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 江蘇共發現各類物種4588種

2020-12-05 成功保險網

記者近日從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之際,江蘇通報了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截至目前,通過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江蘇共發現各類物種4588種。

江蘇自古自然稟賦優良,生物多樣性豐富。為系統掌握全省生物多樣性情況,提升生態保護水平,2017年起,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組織省內外科研院所、高校等完成了全省39個試點區域的調查工作,共記錄省內物種數4588種,包括陸生昆蟲1401種,淡水水生生物1380種。

據了解,近幾年環境「敏感」物種增多,一些「久未謀面」的物種也重回大眾視野。比如通過加大海洋環境治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四鰓鱸魚在2019年於灌雲縣灌河入海口燕尾港現身,由於四鰓鱸魚對生存環境和洄遊江河的水質要求甚高,這顯示灌雲縣近岸海域水質的改善。兩棲動物方面,盱眙縣境內首次發現11隻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野生虎紋蛙成體,這證明了盱眙縣近年來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

參與調查的南京農業大學昆蟲系教授王備新發現,隨著全省生態環境不斷好轉,東方白鸛等珍稀瀕危物種在數量和分布範圍上都有所擴大。

按照科學模型推算,試點調查到的種類數通常佔實際種類數的70%-85%,因此,專家預測江蘇的生物物種數至少在5500種,甚至可能達到6500種以上。

為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江蘇已將8大類407個區域納入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空間管控措施,並將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22.49%確定為陸域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全省31個自然保護區庇護了省內近六成物種。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朱德明介紹,江蘇正在建設省級生物多樣性數據平臺,計劃對公眾開放,號召更多的人加入保護隊伍。(記者秦華江)

相關焦點

  • 江蘇生物物種達4588種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潤文)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上午,南京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展出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這是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舉辦的主題宣傳活動之一,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推動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 江蘇動植物「摸底調查」記錄物種4588種
    在2017-2019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啟動的縣域生物多樣性摸家底、促保護、定目標行動中,江蘇在省內39個試點區域共調查記錄到物種4588種,物種種類構成較為複雜,其中,珍稀瀕危物種165種。根據這個數據,可以預測出江蘇的實際生物物種數至少在5500種,甚至可能達到6500種以上,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極大豐富。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江蘇珍稀瀕危物種達165種 生態環境向好
    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江蘇從2017年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目前調查結果已經出爐,全省有165種珍稀瀕危物種,部分保護動物的種群數量逐漸擴大,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 江蘇摸清生物物種「家底」 可能在6500種以上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19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新聞發布會,「目前,我省已建立包括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級自然保護區31個,佔全省面積的5.5%,全省自然溼地保護率高達46.2%,各級自然保護區庇護省內近六成物種。」
  • 江蘇生物物種「家底」清了:至少5500種以上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月19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召開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新聞發布會,「目前,我省已建立包括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級自然保護區31個,佔全省面積的5.5%,全省自然溼地保護率高達46.2%,各級自然保護區庇護省內近六成物種。」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為動植物「摸家底」!江蘇省連雲港市生物多樣性...
    江蘇省連雲港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樣性的氣候和地貌條件孕育了兼容南北特徵的生物群落,生物物種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野生植物資源有1500餘種,雲臺山更是享有「江蘇植物寶庫」的美譽;海州灣為全國八大漁場之一,魚類超過200餘種;連雲港市還地處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是全球候鳥的重要遷徙棲息地之一
  • 蝴蝶增至137種 四鰓鱸魚重現
    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效果顯著蝴蝶增至137種 四鰓鱸魚重現5月19日下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記者在會上了解到,蝴蝶種群對環境的反應速度超過鳥類和其他昆蟲,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高靈敏性環境變化指示生物,也是陸地生態系統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生態環境越複雜,蝶類物種越多。2017-2019年江蘇省共監測到137種蝴蝶,比往年數量有所增加。
  • 江蘇已發現226種外來入侵物種 專家:靠吃解決不了問題
    江蘇省環科院專家介紹,根據2017-2019年的最新調查結果,江蘇已發現外來入侵物種226種,包括喜旱蓮子草、加拿大一枝黃花、巴西龜、牛蛙、克氏原螯蝦等,其中植物佔據大多數。江蘇外來入侵物種已有226種在花卉市場,常會聽到有人介紹說:這個是從某某國引進的品種。但是這些物種的引進,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形成災難。
  • 銅藍鶲、鷹鴞紛紛亮相 專家團隊進行麗水生物多樣性調查
    浙江的好山好水,不僅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也吸引了各種生物前來「定居」。在空氣品質能進全國十強的浙江麗水,生物物種資源豐富,擁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80餘種,有一批調查員正在此地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調查包括植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昆蟲、大型真菌等各門類,我們去年底最先啟動了鳥類調查。」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調查主要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進行實施。5月22日是聯合國大會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國的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我們就來看看這次麗水生物多樣性調查進行得如何。
  • 生物多樣性科普 | 花叢中的蝴蝶
    > 歡迎關注「生態徐州」生物多樣性是檢驗自然生態好壞的一項重要指標。
  • 麻慄坡生物多樣性引起環保部科考隊關注
    由於土地廣闊,地形複雜,造就了其獨特而豐富的生物資源,引起了國家環保部科考隊的極為關注。科考隊一行11人在麻慄坡考察期間,重點調查了天保鎮的藥王谷、八宋、大丫口及老君山自然保護區,麻慄鎮的南峰、盤龍糯谷衝,下金廠鄉老山自然保護區等區域。在為期8天的考察過程中,採集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標本共計2800餘號,拍攝植物生境和物種照片12,000餘張,並且每號標本均留存分子材料。
  • 黑臉琵鷺成「網紅」輿情觀察: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屏障
    例如,上世紀80年代幾乎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目前已經在青海湖畔形成十大種群;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世界二級瀕危物種的亞洲鉗嘴鸛,在我國一度消失之後,現在一連數年,成群結隊地出現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多個地點;還有世界級瀕危物種東北虎,曾在我國東北地區廣泛分布,但在上世紀80年代的科學調查中,小興安嶺地區一度宣布東北虎絕跡。
  •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屏障 ——黑臉琵鷺成「網紅」輿情觀察
    此話題成為輿情熱點話題,其一是因為它是中國23種瀕危鳥類中被列為世界極危級的五種之一,現全球僅存1500隻左右;其次是這種鳥兒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被視為溼地環境質量的指示性物種。   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逐年向好,頻頻「現身」的黑臉琵鷺是青山綠水間生態向好的一個縮影。
  • 珍稀物種紅尾大蠶蛾現身浙江麗水
    世界上尾突最長的蛾之一、珍稀物種紅尾大蠶蛾日前現身浙江麗水住龍鎮。這是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調查團隊在住龍鎮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時發現的。凌晨的潘床生態溝,調查隊和住龍鎮委書記李宣以及鎮政府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夜間野外調研。
  • 林草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瀕危植物調查-湖北篇
    神農架和三峽庫區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以及人與生物多樣性和諧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調研。擁有全球中緯度地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和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溼地,植被垂直帶譜完整,是世界生物活化石聚集地和古老、珍稀、特有物種避難所,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是研究生物物種多樣性、典型性以及植被自然演替規律的理想場所。
  • 全國各地自然保護區代表五峰共論生物多樣性保護
    全國各地自然保護區代表五峰共論生物多樣性保護髮布時間:2020年12月04日 17:10 來源:中新網湖北 >  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4日電 (陳政宇)12月1日至2日,由中國海油海洋環境與生態保護公益基金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秘境之眼」紅外相機調查項目啟動暨技術培訓會,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舉行。
  • 【生物多樣性】歷經7年,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西藏發現了這些新植物……
    1月12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歷經7年多次到西藏自治區開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發現了4個中國新紀錄種
  • 生物多樣性 | 新物種亮相!
    生物多樣性 | 新物種亮相!植物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加強與各科研院所合作,深入開展保護區植物資源調查,先後發現了瑞麗芭蕉、盈江球蘭、盈江龍竹、鐘花黃精、銅壁關馬兜鈴、德宏葡萄甕、長柱管金牛、盈江管金牛、陀螺果刺籬木、盈江暗羅、盈江樹蘿蔔和紫花黃藥共12個新種。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調查篇:江蘇段魚類108種  彭剛說,在環保部門的配合下,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從2001年以來,就對長江江蘇段魚類進行定期調查,全段共設立了7個監測點,進行守株待「魚」。歷時5年的監測,收穫不小。據悉,專家整理過去長江江蘇段魚類出現的歷年資料,長江江蘇段共有歷史記錄的魚類161種,分別隸屬於19目42科,其中鯉科魚類種類最多,佔長江江蘇段魚類總數的37.65%。但是,這次調查的結果卻只採集到長江魚類108種,還有53種魚至今還不知道是否存活於長江江蘇段。
  • 預熱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青島做了什麼
    此次主題公開課系列活動,是我市2020年六五環境日紀念宣傳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共將舉辦三場,旨在通過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向公眾普及生態環保知識,形成關注和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社會氛圍,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存和福祉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資源,是衡量一個區域環境狀況的重要標準。今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為「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