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角珊瑚已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區絕跡。
圖片來源:KIP EVANS/ALAMY
上個月,Amy Apprill經過30分鐘飛行,從美國邁哈密到達古巴哈瓦那。她攜帶了17件行李,塞滿了水過濾泵、水下攝像機、海洋酸性探測儀和液態氮。為了在古巴開展工作,這位來自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微生物學家必須自己攜帶所有東西。她還自帶經費,以便在哈瓦那購買柴油燃料和租賃研究船隻。
Apprill希望,這些麻煩是帶來一個非凡機會的少量代價。負責古巴環境保護基金項目的律師Dan Whittle表示,多虧了開發限制和廣泛的保護措施,古巴擁有「該地區最好的珊瑚礁」。他說,許多加勒比海地區的礁石已經死去或正在死亡,但古巴的礁石仍保留著令人震驚的美麗。Apprill希望弄清原因是什麼。
不過,她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隨著美國與古巴關係解凍,科學家渴望能在預期的經濟繁榮到來之前研究這裡的珊瑚礁。經濟發展可能會破壞這些礁石。「這裡已經出現了一點衰敗的跡象。」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生Clare Fieseler說。數年前,Fieseler曾赴古巴,並希望有機會重返這裡參觀未被開發的珊瑚礁。同時,緊迫感正在加劇:古巴的珊瑚礁或能治癒加勒比其他地區生病的珊瑚礁。
儘管面積僅有佛羅裡達州大小,但古巴擁有4倍大的珊瑚礁,並且大多數海岸未被開發。而科學家指出,古巴的第81法案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已故探險家Jacques Cousteau於上世紀80年代拜訪過這裡後,該法案被採用,並建立了一家環境機構,致力於保護古巴25%的土地和水資源,這一目標已延伸到古巴的沿海地區。
古巴珊瑚礁項鍊上的最大明珠可能就是哈丁內斯群島(也稱女王花園群島)了。這串由250個紅樹林和珊瑚島組成的「珠鏈」蔓延古巴南部80公裡。「潛水40年來,我從未見過其他類似的島嶼。」海洋科學家、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非營利組織「海洋醫生」主席David Guggenheim說。該組織主要幫助美國科學家拜訪古巴。這些島嶼擁有健康的麋角珊瑚,這種珊瑚已瀕臨滅絕,實際上很難在加勒比海地區以外的地方看到。
作為限制潛水和捕魚的禁捕自然保護區,哈丁內斯群島水域充滿了掠食性魚類。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海洋生態學家John Bruno和其來自古巴的博士後Abel Valdivia測量了每立方米水中的600克魚類,主要是鯊魚、石斑魚和鯛魚。這裡的魚量比大部分加勒比海珊瑚礁水域高6~8倍。而大量掠食性魚類能幫助減少傷害珊瑚礁的魚類,以保持這裡的珊瑚健康。
另一個保護因素可能是珊瑚礁中的微小成員。Apprill與古巴海洋研究和保護項目、哈瓦那大學Patricia González和其他去年開始對比旅遊和捕魚壓力對古巴珊瑚礁產生影響的同事展開了合作。他們發現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Apprill打算確定健康珊瑚礁的微生物群與美國佛羅裡達州不健康珊瑚礁是否存在不同。
作為一個耗資55.9萬美元的5年項目的一部分,該研究團隊將在珊瑚礁上鑽孔,以提取髓核,就像樹木年輪一樣,這些物質能夠幫助他們追溯珊瑚礁生長時期的環境影響。研究人員獲得的一個核心物質已將時鐘回撥了200年。例如,與其生長相關的氮水平增長記錄,可能揭示珊瑚在冷戰時期如何應對高營養徑流。當時,蘇聯為古巴提供了大量肥料用於甘蔗生產。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海洋生態生理學家Karl Castillo表示,儘管人們認為在那段歷史中珊瑚礁未受影響,但他希望能立刻前往古巴收集珊瑚礁樣本。他預測這些樣本將揭示「對人類沒有太大影響的全球變暖對珊瑚礁產生的影響」。Castillo希望能在古巴海岸線吸引大量遊客之前收集足夠多的數據。「基本條件可能會很快喪失。」他說。
科學家還警告稱,並非所有的古巴珊瑚礁都在海洋伊甸園中。「現在有大量關於古巴珊瑚礁『原始』的宣傳。」Fieseler說,「古巴的一些地區已經對漁業開放,珊瑚礁可能正面臨過度捕撈的威脅,並且這對珊瑚的健康也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Bruno表示,即便在哈丁內斯群島,珊瑚覆蓋率平均約為海床的18%,與加勒比海地區的16%相比,已經「沒有什麼特別」。(在最好的珊瑚礁上,珊瑚能覆蓋一半海床。)目前,麋角珊瑚和一種名為Montastraea的石珊瑚也處於困境當中,或者已經開始消失。他表示,在保護區邊界區域,寄居的珊瑚蟲幼蟲在減少。
大量新項目希望能描繪出古巴珊瑚礁更細緻入微的圖景。因為美國貿易禁運政策也限制聯邦經費投入在古巴進行的研究,美國正努力吸引私有經費注入。Guggenheim就是經費收集能手和發起者,他曾領導為期11天的潛水旅行,並在公共廣播和潛水雜誌中大談古巴的珊瑚礁。「海洋醫生」也計劃啟動一個秋季研討會,幫助珊瑚礁學家到訪哈丁內斯群島,制定珊瑚恢復長期監督計劃。
波士頓大學海洋生物學家Les Kaufman急切地希望能有機會參加該活動。他表示,與加勒比海其他地區相比,「古巴有更大的機會維持珊瑚礁健康」。(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5-06-02 第3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