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物種基因多樣性具長期影響

2020-12-05 新華社

新華社倫敦5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2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基於對土撥鼠的基因組分析對比發現,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事件對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會產生非常長遠的影響。

該校與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對阿爾卑斯山土撥鼠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分析,並在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研究報告。

報告顯示,土撥鼠的基因多樣性在野生哺乳動物中偏低,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不同地點阿爾卑斯山土撥鼠的基因組,並與最後一個冰期土撥鼠化石對比後發現,這些土撥鼠在適應多次氣候變化過程中基因多樣性逐漸降低。

冰期又稱冰川時期,是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

研究顯示,大約1.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期結束時,土撥鼠等動物為躲避氣候變暖而轉移到高山上棲息,生存下來的土撥鼠在基因上變得更加相似。恰恰是讓土撥鼠成功生存下來的適應性變化導致它們「陷入」了基因多樣性偏低的狀態中。基因多樣性不足讓土撥鼠未來面對諸如新疾病以及氣候進一步變化等因素時更難適應。(完)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物種基因多樣性有長期影響—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倫敦5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2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基於對土撥鼠的基因組分析對比發現,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事件對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會產生非常長遠的影響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09年更新的瀕危物種「紅名單」顯示,全球有1147種淡水魚面臨滅絕危險,約佔該組織當年所監測的淡水魚種類的三分之一。此外,世界上6000多種兩棲類動物中有三分之一面臨滅絕危險。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小編和您一去去看看。  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  1.物種向「溫涼」的地方遷移。研究發現,生活在北美洲和歐洲的斑蝶分布區已經向北遷移了多達200千米。  2.物種之間出現生態失調。
  • 棕櫚科植物揭示氣候變化對熱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日前,丹麥奧胡斯大學教授Daniel Kissling指出,物種將受到當前和未來的氣候變化的強烈影響,這意味著氣候變化將長期影響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影響或許遠超人們的想像。
  • 研究顯示:放牧竟能提高植物多樣性
    國際期刊專刊聚焦「一帶一路」植被  研究顯示:放牧竟能提高植物多樣性  第二看臺  在全球貿易和文明交流中,植物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老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地間植物及其產品的交換,我國的茶葉由此走向世界成為全球三大飲品之一;而來自南亞和中亞的胡椒、亞麻、葡萄和石榴等,在我國也家喻戶曉,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
    地質記錄顯示植被帶沿緯度方向同樣發生了大幅度的遷移,其中苔原向極地收縮,北方針葉林向北擴張,撒哈拉沙漠變綠。這些記錄表明,生物群落有能力遷移數百甚至數千公裡以應對未來氣候變暖,並且不同生物種群對氣候變化有不同的響應過程。
  • 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秘密:生態穩定推進了物種多樣性
    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如澳大利亞的戴恩特裡雨林和厄瓜多的雲林,由於長期以來生態穩定,使得進化能夠不受幹擾地向前推進,因此物種數量非常豐富。但是,這些發現也突出了氣候變化對地球上一些最不尋常的地方構成的威脅。
  • 中國國家基因庫將與澳大利亞合作研究氣候變化下的樹袋熊保護
    中國國家基因庫將與澳大利亞合作研究氣候變化下的樹袋熊保護 中國國家基因庫與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10月11日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籤署《中國-澳大利亞樹袋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戰略合作協議。
  • 氣候變化或能影響雄性動物生殖能力,嚴重的可導致物種滅絕
    在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熱浪(heatwave,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會破壞昆蟲的精子,並對後代的生殖能力構成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由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對雄性生殖能力所構成的影響,或能解釋眾多由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影響,比如物種滅絕。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上篇)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因此,研究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生態環境效應具現實意義。 cbbL基因編碼的核酮糖-1, 5-二磷酸梭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卡爾文循環中的關鍵酶,該酶催化卡爾文循環中的第一步CO2固定反應。然而,目前關於固碳自養菌cbbL基因的分子生態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旱作系統,對於稻田土壤,特別是長期不同施肥制度對稻田土壤固碳自養菌群落及多樣性影響的研究未見報導。
  • 哪些地球上的物種能逃過氣候變化的劫難
    最近一份引起各方重視的的生物多樣性報告聲稱,目前地球上每四個物種中就有一個面臨滅絕之災。地球生物今天如此之脆弱,很大程度與當今的氣候變化有關。氣候巨變造成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而且出現更多極端反常的天氣。必須發出一些警告。雖然無人否認氣候變化會帶來嚴重後果,但也無人能精確認識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物種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遙遠的未來。
  • 氣候變暖或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在2040年左右趨於穩定,那麼由此帶來的溫和的氣候變暖可能在本世紀末到來時造成大片海洋區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發生重大重組。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6月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氣候對雨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可能比森林砍伐更大
    例如,一項新研究對南美洲小型哺乳動物的龐大數據集進行了處理,並在處理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事情:氣候對雨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可能比森林砍伐更大。功能多樣性是根據生物在其各自的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來研究生物多樣性的。與此同時,系統發育多樣性研究的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動物系譜樹有多少分支。按照這種方法,一塊幾乎完全由親緣關係密切的齧齒動物組成的土地,其多樣性將被認為遠遠低於另一塊擁有廣泛遺傳範圍的齧齒動物、有袋類動物等的土地——即使這兩塊土地上的物種數量相同。
  • 免疫系統對氣候變化沒有準備
    免疫系統對氣候變化沒有準備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不同鳥類的免疫系統和它們生活的不同氣候條件之間的聯繫。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認為,隨著氣候變化,一些鳥類可能會接觸到它們無法應對的疾病。
  • 川滇高山櫟局部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研究
    該研究重點解析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理、氣候因子對種群生態適應模式的影響,著重展示了我國西南部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建群樹種——川滇高山櫟的生態適應機制及其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適應潛力。櫟屬(Quercus L.)是全球分布最為廣泛的森林樹種之一。
  •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第四紀(260萬年前至今)以來,全球氣候經歷了多次冰期-間冰期循環,導致物種分布範圍表現出周期性的縮小與擴張,並影響物種形成與滅絕的速率。與此同時,未來的氣候變化將可能會引起眾多物種的分布變化或滅絕。  山地生態系統蘊藏著進化的獨特性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諸多特有種與受脅物種的庇護所,不僅扮演著生物多樣性產生的「搖籃」和維持的儲藏庫角色,還擁有關鍵生態服務功能及人類所需的重要自然資源。山地物種因其分布範圍有限、環境適應性獨特及地理隔離,面臨著更高的滅絕風險,成為氣候變化下最可能受威脅的類群之一。  研究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往往關注物種與生態系統。
  • 東南亞熱帶雨林生物地理歷史變化研究
    了解森林的生物地理歷史變化對預測森林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至關重要。
  • 聯合國糧農組織:將遺傳多樣性納入氣候變化適應計劃
    人民網聯合國11月24日電(記者 殷淼)在巴黎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夕,聯合國糧農組織24日在義大利羅馬發布了《支持將遺傳多樣性納入國家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的自願準則》,以幫助各國在氣候變化條件下更好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遺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