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2020-11-22 科學網

據英國《自然》(

Nature

)雜誌網站7月28日報導,「

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

」的研究結果日前正式向全球公布。該項目共歷時10年,覆蓋了從浮遊生物到鯨魚等13組共11000多種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種類海洋生物的分布模式非常相似,溫度同所有種類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人類活動密集的地區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這些地區的生物數量和生物種類都很多)高度重疊;未來海洋溫度的變化可能會大大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洋生物的分布表現出兩種基本的模式:一種是諸如珊瑚和沿海魚類(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等沿海生物;另外一種是金槍魚、鯨魚等「開放水域」生物,它們主要分布在中緯度的海洋中。而溫度是唯一影響所有物種分布的因素;此外,棲息地的變化也會對海洋生物的分布產生較大影響。

 

該研究的領導者、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德裡克·蒂特頓表示,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變暖可能會讓海洋生物分布重新「洗牌」。

 

聯合作者、達爾豪斯大學的卡米羅·莫拉表示,過度捕撈、棲息地的改變、汙染和氣候變化都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殺手」,阻止海洋變暖、減少人類活動對未來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區域至關重要。

 

達爾豪斯大學的鮑裡斯·沃姆也強調了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必要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功能常常相輔相成,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會給人類提供更多的物品和服務,而且,這些系統更富有彈性,更容易從破壞中恢復過來。

 

聯合作者、美國耶魯大學的沃爾特·耶茨表示,目前有關陸地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已非常之多,但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開始於2000年的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改變了這種狀況,從種群、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為科學家們建立起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體系。(來源:科技日報 劉霞)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組圖)
    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最新公布的物種多樣性數據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和地中海海域擁有的物種數量分別排在前4位,緊隨其後的是墨西哥灣。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個海域各自有約3.3萬種已知物種,而墨西哥灣海域生活著1.5萬多種海洋生物,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0種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阿拉伯海地區海域。
  • 繪製全球浮遊植物分布圖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世界海洋浮遊植物的分布圖,並調查了影響這種分布的環境因素。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浮遊生物多樣性只是部分地與以前關於赤道和兩極之間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論相一致。世界海洋中大約有10000到20000種不同的物種,浮遊植物的多樣性極其豐富。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將於10月4日揭曉(圖)
    第1頁: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   10月4日,全球82個國家2000多名科學家共同參與的「海洋生物普查」研究項目,將在倫敦發布全部結果,佔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裡面生活著什麼生物,人們屆時將能知曉這些奧秘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  張田勘  「海洋生物普查
  • ——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動物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11月20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該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當代生物學》。蜜蜂物種分布數據缺失蜜蜂類昆蟲在全球有著超過2萬個物種,是給包括農作物在內的有花植物授粉的主力軍。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棲息地被破壞等影響,蜜蜂物種多樣性和部分物種種群數量在不斷減少。
  • 南京大學繪製出遠古海洋生物多樣性新曲線
    新華社南京1月1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科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
  • 《當代生物學》: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問世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該成果於2020年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蜜蜂物種分布數據缺失蜜蜂類昆蟲在全球有著超過2萬個物種,是給包括農作物在內的有花植物授粉的主力軍。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棲息地被破壞等影響,蜜蜂物種多樣性和部分物種種群數量在不斷減少。
  • 分析數據2萬多種,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問世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該成果於2020年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蜜蜂物種分布數據缺失蜜蜂類昆蟲在全球有著超過2萬個物種,是給包括農作物在內的有花植物授粉的主力軍。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棲息地被破壞等影響,蜜蜂物種多樣性和部分物種種群數量在不斷減少。
  •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國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物種數居全球前三位。我國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在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數百上千種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 最全面全球植物物種分布圖問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和德國波恩大學的生物學家繪製了一份最新的反映全球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地圖,涵蓋數十萬個物種,是迄今最全面的地球植物物種分布圖。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這份地圖連同一份研究報告刊登在近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
  • 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中新網南京1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在該所與南京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本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新華社「科學」號5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 吳飛座)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場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討在正駛往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號科考船上舉行,科研人員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 美開發出繪製腦髓鞘分布圖新法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迅速探測腦中髓磷脂含量的新方法,可用於繪製腦細胞的髓鞘分布圖,而此前要分析髓鞘分布只能通過解剖。新方法有助於繪製更準確全面的腦線路圖,增進人們對大腦工作原理的理解,並有助於開發診斷和治療腦疾病的方法。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神經科學》雜誌上。
  • 中華白海豚瀕危仍在加劇,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不容樂觀
    為深入了解我國白海豚分布情況,2010年,海洋三所王先豔博士和同事輾轉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沿海,通過諮詢漁民、目視觀測、拍照、聲學方法等手段,開展了我國首次比較全面的白海豚分布調查,基本勾勒出白海豚分布圖。「目前正在開展的白海豚全國普查,將進一步摸清不同種群的數量。」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綠會研究室參加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研討會
    #生態文明建設#11月20日,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辦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研討會使用騰訊會議召開,首先是來自天津科技大學教授孫軍為大家帶來報告,報告主題是「全球變化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孫嬌搜提到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價值在大部分的眼中還停留在經濟層面,卻忽視了文化、倫理與美學、科學與教育、生態價值。事實上地球上每一個物種的價值都是無價的,平等的。我國幅員遼闊,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資源,所擁有的海洋物種數量居全世界前三。目前全球的快速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全球變暖改變了海洋生物的生理、物候學和地理分布。
  • 全球五分之一的海底已完成地圖繪製
    全球五分之一的海底已完成地圖繪製2016年,由日本東洋銀行資助的「海底2030項目」啟動,當時,僅有6%的全球海底被調查,現在,1/5的海底已經完成地圖繪製,也就是19%。項目主任傑米·麥克麥可·菲利普斯表示:「這意味著我們還有81%的海洋需要勘測,需要繪製地圖。這是一個面積約為火星面積兩倍的區域,我們必須在未來十年內完成這一目標。」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氣候變暖或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在2040年左右趨於穩定,那麼由此帶來的溫和的氣候變暖可能在本世紀末到來時造成大片海洋區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發生重大重組。
  • 科研速遞|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關鍵地史時期生物與環境演變過程及其機制」等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共同完成的有關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於1月17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