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研究任重道遠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研究任重道遠

  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是一項極有發展潛力的希望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突破口,極有可能成為海洋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不過,我國在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研究方面取得創新科技成果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制約該領域發展的瓶頸問題:高值利用重大理論體系尚不完善,缺乏原始創新和突破,關鍵設備技術支撐能力薄弱;國家科技經費投入比例逐年增加,長期穩定支持亟須加強;新興交叉學科特點突出,科研和產業化兼備的綜合人才隊伍建設任重道遠;科研條件平臺支撐能力需要加強,產業化開發體制機制需要創新;市場認可程度逐年提高,海洋生物高值製品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未來,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領域研究的重點科技任務還應集中在以下幾點。

  第一是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的基本原理。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的基本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應重點關注海洋生物資源的綜合利用策略和利用模式,經濟海洋生物的資源分布和利用潛力,低值廢棄物的高值化綠色利用技術原理和方法,低耗能、低排放、低汙染的綠色加工技術工藝,高值產品全程無害化生產技術等問題。

  第二是海洋生物重要功能活性物質的製備技術。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的物質基礎是功能活性物質的製備技術,應重點關注功能活性物質的定向製備,活性多肽和小分子肽的可控酶解,活性物質的營養學評價、理化特徵和靶向作用,功效成分的構效關係和協同作用機理等問題。

  第三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應用原理與技術。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的核心問題是海洋生物功能活性成分的應用和高值製品開發技術,應重點關注以增強活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為目標的對海洋生物活性物質修飾和改造技術,以提高材料性能為目的的海洋生物功能材料改性技術,以及以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為目的的目標產品的穩定化復配技術等問題。

  第四是海洋生物高值製品產業化開發的關鍵技術。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的最終環節是高值製品的規模化產業開發,應重點關注功能食品營養保持與風味增強,新型海洋生物材料開發技術,新型低毒農藥,針對人類重大疾病的海洋創新藥物開發關鍵技術,深海海洋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關鍵技術,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海洋能源植物新品種的發現和培育等問題。

  為保障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重點科技任務的實施,未來應重點關注重大基礎性科技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注重科技問題和產業開發的有機結合,提高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的研究和技術水平;加大和穩定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的科技投入,提高不同來源的國家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海洋生物技術領域重大科技成果產出;重視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科研條件平臺建設,注重「官產學研」機制的高效結合,促進高值利用基礎理論體系突破和技術支撐能力提升;引進和培養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研究高層次領軍人才,關注中青年骨幹人才的成長,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重視新型海洋生物製品的研發和輿論宣傳,樹立海洋生物高值製品良好的市場形象,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指出,要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在海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要選擇重點海洋產品生產區域,開展優良種苗培育、健康養殖與高效收穫、養殖病害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大宗海洋水產品的加工增值技術,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相關焦點

  • 中國鯊魚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任重道遠
    中國鯊魚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任重道遠2013-05-22 11:4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並在研討會上介紹了臺灣、香港及內地業界幾千家產業代表希望團結民間力量,共築發展平臺,上百名產業經營代表將參加5月24—27日於山東青島召開的「首屆中國海洋生物資源高效利用發展論壇暨鯊魚保護與開發利用研討會」情況。並代表「中國鯊魚保護與利用工作委員會」籌委會,力薦北京福建水產農特產商會會長葉華貴擔任該委員會主任。
  • 遼寧省首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研究所在大連成立
    央廣網大連12月23日消息(記者賈鐵生)由大連海洋大學海洋科技與環境學院申報的「遼寧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研究所」於日前正式獲批成立。遼寧省提出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產學研市場化契約關係為核心紐帶的貫通式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 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核心基因庫將安家青島
    此次的海洋基因庫項目,計劃在未來5年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海洋綜合性樣本/資源/數據中心,形成海洋生物科研和產業方向技術服務平臺,組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海洋研究團隊,同時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海水養殖核心種質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的挖掘與應用等重點領域開展研究,利用跨組學研究和生物信息分析技術在大資源、大數據等方面的顯著優勢,支撐新海洋生物資源的產業化發展,促進中國乃至世界海洋生物科技的提升和突破
  • 發展航天要運載火箭先行,新的發動機研究任重道遠
    航天要先行,動力要先行,航天多大能力,要靠動力系統,其他的控制系統也有難度,但是容易解決,沒有一種新的發動機是不行的,沒有七八年是研究不出來的。所以這個事情還任重道遠。明後年,這就是2023年之前要發射空間站的核心艙,實驗一艙,實驗二艙。
  • 海洋生物標本館館藏千餘種國寶級的海洋生物模式標本
    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集海洋生物標本收藏,進行藻類、無脊椎動物多個門類和魚類系統分類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海洋生物科普知識宣傳於一體的大型多功能現代化海洋生物標本館,也是亞洲收藏量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標本館珍藏著海洋生物模式標本達1100多種2300多號,還有大量的標本尚未進行分類學研究,有待專家、學者們研究鑑定,預計還將會發現許多新種和新記錄。
  • 2019版海洋生物行業深度調研及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世界沿海各國都認識到海洋生物技術在開發和利用海洋生物資源中的重要作用,紛紛加大投資和力量研究和開發海洋生物技術。我國海洋生物經分類鑑定的有20278種,佔全球海洋生物種類的1/8,分屬44個門,其中12個門是海洋所特有的。我國海洋國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大陸岸線1.8萬公裡,島嶼岸線1.4萬公裡。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為建立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樊雋軒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樹忠領導的團隊收集並遴選出3112個地層剖面,以及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條化石數據。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團隊自主開發了新算法,重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約為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 植物提取物行業未來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隨著人們對寵物健康的重視度加大,以及研究人員對植物萃取技術的深度研究,以純植物提煉為主的純植物消毒液誕生,可以達到、安全健康地對室內環境進行殺菌消毒、去除異味,給家人和寵物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    據專家介紹,純植物消毒液是在嚴格控制原材料的基礎上,採用藥食同源的天然純植物,利用中藥材經過先進工藝萃取而生,具有、安全、無毒無刺激的效果。
  • 2020年版中國海洋生物行業深度調研及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  2.6 海洋產業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2.6.1 發展機遇與挑戰    2.6.2 產業規劃目標    2.6.3 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2.6.4 重點產業方向第三章 2016-2020年海洋生物產業分析  3.1 2016-2020年海洋生物產業發展概況    3.1.1 全球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概況
  • 荷蘭ASML迎來技術突破,對比國產光刻機現狀,崛起之路任重道遠
    荷蘭ASML迎來技術突破前段時間,歐洲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執行長Luc Van den hove,在線上演講中,帶來了ASML研究的最新進展。他表示,IMEC同ASML多年來密切合作,正在研究新一代EUV光刻機,希望能將工藝規模縮小至1nm乃至以下。同時,它們正推進下一代高解析度EUV光刻技術高NA EUV光刻技術商業化。
  • DNA條形碼 海洋生物的「身份證」
    海洋生物將擁有「分子身份證」   早在2004年第225次的香山科技會議上,業內專家就曾針對「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的研究與利用」進行過研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院士在其題為《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研究與利用的關鍵問題》的主題綜述報告中稱,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成為世界各海洋大國競爭的焦點之一,其中基因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是重點。
  • 水熱法實現甘油高值利用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利用水熱法將生物柴油副產的甘油成功轉化為丙烯醛、丙烯酸、乳酸和氫氣等高附加值產品。  該植物園博士生龍運多在導師方真的指導下發現,在酸催化條件下,甘油在熱水或超臨界水中脫水可生成丙烯醛,丙烯醛氧化可製備丙烯酸。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科學家對我國絕大多數類別海洋生物已進行過研究
    新華社青島5月23日電(記者 張旭東、徐冰)我國因海域面積廣闊、地形複雜等獨特條件,海洋生物呈現出很高的多樣性。中國科學院專家近日介紹,科學家目前已對我國海洋生物的絕大多數類別都進行過分類學研究,能夠反映這些類群物種的概貌。
  •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第九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
    第九期將聚焦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於11月26日下午2點在線舉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1基本信息時間:11月26日 14:00-16:00形式:視頻會議地點:網絡條件較好的地方活動系列:2020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會議主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
  • 21世紀海洋生物技術發展展望
    關鍵詞:海洋生物技術  發展展望近10年來,由於海洋在沿海國家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以及人類對海洋環境特殊性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特徵的認識不斷深入,海洋生物資源多層面的開發利用極大地促進了海洋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的迅速發展。
  • 前行之路依舊任重道遠
    科學家們在經過研究之後發現,其實地球上最早誕生出的生命很有可能就是來源於海洋的。而現在在陸地上的生命都是從海洋生物不斷進行進化而來的。所以基本上可以說,地球的生命都是離不開水的,水就是這個地球的生命之源。
  • 世界海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已達數百億美元
    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副院長呂志華介紹告訴記者,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人們從海洋生物中陸續發現了近3萬個化合物;從2008年開始,新海洋天然產物年平均發表量超過1000個。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長辛紅梅表示,由於海洋天然產物具有豐富的結構多樣性、活性譜廣且強度高,同時具有更大的類藥性。
  • 鬥爭「鹽鹼化」 甘肅任重道遠
    原標題:鬥爭「鹽鹼化」甘肅任重道遠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莊俊康  我省每年因土地鹽鹼化損失的糧食超過1億公斤。隨著鹽鹼化程度的加劇,部分地方莊稼絕收、民房坍塌,由此導致的移民、再移民和棄耕現象時有發生。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為建立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樊雋軒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樹忠領導的團隊收集並遴選出3112個地層剖面,以及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條化石數據。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團隊自主開發了新算法,重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約為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