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蘇鐵屬植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蘇鐵屬(Cycas)植物是現存最原始的種子植物,其起源可追溯到晚二疊紀,中生代晚三疊紀至早白堊紀最為繁盛,晚白堊紀時逐漸衰退。鑑於蘇鐵植物研究的科學價值及其保護的迫切性,蘇鐵屬植物一直是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蘇鐵專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植物的保護(http://cycadconservation.org);在我國蘇鐵屬所有種類都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歷史事件和地質歷史上的氣候變遷來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近年來,課題組的馮秀彥和劉健在對中國西南地區蘇鐵屬植物全面的野外考察和研究材料採集的基礎上,採用多基因片段對一些因形態相似、分布區重疊、分類地位存在爭議的滇南蘇鐵複合群(C. diannanensis complex)和叉孢蘇鐵複合群(C. segmentifida complex)進行了物種界定,並結合形態特徵對其做了分類處理,將元江蘇鐵和多胚蘇鐵歸併到滇南蘇鐵中,叉孢蘇鐵複合群中的8個類群處理成叉孢蘇鐵和貴州蘇鐵(C. guizhouensis)2個種;在此基礎之上,研究了貴州蘇鐵和滇南蘇鐵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的分化,並對其種群歷史動態進行了推測,為其有效合理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

  另外,在野外調查中首次觀察到了僅基於營養體發表於1996年的灰幹蘇鐵(C. hongheensis)的大小孢子葉,對其做了補充描述,並基於多個DNA片段的研究結果確定了其系統學位置;還通過人工授粉得到了灰幹蘇鐵的種子並育成苗,使得其有效保護和回歸引種成為可能。

  以上研究得到NSFC-雲南聯合基金(U1136602)的資助,發表的部分文章如下:

  1、 Species delimitati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historical dynamics of Cycas diannanensis (Cycadaceae) occurring sympatrically in the Red River region of China.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5, 6: 696.

  2、 Species delimitation of the Cycas segmentifida complex (Cycadaceae) resolved by phylogenetic and distance analyses of molecular data.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6, 7: 134.

  3、 Middle-Upper 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s shaped the divergence and demography of Cycas guizhouensis (Cycadaceae): Evidence from DNA sequences an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Scientific Reports,2016, 6: 27368.  

  4、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Cycas hongheensis (Cycadaceae) from Yunnan, China and its phylogenetic position. Phytotaxa,2016, 257 (1): 071–080.  

    文章連結:1 2 3 4

 

滇南蘇鐵複合群單倍型網狀圖 

 

叉孢蘇鐵複合群19個居群的NJ樹(A)和Structure聚類分析(B) 

 

灰幹蘇鐵的植株(A)、大孢子葉(B)、小孢子葉(C)、羽葉(D)和種子(E) 

相關焦點

  • 在蘇鐵屬植物研究取得進展
    灰幹蘇鐵的植株(A)、大孢子葉(B)、小孢子葉(C)、羽葉(D)和種子(E) 蘇鐵屬(Cycas)植物是現存最原始的種子植物,其起源可追溯到晚二疊紀鑑於蘇鐵植物研究的科學價值及其保護的迫切性,蘇鐵屬植物一直是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蘇鐵專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植物的保護(http://cycadconservation.org);在我國蘇鐵屬所有種類都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其中,近63%的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我國西南地區及中南半島是現代蘇鐵科植物兩大分布中心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研究員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立足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對唇形科(Lamiaceae)筋骨草亞科(Ajugoideae)全部四個主要分支中的9個屬19個種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對線粒體基因組中出現的替代速率異質性的發生時間和相關機制進行解析。
  •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29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  苔蘚植物是最早登陸的綠色高等植物之一,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昆明植物所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由陳紀軍研究員主持的天然抗糖尿病藥物TRL、抗愛滋病藥物QSL和抗SARS藥物X-61等項目在周俊院士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所取得了新的進展。路甬祥院長對昆明植物所在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讚許,並指示要給予支持,加快新藥研究步伐,為知識創新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 科研進展|昆明植物所在香茶菜屬植物內生真菌新穎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內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於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而不引起被感染宿主植物出現明顯病變的真菌。內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建立了豐富的以次生代謝產物為載體的化學溝通機制,這種溝通機制的存在從而導致了內生真菌本身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導致其次生代謝產物結構與生物功能的多樣性。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取得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結構複雜、成藥率高的特點,一直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該類生物鹼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我國西南尤其雲南是單萜吲哚生物鹼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生物鹼研究的寶貴資源。
  • 第六屆全國蘇鐵學術會議暨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
    10月28日至31日,第六屆全國蘇鐵學術會議暨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蘇鐵保育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四川攀枝花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90多位從事蘇鐵研究與保育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蘇鐵專業委員會委員Dennis Stevenson應邀出席了此次會議。  本次會議由中國植物學會、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主辦,四川省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四川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中國植物學會蘇鐵分會承辦。
  • 高等植物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著名國際期刊《植物雜誌》近日發布的一項成果表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苔蘚植物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其中,小立碗蘚生長所需營養簡單,容易培養,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目前,小立碗蘚的基因敲除主要用同源重組的方法,但所獲得突變體的效率相對較低,且小立碗蘚的雜交極其困難,不利於獲得多突變體並對多基因家族基因功能進行研究。儘管小立碗蘚中也建立了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但這種方法在敲除多個基因時,敲除效率低下、載體構建費時費力。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廣西植物研究所在鐵線蕨屬植物喜鈣嫌鈣習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廣西植物研究所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生態學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BMC Plant Biology(JCR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DNA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序成本下降,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得以大規模產生,如何快速、準確地組裝細胞器基因組對後續生物學問題的研究非常重要。細胞器基因組序列在研究真核生物系統發育、譜系地理、雜交和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昆明北郊黑龍潭畔、元寶山下,是我國現代植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早在1938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的前身——雲南農林研究所在此創建。在種屬和歷史植物地理的研究領域;對金縷梅科、殼鬥科、延齡草科等類群的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其中「重樓屬植物的研究」獲雲南省2001年度自然科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