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摸清生物物種「家底」 可能在6500種以上

2020-12-05 金臺資訊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19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新聞發布會,「目前,我省已建立包括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級自然保護區31個,佔全省面積的5.5%,全省自然溼地保護率高達46.2%,各級自然保護區庇護省內近六成物種。」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朱德明說。

據介紹,2017-2019年,我省率先在全國開展39個試點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共記錄省內物種數4588種,物種種類構成較為複雜。「試點調查到的種類數通常佔實際種類數的70%-85%左右,可以預測出江蘇的生物物種數至少5500種,甚至可能達到6500種以上。」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備新說。

目前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從2006年的65.4上升到去年的66.4,對比2006年增加1.0,增長幅度較大,處於良好狀態。13個設區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均在60以上,處於良好狀態。

此次本底調查目前共記錄到珍稀瀕危物種165種。與2000-2010年歷史調查對比,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丹頂鶴和東方白鸛,國家二級保護物種中華虎鳳蝶與IUCN極危物種勺嘴鷸在江蘇的分布區進一步擴大,麋鹿、河麂的種群數量也逐漸增加,這表明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部分生物需要在良好的環境中才能生存,他們能為評估環境質量提供依據,這一類生物叫做環境指示物種。」江蘇省環科院楊國棟博士說,水生生物指示物種有四鰓鱸魚,對生存環境和洄遊江河的水質要求很高。連雲港於去年在灌雲縣灌河入海口燕尾港重新發現這種生物,這標誌著灌雲縣近岸海域水質的改善。

此外,蝴蝶類群對環境的反應速度超過鳥類和其它昆蟲,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高靈敏性環境變化指示生物,也是陸地生態系統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楊國棟介紹,「2017-2019年我省共監測到137種蝴蝶,比往年數量有所增加,覆蓋到我省分布蝴蝶種類歷史記錄的76.97%,說明江蘇有更多地區擁有適宜蝴蝶生存的環境。」(吳 瓊 顏 穎)

相關焦點

  • 江蘇生物物種「家底」清了:至少5500種以上
    對生態空間的嚴格管控,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2017-2019年,江蘇率先在全國開展39個試點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共記錄省內物種數4588種,物種種類構成較為複雜。「試點調查到的種類數通常佔實際種類數的70%-85%左右,可以預測出江蘇的生物物種數至少在5500種,甚至可能達到6500種以上。」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備新解釋。
  • 江蘇生物物種達4588種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潤文)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上午,南京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展出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這是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舉辦的主題宣傳活動之一,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推動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 江蘇動植物「摸底調查」記錄物種4588種
    在2017-2019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啟動的縣域生物多樣性摸家底、促保護、定目標行動中,江蘇在省內39個試點區域共調查記錄到物種4588種,物種種類構成較為複雜,其中,珍稀瀕危物種165種。根據這個數據,可以預測出江蘇的實際生物物種數至少在5500種,甚至可能達到6500種以上,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極大豐富。
  • 水生生物多樣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國淡水魚類物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圖片來源:千圖網)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多年來,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取得了非凡成就,但目前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家底尚未摸清。「我國淡水魚類約1300多種,為世界第二。這其中大概900種只有中國有。」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亞輝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出擔憂—— 一旦這些物種在國內消失,就意味著它們在地球上徹底滅跡。
  • 中國生物「家底」逐漸清晰,究竟有多少種生物物種?
    我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可中國究竟有多少種動植物、微生物呢?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剛剛發布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給出了最新答案:122280種,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以及細菌、病毒等物種。
  • 為了摸清生物分布的「家底」
    此後,物種名錄持續更新,登上名錄的中國生物物種越來越多。今年5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完成,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以及細菌、病毒等物種。相比2019年版,新版名錄共新增15971個物種,是歷年新增物種最多的一次。變化的數字背後,記錄著生命存在的靈動,也記錄著生命消失的悲傷。
  • 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 江蘇共發現各類物種4588種
    記者近日從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之際,江蘇通報了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截至目前,通過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江蘇共發現各類物種4588種。江蘇自古自然稟賦優良,生物多樣性豐富。
  • 摸清生物資源家底 中國將建紅樹林基因庫
    原標題:摸清生物資源家底 我國將建紅樹林基因庫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承擔的「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近日在廣州啟動。
  • 99位科學家聯手,摸清萬餘種植物「家底」
    此外,紐幾內亞島上目前所記載的蘭科植物超過了2800種,而潛在尚未發現的蘭科新種則可能超過1000種,紐幾內亞島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蘭科植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這為研究蘭科植物起源和多樣化歷史、合理保護和利用蘭科花卉資源提供了相應的物質基礎。
  • 歷時八年,西藏基本摸清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家底」
    中國西藏網訊 記者從10月14日召開的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成果驗收暨鑑定會上獲悉,通過歷時8年的不懈努力,西藏自治區林草局聯合調查單位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區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家底。這些發現填補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陸生野生動物調查研究空白,為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為更精準、更全面、更有效保護陸生野生動物資源提供了有力支撐。
  • 全球植物種類最豐富島嶼「家底」摸清了—新聞—科學網
    99位植物學家聯手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為動植物「摸家底」!江蘇省連雲港市生物多樣性...
    江蘇省連雲港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樣性的氣候和地貌條件孕育了兼容南北特徵的生物群落,生物物種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野生植物資源有1500餘種,雲臺山更是享有「江蘇植物寶庫」的美譽;海州灣為全國八大漁場之一,魚類超過200餘種;連雲港市還地處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是全球候鳥的重要遷徙棲息地之一
  • 中科院與環保部聯合發布2016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代表中科院和環保部聯合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為摸清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家底,支持我國履行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從2008年開始,中科院聯合環保部組織100多位分類學專家,基於已有文獻,對我國已知物種進行編研。
  • 城陽:植物多樣性調查「摸清家底」生態系統性保護「時時在線」
    大眾報業·半島記者 高勇男 黃冬梅記者獲悉,在5月22日第20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前,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組織並實施了系列主題生態保護宣教與行動。據了解,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主題重點強調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消除環境隱患、水土保持和汙染控制都有助益。
  • 安吉探索新清查技術——摸清森林「家底」
    在探索摸清森林「家底」過程中,安吉在省內率先形成了可執行的森林資源資產清查技術方法,通過技術團隊的攻關,不斷改進評估模型,目前已完成全縣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核算,為後續編制全省清查技術規程提供了「安吉經驗」。
  • 中科院和環保部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
    來自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聯合國駐華有關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國內外單位、機構和社會團體的150多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大會由環保部副部長李幹傑主持。  物種名錄編制是生物多樣性編目的重要內容,是物種保護的基礎和重要環節。通過編目摸清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家底,對我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制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划具有重要意義。
  • 兩會聲音丨全國政協委員李子穎:摸清「家底」,建立自己的天然鈾...
    因此,儘快摸清國內鈾資源「家底」,推進天然鈾產能建設,對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近期和中期看,我國天然鈾供應總體安全風險基本可控,但長期看,天然鈾進口依賴愈加嚴重。鈾礦從發現到提交儲量,往往要經歷十年以上的找礦周期,且隨找礦深度和難度加大,找礦周期會更長。隨著科技進步雖可縮短周期、提高找礦效率,但必須以大量的基礎性工作為前提。此外,我國目前專業從事鈾礦找礦的人員經過屬地化改革後大約只是以前的1/10,而天然鈾需求要求突破的資源量則是以前的數倍,導致找礦難度係數增加數十倍。
  •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2018版》發布!
    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98317個,其中物種86203個,種下單元12114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記者從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了解到,從2001年起,專家們就開始和環保部門進行長江江蘇段魚類物種課題的調查,經過5年的「收集」,長江江蘇段漁業資源現狀終於被摸清。  現狀篇:漁汛已經無法形成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彭剛向記者介紹,總結長江江蘇段魚類的現狀就是:近年來,長江江蘇段魚類種類減少,規格下降,低齡魚增多,資源衰退嚴重。
  • 6500萬年一次的生物大滅絕?這一次的主角可能是人類文明
    6500萬年一次的生物大滅絕?這一次人類可能是主角。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誕生於一片原始星雲,最終也會伴隨著太陽走向生命的終點,當然這種情況會在四五十億年年之後才會發生。而地球上的生物,目前科學家根據發現的生物化石,大約在38億年前藍細菌就在地球上出現了,經過數十億年的發展演化,現在地球上已知有180萬個物種,科學家預估沒有發現新物種可能比已知的還要多。當然了在這幾十億年的發展中很多物種都經歷了從起步到繁榮最後再到衰落滅絕的過程,從本質上來看就是因為環境的變化不再適合生存,一些生物沒有辦法適應環境自然就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