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或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影響

2020-12-05 科學網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在2040年左右趨於穩定,那麼由此帶來的溫和的氣候變暖可能在本世紀末到來時造成大片海洋區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發生重大重組。近日,《自然—氣候變化》在線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得出上述結論。而諸如物種滅絕和物種入侵之類的變化將有可能比過去50年還要多3倍。

Grégory Beaugrand等人模擬了到本世紀末時,海洋生物多樣性在不同排放以及相應氣候變暖條件下形成的模式。

隨後,他們將生物多樣性的結果與1960~2013年科學家研究觀測到的結果相比較。同時用來進行比較的兩個與今天差別較大的時期還有:末次冰河世紀的頂峰期——末次冰盛期(LGM),持續時間為距今2.65萬年前~2萬年前,以及中新世結束於距今300萬年前的一次相對較暖時期。

研究人員預測,如果溫室氣體持續排放至2100年,將會出現劇烈的氣候變暖,這會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巨大影響。全球50%~70%的海洋所經歷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程度,將會達到甚至超過LGM或中新世以及現代。但是,如果在接下來5年內的排放達到峰值並呈現下降的話,全球變暖將會相對緩和,生態變化也會不那麼顯著,與1960年那段時期的結果差別也不會太大。儘管如此,任何重組還是有可能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功能,這意味著更好地弄清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模式的影響還是很有必要的。(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笑)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該項目共歷時10年,覆蓋了從浮遊生物到鯨魚等13組共11000多種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種類海洋生物的分布模式非常相似,溫度同所有種類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人類活動密集的地區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這些地區的生物數量和生物種類都很多)高度重疊;未來海洋溫度的變化可能會大大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
  • 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該項研究表明,前人使用的低解析度且不均一的時間標尺,會直接影響對古生物多樣性的估算,導致無法準確評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速率和模式,並可能掩蓋突發性的重大事件以及短時間的劇烈波動。新建立的多樣性變化曲線更加準確地重現了地質歷史中最大的三次生物滅絕事件和兩次重大生物輻射事件的精細過程。
  • 代謝性狀多樣性影響海洋生物地理學
    代謝性狀多樣性影響海洋生物地理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3:48:39 美國華盛頓大學Curtis Deutsch及其研究組發現代謝性狀多樣性塑造海洋生物地理學。
  •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中美兩大國責任重大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 聯合國稱中美責任重大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日發布了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首次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呼籲世界各國重視氣候變化並採取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在抗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中國和美國應發揮建設性作用。
  • 氣候變暖 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氣候變暖是20是70年代開始被引起注意的,然後在想唱的一段時間內,很有爭議,有的認為氣候在變暖,有的反之,認為氣候正在變冷;有的認為氣候變暖是和自然界如宇宙天體運動有關,如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人認為主要與人類活動有關等。目前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生態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2020年,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在疫情中顯得不那麼起眼。然而這只是全球生物滅絕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人類工業革命以來,對地球產生了巨大改造,創造了新的地質時代,地質學家稱之為「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詞被用來說明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造成全球性影響。
  • 綠會研究室參加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研討會
    #生態文明建設#11月20日,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辦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研討會使用騰訊會議召開,首先是來自天津科技大學教授孫軍為大家帶來報告,報告主題是「全球變化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孫嬌搜提到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價值在大部分的眼中還停留在經濟層面,卻忽視了文化、倫理與美學、科學與教育、生態價值。事實上地球上每一個物種的價值都是無價的,平等的。我國幅員遼闊,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資源,所擁有的海洋物種數量居全世界前三。目前全球的快速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全球變暖改變了海洋生物的生理、物候學和地理分布。
  • 聯合國環境署:全球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意義重大
    在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前夕,阿爾德在環境署總部所在地奈洛比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眾多行業中所依賴的資源都來自於生態系統,因此保護生態系統對人類自身發展意義重大。對人類來說,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相當大的「挑戰」,必須採取正確的手段,嘗試在發展的同時兼顧保護生物多樣性,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地球上曾經生活的生物中99%以上已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 IPCC報告將對全球變暖應對機制談判產生重大影響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二日電 二00七年十一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第二十七次全體會議在西班牙召開,會上通過了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至此,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已全部正式發布。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三個工作組報告已分別於今年二月、四月和五月發布。
  • 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中新網南京1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在該所與南京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本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新華社「科學」號5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 吳飛座)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場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討在正駛往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號科考船上舉行,科研人員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 全球氣候變暖會有怎樣的影響?
    我想,大概率是——溫室效應,氣候變暖。全球變暖會引發什麼呢?①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冰川融化,青冰川裡冰封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古老病毒可能釋放傳播。②兩極地區冰川融化,兩極地區的生物失去了海上浮冰的「中轉休息站」,大概率在捕食過程中,往返岸邊時力竭而死。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是如何產生相互作用的    簡單地說,氣候變暖使水汽蒸發量加大而導致洪澇、乾旱,破壞了地表下墊面狀態使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又反饋變化,使地球水圈的水循環的周期縮短(延長)而導致洪澇、乾旱頻繁發生和強度加激。因此,生態系統根本無法進行自然的遷移,致使原生態系統內物種的重大損失。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物種基因多樣性具長期影響
    新華社倫敦5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2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基於對土撥鼠的基因組分析對比發現,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事件對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會產生非常長遠的影響。報告顯示,土撥鼠的基因多樣性在野生哺乳動物中偏低,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不同地點阿爾卑斯山土撥鼠的基因組,並與最後一個冰期土撥鼠化石對比後發現,這些土撥鼠在適應多次氣候變化過程中基因多樣性逐漸降低。冰期又稱冰川時期,是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
  • 氣候變化系列科普訪談之三:氣候變暖與農業病蟲害
    以前的第二代不需要防治,氣候變暖條件下就需要對第二代進行防治了,因此,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防治影響會很大。  氣候變暖對昆蟲發生期的影響,在國外已有大量觀察。歐洲的科學家率先以蝴蝶、蚜蟲、蜻蜓、蜜蜂等常見且在農業生產或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重要的昆蟲種類為對象,開展了氣候變暖對昆蟲發生期影響的研究。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1.物種向「溫涼」的地方遷移。氣候變化一個明顯後果是春天提早到來。植物開花、卵孵化,青蛙產卵都會提前。動植物為適應氣候變化,不斷地改變其活動範圍和行為,有些造成生態災難。例如,由於遷徙鳥類到達歐洲的時間太晚,以致其產下的後代錯過了毛毛蟲生長旺季,因缺少足夠的食物而生存困難。  3.物候期改變,生物節律被打亂。植物因不能移動,「遷移」滯後於動物,它們主要通過改變物候期而適應逐漸升高的全球氣溫。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國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物種數居全球前三位。我國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在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數百上千種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