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2020-11-27 新華網客戶端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為了建立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樊雋軒等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層剖面和化石記錄,從中遴選了3112個地層剖面、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條化石數據。國際同類研究通常基於編目式資料庫的方式進行多樣性統計分析,解析度低,難以準確重現生命演化的精細過程。為了根本地解決這一問題,團隊結合了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自主開發了基於並行計算的約束最優化方法,利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經過反覆計算和驗證,獲得了全新的寒武紀—三疊紀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複合多樣性曲線,其統計時間解析度約為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該項研究表明,前人使用的低解析度且不均一的時間標尺,會直接影響對古生物多樣性的估算,導致無法準確評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速率和模式,並可能掩蓋突發性的重大事件以及短時間的劇烈波動。新建立的多樣性變化曲線更加準確地重現了地質歷史中最大的三次生物滅絕事件和兩次重大生物輻射事件的精細過程。

  研究採用了全新的技術手段,部分解決了深時(Deep-time,通常指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高解析度時間標尺建立的難題,從而可以在接近現代長尺度生態研究的水平上驗證或評估生物或古生物學的假說。

  此項研究是地球科學與數據科學相結合的一項突破。2019年由中國科學家倡議、13個國際組織與機構共同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深時數字地球」(DDE),致力於搭建全球地球科學家與數據科學家合作交流的國際平臺,推動地球科學在大數據時代的創新發展。在DDE計劃的框架下,基於全球地質大數據與更加高效的超算方法,重建完整的生命演化歷史將得以實現。記者蘇雁 通訊員高雅

相關焦點

  • 科研速遞|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中新網南京1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在該所與南京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本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北京時間1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的論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odiversity」(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分辨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
    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2020-01-17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
    北京時間1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的論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odiversity」(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分辨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 南京大學繪製出遠古海洋生物多樣性新曲線
    新華社南京1月1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科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組圖)
    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最新公布的物種多樣性數據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和地中海海域擁有的物種數量分別排在前4位,緊隨其後的是墨西哥灣。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個海域各自有約3.3萬種已知物種,而墨西哥灣海域生活著1.5萬多種海洋生物,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0種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阿拉伯海地區海域。
  • ...理解重大生物事件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對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
    我校沈樹忠院士團隊與中科院聯合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這一成果在《Science》發表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關注。
  • 滇西保山和臨滄地塊早古生代構造演化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劉兵兵和研究員彭頭平等人選取我國滇西昌寧—孟連古特提斯縫合帶兩側的保山和臨滄地塊古生界碎屑沉積巖為研究對象,揭示出三江特提斯構造域原、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歷史,並重建了保山、臨滄和思茅—印支地塊早古生代地理位置。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構造學》。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將於10月4日揭曉(圖)
    ,壽命已經達到4265歲,是全球最年老的海洋動物  10月4日,全球82個國家2000多名科學家共同參與的「海洋生物普查」研究項目,將在倫敦發布全部結果,佔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裡面生活著什麼生物,人們屆時將能知曉這些奧秘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
  • 古生代 | 進化的歷史012
    古生代泥盆紀摘要:本文主要講述了古生代的物種進化歷史。古生代科學家認為寒武紀之前的生物已經進化出了集中的神經網絡。與多數人的認識不同,科學家認生命進化出大腦並不是為了思考,多數生物的生存技能不需要依賴思考。人的大腦可以思考只是一個衍生功能,關於大腦我們後面再詳述。大腦的出現就是為了控制自身並產生動作對外部自然環境做出反應。否則就沒有必要產生一個能量消耗巨大的神經處理系統。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該項目共歷時10年,覆蓋了從浮遊生物到鯨魚等13組共11000多種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種類海洋生物的分布模式非常相似,溫度同所有種類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人類活動密集的地區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這些地區的生物數量和生物種類都很多)高度重疊;未來海洋溫度的變化可能會大大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國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物種數居全球前三位。我國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在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數百上千種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 誰是古生代的「顏值擔當」?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古生代的「顏值擔當」。但是在介紹主角之前,我們還是先回顧幾個知識點,關於一個我們很熟悉的朋友,這個「老朋友」就是三葉蟲。首先,讓我們確認一下:三葉蟲是昆蟲嗎?答案是:No!三葉蟲是一類已經滅絕的早期節肢動物。
  • 大規模滅絕導致的生物多樣性的突然下降 促進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
    多樣性的緯度梯度意味著地球的物種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增加,這種生物地理分布特徵廣泛存在於陸地和海洋生物中。當今地球上生物多樣性顯著的緯度梯度是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生態特徵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生物多樣性緯度格局在地質歷史時期(指近代以前,即第四紀全新世以前的各種地質時期)的變化規律及其原因尚不清楚。
  • 氣候變暖或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在2040年左右趨於穩定,那麼由此帶來的溫和的氣候變暖可能在本世紀末到來時造成大片海洋區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發生重大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