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2020-12-04 自然使者

郭耕

前不久讀到一篇名為「我是見過白鱀豚,但如今已無人再有這樣幸運」的文章,作者叫少俠小黃雞,一看就是網名。其實,我用真名實姓告訴大家,我是見過活生生「淇淇」的(那隻唯一在人類飼養下生活長達22年的白鱀豚的名字),豈料,如今滅絕了。

啥叫滅絕?就是這個物種的最後一個成員都死去了,這也算是我個人見過的唯一一個滅絕物種。正因為有這個經歷,我在全國各地做自然保護巡講,其中一課叫《滅絕之殤》,就是結合自身感觸,把滅絕和瀕危的故事徐徐道來。

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

那是在2001年的7月,我們「尋找地球故事」講師團在武漢巡講,那天從武漢動物園考察出來,徐大鵬老師(新冠疫情之初夫妻雙亡)帶我們趕往位於武昌的白鱀豚館。我們的老朋友、豚類研究專家張先鋒博士,帶我們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世界上唯一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鱀豚。

說起「淇淇」的故事,可謂一言難盡,望著已二十多歲的、仍孑然一身的「淇淇」,在靜得瘮人的水池中百無聊賴地兜圈子,漣連水波,在我心中激出一陣莫名的悽楚!這最後的活化石,本該屬於大自然的長江特有鯨類,已經在地球上進化了兩千多萬年。如今,卻不足二十隻,是又一種勢必會滅絕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的野生生靈,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面對「淇淇」,望其項背,真不知是幸運還是悲哀,畢竟看一眼少一眼呀。

上述文字見於我當年寫的武漢日記。當年長江還未禁漁,愈演愈烈的大開發大汙染大破壞,導致我們家園的生態日趨惡化,環境質量江河日下,白鱀豚成了生態衰敗悲劇的犧牲品。

白鰭豚「淇淇」在戲水。

1914年,美國人查爾斯·霍伊和他殺死的白鱀豚合影。圖片:Wikimedia

從少俠小黃雞的敘述得知「淇淇」身世的由來。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漁民胡家法等四人,在靠近洞庭湖的城陵磯江段偶遇白鱀豚。在確認自己看到的長嘴生物正是專家們平日重點宣傳的保護對象後,四人立刻駕駛漁船展開圍捕,當時他們共捕獲兩頭,並立即向當地水產收購站報告。其中較大的雌豚由於身體虛弱,不久便死去了;而較小的雄性幼豚,則被聞訊趕來的水生所專家救治後,由伍獻文院士起名為「淇淇」,飼養在了研究所裡。

四位漁民並不知道他們製造了一個轟動世界的新聞,更不知道淇淇的捕獲地城陵磯,正是66年前美國博物學家霍伊採集到全世界第一件白鱀豚模式標本的產地(就像北京南海子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種產地,1865年被科學發現於此)。

圖為我2018年在鄱陽湖拍攝到的瀕危物種:長江江豚。

白鱀豚種群在短短三十餘年間,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400餘頭,直至本世紀初歸零。怎麼突然就沒了呢?

過度捕撈不僅使白鱀豚食物匱乏,滾鉤和漁網還會嚴重威脅到白鱀豚的生命安全;採砂作業破壞了白鱀豚生活的沿岸棲息環境;頻繁的航運嚴重幹擾了白鱀豚的聲納系統,以至於許多白鱀豚被螺旋槳擊死;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進一步縮減了白鱀豚賴以棲息的河口水灣等區域,同時也影響了作為白鱀豚食物的魚類的繁殖;還有日益嚴重的水體汙染,這一切都在荼毒著白鱀豚和長江的生物多樣性。

到2004年,人們野外最後一次目擊到白鱀豚;最後,在2006年,為時六周的長江淡水豚類國際聯合考察,竟未發現一頭白鱀豚,隨後研究者無奈地宣布,白鱀豚野外功能性滅絕。

而作為補救措施的天鵝洲故道,岸上麋鹿,水中江豚,保育成果斐然,可惜白鱀豚在野外已經難覓蹤影。白鱀豚是首個由於人類影響而將滅絕的鯨類動物,是50年來消失的第一種大型水生脊椎動物。相信能聽到少俠此番講解的人,都會感同身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照片中,還能看到白鱀豚在漁船邊遊動,看到白鱀豚和岸上收割莊稼的人們和諧共處。

我曾在贛江流域觀鳥,在麋鹿保護區天鵝洲考察,都見到水中遊弋的野生江豚,可以白鰭豚卻杳無痕跡了。湖北不少朋友說:江漢關博物館的門口,還立著白鱀豚的雕像;南望山下還有白鱀豚路,中科院水生所還有白鱀豚館;武漢白鱀豚基金會志願者們的胸前還畫著活靈活現的白鱀豚會徽……明明到處還都是白鰭豚的影子,它怎麼說沒就沒了呢?

黃鶴樓下,往事茫茫。白鰭豚的英文「Yangtse River Dolphin」如果直譯即「長江之豚」,真是長江之魂啊!如今白鰭豚已逝,長江明星物種保護的重點變成了江豚。畢竟長江江豚,也成了不足千隻的瀕危物種。

「滅絕意味著永遠,瀕危則還有時間」。這也是我在麋鹿苑生態導覽時常說的,作為物種滅絕警示教育,我們在麋鹿曾經發生本土滅絕的地方,設計了一個世界滅絕動物公墓,工業革命以來有數以百計的物種在我們眼前滅絕,而且我將其創意成「滅絕多米諾骨牌」,意味著什麼?

新冠疫情當前,反思人獸關係,重讀1999年本人撰寫的滅絕墓志銘,勿謂言之未預也。「善惡終將有報,獵天必被天獵!當人為造成的物種滅絕事件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倒下的時候,作為地球物種之一的人類(也是多米諾中的一位),你就能倖免遇難、在劫而逃嗎?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關於作者

北京麋鹿生態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協副主席。曾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出版著述20餘部並多次獲獎,被中國科普作協評為「有突出貢獻科普作家」,2019年獲北京市政府頒發「北京榜樣」稱號。

相關焦點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中科院白鰭豚、江豚研究專家王克雄博士說,根據志願者們的描述,如果沒有偏差,有可能是白鰭豚。「白鰭豚目前是功能性滅絕,並不是徹底滅絕,所以長江裡不排除有個體存活的白鰭豚。如果存在,最有可能在安徽江段,因為那裡支流特別多。但是最終結果,還是要在分析這次科考資料後,並且也取決於他們資料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2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3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第4頁: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淇淇」於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月8日,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李琴  2006年12月13日,武漢長江邊,小雨。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直到現在,很多市民都認為,武漢的吉祥物就應該是白鰭豚。   今年6月2日,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中,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劉仁俊講述了他與白鰭豚淇淇的故事。   1980年1月11日,2歲淇淇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水域被湖南城陵磯漁民捕獲。當晚8時,劉仁俊接到從城陵磯水產收購站打來的長途電話後,借了一輛破舊吉普車,與同事冒著風雪趕去。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王克雄把「淇淇」的死亡表述為「去世」,而白鰭豚館工作人員更愛用「壽終正寢」來表述「淇淇」5年前的死亡。「淇淇」曾是一條白鰭豚的名字,它是世界上惟一一條被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鰭豚,也是我國水生物科研工作者親密接觸過的最後一條白鰭豚。從1980年到2002年,「淇淇」在武漢白鰭豚館生活了22年。如今,當國內外許多專家學人慕名前來時,人們只能看到它的標本,被泡在了福馬林裡的內臟。
  • ·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而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詳細]·白鰭豚已經處於滅絕邊緣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卻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急劇減少,更被中外科學家認為「功能性滅絕」。
  • 白鰭豚滅絕了嗎?並沒有,國家早已對其保護,真相曝光
    在地球已經滅絕的生物中,我國有種鯨類生物,它被稱作「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說到這,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白鰭豚,卻在短時間內突然滅絕,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小編多方查證物種研究所,為大家揭秘,白鰭豚滅絕了嗎,真相到底是什麼。白鰭豚也被稱為中華江豚,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鯨類生物。根據挖掘出的化石顯示,早在2500萬年前便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圖文:陳佩薰與白鰭豚的風雨20年
    陳佩薰得知這一消息震驚不已:「太突然了,4天前我去時,晶晶還好好的……但願她剛出生才40多天的孩子能挺過這個難關!」     今年7月5日,陳佩薰八十大壽,記者來到水生所白鰭豚館。
  • 近年十大滅絕物種:中國白鰭豚居首[組圖]
    北京時間10月28日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從2000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間,從中華白鰭豚到聖赫倫那島紅杉,因為過度捕獵和開採、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汙染以及人類活動,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們,一些已在野生環境中消失,或者被宣告徹底滅絕。
  •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白鰭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小型 鯨,身體呈 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 。
  • 白鰭豚、臺灣雲豹,既然已經滅絕了,為什麼還會重新出現呢?
    例如中國水中大熊貓白鰭豚,2002年7月14日,隨著最後一頭白鰭豚淇淇的去世,人們也基本認定它已經滅絕,但是2018年4月,中科院拍攝到疑似白鰭豚動物。為什麼這些我們已經判定為滅絕的動物經常會重新出現呢?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要清楚這些物種最初是如何被宣布滅絕的。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們,一些已在野生環境中消失,或者被宣告徹底滅絕。以下是十年內野生環境中消亡的十個物種: 1.白鰭豚 白鰭豚又名白暨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
  • 「超級神龜」即將滅絕,全球僅三隻,我國這隻如今生活在這裡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這大千世界,假如有您的關注點讚,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會有本國的國寶,就像是澳大利亞的樹袋熊、美國的白頭海雕、英國的知更鳥,巴西的彩龜,這些都是其它國家的國寶,而我國也有國寶,受到國寶大家馬上就會想到最受歡迎的熊貓,它們長得非常可愛,看上去萌萌的,很想一把抱住它們,而且如今數量稀少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物種大滅絕在生物生存年表上,一直是以百萬年為單位。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六次物種滅絕事件卻是以成倍速度在發生。前幾天在介紹部分滅絕動物的時候,有讀者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白鰭豚的滅絕是否和三峽大壩有關?
  • 網傳白鰭豚宣布滅絕,實則系謠言,我們該如何應對網絡謠言
    一天下午,一位網友發送帶有網絡搜索白鰭豚截圖的微博火遍全網,霎時幾萬轉發,只因寫著「#永別了,白鰭豚#在知道昨天宣布滅絕了」。 白鰭豚,一個頻繁現身於小學科學課本、廣為人知的瀕危物種。它就像是所有人的老朋友,得知他的去世,善良的網友們悲痛著。他們或表達自己的遺憾,或控訴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再見了,朋友。」
  • 白鰭豚悲劇:結束,還是開始
    三十年前的這天,一頭名叫「淇淇」的白鰭豚被人們從湖南城陵磯抬到武漢,當做國寶一樣伺候;三十年後的這天,它已成了一尊標本被擺在白鰭豚標本館,渾身蒙塵,無人記起 和「淇淇」同樣生活在中國長江,並且是這條母親河中特有的另一種淡水鯨類哺乳動物——長江江豚,現僅有1000頭,正以每年5%速度驟減。
  • 最後一隻人類呵護下的白鰭豚"淇淇"3D"復活"
    「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鰭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獲後送至水生所,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頭活的白鰭豚。據悉,這是我國自然博物館首次對珍稀動物標本3D建模復原。
  • 白鰭豚的習性生活介紹!
    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20年前的估計只有300頭左右,當時就已面臨滅絕的危險.繁殖習性  白鰭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釐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
  • 全城熱益動物科普:「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
    「水中熊貓」白鰭豚,530萬年前的活化石白鰭豚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白鰭豚也是古老的孑遺生物,化石證據表明53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就已在長江出現。中國對白暨豚的認識和記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那時候名字叫做「鱀」,古老的人類曾經錯誤地把白暨豚歸為魚類。
  • Nat Commun: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種群歷史
    本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了白鰭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組序列 。這項研究有助於了解白鰭豚的生活習性與其被滅絕原因。白鰭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已被公認為「功能性滅絕」。它也是鯨類動物中因人類活動而被滅絕的第一種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