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背景
11月6日,「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這一話題引發關注,並進入2020年第45周熱點搜索排行榜單。
此話題成為輿情熱點話題,其一是因為它是中國23種瀕危鳥類中被列為世界極危級的五種之一,現全球僅存1500隻左右;其次是這種鳥兒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被視為溼地環境質量的指示性物種。
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逐年向好,頻頻「現身」的黑臉琵鷺是青山綠水間生態向好的一個縮影。
輿情綜述
11月5日,新華社發表了一段《稀客!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中山》的30餘秒短視頻。
這段短視頻顯示,幾隻黑臉琵鷺停留在一片溼地上,或在灘涂上悠然散步,或是駐足守望、捕食。一陣微風吹過,一群白色的身影伴隨藍天白雲翩翩飛舞。
黑臉琵鷺停留的地點,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一處濱海溼地。黑臉琵鷺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古典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黑面舞者」。
相關資料顯示,黑臉琵鷺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沉著機警,人難於接近。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溼地環境。
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為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白琵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閒地在海邊潮間帶、紅樹林以及鹹淡水交匯的基圍(即蝦塘)及灘涂上覓食,中午前後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它們性情溫順,不太好鬥,從不主動攻擊其他鳥類。
目前,黑臉琵鷺分布區域極為狹窄,種群數量也極為稀少,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已被列入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國亦於1989年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
輿情觀察
1、短視頻讓黑臉琵鷺成為「網紅」
一段30餘秒的短視頻,將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推向11月6日的熱搜榜單,「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這一話題當天在微博的閱讀量達到1328萬,其中視頻原創發布者新華網為該話題的主要貢獻者。
其實,因為「珍稀」,黑臉琵鷺近年來在多個地方發現後,已經是新聞報導的「常客」。並且,黑臉琵鷺在廣東被發現也不是第一次,例如,來自中新網的報導顯示,2017年廣東省林業廳透露,廣東的黑臉琵鷺數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017年升至192隻;2018年1月,位於廣東珠江入海口西岸的南沙溼地,工作人員20日拍到39隻黑臉琵鷺;2019年10月,深圳灣紅樹林保護區成為黑臉琵鷺重要中轉站之一;2020年3月,新聞報導顯示,廣東陽江發現60隻黑臉琵鷺,這是近5年來陽江地區首次發現,而且數量如此眾多。
不但頻頻出現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地也有黑臉琵鷺現身的新聞報導。2020年1月,在福建龍海市九龍江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林業站工作人員發現了兩隻黑臉琵鷺正在捉魚覓食;2020年8月,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兩隻「反季節」滯留海南島的黑臉琵鷺在淺水處覓食。據海南觀鳥會觀測,2019年有102隻黑臉琵鷺到海南越冬,2020年上升至108隻。
為何珍稀的黑臉琵鷺為新聞報導中的「常客」?新華社一段38秒的短視頻,能達到千萬級的閱讀量,並將其推成「網紅」?
從2018年起,短視頻行業開始強勢崛起,短視頻在網際網路的地位越來越凸顯,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含短視頻)規模達到8.5億,佔網民整體的94.1%,較2018年底增長1.26億。
黑臉琵鷺這一新聞報導中的「常客」究竟怎樣的靈動而優雅?30餘秒的短視頻記錄了這一世界級瀕危鳥類伸展著黑色的大長腿,在灘涂或悠閒散步,或在認真捕食,或是抬頭互望,或在梳理羽毛,使公眾對大自然這一優美而靈動的生靈,有了更直觀和形象的認識。
短視頻與新聞報導的結合,是新聞報導在自媒體時代的一種衍變形態,它改變了新聞報導的呈現方式,為媒介融合的進階提供了新的方向。短視頻集文字、音頻、視頻於一體,也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黑臉琵鷺突然「走紅」,短視頻功不可沒。
2、瀕危物種頻頻現身是生態向好的體現
其實,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不但黑臉琵鷺這種對環境極為挑剔的瀕危物種頻頻進入我們的視野,還有普氏原羚、震旦鴉雀、中華虎鳳蝶、豹貓、東北虎等等眾多珍稀物種也在不斷「現身」。
我國是自然資源大國,也是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是,近年來,伴隨著人口增長,人們對生物資源的消費不斷增長,對自然界的掠奪也在加劇,因此不少自然資源慘遭破壞,生態系統和生態鏈比較脆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成效明顯,祖國大地正在綠起來、美起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中國正在變美。與此相對應的是,一些瀕危物種也開始頻頻來「做客」,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例如,上世紀80年代幾乎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目前已經在青海湖畔形成十大種群;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世界二級瀕危物種的亞洲鉗嘴鸛,在我國一度消失之後,現在一連數年,成群結隊地出現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多個地點;還有世界級瀕危物種東北虎,曾在我國東北地區廣泛分布,但在上世紀80年代的科學調查中,小興安嶺地區一度宣布東北虎絕跡。近幾年,隨著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不斷推進,小興安嶺重現「虎嘯山林」的景象。在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多次發現了來自俄羅斯的東北虎。
以江蘇省為例,2017到2019年,江蘇在39個試點縣域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共記錄到物種4588種,較此前增長了460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達165種。在蘇州張家港,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近日頻繁現身;在高郵地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逐漸擴大,築巢達20餘處;在沿海地區和徐州銅山地區,科學家重新發現了豹貓的蹤跡……
眾多珍稀物種「現身」的輿情,直接或間接都反映了我國的生態環境在持續向好。
3、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作用重要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
由於自然、歷史、人為等原因,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一些動物因為生存環境的問題,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我們只能在照片上和記憶中尋找它們的蹤影。
物種的滅絕並不僅僅減少一個物種,而且會影響一塊區域內整體的生態平衡。我們要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有個好的家園,首先不要過分幹擾自然野生動物。
在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中,我國在加快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步伐的同時,還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高社會參與和公眾意識。
過去10年,我國森林資源增長面積超過7000萬公頃,居全球首位。長時間、大規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護修復溼地,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也位居世界前列。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不但國家在行動,民間也在參與。例如自從新環保法於2015年1月1日起為環境公益訴訟「開閘」以來,中國綠髮會就針對多起環境汙染和野生動物保護而提起公益訴訟,並通過案件使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觀念有所改變。
輿情短評
一群到南方越冬的鳥兒突然間成為「網紅」,是因為原本就是這群鳥兒常年「打卡地」的灘涂,因為環境問題,已經多年無法再來光顧。
如今,我們身邊的城市內河、田野鄉村等地的野生動物逐年增多,人正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一起呵護著共同的美麗家園。這群黑臉琵鷺又飛回來的背後,是檢驗出無論是這群鳥兒棲息地的北方,或是越冬而來的南方,我們的生態環境和宜居程度正在向好發展。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人類也不是大自然唯一的主人。敬畏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應該成為人類每個人的共識。(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