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對我國絕大多數類別海洋生物已進行過研究

2020-12-02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青島5月23日電(記者 張旭東、徐冰)我國因海域面積廣闊、地形複雜等獨特條件,海洋生物呈現出很高的多樣性。中國科學院專家近日介紹,科學家目前已對我國海洋生物的絕大多數類別都進行過分類學研究,能夠反映這些類群物種的概貌。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正介紹,我國擁有廣闊的海域面積和複雜的地形,這使中國海域呈現出很高的生物多樣性。中國海洋生物具有門類多、物種多於淡水環境而少於陸地環境、物種分布由北往南遞增和暖水種居多等特點。根據現有文獻,中國海域已知的海洋生物大約25000種。

    李新正介紹,至今科學家對我國海洋生物絕大多數類別都進行過分類學研究,能夠反映這些類群物種的概貌。但許多單細胞生物以及小型和微型生物的採集和發現困難,有待進行研究;對在珊瑚礁、深海和熱帶海域生活的物種,也需進一步開展調查和分類學研究。

    據了解,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單位很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其中的主要研究單位,曾經作為牽頭單位組織進行了中國近海海洋科學綜合調查、中越北部灣海洋科學綜合調查、西沙群島海洋生物調查、全國海岸帶調查和全國海島調查等全國性大規模海洋生物多樣性考察,生物多樣性研究隊伍最多時達到100多人,現在仍然是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中心和基地,專家中不乏國際上活躍的中青年科學家。

    另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組織的全國性大規模調查所收集到的海洋生物樣品幾乎全部存放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中,該館已收藏了77.6萬號標本,是我國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

    據了解,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的收藏為海洋生物分類學、生態學、氣候變化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關係等研究奠定了樣品基礎。根據這些樣品,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發表了1300餘篇海洋生物多樣性論文,基本研究清楚了我國特別是近海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特點。

相關焦點

  • 青島科學家編著《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系我國該領域的第一部研究生教材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宋金明等編著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我國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領域的第一部研究生教材。《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重點闡述了碳、氮、磷、矽等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基本原理、規律和研究發展趨勢,由編著者結合自己多年研究成果並系統歸納總結近四十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基礎上傾力完成。
  • DNA條形碼 海洋生物的「身份證」
    海洋生物將擁有「分子身份證」   早在2004年第225次的香山科技會議上,業內專家就曾針對「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的研究與利用」進行過研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院士在其題為《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研究與利用的關鍵問題》的主題綜述報告中稱,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成為世界各海洋大國競爭的焦點之一,其中基因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是重點。
  • 海洋生物標本館館藏千餘種國寶級的海洋生物模式標本
    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集海洋生物標本收藏,進行藻類、無脊椎動物多個門類和魚類系統分類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海洋生物科普知識宣傳於一體的大型多功能現代化海洋生物標本館,也是亞洲收藏量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標本館珍藏著海洋生物模式標本達1100多種2300多號,還有大量的標本尚未進行分類學研究,有待專家、學者們研究鑑定,預計還將會發現許多新種和新記錄。
  • 藍谷科研動態|我國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生教材出版
    近日,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副主任、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功能實驗室宋金明研究員等人編著的我國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生教材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儘管海洋學過程異常複雜,但運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的觀點和方法,並通過多學科的集成,已使這些過去非常模糊的過程較為清晰地展現在了人們面前。現在,恐怕很少再有人用單學科的觀點去研究解決海洋學的問題了,可以這樣說,幾十年海洋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的發展上。
  • 中華白海豚瀕危仍在加劇,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不容樂觀
    但上世紀90年代,在海洋三所研究員黃宗國的帶領下,科研人員對廈門海域白海豚的數量進行大規模摸底調查。數據顯示,該海域白海豚的數量縮減為僅60頭左右。「我國許多海洋生物處於瀕危狀態,甚至帶魚都有可能變成瀕危物種。按照1988年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2006年評估結果中有400多種瀕危動物,如今數量已有明顯增加。除了一些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以外,大多數生物都臨近滅絕,如大黃魚、小黃魚等,情況不容樂觀。」從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及管理研究的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副教授王亞民告訴記者。
  • 我國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生教材出版
    近日,我國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生教材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五彩繽紛的海洋生物》第一章 世界的一角-認識海洋生物
    第二節  豐富多彩—我國海洋生物知多少  你知道我國海洋生物有多少嗎?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可分為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據記錄是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據記錄是229種。  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
  • 我國森林資源的類別、特點及功能
    ,研究了我國森林資源的類別,我國森林資源的特點及功能,以及木質林產品、非木材林產品、林木生物質能源、森林溼地、景觀資源的類別、特點及功能,為認識森林、科學經營、合理利用森林服務。關鍵詞: 森林資源;類別;特點;功能,我國我國地大物博,物種繁多,森林資源多樣性豐富。
  • 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研究任重道遠
    原標題: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研究任重道遠   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是一項極有發展潛力的希望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突破口,極有可能成為海洋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不過,我國在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研究方面取得創新科技成果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制約該領域發展的瓶頸問題:高值利用重大理論體系尚不完善,缺乏原始創新和突破,關鍵設備技術支撐能力薄弱;國家科技經費投入比例逐年增加,長期穩定支持亟須加強;新興交叉學科特點突出,科研和產業化兼備的綜合人才隊伍建設任重道遠;科研條件平臺支撐能力需要加強,產業化開發體制機制需要創新;市場認可程度逐年提高,海洋生物高值製品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海洋生物普查發現奇特物種:從雪人蟹到冰海天使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報導,據國家地理雜誌網站8日報導,這組照片展現了為期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發現的一系列奇特物種,其中包括雪人蟹、冰海天使、聖誕樹蠕蟲、深海「小飛象」以及毒海蛤蝓。此次海洋生物普查於4日宣告結束,旨在對所有海洋生物進行記錄。
  • 不看臉就能確定是哪種海洋生物!怎麼做到的?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是以DNA作為遺傳物質的,並且不同種的生物之間,它們所具有的DNA序列也是不一樣的。憑藉這個特性,生物學家們設想:能不能藉助DNA序列來對生物進行鑑定呢?
  • 海洋生物簡筆畫:海洋生物普查
    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一個名叫做海洋生物普查的計劃,預計要花上10年時間,至少需要花10億美元的經費,共有來自53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合作計劃中來,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海洋科學家可以一起合作。從2000年開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個新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根據這個研究計劃的估計,大約還有5000種海洋魚類以及成千上萬種其他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還沒被發現。
  • ...大連海事大學——應用微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和海洋生物工程研究
    導師姓名:張苓花         導師類別:博士生導師   所在院校: 大連海事大學       所在院系: 環境科學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環境科學 研究領域
  • 美國科學家:能活6億年的海洋生物,研究透它人類就能長生不老
    其實,現代科技跟從前比起來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了,說實話,以前的時候,科技的研究方向不算特別多,因此各個國家發展的方向說白了也都大同小異。但現在各種尖端科技的研究,差之毫厘謬之千裡,科研領域越來越廣,各項科技齊頭並進,將整個世界打造的更加美好。
  • 科研速遞|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 21世紀海洋生物技術發展展望
    摘 要:本文根據近期的文獻資料,分析研究了目前國際海洋生物技術研究發展特點。重點領域及最新研究進展,展望對世紀海洋生物技術研究的發展趨勢,並就我國海洋生物技術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說。1989年首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以下簡稱MPS大會)在日本召開時僅有幾十人參加,而1997年第四屆IMBC大會在義大利召開時參加入數達1000多人。現在IMBC會議已成為全球海洋生物技術發展的重要標誌,出現了火紅的局面。《IMBC 2000》在澳大利亞剛剛開過,《IMBC 2003》的籌備工作在日本已經開始,以色列為了舉辦們《IMBC 2006》早早作了宣傳,並爭到了舉辦權。
  • 身為淡水湖卻出現大量海洋生物,貝加爾湖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筆者:三體-小遙在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有一個巨大的淡水湖,名為貝加爾湖,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我國古代常稱其為「北海」,蘇武當年就曾經被流放到此地。與此同時,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在對貝加爾湖地區進行深入研究時發現,這裡存在大量海洋生物,包括海綿、海螺、海豹甚至鯊魚等海洋動物,這完全不符合生物生存和演化的重要方向。科學家們驚奇的發現,貝加爾湖裡面的海洋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已經漸漸適應了淡水環境,如果貿然將其放入大海,反而會對其產生致命的打擊。
  • 科學家在非洲發現猴子新類別:洛馬米恩斯長尾猴
    據醫學網絡雜誌《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版)》雜誌最近報導,科學家們在非洲剛果(金)楚阿帕省-洛馬米省-盧阿拉巴省發現了一個新的猴子類別。當地人將其稱為「lesula」,動物學家正式命名為洛馬米恩斯長尾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