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核心基因庫將安家青島

2020-12-05 中國網

科技日報青島10月26日電(記者華凌)今天,記者在「2015青島國際基因科技高峰會議」上獲悉,世界最大的海洋基因庫將落戶青島西海岸新區。

「2015青島國際基因科技高峰會議」由青島中德生態園與華大基因聯合主辦,主題為「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旨在匯集中外基因領域英才的智慧,圍繞「海洋」與「健康」兩大方向,探討藉助基因科技優勢,推動海洋科技、海洋產業發展,促進健康及醫療服務模式改革創新,使基因科技更好地保障、服務和改善民生,造福人類。

此次的海洋基因庫項目,計劃在未來5年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海洋綜合性樣本/資源/數據中心,形成海洋生物科研和產業方向技術服務平臺,組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海洋研究團隊,同時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海水養殖核心種質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的挖掘與應用等重點領域開展研究,利用跨組學研究和生物信息分析技術在大資源、大數據等方面的顯著優勢,支撐新海洋生物資源的產業化發展,促進中國乃至世界海洋生物科技的提升和突破。

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的研究與利用,是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核心。發掘海洋生物基因,不僅有利於保護海洋生物資源,還可從海洋生物的功能基因入手,利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技術,通過特殊的海洋微生物(或植物)生產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醫藥、生物材料,以及具有獨特活性和重要應用價值的特種酶。

相關焦點

  • 打造千億元養殖產業集群、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 青島挖掘深海寶藏...
    形成千億元深遠海養殖產業集群,組建深海水下裝備研究院,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青島藍色經濟「落子」深遠海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2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獲悉,在水產養殖、海洋裝備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青島正在進行深遠海布局。
  • 加強我國戰略生物資源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生物資源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等的重要戰略資源。對生物資源的收集、保藏、保護、開發與利用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 西海岸引入國家級團隊建世界最大海洋基因庫
    未來三至五年,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德生態園建設基因科技產業化基地和世界最大海洋基因庫,搭建基因、生命、扶貧及創業四大平臺。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王漢峰科技 基因測序戰勝病毒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HGP)被視為生命科學領域的 「第二次革命」,15年前完成的人類基因組序列圖 「永遠地改變了生物學和生物技術」。
  • 中國國家基因庫將開幕 基因產業望迎進展(附股)
    耗時5年,由國家發改委等4部委批覆、華大基因承建運營的首個國家基因庫已進入收官階段,將於9月22日正式開幕。從架構來看,國家基因庫將打造「三庫兩平臺」,三庫由生物信息資料庫、生物樣本資源庫和生物活體庫組成,兩平臺為數位化平臺及合成與基因編輯平臺。值得關注的是,生物活體庫是全球第一個為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提供資源的平臺,包含重要物種保護和繁育技術,從水生物拓展至動植物和微生物等,並建立了醫學健康基地。數據方面,國家基因庫主要產生人類疾病和物種多樣性的相關數據。
  • 世界級育種平臺在廣州從化投產 打造高標準核心基因庫
    8月8日,谷越科技核心基因庫正式在廣州從化竣工並投產,其將打造為目前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的商業種公豬站,以及世界先進水平的高標準核心基因庫,未來將服務全省近50%的生豬遺傳改良,投產後將實現10億元以上社會效益。
  • 青島全球首個萬種魚基因組項目再傳捷報!已完成500種魚類的基因測序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1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悉,近日,全球首個萬種魚基因組項目再傳捷報:非洲肺魚的基因組測序順利完成,截至目前,科研人員已完成500種魚類的基因測序。全球萬種魚基因組項目由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共同發起,將採集一萬種代表性魚類構建基因組精細圖譜,為水產養殖和海洋生態保護提供基因依據。
  • 中國國家基因庫運營 五千年前猛獁象或可復活
    它的存量假如一個人每天24小時看電影,可看十萬年。  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後,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位於深圳的國家基因庫於昨日正式運營。它是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基因庫,相對於全球另外三個基因庫而言,國家基因庫樣品保存的規模、存儲量和可訪問的數據量皆是全球最大。
  • 國家基因庫落戶河南長垣 為全國第三家
    8月23日記者獲悉,日前省農科院和長垣縣人民政府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長垣建設國家基因庫河南中心。  目前國內有兩個基因庫,一是位於深圳華大基因的國家基因庫,二是位於青島的青島海洋基因庫,國家基因庫河南中心將成為第三個國家基因庫。
  • 摸清生物資源家底 中國將建紅樹林基因庫
    原標題:摸清生物資源家底 我國將建紅樹林基因庫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承擔的「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近日在廣州啟動。
  • 你了解國家基因庫嗎?本文將帶你近距離接觸!
    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突破,為生命科學領域帶來了重大變革,基因資源的開發利用將佔據未來全球生物產業鏈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當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均把基因資源儲備列入戰略計劃,政府分別投入巨資建立了國家級基因庫(EBI、NCBI和DDBJ),並持續給予大量資金支持。 近十年來,我國基因數據產出成倍增長。
  • 盤點國家基因庫2019|韶光不負,未來可期
    2020年,國家基因庫將繼續發揮公益性、開放性、支撐性和引領性,積極響應「十三五」號召,推動核心技術創新突破,以支撐科研、賦能產業為己任,提高支撐服務水平,深化開放共享,為我國的生命科技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作用。
  • 國家基因庫運營 基因庫已有1000萬份樣本
    國家基因庫運營 基因庫已有1000萬份樣本時間:2016-09-22 19:02   來源:中金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 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裡面裝啥 幹啥用) 深圳開始運營的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現在的中國也將擁有這樣一艘諾亞方舟,就是可以去承載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
  • 【中國科學報】探秘海洋生物 賦能藍色產業
    談到我國海洋生物學的發展,不能不提位於青島黃海之畔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它是發源於70年前新中國第一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  今天,海洋所已為我國海洋生物研究練就一支生力軍,培育了一個完整的鏈條。從探秘生命奧秘到建設「藍色糧倉」,從發展海洋生物高技術到開發利用藍色基因資源,從這裡誕生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推動藍色生物產業中國走向強國之列。
  • 世界海洋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
    6月8日是由聯合國大會確定的「世界海洋日」,旨在提醒人類關注賴以生存的海洋,發現海洋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審視全球性汙染和對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為保護人類的「藍色家園」,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努力應對海洋面臨的威脅,中國在海洋科學考察、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修復、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採取了積極有效的行動。
  • 從1到8,「數說」國家基因庫
    集資源和數據於一體的可繁殖材料資源庫,轉化、保存的生物物種資源具備可擴增和繁殖的能力,能夠無限可能地促進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共享
  • 世界最大基因庫落戶深圳
    據悉,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基因庫。 基因庫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開業儀式上,深圳國家基因庫與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德國癌症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為、阿里大數據等國內外知名機構舉行了籤約儀式,將在種子數位化、兒童健康表觀基因組、萬種噬菌體基因組等方面展開合作。
  • 探秘海洋生物 賦能藍色產業—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二
  • 長江無魚之困:再不保護「四大家魚」基因庫,中國人將無魚可吃
    「長江魚是四大家魚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湖北石首市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內,飼養員給長江江豚餵食物現在全國淡水產品中,93.78%是靠淡水養殖,這些養殖魚類中一半以上是人們常吃的四大家魚。「魚類的基因在人工飼養過程中是不斷退化的。」
  • 中國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運營 系世界最大的基因庫
    未來,國家基因庫還將依照相關規則開放樣本、數據資源,成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在基因測序和基因育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深圳國家基因庫主任、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梅永紅曾對媒體表示,國家基因庫選址深圳主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方便利用臨近的LNG(液化天然氣)碼頭氣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冷能,用於冷卻樣品,節能環保;二是國家基因庫的主體建築是倚山體的自然坡度建設的,每一層都相當於是第一層,都有山體結構的支撐,穩固性好,可擺放大型設備;三是深圳正在全力推進「東進戰略」,將在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規劃建設國際生物谷,
  • 「雪球」越滾越大 青島藍谷海洋生物領域新高地正形成
    該項目將整合更多優質資源,推動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為全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個好消息是青島藍谷協同創新、融合發展,促進產學研深融合的又一成功產物,標誌青島藍谷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又前進了一步。,全部建成後可實現年產各類農用生物菌劑2萬噸、產值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