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4次亮相央視,龍陵小黑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成為新晉網紅

2021-01-11 騰訊網

一對小黑熊正圍著林間的一棵小樹對峙著,突然,其中一隻蹲坐在樹後的小熊一躍而起,繞過小樹將同伴撲倒在地,於是,一場激烈的打鬥開始了……

網友:龍陵小黑山的生物多樣性真是靚了

上面提到的小黑熊時而站立揮拳發起進攻,時而抱在一起打滾,胸前的月牙形白斑時隱時現,猶如跳動的音符在為它們助威。纏鬥約半小時後,大約是耗盡了體力,它們才氣喘籲籲地停下來抱著樹休息。」這是2020年5月,龍陵縣小黑山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記錄下來的一段影像。

這段被命名為「龍陵雙熊」的視頻影像,後來被選中登陸央視的《秘境之眼》,並成功從300多期節目中脫穎而出,成為雲南省僅有的3個入圍視頻影像。而此前,《秘境之眼》欄目已連續3次專題播出小黑山保護區內,隱藏在人跡罕至秘境之中的赤麂、獼猴和紅原雞等珍稀陸生野生動物。

▲視頻

「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在央視頻頻亮相,龍陵小黑山的生物多樣性真是靚了!」網友紛紛留言為小黑山點讚。其實,在小黑山保護區內,精彩的不只是這些可愛的小動物,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植物種類,其中,去年9月24日,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在小黑山自然保護區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就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高黎貢球蘭的發現和命名,也刷新了中國球蘭屬物種的紀錄,讓該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

據介紹,地處滇西邊境的龍陵縣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作為滇西南各保護區群動植物物種基因交流「黃金」聯結紐帶和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縫合線」的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整,區內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野生植物生長和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天然居室」。

除了近期連續打卡央視的雙熊等,小黑山保護區內還分布有包括天行長臂猿(也被稱為白眉長臂猿)在內的7種靈長類野生動物等為數眾多的、引人關注的動植物資源,現在,就請你跟隨我們去一睹它們的風採吧。

靈長類珍稀瀕危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航空母艦」

說到靈長類野生動物,不妨也了解一下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保護區的基本概況和靈長類野生動物情況。

地處在高黎貢山南段帚狀山脈區域的龍陵小黑山保護區總面積為5805公頃,由古城山、一碗水、小黑山、大雪山和江中山5個子保護區組成。保護區北與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西與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遙相呼應,東南臨怒江與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隔江相望,是高黎貢山、銅壁關與滇西南各保護區群的豐富動植物物種基因交流的「黃金」聯結紐帶,是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縫合線」。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歷時3年多,基於大量野外實地調查,編制完成的《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評價》報告(2020年),菲氏葉猴在龍陵小黑山省保護區主要分布於古城山、大雪山、小黑山和江中山四個子保護區,其中古城山子保護區的菲氏葉猴數量超過20隻。

更值得一提的是,僅龍陵小黑山保護5800多公頃的狹小山地區域內就分布有天行長臂猿、菲氏葉猴、北豚尾猴、蜂猴、熊猴、獼猴和短尾猴7種靈長類野生動物,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均十分罕見。龍陵小黑山保護區被雲南動物專家形象地賦予中國邊境線上靈長類珍稀瀕危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航空母艦」。

穿著打扮「風格」不一樣的菲氏葉猴

在龍陵小黑山古城山子保護區,生活著一群數量超過20隻的菲氏葉猴。菲氏葉猴(也稱白頭葉猴、灰猴、長尾猴)主要分布於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等。

菲氏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具有群居性、善攀援跳躍、極少下地的特點。喜歡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或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在古城山子保護區生活的這群菲氏葉猴有大有小,其中帶娃的母猴和懷中的猴寶寶由於毛色迥異尤為顯眼,給人一種穿著打扮「風格」不一的感覺。猴群中的母猴特別愛護自己的猴寶寶,母猴與猴寶寶經常形影不離。猴寶寶在出生後的兩、三個月的時間裡毛髮是金黃色的,之後的五、六個月開始走「低調」路線,毛髮逐漸由金黃色變成灰色。哺乳期過後,小猴開始獨立生活。

成年後的菲氏葉猴,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全身披銀灰色毛,臉部黑色,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嘴的周圍遍布著些許白色茸毛。也許會覺得它們這樣「化妝」是挺「潮」的,其實是由於它們眼、嘴周圍的皮膚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

菲氏葉猴喜歡吃植物的花、果、葉等食物,也食小鳥和鳥卵。極少有破壞莊稼或其他農作物的「不良記錄」,因此,人們很喜歡菲氏葉猴,它們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

菲氏葉猴分為3個亞種,即菲氏葉猴滇南亞種、菲氏葉猴指名亞種和菲氏葉猴滇西亞種。菲氏葉猴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CITES )附錄Ⅱ易危物種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

天行長臂猿: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

天行長臂猿是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2017年,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省林業廳、中山大學等單位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由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範朋飛等領銜的研究團隊,首次確認在高黎貢山的白眉長臂猿區別於東白眉長臂猿為一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山白眉長臂猿(也稱天行長臂猿)。目前已知該物種主要分布於在高黎貢山區域,種群數量不超過200隻。天行長臂猿在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僅見於古城山片區,但並無固定種群,為保護區臨近區域的兩個長臂猿群體偶爾遷移活動至保護區範圍內。

天行長臂猿的拇指是對生而短,彎曲的手指懸掛時能牢固抓握或攀援樹(幹)枝。天行長臂猿無尾,前肢明顯長於後肢,其行動時靠兩條長臂和鉤形的長手,把自己懸掛在樹枝上,像蕩秋幹似的蕩越前進,動作迅速敏捷。它們極少下地或毀壞莊家、農作物。

天行長臂猿是典型的樹棲性靈長類動物。喜歡棲息於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雨林中。它們覓食、睡覺、休息都在樹上進行,極少下地,主要以植物(含藤本附生植物)的花、果等為食,也食昆蟲和小型鳥類等。

天行長臂猿屬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極危物種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物種。

「國寶」蜂猴 就連爬樹的姿勢都格外帥!

蜂猴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20)瀕危物種(EN)、《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瀕危物種(EN)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2019)附錄Ⅰ物種。

蜂猴頭圓眼大,耳較短小,四肢粗短,無尾,軀體呈圓柱狀。其手臂和腿的長度幾乎相等,軀幹又長又靈活,可以扭轉並伸展到附近的樹枝。它們的行動緩慢,手和腳具有多種適應性,可以像鉗子一樣長時間抓握住樹枝。全身背毛紅褐色,腹毛灰白色。自頭頂至腰背部有一條亮棕褐色脊紋。手臂的分泌物含有與貓過敏相關的化學物質。

蜂猴主要棲於熱帶森林、竹叢,可生活於常綠和落葉類型生境。更喜歡在高大而茂密的原始林樹冠上或森林邊緣區活動,因為那裡食物相對更豐富。主要以大型昆蟲為食,也吃植物的花葉、漿果、鳥卵等食物。其具有夜行性、樹棲及極少下地的特點,其活動、覓食、交配、繁殖、睡眠等均在樹上度過,白天蜷縮成團隱蔽在高大喬木的樹洞、枝葉繁茂的樹冠附近或濃密枝條的枝叉上休息,黃昏後開始活動覓食。

目前,蜂猴在龍陵縣主要分布於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區。據《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評價》報告(2020年),目前已知小黑山保護區野生動物物種(獸類、鳥類、兩爬和兩棲類動物)已由2006年的468種增至現在的534種。其中獸類、鳥類、兩爬兩棲類分別由2006年的131種、259種、78種增至現在的159種、291種、84種。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多樣性的棲息(繁衍)空間,讓龍陵小黑山保護區成為中國邊境線上當之無愧地的「珍稀瀕危動物集結地」。

威風凜凜的鳳頭鷹

鳳頭鷹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卷中稀有種、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China Redlist)(2015)近危(NT)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19)附錄Ⅱ物種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需要關注物種(LC)。

鳳頭鷹為中等體型猛禽,成鳥頭部灰色,後枕具黑褐色短形冠羽;喉部白色,具一道深褐色喉中線;上體暗褐色,尾上覆羽具有白色端斑,尾羽有黑褐色帶斑,胸部具黑褐色或棕褐色縱紋,腹部具棕褐色橫斑。幼鳥上體褐色,下體白色或皮黃白色,具黑色縱紋。鳳頭鷹性善隱藏而機警,常躲藏在樹葉叢中,有時也棲於空曠處孤立的樹枝上。其具有日出性、飛行緩慢等活動特點,有時也善於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空中盤旋和翱翔,盤旋時兩翼常往下壓和抖動。鳳頭鷹主要以蛙、蜥蜴、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鳥和小型哺乳動物。主要在森林中的地面上捕食,常躲藏在樹枝叢間,發現獵物時才突然出擊,給人一種威武剛猛的感覺。

鳳頭鷹在小黑山保護區及周邊區多有分布,常見單個活動,有時停歇在大樹頂端,有時在空中飛翔。據《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評價》報告(2020年),目前已知龍陵小黑山保護區鷹科動物種類多達10種。

藍喉擬啄木鳥:寧願身上綠也要「頭頂紅」

藍喉擬啄木鳥為小型鳥類,鳥身通體透綠,唯有頭頂的一縷紅色羽毛最為亮眼。此鳥前額至頭頂鮮紅色,眼周、臉、喉及頸側亮藍色,嘴角褐色或角綠色。上體草綠色,下體淡黃綠色。腳和趾灰綠色或黃綠色,爪黑色。

藍喉擬啄木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棲息於中低山地、丘陵、溝谷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也出現於林緣和村邊喬木樹上。

藍喉擬啄木鳥的名字裡雖然有「啄木鳥」三個字,但是與「森林醫生」啄木鳥相比,不是那麼喜歡吃蟲,更喜歡吃植物的果實。藍喉擬啄木鳥主要以榕樹和其他樹木果實、種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為食。

藍喉擬啄木鳥在龍陵縣主要分布於小黑山保護區及周邊區。據《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評價》報告(2020年),目前已知在雲南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分布有擬啄木鳥科鳥類3種,它們分別為大擬啄木鳥、金喉擬啄木鳥和藍喉擬啄木鳥。

長著一雙「丹鳳眼」的灰腹繡眼鳥

灰腹繡眼鳥雌雄羽色相似,尤為矚目的是頭部兩側長有一雙漂亮的「丹鳳眼」,看上去十分可愛。該鳥上體自前額至尾上覆羽黃綠色,眼線和眼下方黑色,臉頰、耳羽等頭側亦為黃綠色,眼周有一圈白色絨羽狀短羽形成的白色眼圈,翅上外側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黃綠色,內側覆羽和飛羽外翈黃綠色,被遮蓋的內翈黑褐色。頦、喉、頸側和上胸鮮黃色,下胸和兩脅逐漸變為淡灰色,腹灰白色,尾下覆羽鮮黃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微沾黃色。

灰腹繡眼鳥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尤其喜歡河谷闊葉林和灌叢,也出現在農田地邊、果園和村寨附近小林內。

灰腹繡眼鳥的巢多置於樹冠層茂密的細枝葉間和小樹及灌木枝權上,主要用草絲、木棉、蛛網等材料編織而成,內墊蒲公英等種毛和獸毛,有時巢外面還用一些苔蘚、蜘蛛卵殼加以裝飾。營巢由雌鳥單獨承擔。灰腹繡眼鳥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灰腹繡眼鳥在小黑山保護區及其周邊區均有分布。據《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評價》報告(2020年),目前已知龍陵小黑山保護區繡眼鳥科動物達7種。它們分別是黃頸鳳鶥、紋喉鳳鶥、白領鳳鶥、棕臀鳳鶥、紅脅繡眼鳥、暗綠繡眼鳥和灰腹繡眼鳥。

「愛情鳥」冠斑犀鳥現身 刷新龍陵鳥類品種新紀錄

近日,雲南保山市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和木城鄉在該保護區周邊區的木城鄉澡塘山開展野生動植物調查時,首次拍到了犀鳥科斑犀鳥屬鳥類,經過西南林學院動物學專家鑑定,確定為冠斑犀鳥。冠斑犀鳥的發現填補了龍陵縣犀鳥的空白,刷新了全縣鳥種新紀錄。

據發現冠斑犀鳥的木城鄉工作人員蔡雙發介紹,他是土生土長的木城人,小時候就聽老人說,見過一種嘴特別大、羽毛黑白相間的大鳥,當地人都稱它「山老鸛」。「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在關注和跟蹤這『山老鸛』。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終於在木城的澡塘山跟蹤到這種大鳥。」經西南林業大學動物學教授、理學碩士韓聯憲鑑定,確定這種「山老鸛」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冠斑犀鳥。「目前已知世界上有犀鳥31種,其中中國有犀鳥5種。冠斑犀鳥布區狹窄,種群數量極其稀少。」冠斑犀鳥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廣西西南部、雲南南部和中部及西藏東南部。主要棲息於常綠闊葉林中,以植物的果實和昆蟲為食,更喜食核果、漿果類等。

冠斑犀鳥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成雙成對的「出行」,過著「家族式」群居生活。它們是大型鳥類界少有的「一夫一妻制」,因此有「愛情鳥」之美稱。一旦其中一隻「離開」,另外一隻將「終身不再婚」。「冠斑犀鳥的發現,既填補了龍陵縣的犀鳥空白、刷新了鳥種新記錄,也豐富了龍陵縣的野生鳥類資源。至此,全縣的已知野生鳥類動物增至292種。」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局長劉勇介紹道。

首次拍到兩隻野生巨松鼠「同框」覓食畫面

去年5月,龍陵縣木城鄉工作人員蔡雙發在小黑山保護區內首次拍到了兩隻野生巨松鼠「坐享美食」的生動畫面。據他介紹,2020年4月以來,這兩隻巨松鼠經常躥到木城鄉政府周邊的大青樹、紅木樹(木荷)等高大的樹上玩耍、覓食,吸引了許多當地人常來駐足觀看,一時間這兩隻巨松鼠已成為當地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焦點」和「主角」。

從老蔡提供的視頻可以看到,在鄉政府旁一棵枝葉茂密的大青樹上,兩隻巨松鼠正在盡享野果盛宴:它們一會兒上躥下跳,隨時保持著機警狀態在尋覓果實;一會兒停歇在樹幹上,用長長的尾巴維持著平衡,蠕動著小嘴啃吃漿果;一會兒左顧右盼,稍有「風吹草動」便疾速攀枝逃遁……巨松鼠是一種喜歡獨棲性動物,像這樣兩隻巨松鼠同在一棵樹上覓食的畫面,實屬罕見。

據介紹,巨松鼠是一種大型嚙齒類動物,其成體體重可達3000克,超過40釐米的體長和長60釐米的尾巴,讓它毫無爭議地成為「松鼠界的巨無霸」。巨松鼠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及周邊區記錄「在冊」的松鼠科野生動物有巨松鼠、赤腹松鼠、紅腹松鼠等10種,其中巨松鼠的數量不足500隻。巨松鼠一般喜歡選擇在熱帶(溼性)季雨林的高樹上和中海拔(500至1000米)地區生活。像在高海拔(木城鄉政府海拔1240米左右)地區現身實屬少見。當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於當地森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質量的提升。

200餘只灰鶴遷徙首次途經龍陵縣

去年11月5日,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林區巡護時,發現200餘只灰鶴遷徙途經過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場景十分壯觀。據悉,如此大規模的灰鶴路過龍陵縣尚屬首次。

這群灰鶴數量超過200隻,它們變換著隊形自由翱翔在天空,時而排成「山」字或「人」字形,時而發出渾厚鶴唳聲,時而迂迴在山腳溝壑間……場景十分和諧而壯觀。護林員一路跟蹤灰鶴到黑山腳的一片沼澤草坪,只見成群結隊的灰鶴在那裡歇息或覓食。

據介紹,全球共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有3條經過中國,龍陵縣地處」中亞至印度「和」東亞至澳大利亞「兩條遷徙路線的交叉重合區域範圍內。其境內勐糯鎮的大小海溼地、龍新鄉的蚌渺湖、龍山鎮的龍山湖和龍江鄉硝塘村的沙場壩及小黑山保護區周邊區的眾多沼澤草地等區域是候鳥歇息或過冬的「驛站」。

龍陵小黑山保護區是名副其實的鳥類「諾亞方舟」,在面積僅為5805公頃的保護區內記錄有鳥類291種,分別佔雲南、中國鳥類種類的30.79%和20.14%,其中記錄有夏候鳥、冬候鳥等候鳥種類71種,佔小黑山鳥類種類的24.39%。在記錄的鳥類中,屬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3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China-RL)共有70種。

新發現物種被命名為高黎貢球蘭

去年9月,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在小黑山保護區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至此,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

▲視頻

高黎貢球蘭的「前世」經歷十分坎坷。據悉,早在1935年、1940年和2005年,中國植物學家在雲南省的貢山縣、德欽縣和龍陵縣就採集到該球蘭的標本,但由於其在做成臘葉標本時,副花冠的形狀、空間結構等信息大量損失,致使該種長期未被正確鑑定。在2017年至2020年期間,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的專家再次對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動植物資源進行野外補充調查時,採集到了該物種正在開花的標本。又花了兩年多時間,持續對該物種進行活體觀察和相似物種的比對,最終撰寫成文並通過國際權威球蘭屬專家審核,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

通過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對小黑山保護區及歷史採集地高黎貢球蘭的種群數量、分布點和受威脅趨勢等指標進行的全面評估,參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制訂的物種瀕危等級,綜合評定高黎貢球蘭應至少被評定為VU(易危)級別。「高黎貢球蘭目前已知僅分布於3個縣域、不足10個分布點上,現階段尚未列入保護植物名錄,但卻是名副其實的『極小種群物種』,一旦在這些分布點上滅絕或消失,就意味著該物種在地球上的徹底消失。在此,我也呼籲全社會加強對極小種群物種的保護。」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趙明旭介紹。

據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介紹,目前對全世界球蘭屬植物種類尚未有準確的統計數,初步估計在350至450種。龍陵首次發現高黎貢球蘭,不僅豐富了小黑保護區野生球蘭花卉資源,更使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

億年桫欏群揭開恐龍美食神秘面紗

桫欏,又被稱為樹蕨,這種在恐龍時代就曾經繁盛一時的植物,雖然歷經幾億年的演變,卻依然保持著自身的本色頑強地生存在地球上,生長在崇山峻岭之間,它們被科學家形象地叫做「活化石」,為世界珍稀瀕危植物,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如今,受自然變遷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成片的桫欏在國內乃至世界已是十分少見,人們偶爾只能在山間一隅窺見它們孤單的身影。然而,在保山市龍陵縣小黑山自然保護區一碗水境內,就有這樣一片成片生長著的桫欏群。在這裡,樹高4米以上的桫欏比比皆是,最高的可達10餘米,據介紹,整個一碗水自然保護區面積達3783公頃,集中連片的桫欏撐起的天地就佔了三分之一。

下到谷底,跨過小河,就站在桫欏樹群之下了。此時,抬頭向上望去,透過密密麻麻的桫欏樹葉,湛藍湛藍的天空仍依稀在你眼前,雖然徒增一股陰涼,但此時竟完全沒有一種「井底之蛙」之感。來到一片由十餘棵、高約4米的桫欏樹組成的綠蔭下,環抱和撫摸著一棵棵樹幹,那種清幽幽、涼絲絲的感覺使人倍感舒服。

在谷底桫欏樹下艱難穿行,與站在公路邊向下眺望感覺大不相同。在谷底,庇著成片成片桫欏的綠蔭,用手觸摸著它本質的樹幹時,又是一種感受,覺得它又是偉岸的丈夫,在它組成的森林方陣裡,有的竟然高達十幾米,葉撫雲空,氣衝霄漢。不由使人想起當年,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曾和它生活在同一藍天下。恐龍大的長達數十米、重達四五十噸,是地球上真正的主宰,稱霸萬物,而卻在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期神秘地滅絕了;這滅絕的原因,科學家至今沒有「標準答案」。但更為神奇的是厥類植物中的幸運之子——桫欏卻逃過劫難,成為殘存於現代局部地區的遺植物,神秘地生存下來。今天,我們只能認知憑化石復圓的恐龍,只能借美國電影了解恐龍的霸威;可是現在我們卻能面對一碗水廣袤的桫欏密林,憑這可蔭可觸的實體,發出對遠古探秘的叩問,抒發心中對綠色生命的感受,這就是「化石」同「活化石」的區別。

龍陵縣小黑山自然保護區一碗水是雲南省桫欏科植物集中分布的地點。具有種類多、面積大、種群數量大等分布特點。區內共有桫欏科植物2屬3種。佔全縣和全省桫欏科屬數的2/3和種數的1/5及33%。這裡桫欏科植物集中分布的面積比國內所建桫欏保護區的總面積還要大,在種群數量上也是一樣。具有桫欏科植物組成的樹蕨林,群落典型、完善和具有代表性。桫欏植株高大,據報導,在國外很少能見到4米以上的桫欏科植物的植株。而這裡4米以上的植株比比皆是,最高亦可達10米。李林清副所長介紹說,像這樣高的桫欏要生長几百年。一碗水的桫欏最多的要數中華桫欏,其次是陰生桫欏和西亞黑桫欏。

據小黑山自然保護區的一名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一碗水桫欏群吸引了許多科研工作者前來科考。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的官員一走進一碗水,就忘情地大呼:「這塊桫欏面積寬、密度大,當今世界難找與之相比的第二塊,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一碗水的桫欏不僅吸引了眾多科考人員的關注,當地黨委政府在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也嘗試著對它進行可續地開發和利用。如今,一碗水的桫欏已從山谷的密林中走了出來,在龍陵縣城新城區的環島上俏然安家,在扮靚這個年輕的城市之時也增添了一分古老的色彩。

小黑山保護區成為新晉網紅

近年來,隱藏在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密林之中的珍稀野生動物,通過「秘境之眼」(紅外相機)頻頻「亮相」全國成「網紅明星」,「龍陵雙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2020年5月,由龍陵小黑山保護區推薦的《注意!這裡有熊出沒》視頻影像從300多期節目中脫穎而出,並在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林草局聯合主辦的2020年全國「秘境之眼 精彩影像」評選活動中,以9.94萬次的點讚量位居全國第三名並榮獲全國二等獎。

同時,還在CCTV13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央視新聞客戶端》及《中國綠色時報》、《雲南日報》、《春城晚報》等多家主流媒介上得以推介和報導。至此,龍陵小黑山保護區的高黎貢球蘭及黑熊、赤麂、獼猴等一批珍稀野生動植物頻頻「亮相」全國成「網紅」,小黑山保護區也開創了珍稀野生動植物一年(2020年)14次上央視的先河。

來源: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崔敏 通訊員 鬱雲江 陳海頔 攝影報導

編輯:李美蘭

責任編輯:楊清宗

關於保山新聞網

該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傳部保山新聞網管理,保山新聞網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體。關注本帳號您將能及時收到保山的新聞資訊。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保山新聞網聯繫信息

相關焦點

  • 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十二)丨呆萌可愛的灰頭鸚鵡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 龍陵縣委宣傳部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 龍陵縣林業和草原局龍陵縣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推出—————————————————————————中國雲南省龍陵縣是邊境線上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的縣份之一,尤其是作為滇西南各保護區群動植物物種基因交流「黃金」聯結紐帶和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縫合線」的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野生植物生長和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天然居室」。
  • 雲南龍陵發現新物種 中國球蘭屬植物家族添「新丁」
    高黎貢球蘭(央廣網發 侯雲鵬 攝)央廣網保山9月25日消息(記者李騰飛 通訊員鬱雲江 尹存助 侯雲鵬)近日,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在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動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
  • 「愛情鳥」冠斑犀鳥現身保山龍陵
    近日,保山市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和木城鄉在該保護區周邊區的木城鄉澡塘山開展野生動植物調查時,拍攝到了犀鳥科斑犀鳥屬鳥類,經專家鑑定,確定為冠斑犀鳥。冠斑犀鳥的發現刷新了龍陵縣鳥類新紀錄,鳥類種類增至292種。「當時發現了四隻,由於它怕人和天氣等原因,只抓拍到了兩隻。」木城鄉政府工作人員蔡雙發說,拍攝到這種大鳥後,他及時將照片發給龍陵小黑山保護區技術人員進行鑑定。
  • 雲南保山龍陵發現新物種高黎貢球蘭
    掌上春城訊 近日,從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獲悉,該院專家在保山市龍陵縣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動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至此,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
  • 冠斑犀鳥現身木城 刷新保山龍陵鳥類品種新紀錄
    近日,雲南保山市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和木城鄉在該保護區周邊區的木城鄉澡塘山開展野生動植物調查時,首次拍到了犀鳥科斑犀鳥屬鳥類,經過西南林學院動物學專家鑑定,確定為冠斑犀鳥。冠斑犀鳥的發現填補了龍陵縣犀鳥的空白,刷新了全縣鳥種新紀錄。
  • 【生物多樣】來雲南,感受生物多樣性之美
    這裡有 奔流直下的大江大河 這裡的生物多樣性 20臺紅外線相機 進行數據整理、鑑別、分析時 發現了20多種 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動物活動影像 是該保護區建立以來 首次用紅外相機 對保護區動物的活動進行監測記錄
  • 來雲南,感受生物多樣性之美
    來雲南,感受生物多樣性之美 2020-11-02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龍陵發現新物種——高黎貢球蘭 中國球蘭屬植物家族添「新丁」
    中新網龍陵9月24日電 記者從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獲悉,該院專家在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高黎貢球蘭。早在1935年、1940年和2005年,中國植物學家在雲南貢山、德欽、龍陵三縣就採集到該球蘭的標本,但由於做成臘葉標本時,其副花冠的形狀、空間結構等信息大量損失,致使該種長期未被正確鑑定。
  • 雲南發現新物種 中國球蘭屬植物家族添「新丁」
    人民網昆明9月24日電 據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消息,近日,該院專家在雲南省龍陵縣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至此,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高黎貢球蘭的「前世」經歷十分坎坷。
  • 「愛情鳥」冠斑犀鳥現身雲南龍陵
    新華社昆明1月2日電(記者張雯)記者2日從雲南省保山市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近日,該保護區與龍陵縣木城鄉聯合開展野生動植物調查時,首次拍攝到了犀鳥科斑犀鳥屬鳥類。經西南林業大學動物學教授韓聯憲鑑定,確定其為「愛情鳥」冠斑犀鳥。
  • 我國科學家在雲南發現一植物新物種高黎貢球蘭
    新華社昆明9月25日電(記者林碧鋒、張雯) 科研人員在雲南省保山市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我們查閱歷史標本發現,植物學家此前在高黎貢山北段採集過該物種的標本,但沒能準確鑑定為新物種。目前已知高黎貢球蘭僅分布於高黎貢山南北兩段,分布點不足10個。」趙明旭介紹,此次發現使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
  • 生物多樣性 | 新物種亮相!
    生物多樣性 | 新物種亮相! 近日據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消息近年來德宏在植物和動物方面新發現了一批新記錄物種
  • 雲南龍陵發現新物種高黎貢球蘭:雙層五角狀花型 香氣馥鬱
    近日,在雲南省龍陵縣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組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高黎貢球蘭因如脂似玉的副花冠在多花組成的球形的花序外層非常顯著,又被稱為「蠟花」。其花型是獨特的雙層五角狀,且香氣馥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 廣州車展勁吹「科技+新能源」風 氫能源車成新晉網紅
    廣州車展勁吹「科技+新能源」風 氫能源車成新晉網紅金羊網  作者:戚耀琪  2020-11-21 一眾新能源汽車品牌同場競技,「科技+
  • 遼寧大黑山國家級保護區:沙漠旁的綠洲
    遼寧大黑山國家級保護區:沙漠旁的綠洲 而遼寧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在南方距沙地50公裡的地方。  大黑山保護區副處長張偉告訴記者,保護區素有「遼西綠島」之稱,是阻止科爾沁沙地南侵的一道重要的生態屏障。  「遼西綠島」是20世紀80年代初,因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乘飛機經過遼西大地上空時感嘆「這裡簡直就是一片綠島」而得名。提起這段往事,常年在保護區工作的張偉有些自豪。
  • 雲南龍陵發現新物種被命名為高黎貢球蘭
    據人民網報導近日在雲南保山由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在在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高黎貢球蘭。據了解高黎貢球蘭的面世之旅非常曲折,早在1935年、1940年和2005年,中國植物學家在雲南貢山、德欽、龍陵三縣就採集到該球蘭的標本,但由於做成臘葉標本時,其副花冠的形狀、空間結構等信息大量損失,致使該種長期未被正確鑑定。至此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高黎貢球蘭因其獨特的雙層五角狀花型和馥鬱香味,具有很高觀賞價值。
  • CJ現場速報 《輻射》避難所小子成新晉「網紅」
    7月28日至7月31日,2016ChinaJoy(以下簡稱CJ)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因CJ官方的新規定,遊客對Showgirl的關注度大幅度降低。然而,《輻射 避難所》的形象大使避難所小子(Vault Boy),憑藉其呆萌的造型、魔性的表情意外走紅,成為CJ新晉「網紅」。
  • 黑臉琵鷺成「網紅」輿情觀察: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屏障
    此話題成為輿情熱點話題,其一是因為它是中國23種瀕危鳥類中被列為世界極危級的五種之一,現全球僅存1500隻左右;其次是這種鳥兒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被視為溼地環境質量的指示性物種。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逐年向好,頻頻「現身」的黑臉琵鷺是青山綠水間生態向好的一個縮影。
  •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屏障 ——黑臉琵鷺成「網紅」輿情觀察
    輿情觀察   1、短視頻讓黑臉琵鷺成為「網紅」   一段30餘秒的短視頻,將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推向11月6日的熱搜榜單,「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這一話題當天在微博的閱讀量達到1328萬,其中視頻原創發布者新華網為該話題的主要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