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秘密:生態穩定推進了物種多樣性

2020-12-05 寰宇科學新觀察

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如澳大利亞的戴恩特裡雨林和厄瓜多的雲林,由於長期以來生態穩定,使得進化能夠不受幹擾地向前推進,因此物種數量非常豐富。但是,這些發現也突出了氣候變化對地球上一些最不尋常的地方構成的威脅。

生態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求理解為什麼地球上某些地區的物種異常豐富。最近的一項研究的出發點就是是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團隊將重點放在南非的開普植物區,這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非熱帶中心地帶,本土植物物種數量是英國的10倍左右。包括來自約克大學(英國)、納爾遜曼德拉大學和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繪製了該地區9400種植物的分布圖,包括從國王變形樹到紅杉。

他們發現,這一地區的豐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它在過去14萬年裡沒有經歷過氣候的重大變化。以前的科學理論認為,生產力是指通過生態系統的大量能量流動,這可以解釋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原因。但研究人員發現,能量流動在開普植物區豐富多樣的生命中只起了很小的作用。

來自約克大學的生物系的科林·比爾博士(Dr. Colin Beale)說:「我們的研究集中在開普植物區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上,因為在熱帶地區,穩定性與生產力的競爭理論無法解開。但例外情況往往能闡明這一規律,我們的研究表明,一個地方的環境歷史對其生物多樣性水平非常重要。」

結果表明,氣候變化不會均勻地影響所有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對那些長期穩定的地區的影響可能更大。同樣,在主要生態邊界附近,例如從森林到草原或從灌木叢到半沙漠,氣候變化很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長期重大損失。

來自納爾遜曼德拉大學的理察考林博士(Dr.Richard Cowling)補充道:「開普植物區的多樣性與最具多樣性的熱帶森林地區一樣豐富,這與長期以來的理論相矛盾,即高生產力是植物多樣性的必要條件。我們的研究表明,南非西南部的環境穩定性,加上該地區崎嶇不平的地形,解釋了該地區的多樣性梯度。同樣的假設可以解釋熱帶的多樣性;沒有必要援引生產力。」

開普植物區(陰影部分)

開普敦大學的jonathancolville博士說:「在南非,我們很幸運不僅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對這些植物在哪裡發現有獨特的詳細了解,這要歸功於SANBI的收集。這一豐富的資源使我們能夠召集一支來自南非和英國的跨學科團隊,解決生態學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並強調國際合作對南非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未來成功有多麼重要。」

總而言之,一定程度的氣候穩定性,使同一種廣泛類型的生態系統,能夠在一個地區持續存在,進而支持適應該生態系統的物種的持續存在。植物豐富度、周轉率和進化多樣性在一個巨大多樣性中心的穩定性和生態機會跟蹤梯度。

氣候穩定性,是維持和推進物種多樣性的驅動力,但如今,我們卻面臨著嚴重的氣候變化危機。在此之後,在討論物種多樣性的保護的時候,氣候變化這個「角色」應該得到更多的的「戲份」。

相關焦點

  • 奇|科學家發現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背後的秘密
    )充滿了物種,因為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保持生態穩定,從而可以不受幹擾地向前發展。他們發現,該地區的富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它在過去的14萬年來沒有經歷過氣候的重大變化。先前的科學理論認為,生產力(通過生態系統的大量能量流)可能解釋了生物多樣性熱點,但是研究人員發現,這僅在維德角角繁多的生活多樣性中扮演了次要的角色。
  • 多樣性「冷點」竟成新物種「熱點」
    像亞馬遜雨林這樣的動植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新物種也會選擇在這裡形成嗎?為了尋找答案,科研人員正在缺氧的高山、炙熱的沙漠,分析新生物在地球上這些看似嚴酷荒涼的地區茁壯成長的可能性。12月11日發表在《科學》上的一份報告,否定了這樣一個假設,即新物種往往會在亞馬遜雨林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進化。研究人員提出了多樣性新悖論——新物種在「冷點」地區的形成速度比在「熱點」地區更快。「該研究為最大的新熱帶鳥類群——亞鳴禽亞目,裝配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系統基因組數據集。」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Hlne Morlon 在同期的評論文章中寫道。
  • 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生物多樣性也可分為多個組分,每個組分又可分為多個層次。但在理論與實踐上較重要、研究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樣性(或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水平。2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人類管理物種與生態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當前提供的用途,並維持它們的潛力以滿足子孫後代的需要,不是單純消極的保護行動一個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可能牽扯到挽救、研究和利用該國的本地野生物種,保護和利用栽培與飼養物種的野生親緣種及其遺傳多樣性,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和生物圈的動態平衡
  • 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十年禁漁對長江水生生物意味著什麼?除了白鱘,長江那些珍稀物種現狀是什麼樣的呢?   熱點解讀   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以區域地理為載體,主要考查生物多樣性的層次、地球物種的數量及分布、物種滅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生物物種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意義,逐步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 生物多樣性不是只數數物種—新聞—科學網
    這裡,生物多樣性不必局限於生態系統物種的數量,而物種的不同特徵和功能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恢復力同樣重要。 這種觀念轉變可能對生態學有很大影響。它可能也是了解和預測動植物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所必須的。功能多樣性也開始影響生態學家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一些政府甚至開始將此納入管理政策。
  • 山西汾河源頭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取得成效
    央廣網太原12月29日消息(記者李楠)記者從山西省科技部門了解到,針對汾河源頭的現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與山西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聯繫開展了「汾河源頭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首次對汾河源頭區域的物種與生態多樣性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
  •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及意義
    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它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    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1、遺傳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
  • 雲南: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態安全屏障
    ,也是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且受到威脅最大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地形地貌,獨特多樣的氣候環境,孕育了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全省現有生態系統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類型,享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物種基因庫」等美譽。 雲南生物多樣性具有三大特點: 一是豐富性。
  • 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組成
            (1)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 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之中。因此,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
  • 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人民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 餘璐)今年5月22日,是第20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日,是聯合國環境署提議的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性主題紀念日,定於每年的5月22日。
  • 生物多樣性原理與生態農業發展
    我們想到用生物多樣性來解決這個問題。 2.生物界的秘密——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這個名詞很生僻,但記住三個層面就比較容易理解:一個是遺傳多樣性,一個是物種多樣性,一個是生境多樣性。知道了這個品種產量穩定,雖然不高,一畝地300多公斤,但農民不用化肥,病害發生不嚴重,也不施農藥。我們把這個品種拿去做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它內在的遺傳多樣性非常豐富,這也就是它不生病持久利用的基因多樣性原理。傳統農耕文化隱藏著非常大的梯田之光,這是我們人類可持續利用的資源。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變化世界的生命保障」 2006年 「保護乾旱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2007年 「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 2008年 「生物多樣性與農業」 2009年 「外來入侵物種」 2010年 「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樣性也是我們的生命」 2011
  •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3.3  GAP分析及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的確定   一個給定生物區最大限度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先決條件是儘可能確定一個包括每一個物種的保護區網。因為生物多樣性出現在不同的組織水平,所以熱點地區(hot spots)分析也應該從基因、物種、群落、生態系統和景觀的組織層次進行。
  • 黑臉琵鷺成「網紅」輿情觀察: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屏障
    近幾年,隨著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不斷推進,小興安嶺重現「虎嘯山林」的景象。在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多次發現了來自俄羅斯的東北虎。以江蘇省為例,2017到2019年,江蘇在39個試點縣域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共記錄到物種4588種,較此前增長了460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達165種。
  •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屏障 ——黑臉琵鷺成「網紅」輿情觀察
    此話題成為輿情熱點話題,其一是因為它是中國23種瀕危鳥類中被列為世界極危級的五種之一,現全球僅存1500隻左右;其次是這種鳥兒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被視為溼地環境質量的指示性物種。   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逐年向好,頻頻「現身」的黑臉琵鷺是青山綠水間生態向好的一個縮影。
  •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指一定範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搖籃。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面(一)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它是具有一定形態、生理特徵和一定自然分布區的生物個體的集合
  • 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範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我們目前已經知道大約有200萬種生物,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就構成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2021「COP15」將在昆明舉辦 生態文明成為大會主題(人民日報)
    、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多個層次。近年來,生物多樣性也涉及「人」與文化層面。生態文明理念開始融入保護機制。2019年9月,生態環境部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共同發布了COP15大會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一主題,旨在倡導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努力達成公約提出的到2050年實現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
  • 保護生物多樣性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2020年保護生物多樣性倡議書
    ,深入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廣泛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意義,提高社會各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為全社會關愛生物多樣性營造良好氛圍,推進我市「一谷一城」建設,白山市生態環境局向廣大市民發出如下倡議: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者。
  • 生態環境亮紅燈,看中荷生物多樣性保護答卷
    公約中對「生物多樣性」的通用定義,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存在了30多億年,隨著地球環境的演化,許多物種得以產生也曾滅絕,但這種自然繁衍與滅絕的過程是相當緩慢的,而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大規模的社會生產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汙染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種的滅絕速度,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