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

2020-12-06 北海市旅遊文體局

生態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

潿洲島是廣西沿岸海域中最大的島嶼,也是南海北部灣中最大的島嶼,位於北海沿岸南面濱外淺海,離大陸海岸直線距離48千米。地勢呈南高北低,一般海拔10-40米,最高點位於南部西拱手海拔78.96米,自南向北緩緩傾斜,微有起伏,南北長約7千米,東西寬約5.86千米,全島岸線長26.43千米,陸域面積24.98平方千米。 本文根據潿洲島的海底地形及參考以往歷史調査資料,沿岸海域布置斷面,調査珊瑚礁的種類、分布狀況、覆蓋率,進行多樣性特徵分析等,為潿洲島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開展、可持續保護管理提供新的資料。

一、珊瑚生物多樣性

通過對調査斷面的影像資料的判讀,計算出主割面每屬珊瑚的重要值和重要值百分比,說明了潿洲島各個主剖面位置的造礁石珊瑚種群在科、屬分類階元水平上的組成和相對豐富度。

在屬級組成中,角蜂巢珊瑚屬(Favites)、濱珊瑚屬(Porites)、薔薇珊瑚屬(Montipora)為優勢類群,其屬級重要值百分比分別為25.8%、17.5%、15.1%,其餘屬重要值百分比均低於9%的有15屬,低於1%的有5屬,反映潿洲島珊瑚種群屬級組成上的均勻度較高。

二、珊瑚礁分布情況

潿洲島珊瑚礁的發育可追溯到7000年前,自全新世7000年來,潿洲島造礁珊瑚生物首先在其北部的後背塘至蘇牛角坑沿岸岸外生長發育形成珊瑚礁,其後約4000年來,相繼在其東北部、東部橫嶺、下牛欄和西南部竹蔗寮、滴水村巖外。

潿洲島的岸礁發育與海岸發育的階段相匹配:陡崖侵蝕型海岸——無岸礁,緩坡侵蝕型海岸——雛形期岸礁,過渡型海岸——幼年期岸礁,堆積型海岸——壯年期岸礁,其中過渡性海岸、堆積型海岸屬於珊瑚分布相對比較多的區域,而過渡性海岸主要為西南部海岸、堆積型海岸主要為北部、東北部海岸,可見,從地質研究資料表明,東北部、西南部沿岸海域的岸礁屬珊瑚礁發育最好的區域。

三、珊瑚種群結構特徵

潿洲島在屬級組成中以角蜂巢珊瑚屬、濱珊瑚屬、薔薇珊瑚屬為優勢類群,在科級的組成上,以蜂巢珊瑚科、濱珊瑚科、鹿角珊瑚科為優勢類群。西南部的主剖面W2、東北部的W5的珊瑚屬種最多,說明了兩個剖面海域珊瑚生物多樣性程度相對較高,這與潿洲島歷年來的珊瑚礁分布有關,從1986-2006年的潿洲島珊瑚礁資源調査資料(1-4)已反映出西南部、東北部海域珊瑚屬種較多、珊瑚覆蓋度較高。

▍來源: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

▍圖片:僅做分享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新華社「科學」號5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 吳飛座)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場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討在正駛往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號科考船上舉行,科研人員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 全球生物多樣性重組 研究稱物種數量未降反增
    從珊瑚到食肉動物,世界上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由於棲息地被破壞、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入侵和過度捕撈,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記錄著生態系統正在磨損,經歷著可怕的物種滅絕。  那麼,全球性物種滅絕危機會造成地方性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嗎?美國佛蒙特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和蘇格蘭和緬因大學的一項新的物種研究並未對此有所發現。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組圖:探秘珊瑚礁奇妙海底生物 螳螂蝦狀如娃娃
    丹尼斯豆丁海馬 珊瑚礁三角區擁有世界上種類最為豐富的珊瑚礁魚類  據美《時代周刊》報導,珊瑚礁三角區(Coral Triangle)是世界上種類最為豐富的海洋生物棲息地之一,從印度尼西亞水域一直延伸到菲律賓群島。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或可用於減緩生物多樣性的消失
    2019年,全世界大約有100萬種物種正在面臨滅絕,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科學家們在紐西蘭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至少需要5000萬年才能恢復自殖民以來失去的鳥類物種的多樣性。1922年,中國最後一頭小獨角犀被殺想要依靠大自然的能力恢復生物多樣性幾乎不可能,所以,科學家們開始把目光投向CRISPR
  • 養活四分之一海洋物種,如果所有珊瑚礁都消失,地球會怎樣?
    此外,我們發現的大多數物種都生活在陸地上。如果你想開始一項偉大的任務,去發現居住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這可能需要你一千多年的時間!而在那段時間裡,還會有無數的新生物進化出來。生物多樣性的美妙之處在於,每一個生物體都很重要,並以各種方式為其他生物體提供支持。
  • 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秘密:生態穩定推進了物種多樣性
    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如澳大利亞的戴恩特裡雨林和厄瓜多的雲林,由於長期以來生態穩定,使得進化能夠不受幹擾地向前推進,因此物種數量非常豐富。但是,這些發現也突出了氣候變化對地球上一些最不尋常的地方構成的威脅。
  • 大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最近,相關成果以《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為題,發表於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宋海軍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當今生物多樣性最普遍、最具全球性的特徵之一就是存在多樣性緯度梯度。多樣性緯度梯度是指地球物種多樣性具有從兩極向赤道增加的特徵,這一生物地理分布特徵在陸地和海洋生物中廣泛存在。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該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其中,陸地生態系統中,海南森林植被中熱帶(典型)雨林、熱帶珊瑚礁海岸林等2個植被型為海南省特有。紅樹林生態系統中包含了全國95%以上的紅樹林科、屬、種,約佔全國紅樹林面積的17.9%,紅樹林中的水椰和紅欖李是典型的熱帶物種,我國僅在海南島分布。
  • 珊瑚礁正從災難中恢復得很差,而深海珊瑚礁也無能為力
    本周有兩個關於珊瑚礁未來的重大消息,都是壞消息。一項對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的研究發現,破壞事件後的恢復時間增加了6倍。最重要的是,許多人希望的深海珊瑚礁能夠證明淺灘的拯救是不適合這項任務的。儘管海洋科學家仍然希望我們能拯救地球上最珍貴的珊瑚礁,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絕大多數珊瑚礁將在幾十年內毀滅。
  • 生物多樣性不是只數數物種—新聞—科學網
    這裡,生物多樣性不必局限於生態系統物種的數量,而物種的不同特徵和功能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恢復力同樣重要。 這種觀念轉變可能對生態學有很大影響。它可能也是了解和預測動植物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所必須的。功能多樣性也開始影響生態學家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一些政府甚至開始將此納入管理政策。
  • 中科院和環保部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迪亞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胡德平出席大會並致辭。會上,施爾畏宣布,環保部和中科院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 生物多樣性 | 新物種亮相!
    生物多樣性 | 新物種亮相!原標題:《生物多樣性 | 新物種亮相!》
  • 生物多樣性將面臨斷崖式下跌?
    物種的地理分布越來越向兩極方向移動,災難性的森林火災越加頻繁,珊瑚礁大規模白化……這些都是氣候變化留下的痕跡。那麼在未來,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又會如何變化?一些預測表明,除非溫室氣體排放量迅速降低,否則氣候危機將急速加劇。在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最壞情況下,到2100年,多達50%的物種或許將失去大部分適宜的氣候條件。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啟程
    本報訊(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孫貴升)12月3日下午,「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啟程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舉行。當天,採訪團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實地採訪。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海南省沿岸一些淺海水域及南海諸島十分適合珊瑚生存和珊瑚礁生成,曾母暗沙等就是珊瑚礁,極大地豐富了海南的生物多樣性。 海南島沿岸珊瑚礁塊厚度為10cm左右,下面即是砂層或基巖,形成年代大致為700年前。
  •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國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物種數居全球前三位。我國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在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數百上千種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作者丨未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在整個21世紀造成全球範圍內生物多樣性突然、潛在的災難性損失。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lex Pigot博士(UCL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研究中心)說:「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並非逐漸增加。相反,隨著氣候變暖,大多數物種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還能夠應付一段時間,但當超過溫度閾值時,大部分物種將突然面臨它們從未經歷過的條件。」
  • 物種滅絕趨勢仍繼續 生物多樣性莫到失去方恨晚
    在一些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確保存較好,而在其他地區,例如西歐,已經失去了20%到30%的物種。氣候變暖影響不容小覷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與多種因素有關。就大型食草動物而言,打獵、棲息地被破壞、與牲畜爭奪食物是它們面臨的主要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