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最後一隻人類呵護下的白鰭豚"淇淇"3D"復活"

2020-12-06 荊楚網

孩子們觀看3D列印復原的「淇淇」標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梅濤 攝)

1月11日,白鰭豚「淇淇」3D復原標本在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揭幕。「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鰭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獲後送至水生所,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頭活的白鰭豚。據悉,這是我國自然博物館首次對珍稀動物標本3D建模復原。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

20世紀後期,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長江航運頻繁、水質汙染以及魚類資源的匱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白暨豚的數量急劇下降。2007年,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3D版「淇淇」讓研究人員淚目

1980年1月11日,2歲左右的「淇淇」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水域被湖南省城陵磯漁民捕獲。當晚8時,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研究室的劉仁俊接到從城陵磯水產收購站打來的長途電話後,當晚就和同事冒著風雪趕去。因為他們知道比大熊貓更稀有而且瀕臨滅絕的白鰭豚,如果不抓緊時間拯救,很可能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會像「恐龍」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一種記憶或標本。

從1980年1月12日下午5時至2002年7月14日早晨8時這23年的時間跨度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和飼養員始終懸著一顆心,生怕這隻來之不易的白鰭豚吃不好、身體不健康,甚至怕它不高興。他們為它起了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淇淇」,取自「鰭」的諧音。

「『淇淇』的標本非常珍貴,由於保護條件的原因,在庫房,不便直接拿出來展示。」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峰曾是「淇淇」研究保護團隊中的一員,他向記者介紹,很多人在館裡參觀時問「這是不是淇淇啊?」,我們就萌發用3D列印技術復原淇淇標本的想法。水生生物博物館聯合了3D列印的團隊經過將近兩年的時間,從掃描建模到一次次的修改,到出小樣,最終列印出來的「淇淇」,讓當年參與「淇淇」研究的工作人員淚目。「相似度90%。」張先峰哽咽著說。

正是因為「淇淇」的到來,水生所相關科研人員一代代開展相關研究,讓白鰭豚在國際國內有了很大的影響。張先峰介紹,藉助3D技術復原「淇淇」標本,希望大眾增強保護水生生物的認識認識和了解保護長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發展理念。今後,該館將陸陸續續復原一批珍稀動物。

資料圖片 「淇淇」倩影(攝影 王小強)

紀念「淇淇」和與它一樣消失的物種

「『淇淇』情感和人類接近。訓練時就算生氣,也會很小心地用體側碰我,避免傷害我。它曾經有個女朋友。」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研究員是陪伴淇淇時間最長的人,從1984年到2002年一直和淇淇在一起。活動現場,他講述了」淇淇」鮮為人知的故事。

隨著「淇淇」的年齡增長,身夥發育成熟,找對象成了當務之急。1986年3月31日,由水生所主持的我國首次人工捕獲白鰭豚獲得成功。在長江湖北觀音洲江段捕獲兩頭白鰭豚,一頭成年雄性白鰭豚「聯聯」,一頭雌性白暨豚「珍珍」。「聯聯」與珍珍」是父女關係。「聯聯」被捕獲時身體已非常虛弱,僅在池中生活了76天就去世了。2歲左右的「珍珍」不久就適應了人工飼養環境。

「淇淇」與「珍珍」的水池之間有個過道,水是相通的。白鰭豚之間通過聲音交流。「淇淇」到水生所已經很多年了,與野生白鰭豚的通訊交流有些困難。最初,它們相互害怕。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珍珍」有點害怕,忽然遊進了「淇淇」的池子。「淇淇」泰然地接受了,一開始是「珍珍」追「淇淇」,後來「淇淇」更主動。

資料圖片,給「淇淇「餵食」」(攝影 王小強)

可惜的是,2年後,「珍珍」因誤食鐵鏽,導致其它併發症去世。「淇淇」一直都不明白「珍珍」怎麼不見,天天遊來遊去地找,甚至絕食。此後,「淇淇」一直孑然一身,沒有同伴交流和玩耍,在水池裡孤獨終老,2002年因為衰老,孤獨地死去。

「淇淇」的離世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也為人類敲響警鐘,2006年,七國科學家在長江進行了40多天大規模搜尋後,未發現一頭白鰭豚。2007年,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水生生物博物館將設置專門展區,永久展示「淇淇」生前的模樣。以此紀念「淇淇」,紀念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以及與它們一樣即將消失或者已經消失的物種,紀念彼時「江豚白????欺人甚,噴浪跳波帆影間」的長江。

另據農業農村部官網公布的信息。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公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以前,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完成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完成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孫慧 王環珊

相關焦點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王克雄把「淇淇」的死亡表述為「去世」,而白鰭豚館工作人員更愛用「壽終正寢」來表述「淇淇」5年前的死亡。「淇淇」曾是一條白鰭豚的名字,它是世界上惟一一條被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鰭豚,也是我國水生物科研工作者親密接觸過的最後一條白鰭豚。從1980年到2002年,「淇淇」在武漢白鰭豚館生活了22年。如今,當國內外許多專家學人慕名前來時,人們只能看到它的標本,被泡在了福馬林裡的內臟。
  • 白鰭豚悲劇:結束,還是開始
    人類第一次看見「淇淇」,距今三十年,人類最後一次看見「淇淇」,距今八年,人類下一次看見「淇淇」,距今…… 1月12日。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   38天來,在近3400公裡的航程中,除了兩次疑似白鰭豚的事件外,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下船的時候,有人給因故提前返回武漢的科考隊隊員王克雄發了條消息:「結束了。」 大學畢業後直接進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簡稱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鰭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簡訊,他幾近淚下,「我意識到,我們可能真的要和白鰭豚說再見了。」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其實,我用真名實姓告訴大家,我是見過活生生「淇淇」的(那隻唯一在人類飼養下生活長達22年的白鱀豚的名字),豈料,如今滅絕了。啥叫滅絕?就是這個物種的最後一個成員都死去了,這也算是我個人見過的唯一一個滅絕物種。正因為有這個經歷,我在全國各地做自然保護巡講,其中一課叫《滅絕之殤》,就是結合自身感觸,把滅絕和瀕危的故事徐徐道來。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這對於今年已八十高齡的水生生物專家陳佩薰來說,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結果:「白鰭豚實際上可能已經滅絕了,只是我們不願意下這樣的結論」。          被「點將」任白鰭豚研究組長         7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悲痛地對外宣布,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鰭豚館內生活了8年、已生下兩胎小江豚的「英雄母親」晶晶11日晚去逝!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1997年白鰭豚數量約為50頭,1998年只發現了8頭,2002年第一頭被捕獲的活體白鰭豚「淇淇」死去,被人工飼養22年半。   2003年三峽大壩開始蓄水,2004年有關於白鰭豚最後的目擊消息,2006年再也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身影,2007年8月8日,再次考察白鰭豚被認為「功能性滅絕」。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遊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後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
  • 科學家們希望重新復活的10種已經滅絕的動物
    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類所知曉的最後一隻斑驢死去,這個動物被確認徹底滅絕。如今 ,科學家們藉助DNA和選擇性育種培育出了一種看起來極為相似的動物。這麼做是為了恢復斑驢這一物種,但距離真正的復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在地球漫長的生命演化過程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出現之前,便有恐龍,三葉蟲等生物的存在,它們突然出現,又突然滅絕,在當今的地球上毫無蹤跡
  • 這10種已經滅絕的動物可能被復活,你最希望是哪個?
    這些冰河時代的哺乳動物有著巨大的象一樣的身體,又黑又厚的皮毛,又長又彎的獠牙,對於過去的那些經常獵取它們肉和骨頭的人類來說,它們定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有了新的生殖生物學和基因組工程技術,復活這種生物變得越來越現實,一群來自日本、俄羅斯和韓國的科學家宣布,他們計劃用冷凍細胞,然後藉助於其現代近親亞洲象,以克隆一隻猛獁象。
  • 白鰭豚、臺灣雲豹,既然已經滅絕了,為什麼還會重新出現呢?
    例如中國水中大熊貓白鰭豚,2002年7月14日,隨著最後一頭白鰭豚淇淇的去世,人們也基本認定它已經滅絕,但是2018年4月,中科院拍攝到疑似白鰭豚動物。為什麼這些我們已經判定為滅絕的動物經常會重新出現呢?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要清楚這些物種最初是如何被宣布滅絕的。
  • 最後一頭北方白犀牛「蘇丹」死亡 物種滅絕離人類還遠麼?
    在這些倒著的墓碑末尾,有一隻水泥大手,似乎想止住「骨牌」繼續倒塌,手背後的墓碑將倒未倒,也說明這些動物已瀕臨滅絕。其中最近的一塊上書——白鰭豚。其後則是一個個瀕危動物,在後面的幾塊中,寫有「人類」、「鼠類」等字樣……「世界滅絕動物墓地」的墓志銘上有這樣的話:「……工業革命以來,以文明自詡卻無限擴張為所欲為的人類,已使數百種動物因過度捕殺而喪失家園或遭滅頂之災:當地球上最後一隻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後一隻未留下後代的雄鷹從汙濁天空墜向大地;當麋鹿的最後一聲哀鳴在乾燥沼澤上空迴蕩……人類,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淇淇」,攝於2001年。白鰭豚是同人一樣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類動物,其通體雪白,視聽器官退化,聲吶系統非常靈敏。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及活動不當,曾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鰭豚大量銳減。2006年,七國科學家在長江進行了40多天大規模搜尋後,未發現一頭白鰭豚。次年8月,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期刊據此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 永別了,人類,我是白鱀豚|動物滅絕|淇淇|捕殺_網易新聞
    淇淇可能是我眾多好友中比較幸運的。當時任中科院院長的方毅指示,盡最大努力養好淇淇,就連鄧小平也親自為她批了10萬元的研究經費。我不知道淇淇喜不喜歡這種至尊的待遇,反正我是不會羨慕的。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拘束在小小的天地裡,沒有同伴,獨自生活。直到2002年,淇淇也走了。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月8日,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李琴  2006年12月13日,武漢長江邊,小雨。
  • 保護得了大熊貓,為什麼保護不了白鰭豚?
    白鱀豚,「鱀」音 jì;在媒體常寫作「白鰭豚」或「白暨豚」。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淡水鯨,僅產於長江中下遊的水系,有 「水中大熊貓」之稱。從20世紀後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侵害,導致數量銳減,在 1988 年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可是剩餘種群仍不斷消亡,被認為是第一個由於人為因素而走向滅絕的鯨豚類動物。
  • 人類究竟對大自然做了什麼?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被宣布滅絕
    也就是說,繼白鰭豚後,長江又一物種已經消失。長江白鱘傳說中的長江白鱘可長到萬斤,是全世界最大的淡水魚之一,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千斤臘子,萬斤象」中的「象」說的就是長江白鱘。2003年是長江白鱘最後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當時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曾救助過一條長江白鱘並放生,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白鱘的蹤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