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耕
前不久讀到一篇名為「我是見過白鱀豚,但如今已無人再有這樣幸運」的文章,作者叫少俠小黃雞,一看就是網名。其實,我用真名實姓告訴大家,我是見過活生生「淇淇」的(那隻唯一在人類飼養下生活長達22年的白鱀豚的名字),豈料,如今滅絕了。
啥叫滅絕?就是這個物種的最後一個成員都死去了,這也算是我個人見過的唯一一個滅絕物種。正因為有這個經歷,我在全國各地做自然保護巡講,其中一課叫《滅絕之殤》,就是結合自身感觸,把滅絕和瀕危的故事徐徐道來。
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
那是在2001年的7月,我們「尋找地球故事」講師團在武漢巡講,那天從武漢動物園考察出來,徐大鵬老師(新冠疫情之初夫妻雙亡)帶我們趕往位於武昌的白鱀豚館。我們的老朋友、豚類研究專家張先鋒博士,帶我們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世界上唯一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鱀豚。
說起「淇淇」的故事,可謂一言難盡,望著已二十多歲的、仍孑然一身的「淇淇」,在靜得瘮人的水池中百無聊賴地兜圈子,漣連水波,在我心中激出一陣莫名的悽楚!這最後的活化石,本該屬於大自然的長江特有鯨類,已經在地球上進化了兩千多萬年。如今,卻不足二十隻,是又一種勢必會滅絕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的野生生靈,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面對「淇淇」,望其項背,真不知是幸運還是悲哀,畢竟看一眼少一眼呀。
上述文字見於我當年寫的武漢日記。當年長江還未禁漁,愈演愈烈的大開發大汙染大破壞,導致我們家園的生態日趨惡化,環境質量江河日下,白鱀豚成了生態衰敗悲劇的犧牲品。
白鰭豚「淇淇」在戲水。
1914年,美國人查爾斯·霍伊和他殺死的白鱀豚合影。圖片:Wikimedia
從少俠小黃雞的敘述得知「淇淇」身世的由來。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漁民胡家法等四人,在靠近洞庭湖的城陵磯江段偶遇白鱀豚。在確認自己看到的長嘴生物正是專家們平日重點宣傳的保護對象後,四人立刻駕駛漁船展開圍捕,當時他們共捕獲兩頭,並立即向當地水產收購站報告。其中較大的雌豚由於身體虛弱,不久便死去了;而較小的雄性幼豚,則被聞訊趕來的水生所專家救治後,由伍獻文院士起名為「淇淇」,飼養在了研究所裡。
四位漁民並不知道他們製造了一個轟動世界的新聞,更不知道淇淇的捕獲地城陵磯,正是66年前美國博物學家霍伊採集到全世界第一件白鱀豚模式標本的產地(就像北京南海子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種產地,1865年被科學發現於此)。
圖為我2018年在鄱陽湖拍攝到的瀕危物種:長江江豚。
白鱀豚種群在短短三十餘年間,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400餘頭,直至本世紀初歸零。怎麼突然就沒了呢?
過度捕撈不僅使白鱀豚食物匱乏,滾鉤和漁網還會嚴重威脅到白鱀豚的生命安全;採砂作業破壞了白鱀豚生活的沿岸棲息環境;頻繁的航運嚴重幹擾了白鱀豚的聲納系統,以至於許多白鱀豚被螺旋槳擊死;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進一步縮減了白鱀豚賴以棲息的河口水灣等區域,同時也影響了作為白鱀豚食物的魚類的繁殖;還有日益嚴重的水體汙染,這一切都在荼毒著白鱀豚和長江的生物多樣性。
到2004年,人們野外最後一次目擊到白鱀豚;最後,在2006年,為時六周的長江淡水豚類國際聯合考察,竟未發現一頭白鱀豚,隨後研究者無奈地宣布,白鱀豚野外功能性滅絕。
而作為補救措施的天鵝洲故道,岸上麋鹿,水中江豚,保育成果斐然,可惜白鱀豚在野外已經難覓蹤影。白鱀豚是首個由於人類影響而將滅絕的鯨類動物,是50年來消失的第一種大型水生脊椎動物。相信能聽到少俠此番講解的人,都會感同身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照片中,還能看到白鱀豚在漁船邊遊動,看到白鱀豚和岸上收割莊稼的人們和諧共處。
我曾在贛江流域觀鳥,在麋鹿保護區天鵝洲考察,都見到水中遊弋的野生江豚,可以白鰭豚卻杳無痕跡了。湖北不少朋友說:江漢關博物館的門口,還立著白鱀豚的雕像;南望山下還有白鱀豚路,中科院水生所還有白鱀豚館;武漢白鱀豚基金會志願者們的胸前還畫著活靈活現的白鱀豚會徽……明明到處還都是白鰭豚的影子,它怎麼說沒就沒了呢?
黃鶴樓下,往事茫茫。白鰭豚的英文「Yangtse River Dolphin」如果直譯即「長江之豚」,真是長江之魂啊!如今白鰭豚已逝,長江明星物種保護的重點變成了江豚。畢竟長江江豚,也成了不足千隻的瀕危物種。
「滅絕意味著永遠,瀕危則還有時間」。這也是我在麋鹿苑生態導覽時常說的,作為物種滅絕警示教育,我們在麋鹿曾經發生本土滅絕的地方,設計了一個世界滅絕動物公墓,工業革命以來有數以百計的物種在我們眼前滅絕,而且我將其創意成「滅絕多米諾骨牌」,意味著什麼?
新冠疫情當前,反思人獸關係,重讀1999年本人撰寫的滅絕墓志銘,勿謂言之未預也。「善惡終將有報,獵天必被天獵!當人為造成的物種滅絕事件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倒下的時候,作為地球物種之一的人類(也是多米諾中的一位),你就能倖免遇難、在劫而逃嗎?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關於作者
北京麋鹿生態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協副主席。曾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出版著述20餘部並多次獲獎,被中國科普作協評為「有突出貢獻科普作家」,2019年獲北京市政府頒發「北京榜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