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屏障 ——黑臉琵鷺成「網紅」輿情觀察

2020-12-04 民主與法制網

  輿情背景

  11月6日,「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這一話題引發關注,並進入2020年第45周熱點搜索排行榜單。

  此話題成為輿情熱點話題,其一是因為它是中國23種瀕危鳥類中被列為世界極危級的五種之一,現全球僅存1500隻左右;其次是這種鳥兒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被視為溼地環境質量的指示性物種。

  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逐年向好,頻頻「現身」的黑臉琵鷺是青山綠水間生態向好的一個縮影。

  輿情綜述

  11月5日,新華社發表了一段《稀客!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中山》的30餘秒短視頻。

  這段短視頻顯示,幾隻黑臉琵鷺停留在一片溼地上,或在灘涂上悠然散步,或是駐足守望、捕食。一陣微風吹過,一群白色的身影伴隨藍天白雲翩翩飛舞。

  黑臉琵鷺停留的地點,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一處濱海溼地。黑臉琵鷺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古典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黑面舞者」。

  相關資料顯示,黑臉琵鷺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沉著機警,人難於接近。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溼地環境。

  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為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白琵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閒地在海邊潮間帶、紅樹林以及鹹淡水交匯的基圍(即蝦塘)及灘涂上覓食,中午前後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它們性情溫順,不太好鬥,從不主動攻擊其他鳥類。

  目前,黑臉琵鷺分布區域極為狹窄,種群數量也極為稀少,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已被列入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國亦於1989年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

  輿情觀察

  1、短視頻讓黑臉琵鷺成為「網紅」

  一段30餘秒的短視頻,將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推向11月6日的熱搜榜單,「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這一話題當天在微博的閱讀量達到1328萬,其中視頻原創發布者新華網為該話題的主要貢獻者。

  其實,因為「珍稀」,黑臉琵鷺近年來在多個地方發現後,已經是新聞報導的「常客」。並且,黑臉琵鷺在廣東被發現也不是第一次,例如,來自中新網的報導顯示,2017年廣東省林業廳透露,廣東的黑臉琵鷺數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017年升至192隻;2018年1月,位於廣東珠江入海口西岸的南沙溼地,工作人員20日拍到39隻黑臉琵鷺;2019年10月,深圳灣紅樹林保護區成為黑臉琵鷺重要中轉站之一;2020年3月,新聞報導顯示,廣東陽江發現60隻黑臉琵鷺,這是近5年來陽江地區首次發現,而且數量如此眾多。

  不但頻頻出現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地也有黑臉琵鷺現身的新聞報導。2020年1月,在福建龍海市九龍江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林業站工作人員發現了兩隻黑臉琵鷺正在捉魚覓食;2020年8月,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兩隻「反季節」滯留海南島的黑臉琵鷺在淺水處覓食。據海南觀鳥會觀測,2019年有102隻黑臉琵鷺到海南越冬,2020年上升至108隻。

  為何珍稀的黑臉琵鷺為新聞報導中的「常客」?新華社一段38秒的短視頻,能達到千萬級的閱讀量,並將其推成「網紅」?

  從2018年起,短視頻行業開始強勢崛起,短視頻在網際網路的地位越來越凸顯,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含短視頻)規模達到8.5億,佔網民整體的94.1%,較2018年底增長1.26億。

  黑臉琵鷺這一新聞報導中的「常客」究竟怎樣的靈動而優雅?30餘秒的短視頻記錄了這一世界級瀕危鳥類伸展著黑色的大長腿,在灘涂或悠閒散步,或在認真捕食,或是抬頭互望,或在梳理羽毛,使公眾對大自然這一優美而靈動的生靈,有了更直觀和形象的認識。

  短視頻與新聞報導的結合,是新聞報導在自媒體時代的一種衍變形態,它改變了新聞報導的呈現方式,為媒介融合的進階提供了新的方向。短視頻集文字、音頻、視頻於一體,也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黑臉琵鷺突然「走紅」,短視頻功不可沒。

  2、瀕危物種頻頻現身是生態向好的體現

  其實,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不但黑臉琵鷺這種對環境極為挑剔的瀕危物種頻頻進入我們的視野,還有普氏原羚、震旦鴉雀、中華虎鳳蝶、豹貓、東北虎等等眾多珍稀物種也在不斷「現身」。

  我國是自然資源大國,也是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是,近年來,伴隨著人口增長,人們對生物資源的消費不斷增長,對自然界的掠奪也在加劇,因此不少自然資源慘遭破壞,生態系統和生態鏈比較脆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成效明顯,祖國大地正在綠起來、美起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中國正在變美。與此相對應的是,一些瀕危物種也開始頻頻來「做客」,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例如,上世紀80年代幾乎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目前已經在青海湖畔形成十大種群;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世界二級瀕危物種的亞洲鉗嘴鸛,在我國一度消失之後,現在一連數年,成群結隊地出現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多個地點;還有世界級瀕危物種東北虎,曾在我國東北地區廣泛分布,但在上世紀80年代的科學調查中,小興安嶺地區一度宣布東北虎絕跡。近幾年,隨著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不斷推進,小興安嶺重現「虎嘯山林」的景象。在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多次發現了來自俄羅斯的東北虎。

  以江蘇省為例,2017到2019年,江蘇在39個試點縣域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共記錄到物種4588種,較此前增長了460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達165種。在蘇州張家港,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近日頻繁現身;在高郵地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逐漸擴大,築巢達20餘處;在沿海地區和徐州銅山地區,科學家重新發現了豹貓的蹤跡……

  眾多珍稀物種「現身」的輿情,直接或間接都反映了我國的生態環境在持續向好。

  3、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作用重要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

  由於自然、歷史、人為等原因,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一些動物因為生存環境的問題,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我們只能在照片上和記憶中尋找它們的蹤影。

  物種的滅絕並不僅僅減少一個物種,而且會影響一塊區域內整體的生態平衡。我們要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有個好的家園,首先不要過分幹擾自然野生動物。

  在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中,我國在加快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步伐的同時,還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高社會參與和公眾意識。

  過去10年,我國森林資源增長面積超過7000萬公頃,居全球首位。長時間、大規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護修復溼地,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也位居世界前列。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不但國家在行動,民間也在參與。例如自從新環保法於2015年1月1日起為環境公益訴訟「開閘」以來,中國綠髮會就針對多起環境汙染和野生動物保護而提起公益訴訟,並通過案件使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觀念有所改變。

  輿情短評

  一群到南方越冬的鳥兒突然間成為「網紅」,是因為原本就是這群鳥兒常年「打卡地」的灘涂,因為環境問題,已經多年無法再來光顧。

  如今,我們身邊的城市內河、田野鄉村等地的野生動物逐年增多,人正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一起呵護著共同的美麗家園。這群黑臉琵鷺又飛回來的背後,是檢驗出無論是這群鳥兒棲息地的北方,或是越冬而來的南方,我們的生態環境和宜居程度正在向好發展。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人類也不是大自然唯一的主人。敬畏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應該成為人類每個人的共識。(新聞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黑臉琵鷺成「網紅」輿情觀察: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屏障
    輿情觀察1、短視頻讓黑臉琵鷺成為「網紅」一段30餘秒的短視頻,將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推向11月6日的熱搜榜單,「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這一話題當天在微博的閱讀量達到1328萬,其中視頻原創發布者新華網為該話題的主要貢獻者。其實,因為「珍稀」,黑臉琵鷺近年來在多個地方發現後,已經是新聞報導的「常客」。
  • 保護生物多樣性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2020年保護生物多樣性倡議書
    保護生物多樣性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2020年保護生物多樣性倡議書 2020-05-23 0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態安全屏障
    原標題: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態安全屏障 雲南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4061公裡,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作為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寶庫,雲南在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省在實踐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探索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共贏的路徑,為守護好生物多樣性寶庫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 民主與法制網2020年輿情觀察分析報告
    在2020年民主與法制網輿情觀察分析報告中,囊括了各行各業,如涉及教育行業的有《西安六十六中學「殺師案」輿情觀察》《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監督疲軟,信息通道被人為堵塞 ——貴州大方拖欠教師工資案輿情觀察》《陝西鎮安7.1億豪華中學輿情觀察》等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有《「直播帶貨」助力扶貧輿情觀察》《南方暴雨「車輪戰」輿情觀察:防汛進入戰時狀態洪災無情人有情》
  • 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
    ,更符合時代需求今天大會關注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主題,從自然科學來講,生物多樣性是多元的,包括生物安全領域的內容。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什麼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和生物多樣性是什麼關係?人類歷經了三個文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今天的工業文明無以為繼,必須要改變,這也是國際上很多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共同的結論。
  • 19條水鳥生態廊道,廣東將構建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
    近日,廣東省林業局正式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計劃至2025年,廣東將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 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
    設立生物多樣性法,更符合時代需求今天大會關注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主題,從自然科學來講,生物多樣性是多元的,包括生物安全領域的內容幾年前,我們已向有關部門提出設立生物多樣性法的建議。應該在生物多樣性法下面設立生物安全法。目前野生動物保護法,從整體邏輯、從哲學講,只是一個部門法律,是生物多樣性裡面的物種多樣性中對瀕危野生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法,或者可以理解為是對人類密切關聯的物種進行保護的一個很窄的概念。
  • 「生態滅殺」要不得 保護生物多樣性才安全
    我們應當尊重生態系統複雜的多樣性和平衡調控機制,片面地以人類為中心來區分哪些物種應該保護、哪些物種要針對性地進行「生態滅殺」,不但無法給人類帶來安全,還可能引發不可估量的生態災難。病毒與野生動物乃至生態系統共生共存談起病毒,人類唯恐避之不及。
  • 科技輿情觀察:七日爆紅,誰在「讓子彈飛」?
    作為投資方之一,羅永浩儼然成了子彈簡訊的發言人,其官方微博@羅永浩 在十日內共發布25條相關微博,與@子彈簡訊、@錘子科技、@堅果手機等官方微博號構成了效果良好的核心宣傳矩陣。此外,諸如「微博求助子彈簡訊因下載量太大被誤認為刷榜」「支付寶很快進入子彈簡訊」「子彈簡訊完成首輪1.5億融資」「回應『挑戰微信』言論」等看點十足的發聲也為網友與媒體提供了豐富的討論素材。
  • 青神:保護生物多樣性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同時明確了「生物多樣性」的重任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的綜合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科學網—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比想像更緊密
    本報訊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高連明研究組、李德銖研究組與加拿大、美國的科學家合作,以玉龍雪山沿海拔梯度樣帶為平臺,研究了不同空間尺度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
  • 雲南舉辦生物多樣性圖片暨生態環境漫畫展
    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陳克瑤昆明報導 11月17日,由雲南省生態環境廳主辦、以「多彩生命,守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雲南生物多樣性圖片暨生態環境漫畫展在昆明市博物館拉開帷幕。  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高正文在開幕式的致辭中指出,雲南作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功能最重要的區域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是我國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寶庫,也是我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  為守護好大自然給予海南省的這份饋贈,保護好海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海南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探索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共贏路徑,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寶庫,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擁有陸生植物約5860種 陸生動物603種 海洋魚類2321種  據了解,海南省的生態系統主要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海島與海洋生態系統。
  • 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功能區劃助力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草地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肉、奶、皮、毛等具有直接經濟價值的產品,同時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育、初級生產力和碳固持等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2020-12-01 0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發布:90%典型生態系統獲保護
    中新社昆明5月22日電 (記者 胡遠航)22日,正值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雲南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編制的生物多樣性方面白皮書——《雲南的生物多樣性》(下稱「白皮書」)在昆明正式發布。白皮書指出,經過多年努力,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地處中國西南的雲南,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及中國西南乃至東南亞的生態安全屏障。雲南省國土面積僅佔中國的4.1%,卻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態系統類型,高等植物及脊椎動物種數均超過全國的一半。
  • 麗水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
    蓮都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取得階段性成果《百姓中國周刊》浙江訊(記者 洪旭朝 通訊員 張麗)近日,浙江省麗水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鳥類組於蓮都區碧湖鎮發現麗水市鳥類新記錄——黑臉琵鷺。黑臉琵鷺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EU)等級。黑臉琵鷺多沿海遷徙,此前在浙江僅分布於溫州,本次於碧湖鎮記錄到1隻黑臉琵鷺實屬罕見。該調查成果被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浙江衛視等數家媒體報導,獲得廣泛關注,充分展示了蓮都的「生態金名片」,也極大提高了社會各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
  • 南沙溼地再現52隻黑臉琵鷺
    南沙溼地再現52隻黑臉琵鷺(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央廣網廣州12月8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林蔭)秋冬季正是觀鳥好時機,目前大批候鳥飛臨廣東沿海溼地。12月5日,工作人員在廣州南沙溼地發現了52隻黑臉琵鷺,規模巨大,創下了南沙溼地歷史新紀錄。早在今年1月8日,南沙溼地也曾發現25隻黑臉琵鷺。2月初,在廣東沿海溼地——陽江海陵大堤溼地曾發現大規模的60隻黑臉琵鷺。專家介紹,廣東特別是南沙溼地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沿海溼地成為候鳥樂園。
  • 一年14次亮相央視,龍陵小黑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成為新晉網紅
    據介紹,地處滇西邊境的龍陵縣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作為滇西南各保護區群動植物物種基因交流「黃金」聯結紐帶和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縫合線」的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整,區內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野生植物生長和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天然居室」。
  • 江蘇鹽城發現黑臉琵鷺,系國際瀕危物種全球僅剩3900多隻
    時而引吭高歌、時而天空盤旋、時而翩翩起舞……12月30日,記者在鹽城大豐區海邊鬥龍港魚塘邊看到,一群白琵鷺中間夾雜著數隻黑臉琵鷺一起覓食、嬉戲,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畫面。黑臉琵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瀕危物種,目前僅剩3900多隻,是全球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珍稀水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