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海域成珊瑚礁研究新聖地—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麋角珊瑚已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區絕跡。

圖片來源:KIP EVANS/ALAMY

上個月,Amy Apprill經過30分鐘飛行,從美國邁哈密到達古巴哈瓦那。她攜帶了17件行李,塞滿了水過濾泵、水下攝像機、海洋酸性探測儀和液態氮。為了在古巴開展工作,這位來自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微生物學家必須自己攜帶所有東西。她還自帶經費,以便在哈瓦那購買柴油燃料和租賃研究船隻。

Apprill希望,這些麻煩是帶來一個非凡機會的少量代價。負責古巴環境保護基金項目的律師Dan Whittle表示,多虧了開發限制和廣泛的保護措施,古巴擁有「該地區最好的珊瑚礁」。他說,許多加勒比海地區的礁石已經死去或正在死亡,但古巴的礁石仍保留著令人震驚的美麗。Apprill希望弄清原因是什麼。

不過,她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隨著美國與古巴關係解凍,科學家渴望能在預期的經濟繁榮到來之前研究這裡的珊瑚礁。經濟發展可能會破壞這些礁石。「這裡已經出現了一點衰敗的跡象。」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生Clare Fieseler說。數年前,Fieseler曾赴古巴,並希望有機會重返這裡參觀未被開發的珊瑚礁。同時,緊迫感正在加劇:古巴的珊瑚礁或能治癒加勒比其他地區生病的珊瑚礁。

儘管面積僅有佛羅裡達州大小,但古巴擁有4倍大的珊瑚礁,並且大多數海岸未被開發。而科學家指出,古巴的第81法案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已故探險家Jacques Cousteau於上世紀80年代拜訪過這裡後,該法案被採用,並建立了一家環境機構,致力於保護古巴25%的土地和水資源,這一目標已延伸到古巴的沿海地區。

古巴珊瑚礁項鍊上的最大明珠可能就是哈丁內斯群島(也稱女王花園群島)了。這串由250個紅樹林和珊瑚島組成的「珠鏈」蔓延古巴南部80公裡。「潛水40年來,我從未見過其他類似的島嶼。」海洋科學家、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非營利組織「海洋醫生」主席David Guggenheim說。該組織主要幫助美國科學家拜訪古巴。這些島嶼擁有健康的麋角珊瑚,這種珊瑚已瀕臨滅絕,實際上很難在加勒比海地區以外的地方看到。

作為限制潛水和捕魚的禁捕自然保護區,哈丁內斯群島水域充滿了掠食性魚類。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海洋生態學家John Bruno和其來自古巴的博士後Abel Valdivia測量了每立方米水中的600克魚類,主要是鯊魚、石斑魚和鯛魚。這裡的魚量比大部分加勒比海珊瑚礁水域高6~8倍。而大量掠食性魚類能幫助減少傷害珊瑚礁的魚類,以保持這裡的珊瑚健康。

另一個保護因素可能是珊瑚礁中的微小成員。Apprill與古巴海洋研究和保護項目、哈瓦那大學Patricia González和其他去年開始對比旅遊和捕魚壓力對古巴珊瑚礁產生影響的同事展開了合作。他們發現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Apprill打算確定健康珊瑚礁的微生物群與美國佛羅裡達州不健康珊瑚礁是否存在不同。

作為一個耗資55.9萬美元的5年項目的一部分,該研究團隊將在珊瑚礁上鑽孔,以提取髓核,就像樹木年輪一樣,這些物質能夠幫助他們追溯珊瑚礁生長時期的環境影響。研究人員獲得的一個核心物質已將時鐘回撥了200年。例如,與其生長相關的氮水平增長記錄,可能揭示珊瑚在冷戰時期如何應對高營養徑流。當時,蘇聯為古巴提供了大量肥料用於甘蔗生產。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海洋生態生理學家Karl Castillo表示,儘管人們認為在那段歷史中珊瑚礁未受影響,但他希望能立刻前往古巴收集珊瑚礁樣本。他預測這些樣本將揭示「對人類沒有太大影響的全球變暖對珊瑚礁產生的影響」。Castillo希望能在古巴海岸線吸引大量遊客之前收集足夠多的數據。「基本條件可能會很快喪失。」他說。

科學家還警告稱,並非所有的古巴珊瑚礁都在海洋伊甸園中。「現在有大量關於古巴珊瑚礁『原始』的宣傳。」Fieseler說,「古巴的一些地區已經對漁業開放,珊瑚礁可能正面臨過度捕撈的威脅,並且這對珊瑚的健康也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Bruno表示,即便在哈丁內斯群島,珊瑚覆蓋率平均約為海床的18%,與加勒比海地區的16%相比,已經「沒有什麼特別」。(在最好的珊瑚礁上,珊瑚能覆蓋一半海床。)目前,麋角珊瑚和一種名為Montastraea的石珊瑚也處於困境當中,或者已經開始消失。他表示,在保護區邊界區域,寄居的珊瑚蟲幼蟲在減少。

大量新項目希望能描繪出古巴珊瑚礁更細緻入微的圖景。因為美國貿易禁運政策也限制聯邦經費投入在古巴進行的研究,美國正努力吸引私有經費注入。Guggenheim就是經費收集能手和發起者,他曾領導為期11天的潛水旅行,並在公共廣播和潛水雜誌中大談古巴的珊瑚礁。「海洋醫生」也計劃啟動一個秋季研討會,幫助珊瑚礁學家到訪哈丁內斯群島,制定珊瑚恢復長期監督計劃。

波士頓大學海洋生物學家Les Kaufman急切地希望能有機會參加該活動。他表示,與加勒比海其他地區相比,「古巴有更大的機會維持珊瑚礁健康」。(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5-06-02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南太平洋珊瑚礁為何欣欣向榮—新聞—科學網
    但在去年12月,美國安納波利斯的哈立德·本·蘇丹海洋生物基金會發布的關於法屬玻里尼西亞珊瑚礁群的研究結果表明,珊瑚還有一線希望。   過去10年來,該基金會一直在調查世界各地珊瑚礁的狀況。2013年,他們調查了南太平洋法屬玻里尼西亞四大群島29個島嶼的264個地點。他們還與佛羅裡達州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珊瑚礁生長狀態不同的原因。
  • 與世隔絕的避世聖地,著名電影的拍攝地!
    與世隔絕的避世聖地,著名電影的拍攝地!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絕佳的旅遊地方。這裡被人稱為與世隔絕的避世勝地,而且是著名電影的拍攝地。很多人都告訴小編說這個地方真的非常好,推薦小編可以出一期。小編看過之後覺得確實是有道理的。而且這個地方真的是非常美,既然他能被稱作天堂。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其中,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批兩家工作站:海洋牧場人工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的「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全國工作站;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團隊的「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獲批南海區工作站。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將主要圍繞海洋牧場漁業資源關鍵功能群構造、海洋牧場生境營造、海洋牧場生態系統設計與海洋牧場規劃、海洋牧場用海諮詢和海洋牧場建設方案設計與效果評估開展技術服務。
  • 海洋內波有助調節珊瑚礁熱白化—新聞—科學網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證明了海洋內波(海裡的波浪)的冷卻功能可為珊瑚礁營造一個抗熱環境,或有助防止和更準確地預測珊瑚白化。
  • 《新聞聯播》點讚海南人工珊瑚礁生態修復 成效明顯
    原標題:視頻 |《新聞聯播》點讚海南人工珊瑚礁生態修復 成效明顯   三亞海洋生態修復效果顯著 珊瑚礁覆蓋率持續上升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三亞附近海域做珊瑚調查。
  • 印尼群島珊瑚礁三角區海草草甸告急—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全環境科學》上。 研究人員研究了廣闊的印度尼西亞群島間海草草甸所面臨的威脅。印度尼西亞群島是著名的地處西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三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珊瑚礁三角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因被譽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中心地帶」而聞名,而海草草甸則被視為「海洋的草原」。
  • 對於史前文明,很多變成海底遺蹟,古巴海域發現亞特蘭蒂斯遺蹟!
    科學家們在古巴水域發現了一座古老的海底城市,疑似像是史前文明的遺蹟。在海底竟然發現了金字塔,許多人猜測是古埃及人的作品。但科學家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這是一萬年前神秘消失在古巴海域的亞特蘭蒂斯文明。並且古巴沉落的海底古城已被證實,一起來看看吧。2001年5月份,一支由高級數碼通訊機構領導的探測小組繪製了古巴海域的地形圖。然而,聲納技術卻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在2200英尺的海底區域,一些石頭建築堆積成規則的幾何形狀,這似乎像一座城市的廢墟。
  • 新研究:一種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一個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貝里斯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遊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
  • 科學家激辯珊瑚礁白化事件走勢—新聞—科學網
    對珊瑚礁白化風險的最新預測 圖片來源:NOAA 海洋生物學家正在對西太平洋日益上升的溫度影響下的珊瑚礁保持著警惕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古巴南部海域發生7.7級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北京時間05:25更新:與古巴隔海相望的墨西哥著名旅遊城市坎昆(Cancun)有明顯震感,包括該地區的Playa de Carmen以及Chetumal等其他主要城市都有明顯震感。墨西哥民防部門也積極響應,部分居民被疏散到安全區域,目前沒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 自主海洋衛星助力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計劃利用自主海洋衛星和高分衛星數據開展南海珊瑚礁分布調查監測和分布狀況遙感技術研究。此外,結合其他遙感衛星海面溫度數據,計算珊瑚白化熱點、珊瑚礁白化周熱度等珊瑚礁白化指標,為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跟蹤監測提供支撐。據悉,珊瑚礁不僅是海洋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高效的天然防波堤。
  • 「我們的海洋 我們的未來」線上圖片展之珊瑚礁
    Jeff Yonover/Courtesy TNC北太平洋赤道帕爾米拉環礁大渡島珊瑚礁上的蝴蝶魚。2012 Tim Calver for The Nature Conservancy人工培育的鹿角珊瑚正在生長。鹿角珊瑚曾是加勒比海和佛羅裡達珊瑚礁上最豐富的珊瑚物種之一,如今卻被列為瀕危物種。
  • 研究揭示美國新冠病毒複製特性—新聞—科學網
    上發表論文,描述了從第一個美國新冠肺炎患者體內分離出的病毒,並描述了其基因組序列和複製特性。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為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提供參考試劑。公共衛生界也需要病毒裂解物作為診斷參考,而研究界需要病毒分離物測試抗病毒化合物、開發新疫苗和進行基礎研究。 美國第一例患者於1月20日被華盛頓州和美國疾控中心確診。研究人員從該患者鼻咽(NP)和口咽(OP)標本中分離出病毒,並對病毒序列、複製特性和細胞培養向性進行了表徵。
  • 給大家推薦一本很不錯的珊瑚礁魚類圖譜
    書名:《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作者:傅亮簡介:《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是中國第一部完全以潛水拍攝記述南海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的圖譜。《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為了幫助研究人員克服這些限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和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方法,用於清理、標記、3D成像和嚴格分析類器官。 這一過程被稱為「利用無偏倚技術進行類器官的單細胞和細胞結構分析」(SCOUT),它可以從類器官中提取出可比較的特徵,儘管它們是獨一無二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新論文中通過3個案例研究證明了這一能力。
  • 三沙地理·珊瑚礁——三沙珊瑚礁:海底熱帶雨林
    三沙的珊瑚礁六成以上是環礁,圖為西沙鴨公島。 宋國強 攝  三沙地理·珊瑚礁 三沙市的島礁,幾乎都是珊瑚島礁,換句話說,三沙市就是珊瑚礁市。 海南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教授畢華說,珊瑚礁是很金貴的,新興的三沙市肩負著開發建設的重任,同時還承擔著加大珊瑚礁保護的重任。  成因:珊瑚蟲繁殖而成  南海諸島屬於海洋島,是在海洋中自行生成的島嶼,一般與大陸的構造、巖性、地質演化沒有關係。而大陸島,系因地殼上升、陸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海水侵入使部分陸地與大陸分離而成。
  • 西沙:長棘海星侵蝕 五彩珊瑚礁成白骨
    張利城 攝    在一群群長棘海星的侵蝕下,一片片珊瑚礁成為了「白骨」,這是記者29日看到的水下攝影師張利城拍攝的畫面。張利城向記者反映,西沙海域正在遭受大批長棘海星的侵襲,造成當地珊瑚礁大片死亡。     來自福建的水下攝影師張利城多次在西沙、南沙、東海、渤海等海域,進行水下考古,拍攝海洋生物。
  • 《風雅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
    生態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潿洲島是廣西沿岸海域中最大的島嶼,也是南海北部灣中最大的島嶼,位於北海沿岸南面濱外淺海,離大陸海岸直線距離48千米。本文根據潿洲島的海底地形及參考以往歷史調査資料,沿岸海域布置斷面,調査珊瑚礁的種類、分布狀況、覆蓋率,進行多樣性特徵分析等,為潿洲島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開展、可持續保護管理提供新的資料。
  • 澳研究發現熱帶珊瑚礁魚類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德國《珊瑚礁》雜誌上。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說,該機構研究人員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4個地點和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島附近抽樣調查了熱帶魚的生長情況,共發現11條年齡超過60歲的魚。在西澳大利亞州西北部一處名為羅利沙洲的珊瑚礁海域,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條年齡高達81歲的斑點笛鯛和一條79歲的白斑笛鯛。魚的耳骨有生長帶,類似於樹木年輪,科學家通過魚類的耳骨可以鑑定其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