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不是只數數物種—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白點叉鼻魨等常見物種也可能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Jeff Rotman/Getty

Emmett Duffy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此刻他正身處巴拿馬沿岸水域5米深處,他的目光被一大隻黃白色刺魨吸引。要不是躲在巨大的樹枝狀鹿角珊瑚下,移動緩慢的刺魨本來應該是捕食者的首要目標。

這個場景讓Duffy突然靈光一閃,他曾經去過加勒比地區,那裡的珊瑚更豐富也更多樣,但個頭比較小,生活在那裡的魚兒個頭也小。而在博卡斯德爾拓群島這裡,他看到各種大型魚類在鹿角珊瑚裡穿行。「這些大魚大量繁盛的原因,正是它們有地方可以躲藏。」Duffy說道。

與刺魨的巧遇喚起了Duffy腦海中一個存在已久的想法: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可能不僅取決於物種的數量,還取決於物種特徵的多樣性。這一概念又稱為功能特徵多樣性,雖然Duffy已經在其位於史密森學會德實驗室中對此研究多年,但多停留在學術和抽象層面。

目前,這一概念在生態學家中日益流行。這裡,生物多樣性不必局限於生態系統物種的數量,而物種的不同特徵和功能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恢復力同樣重要。

這種觀念轉變可能對生態學有很大影響。它可能也是了解和預測動植物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所必須的。功能多樣性也開始影響生態學家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一些政府甚至開始將此納入管理政策。例如,貝里斯多年前就開始保護鸚嘴魚免於過度捕撈,不僅是因為它們的數量在減少,還因為這種魚對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它們可以清理珊瑚上的藻類,並對暗礁的生存至關重要。

阿根廷國家科學與技術研究理事會(CONICET)生態學家Sandra Díaz表示,「只關注物種數量並不能讓我們全面了解真實世界如何運作。」

然而,「特徵」的定義卻依然有所爭議,而且,在缺乏特徵和生物多樣性數據的情況下,這一方法所指示的任何方法都不太明智。「我很興奮,但也有擔憂,面對數據限制,我們應當十分謹慎。」美國耶魯大學生態學家Walter Jetz說。

質量對決

幾十年來,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基本是數字遊戲:一般認為生態系統中物種數量越多,其穩定性和恢復力也越高。由於生態系統結構和物種功能信息的缺乏和測量分析技術的限制,該理論確實言之有理。

而如今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改變這一情況,也推動了新的生態系統研究方式的出現。明尼蘇達大學生態學家David Tilman追蹤了20世紀80年代的大乾旱期間明尼蘇達州的物種多樣性,並在1994年發表了裡程碑式的研究論文。他指出,物種豐富的地區比物種少的地區對乾旱的承受能力更高,支持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之間的關係。但這種關係並不是線性的,只需要少部分抗旱的植物就可以大幅增加抗旱能力。

3年後,Tilman及其同事又研究發現,物種的一些關鍵特徵比數量對生態系統整體健康的影響程度更大。

同時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中心主任Shahid Naeem也在尋求除了物種數量外,研究生態系統功能的其他方法。他將注意力集中於食物網不同等級的物種多樣性。Naeem表示,只看物種數量就相當於列出車的各個部件,卻不指出其功能,這無法幫助發現何時會出現問題。

在90年代中期,功能多樣性研究開始確立。植物和森林研究也發生了變化,後來這些方法被廣泛了應用到了對鳥類、海洋生物和土壤的研究上。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土壤生態學家Diana Wall和同事從事功能特徵和多樣性的研究多年,部分原因是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通常比這些物種本身更容易測量。「新知識讓我們更深入理解物種和功能。」她說。

確定優先次序

功能性特徵讓保護生物學家感到興奮,因為它可以影響保護什麼。研究人員和環境學家常常關注物種豐富的地區,例如亞馬遜雨林和澳大利亞大堡礁。但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生態學家Rick Stuart-Smith建議重構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定義。

整合功能性形態可以提高對未研究地區的關注。對於Rick Stuart-Smith來說,找到合格的地方太容易了,所急需的是深入研究。但他認為,功能性特徵研究最終應延伸到保護策略和保護區域的確定。

而且,看待生物多樣性的新方式也可以揭示出新的薄弱點。法國蒙彼利埃大學海洋生物學家David Mouillot指出,由於人們認為某個特徵的功能可以由很多物種提供,因此物種豐富的地區可能看起來面對特徵喪失更加穩定。但實際上一些功能可能只由一個物種或少數物種提供,Mouillot和同事正在努力尋找這些稀缺的功能。

生態系統如此複雜,一旦某些物種、功能或系統進程缺失,就無法挽回。史丹福大學生態學家Greg Asner說:「沒有任何技術能幫我們向自然和進化那樣憑空製造出森林。」

然而,一些專家反對在擁有更完整數據前,就根據功能性特徵做決策。Jetz表示,「一旦你的數據中缺乏某個物種,可能就會缺失僅由這一物種提供的關鍵功能。」他還警告數據可能存在偏差,例如研究者所選的取樣地點可能影響資料庫。因此,打造更完整和複雜的全球性資料庫是科學家努力的方向。

令人興奮的是,近年來相關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德國馬普學會地球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國際植物學家網絡TRY,從2007年開始就持續建立公開的物種特徵和功能資料庫,現在已經包含了10萬多條植物物種記錄。

類似的還有Mouillot的ReeFish資料庫(提供所有熱帶巖礁魚類特徵和地理信息)和Stuart-Smith與海洋生態學家Graham Edgar 開始於2007年的Reef Life Survey(包含所有洋盆的5000多個物種的特徵信息)。

同時Duffy正在牽頭開展史密森尼的全球海洋觀測項目。他提到,這是在全球層面繪製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功能相關性最重要的機會。

探討特徵

實際上,種間關係又打開了另一個討論。一些研究人員用種間關係解釋刺魨隱藏在珊瑚中——他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特徵。然而Duffy指出,特徵可以影響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說正是珊瑚的結構和大小這些特徵讓魚類能夠興盛。

而是否能夠將特徵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進行排序,這又是另一個爭議。一些研究者試圖確認最有價值的特徵,而另一些人則採取更加綜合的方式,例如Mouillot說,「我們不認為有哪幾個特徵是最重要的而另一些則無足輕重。」

對於關注功能多樣性的人而言,距離找到真正綜合的生物多樣性觀點——生態學家和保護學家的終極目標——可能只有一步之遙。為了嘗試了解和減輕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影響,還有一些關於生態系統中物種進化歷史的研究正在開展。一些人將這種「系統發生多樣性」作為功能和物種多樣性的另一種補充。

而且,研究人員還在試圖填補其他空缺。例如,一個德國研究組正在研究土地利用增加如何影響功能多樣性。而與微觀和單獨個體的研究相比,科學家也需要對空間數據的作用和景觀尺度的相互作用開展更多研究。

但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將功能性特徵納入對生態系統的理解,使之複雜性加重。雖然數據可能是不完善的,但這些研究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如果失去了一兩個物種,很難解釋意味著什麼。但一種功能的喪失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顯著影響,這就容易理解得多了。這樣更多人就能夠參與進來。」Jetz說。(張章編譯)

更多閱讀

《自然》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聽」來的生物多樣性 音景生態學大起底—新聞—科學網
    這段錄音只持續了幾秒鐘,顯示出他刺耳嘶啞的聲音,但這正是弗萊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費盡心思想要收集的一類數據。這個由300個麥克風組成的巨大網絡覆蓋德國全境,Lorenzen指出,該網絡每年能記錄下總時長4.4萬小時的錄音。而回報就是:這些詳細的「音景」有助於研究人員將鳥兒、昆蟲和其他動物與德國森林和草原的土地管理模式相關聯。Lorenzen說:「我們用聲音來評估生物多樣性,這非常奇妙。」
  • 《2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帶來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它通過獲取生態系統的格局與質量、物種組成與分布、環境要素等數據,掌握生物多樣性變化趨勢,揭示自然和人為引起的環境變化所產生的效應。」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徐海根看來,生物多樣性觀測對於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識別致危因素、評估管理成效、制定保護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 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 江蘇共發現各類物種4588種
    記者近日從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之際,江蘇通報了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截至目前,通過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江蘇共發現各類物種4588種。江蘇自古自然稟賦優良,生物多樣性豐富。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據介紹,海洋生物分類是中科院海洋所自建所起孕育形成的特色學科,匯聚了曾呈奎、劉瑞玉、鄭守儀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領頭分類學家,創建起全國海洋生物門類最為齊整、研究力量最為雄厚的分類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涉及了幾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門類的分類研究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土壤中蘊含著極大的生物多樣性。
  • 最新研究發現生物進化速度限制物種多樣性恢復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合眾國際社4月8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地球物種大規模滅絕之後,生物進化限制了物種多樣性的恢復速度。科學家普遍認為,物種在大規模滅絕後至少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而許多科研人員表示,環境因素限制了物種多樣性的恢復速度。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就恐龍滅絕後的物種恢復進行了仔細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究為什麼物種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化石追蹤了在恐龍滅絕後的數千年來有孔蟲類浮遊生物的恢復情況。研究分析顯示,浮遊生物種群在恢復其物種多樣性之前,需要先恢復其生理複雜性。
  • 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王雙、韓正甫等人針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中測量設備的實際特性,提出測量端由於探測器後脈衝、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
  • 全球生物多樣性重組 研究稱物種數量未降反增
    從珊瑚到食肉動物,世界上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由於棲息地被破壞、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入侵和過度捕撈,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記錄著生態系統正在磨損,經歷著可怕的物種滅絕。  那麼,全球性物種滅絕危機會造成地方性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嗎?美國佛蒙特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和蘇格蘭和緬因大學的一項新的物種研究並未對此有所發現。
  • 深圳先進院立項數再創新高—新聞—科學網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項目評審結果公布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護生物多樣性|雲南怒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現(新華社)
    近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開展科研調查,首次摸清了高黎貢山西坡片馬轄區的珍稀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種群數量。調查顯示,該猴群擁有至少149隻個體,數量較之前的粗略調查有明顯增加。
  • 從愛知到昆明|是什麼左右了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的締約方大會中,遺傳資源(各個物種的遺傳情報)一直都是一個重要話題。一般衡量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要看基因或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基因或遺傳多樣性是最小維度,衡量著物種內部的多樣性和健康程度,在物種保育的研究和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 江蘇生物物種達4588種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潤文)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上午,南京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展出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這是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舉辦的主題宣傳活動之一,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推動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 生物多樣性 | 新物種亮相!
    生物多樣性 | 新物種亮相! 2020-12-30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環境DNA或成生物多樣性調查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養殖牡蠣的籠子和天然的珊瑚巖石分別代表了人造和天然兩類海底結構,它們會吸引不同的魚類嗎? 這是劉媛採集海水樣品的目的。她採樣的兩個站點間距大約有2000米,用傳統的拖網調查不大可行。「在這麼小的範圍內,不太可能找到明顯的差別。」劉媛說。 通過識別海水樣本中的環境DNA,則有可能找到蛛絲馬跡。
  • 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終極也是最原初的問題。 過去,生態學家也許會這樣回答你:一個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物種數量愈多,該生態系統愈穩定,生產量也愈豐富。但現在,他們會用經濟學家的視角告訴你,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是非常值錢的,反之人類的損失會非常慘重!
  • 爬寵網絡交易正在威脅野生種群—新聞—科學網
    「和狗不同的是,這些爬寵中有許多並不是源自人工繁殖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副研究員Alice Hughes表示,現行國際貿易法規只適用於11000多種已知爬行動物中的9%,大量交易未受監管。
  • 江蘇摸清生物物種「家底」 可能在6500種以上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19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新聞發布會,「目前,我省已建立包括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級自然保護區31個,佔全省面積的5.5%,全省自然溼地保護率高達46.2%,各級自然保護區庇護省內近六成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