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2021-01-07 新華社

新華社「科學」號5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 吳飛座)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場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討在正駛往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號科考船上舉行,科研人員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說,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交匯區域的珊瑚礁大三角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這裡擁有605種珊瑚,佔全球珊瑚種類總數的76%。全球另一海洋生物多樣性集中的區域是加勒比海,那裡的珊瑚種類僅佔全球的8%。珊瑚礁大三角還擁有2228種珊瑚礁魚類,佔全球珊瑚礁魚類總數的37%,其中8%為特有。

「約佔全球75%的紅樹林物種、45%的海草物種和58%的熱帶軟體動物物種都能在這裡找到,全球僅存的7種海龜中有6種分布在這裡。」徐奎棟說,「藍鯨、抹香鯨、海豚等至少22種大型哺乳類海洋動物經常在此出沒。」

珊瑚礁大三角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何是這方面的「珠峰」?徐奎棟介紹,目前科學界提出了物種產生、物種保存、物種重疊、物種匯聚等假說。其中,物種產生和保存假說認為,物種優先起源於熱帶,並向兩極擴散,但在熱帶繼續存在。在地球的冰河時期,位於熱帶的珊瑚礁大三角起到了保存海洋物種的作用。

物種重疊假說則認為,珊瑚礁大三角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不同海洋生物區系在此重疊的結果。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冰期,珊瑚礁大三角出現地理屏障,兩洋物種隔離分化。冰期結束後,兩洋物種在珊瑚礁大三角區交匯重疊,生物多樣性得以增強。

物種匯聚假說則認為,分布於珊瑚礁大三角外圍的生物,隨著板塊運動和洋流擴散,長期緩慢匯集於此。

徐奎棟表示,珊瑚礁大三角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高,是地球地質歷史、構造過程、氣候事件、海洋環境與生命過程等多圈層、多界面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目前對相關成因和機制的認識還不明朗。

但是,這一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受到氣候變化和漁業捕撈的影響也最嚴重,對於其未來如何演變、將產生何種資源和環境效應也還有待深入研究,有關領域需要開展多學科、多圈層的相互作用研究。

「科學」號正在執行的是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於5月18日從青島起航,計劃6月23日返回廈門。(完)

相關焦點

  •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國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物種數居全球前三位。我國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在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數百上千種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海南島周邊還有各種軟珊瑚、柳珊瑚及與珊瑚礁相互依存的豐富的海洋生物。 珊瑚礁可以粗略地分為裙礁、堡礁和環礁三大類。對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的魚類而言,珊瑚礁提供了食物來源及繁殖的場所。珊瑚礁也是海南省一大重要海洋生物資源,其品種、分布面積和生態條件居全國之冠。 2、珊瑚礁能吸引觀光遊。愈來愈多的潛水觀光遊客在尋找珊瑚礁這種風情萬種的旅遊資源,它集熱帶風光、海洋風光、海底風光、珊瑚花園、生物世界於一體,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絕好勝景。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組圖)
    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最新公布的物種多樣性數據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和地中海海域擁有的物種數量分別排在前4位,緊隨其後的是墨西哥灣。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個海域各自有約3.3萬種已知物種,而墨西哥灣海域生活著1.5萬多種海洋生物,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0種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阿拉伯海地區海域。
  • 中華白海豚瀕危仍在加劇,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不容樂觀
    從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及管理研究的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副教授王亞民告訴記者。目前國家一級保護的海洋動物包括儒艮、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紅珊瑚和黃島長吻蟲五種,其中儒艮和黃島長吻蟲幾乎絕跡,故真正有保護價值的國家一級保護物種僅剩下三種。此外,我國珊瑚礁被破壞率高達80%,我國南海海域內程度最為嚴重。
  • 好書推薦 | 珊瑚礁裡的秘密科普叢書
    01封面全套定價:149元分類:海洋科普出版日期:2020通過閱讀叢書,你將透過清麗簡約的文字和精美豐富的圖片去一探洶湧波濤下的生命奇觀,暢享一次知識與趣味雙收的「珊瑚礁之旅」。同時,本叢書也將逐步揭開人類與珊瑚礁的歷史淵源,站在現實角度,思考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未來。在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大背景下,合理利用海洋資源、正確開發並切實保護好珊瑚礁資源,更加需要我們認識並了解珊瑚礁生態系統。
  • 《風雅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
    生態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潿洲島是廣西沿岸海域中最大的島嶼,也是南海北部灣中最大的島嶼,位於北海沿岸南面濱外淺海,離大陸海岸直線距離48千米。本文根據潿洲島的海底地形及參考以往歷史調査資料,沿岸海域布置斷面,調査珊瑚礁的種類、分布狀況、覆蓋率,進行多樣性特徵分析等,為潿洲島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開展、可持續保護管理提供新的資料。
  • 問吧精選|如果珊瑚礁滅絕,我們的海底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海底裡五顏六色的珊瑚礁對海洋有多重要?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是海洋生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只佔全球海洋面積不足千分之二的珊瑚礁卻養育了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是海洋生物的家園。2006年開始從事珊瑚礁保護與基礎研究,至今已從事珊瑚礁保育事業十幾年。 致力於珊瑚礁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珊瑚人工繁殖以及海洋生物的保護與救助等。珊瑚礁對地球非常重要,全球有5億人直接依賴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關於珊瑚礁生態保護、海洋生物保護救護,歡迎大家向我提問!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將於10月4日揭曉(圖)
    」研究項目,將在倫敦發布全部結果,佔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裡面生活著什麼生物,人們屆時將能知曉這些奧秘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  張田勘  「海洋生物普查」這個巨大的科學工程從2001年開始,耗資近6億美元。
  • 我從事珊瑚礁保育工作,珊瑚礁對海洋有多重要,問我吧!
    我從事珊瑚礁保育工作
  • 上海交大生科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聯合建立南海珊瑚礁生態...
    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籤約與掛牌儀式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辦。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院士、常務副院長馮雁、副院長李志勇,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魯佳寶、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所長吳川良及三亞市委、三亞珊瑚礁國家自然保護區、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海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領導和代表參加了聯合實驗室籤約與啟用儀式。李志勇與吳川良代表雙方籤署聯合實驗室協議,該實驗室同時在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掛牌。
  • 什麼樣的想法可以拯救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它們正在死亡路上?
    通過藻類的光合作用,珊瑚成為食物進入熱帶或亞熱帶海洋食物鏈的重要投入物,並協助回收營養物質,珊瑚礁為海洋中25%以上的魚類和高達200萬的海洋物種提供棲息和棲身之所,它們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少年形式的託兒所。(二)是什麼原因造成大堡礁珊瑚正在死亡呢?
  • 復育珊瑚礁,AI也能幫大忙!
    VtBednc這個名為Project: CORaiL的項目,利用內含Intel硬體、由Accenture設計之AI水下攝影機系統來監測珊瑚礁周遭的海底生物活動情況,這也是珊瑚礁環境是否健全的關鍵指標。VtBednc全世界的珊瑚礁因為海洋溫度升高、過度捕撈以及底拖網(bottom trawling)等因素而正在快速滅亡,這些珊瑚礁不但是全球25%海洋生物的家園,若少了它們,海岸線就很容易遭到熱帶風暴(颱風)的侵襲。根據Intel提供的統計數字,珊瑚礁也是10億人口的食物與收入來源,為旅遊休閒產業帶來的營收達到96億美元。
  • 研究團隊以計算機模型預測珊瑚礁健康狀況
    為了拯救珊瑚礁,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奧卡納幹分校(UBC Okanagan)攜手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與海洋環境保育組織Nova Blue Environment建立計算機模型,來預測珊瑚礁未來的健康狀況。研究團隊使用Agent模型建立一個虛擬場景,科學家可以控制不同變量和類型。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該項目共歷時10年,覆蓋了從浮遊生物到鯨魚等13組共11000多種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種類海洋生物的分布模式非常相似,溫度同所有種類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人類活動密集的地區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這些地區的生物數量和生物種類都很多)高度重疊;未來海洋溫度的變化可能會大大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
  • 海洋生物「體檢」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
    青島新聞網11月19日訊(記者 李倍 通訊員 王諾 劉旭東)今天,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根據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較好的水平。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較往年相比明顯提升,浮遊動物及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依舊持續保持良好。布設14處點位為海洋生物「體檢」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反映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既體現了海洋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 海洋生物標本館科普能力建設顯著提高(圖)
    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館藏海洋生物標本67萬多號,其中模式標本達1100多種2300多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    在過去的一年裡,海洋生物標本為向社會展示海洋的博大精深和海洋家族的無窮奧秘,提供了良好的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普及的平臺。    為充分發揮海洋生物標本館的科普功能,海洋研究所完成了標本館大廳及樓道展版的設計製作安裝。
  • 自然保護區丨珠峰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自然保護區丨珠峰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2020-06-02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再次警告本世界末珊瑚礁將從地球上消失危及人類生存
    人工種植珊瑚研究人員之一的雷妮·塞特說目前的形勢極為嚴峻,儘管一些環保組織和珊瑚礁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培養了一部分珊瑚,並將它們放回海洋環境中嘗試恢復垂死的珊瑚礁,但這種方式杯水車薪,遠遠不及珊瑚礁的死亡速度。
  • 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
    中國山東網11月19日訊 (記者 姜婷 通訊員 王諾 劉旭東) 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根據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較好的水平。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較往年相比明顯提升,浮遊動物及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依舊持續保持良好。 布設14處點位為海洋生物「體檢」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反映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既體現了海洋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 科學家對我國絕大多數類別海洋生物已進行過研究
    新華社青島5月23日電(記者 張旭東、徐冰)我國因海域面積廣闊、地形複雜等獨特條件,海洋生物呈現出很高的多樣性。中國科學院專家近日介紹,科學家目前已對我國海洋生物的絕大多數類別都進行過分類學研究,能夠反映這些類群物種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