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歷經7年,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西藏發現了這些新植物……

2021-02-12 美麗雲南微科普

1月12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歷經7年多次到西藏自治區開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發現了4個中國新紀錄種、24個西藏新紀錄種。

雙角厚唇蘭

2013至2019年間,在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項目的支持和當地林業部門的配合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質庫採集隊先後對西藏的墨脫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和吉隆縣等進行了多次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共採集珍稀瀕危、地區特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子、標本、活體材料等遺傳資源2500餘號,其中種子471份。

密花蘭

在對所採集的標本進行整理和鑑定過程中,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尼泊爾姜味草等4個分布於西藏的中國新記錄種;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尼泊爾菊三七、一枝黃花、擬遊藤衛矛、雲南木鱉、馬㼎兒、攀援胡頹子、四稜豬屎豆、大葉千斤拔、毛喉鞘蕊花、獨龍木姜子、長序大苞蘭、黃蘭、雲南盆距蘭、扁莖羊耳蒜、耳唇蘭、疏花無葉蓮、長序羊角藤、黑蒴、赤楊葉、球花石豆蘭、雙角厚唇蘭、密花蘭等24個西藏新紀錄種;無葉蓮科為西藏新記錄科,一枝黃花屬、馬㼎兒屬、千斤拔屬、鞘蕊花屬、密花蘭屬、無葉蓮屬、羊角藤屬、黑蒴屬和赤楊葉屬9個屬為西藏新記錄屬。 

一枝黃花

扁莖羊耳蒜

尼泊爾菊三七

近日,該成果以《西藏種子植物分布新資料》為題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生物多樣性》上。這些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我國植物區系的資料,並對西藏地區植物多樣性和保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球花石豆蘭

科研人員表示,新分布物種均位於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的喜馬拉雅山脈的東部及北部。該區域野生植物資源異常豐富,歷史上雖然經過了國內外的多次考察,但仍然受到交通條件的限制,部分地區如喜馬拉雅南坡的亞東溝、陳塘溝、嘎瑪溝、樟木溝和吉隆溝的本底資料仍不夠全面,今後將繼續加強該區域植物資源的調查和收集工作。 

來源: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 實習生 張芳/文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供圖

相關焦點

  • 昆明研究所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子植物—新聞—科學網
    1月12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尼泊爾姜味草、喜馬拉雅耳稃草4個分布於西藏的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
  • 昆明植物所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24個西藏新記錄種
    2013至2019年間,在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項目的支持以及當地林業部門的配合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質庫採集隊先後對西藏墨脫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和吉隆縣等進行了多次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共採集珍稀瀕危、地區特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子、標本、
  • 野生植物又添「新」了
    巴洛特櫟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歷經7年,多次到西藏自治區開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等4個中國新記錄種,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科研人員在對所採集的標本進行整理和鑑定過程中,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尼泊爾姜味草、喜馬拉雅耳稃草等4個分布於西藏的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尼泊爾菊三七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其中無葉蓮科為西藏新記錄科,一枝黃花屬、馬公式兒屬、千斤拔屬、鞘蕊花屬、密花蘭屬、無葉蓮屬、羊角藤屬、黑蒴屬和赤楊葉屬9個屬為西藏新記錄屬。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4個中國新記錄種被發現 這些西藏的植物你見過嗎
    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今天(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2013至2019年間,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質庫採集隊,先後對西藏的墨脫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和吉隆縣等進行了多次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共採集珍稀瀕危、地區特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子、標本、活體材料等遺傳資源2500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其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由於其獨特的活性與功能受到廣泛關注,如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和植保素棉酚等。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圖為此次發現的西藏新記錄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等4個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昆明北郊黑龍潭畔、元寶山下,是我國現代植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早在1938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的前身——雲南農林研究所在此創建。發現了3個新屬、4個新組、144個新種和一大批我國新記錄種;論證了我國西南地區環境與高等真菌演化發展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首次闡述了該地區真菌區系的特點,並提出了我國真菌的地理分區;揭示了大量共生、腐生真菌的特殊分布規律。在化學成分方面,發現新化合物50個(包括4種新的結構骨架類型),其中一些化合物不僅結構新穎,還具有顯著的生物活性。
  • 植物多樣性保護:尊重每一種生命
    2018年,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教授牽頭、國內外二十多位植物科學家組成的專家組對中國執行GSPC 2011-2020進展情況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中國在2020年之前提前實現了本底摸查、評估、及時有效地開展就地保護等方面(GSPC的目標1、2、4、5和7),並在信息共享、遷地保護、提高公眾對植物多樣性的認識及能力建設和促進公眾參與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GSPC的目標3、8、9、14和16),
  • 野生動植物|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等4個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  據介紹,2013至2019年間,在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項目的支持和當地林業部門的配合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質庫採集隊先後對西藏的墨脫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和吉隆縣等進行多次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共採集珍稀瀕危、地區特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子、標本、活體材料等遺傳資源2500餘號,其中種子471份。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研究顯示:放牧竟能提高植物多樣性
    近日,國際期刊《植物多樣性》發布「『一帶一路』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專刊,刊發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永平、楊雪飛兩位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周浙昆研究員擔任客座主編並組織的專題性文章。7篇學術論文關注了植物多樣性調查、植物進化和保護,以及植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三個主要問題;重點報導了植物多樣性豐富但仍處於研究相對薄弱的區域對植物多樣性的調查、研究和保護。
  • 昆明植物所在蘇鐵屬植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蘇鐵屬(Cycas)植物是現存最原始的種子植物,其起源可追溯到晚二疊紀,中生代晚三疊紀至早白堊紀最為繁盛,晚白堊紀時逐漸衰退。鑑於蘇鐵植物研究的科學價值及其保護的迫切性,蘇鐵屬植物一直是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野生植物又添新成員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多種新記錄種
    近日,國內核心期刊《生物多樣性》發布消息,我國科學家在系統整理2013至2019年西藏科考帶回的植物標本後,發現了4種中國新記錄種和24種西藏新記錄種植物。據了解,最新發現的4種中國新記錄種和24種西藏新記錄種植物種子,目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妥善保藏。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種子採集員 劉成:從2013年到2019年我們到西藏進行了10多次野外考察,在那幾年之中我們通過整理這些標本,發現了中國新記錄有4個,然後西藏新記錄24個,像這個就是我們所發現的一個中國新記錄種——須彌四帶芹。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設生物多樣性體驗園
    目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有序推進生物多樣性體驗園項目建設。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室外展覽展示項目,生物多樣性體驗園按照「一宮一線多園」的規划進行建設,展現雲南省豐富的物種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市民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園漫步。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大量關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力,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生態系統。森林作為陸表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在調節全球碳循環、減緩氣候變化、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自然森林群落中,群落結構遠比草地生態系統複雜。
  • 新種 | 昆明植物所發現中國種子植物2個新記錄屬和5個新記錄種
    依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設運行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以下簡稱「種質庫」)」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初步建成了我國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保存設施和科學研究體系,旨在對我國野生植物種質資源進行搶救性保護和戰略儲備,特別是對珍稀瀕危、特有和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物種進行優先收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