鰭豚科考行動,結果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2007年中外科學家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月8日,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李琴  2006年12月13日,武漢長江邊,小雨。
  • 白鰭豚的習性生活介紹!
    .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   38天來,在近3400公裡的航程中,除了兩次疑似白鰭豚的事件外,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下船的時候,有人給因故提前返回武漢的科考隊隊員王克雄發了條消息:「結束了。」 大學畢業後直接進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簡稱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鰭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簡訊,他幾近淚下,「我意識到,我們可能真的要和白鰭豚說再見了。」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這處綠樹掩映的院子對外的正式名稱是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白鰭豚館,這裡也是中國惟一的白鰭豚人工飼養基地。由於白鰭豚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加之白鰭豚的飼養棚是一座高大的白色建築物,所以當地人都把這裡稱做「白公館」。雖然這裡如今還飼養著4條白鰭豚的近親江豚,但由於已經5年多沒有白鰭豚了,所以平時來這裡參觀的人很少。「白鰭豚館裡沒有白鰭豚,我們很尷尬,也很急切!」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這對於今年已八十高齡的水生生物專家陳佩薰來說,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結果:「白鰭豚實際上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          被「點將」任白鰭豚研究組長         7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悲痛地對外宣布,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內生活了8年、已生下兩胎小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11日晚去逝!
  • 白鰭豚悲劇:結束,還是開始
    三十年前的這天,一頭名叫「淇淇」的白鰭豚被人們從湖南城陵磯抬到武漢,當做國寶一樣伺候;三十年後的這天,它已成了一尊標本被擺在白鰭豚標本館,渾身蒙塵,無人記起 和「淇淇」同樣生活在中國長江,並且是這條母親河中特有的另一種淡水鯨類哺乳動物——長江江豚,現僅有1000頭,正以每年5%速度驟減。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根據大約公元前三世紀的古籍《爾雅》記載,當時白鰭豚的數量至少為5000頭,20世紀50年代,白鰭豚的數量大約6000頭。   1970年葛洲壩開工,1979年中國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1980年湖南漁民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白鰭豚「淇淇」,被送往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飼養。
  • 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4】
    原標題: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張蕾、鄭晉鳴)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通過對白鰭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科學家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並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成功測定
    我國科學家成功主持完成了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這是國際上第一次通過新一代測序方法獲得較高測序深度的鯨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 Nat Commun: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種群歷史
    本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了白鰭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組序列 。這項研究有助於了解白鰭豚的生活習性與其被滅絕原因。白鰭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已被公認為「功能性滅絕」。它也是鯨類動物中因人類活動而被滅絕的第一種物種。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在地球已經滅絕的生物中,我國有種鯨類生物,它被稱作「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說到這,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白鰭豚,卻在短時間內突然滅絕,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小編多方查證物種研究所,為大家揭秘,白鰭豚滅絕了嗎,真相到底是什麼。白鰭豚也被稱為中華江豚,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鯨類生物。根據挖掘出的化石顯示,早在2500萬年前便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白鰭豚誤入佛山內河經搶救無效不幸死亡(圖)
    有獎評新聞   2月17日,廣東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警民在當地河內發現一誤闖入佛山河內並陷入困境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佛山漁政部門工作人員當即趕到現場搶救,十多名警察和村民冒寒跳下魚塘將重達400多斤的白鰭豚託上運魚車。但不幸的是,白鰭豚因失血過多等原因在送往珠海白鰭豚保護區途中死亡,遺體將送往中山大學作教學標本。  據專家介紹,白鰭豚闖入淡水河重要原因是導向系統失靈,才出現了誤入內河的情況。
  • 最後一隻人類呵護下的白鰭豚"淇淇"3D"復活"
    「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鰭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獲後送至水生所,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頭活的白鰭豚。據悉,這是我國自然博物館首次對珍稀動物標本3D建模復原。
  • 近年十大滅絕物種:中國白鰭豚居首[組圖]
    北京時間10月28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從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間,從中華白鰭豚到聖赫倫那島紅杉,因為過度捕獵和開採、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汙染以及人類活動,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們,一些已在野生環境中消失,或者被宣告徹底滅絕。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那是在2001年的7月,我們「尋找地球故事」講師團在武漢巡講,那天從武漢動物園考察出來,徐大鵬老師(新冠疫情之初夫妻雙亡)帶我們趕往位於武昌的白鱀豚館。我們的老朋友、豚類研究專家張先鋒博士,帶我們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世界上唯一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鱀豚。
  • 中華白海豚帶崽春遊,同為水中大熊貓,它和白鰭豚有什麼不同?
    比如鳥中大熊貓有中華秋沙鴨、黑鸛、震旦鴉雀,水裡的大熊貓也很多,除了中華白海豚,還有白鰭豚和江豚等。白鰭豚則生活在淡水流域,比如長江和它的支流。而白鰭豚的身體一生都是青灰色的,只有肚子是白色的。,可達30釐米,除了嘴巴長度不同,它倆嘴巴到額頭的曲線變化也不一樣,白海豚有個明顯的轉角,白鰭豚則比較平滑。
  • 中國紀念幣-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白鰭豚-華南虎
    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白鰭豚-27. 中國珍稀野生動物-華南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十八條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根據需要發行紀念幣。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包括普通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紀念幣是可以作為商品進行買賣交換的人民幣。
  • 全城熱益動物科普:「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
    「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白鰭豚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白鰭豚也是古老的孑遺生物,化石證據表明53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就已在長江出現。中國對白暨豚的認識和記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那時候名字叫做「鱀」,古老的人類曾經錯誤地把白暨豚歸為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