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29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苔蘚植物是最早登陸的綠色高等植物之一,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目前,小立碗蘚的基因敲除主要依賴於同源重組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獲得突變體的效率相對較低,且小立碗蘚的雜交極其困難,不利於獲得多突變體,對多基因家族基因功能進行研究。儘管小立碗蘚中也建立了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但這種方法在敲除多個基因時需要共轉多個sgRNA載體,從而使得基因敲除效率低下、載體構建費時費力。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抗逆基因資源研究組通過分析已報導的各種Cas蛋白,選擇其中幾種在小立碗蘚中摸索基因編輯效率,最終篩選到一個具有高編輯活性的LbCas12a。該LbCas12a僅需要21個核苷酸的crRNA引導,即使加上目的基因的靶標序列長度也不會超過50個核苷酸,因此,CRISPR/LbCas12a系統用於多基因敲除具有很大的優勢。該研究組通過選擇2個、3個和多個基因作為靶標進行測試,結果發現CRISPR/LbCas12a系統在小立碗蘚中能夠進行高效的多基因編輯。對基因家族而言,只需要對基因家族的每個基因設計一個靶位點通過一次轉化即可同時獲得單突、雙突和多突。此外,對某些基因家族而言,CRISPR/LbCas12a多基因敲除效率比CRISPR/Cas9的效率要高。

  該研究使得小立碗蘚基因功能研究,尤其是基因家族功能的研究更為容易。研究成果以A CRISPR/LbCas12a‐based method for highly efficient multiplex gene editing in Physcomitrella patens為題,在線發表在The plant journal上,劉莉研究組博士後普曉俊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員劉莉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國博士後基金、雲南省博士後定向資助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CRISPR/LbCas12a介導的基因編輯模式圖:(a) LbCas12a表達載體;(b)多重crRNA表達盒的載體圖;(c) LbCas12a和crRNA複合物的示意圖;(d)靶基因切割的示意圖


  苔蘚植物是最早登陸的綠色高等植物之一,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目前,小立碗蘚的基因敲除主要依賴於同源重組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獲得突變體的效率相對較低,且小立碗蘚的雜交極其困難,不利於獲得多突變體,對多基因家族基因功能進行研究。儘管小立碗蘚中也建立了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但這種方法在敲除多個基因時需要共轉多個sgRNA載體,從而使得基因敲除效率低下、載體構建費時費力。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抗逆基因資源研究組通過分析已報導的各種Cas蛋白,選擇其中幾種在小立碗蘚中摸索基因編輯效率,最終篩選到一個具有高編輯活性的LbCas12a。該LbCas12a僅需要21個核苷酸的crRNA引導,即使加上目的基因的靶標序列長度也不會超過50個核苷酸,因此,CRISPR/LbCas12a系統用於多基因敲除具有很大的優勢。該研究組通過選擇2個、3個和多個基因作為靶標進行測試,結果發現CRISPR/LbCas12a系統在小立碗蘚中能夠進行高效的多基因編輯。對基因家族而言,只需要對基因家族的每個基因設計一個靶位點通過一次轉化即可同時獲得單突、雙突和多突。此外,對某些基因家族而言,CRISPR/LbCas12a多基因敲除效率比CRISPR/Cas9的效率要高。
  該研究使得小立碗蘚基因功能研究,尤其是基因家族功能的研究更為容易。研究成果以A CRISPR/LbCas12a‐based method for highly efficient multiplex gene editing in Physcomitrella patens為題,在線發表在The plant journal上,劉莉研究組博士後普曉俊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員劉莉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國博士後基金、雲南省博士後定向資助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CRISPR/LbCas12a介導的基因編輯模式圖:(a) LbCas12a表達載體;(b)多重crRNA表達盒的載體圖;(c) LbCas12a和crRNA複合物的示意圖;(d)靶基因切割的示意圖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高等植物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著名國際期刊《植物雜誌》近日發布的一項成果表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苔蘚植物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其中,小立碗蘚生長所需營養簡單,容易培養,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目前,小立碗蘚的基因敲除主要用同源重組的方法,但所獲得突變體的效率相對較低,且小立碗蘚的雜交極其困難,不利於獲得多突變體並對多基因家族基因功能進行研究。儘管小立碗蘚中也建立了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但這種方法在敲除多個基因時,敲除效率低下、載體構建費時費力。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每日摘要:苔蘚植物中一個類菌根基因作用於幹細胞和配子體發育(Nature Communications)
    植物早期對於陸地的殖民與菌根或類菌根真菌密切相關。目前,我們除了知道真菌在植物適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植物與真菌互作後所獲取的來自真菌的基因是否亦或是如何影響陸地植物的發育的還不清楚。本文中,作者報導了一個苔蘚植物中的macro2結構域基因很有可能來源於毛黴菌,該類群包含許多在早期陸地植物中發現的類菌根真菌。
  • 昆明植物所在蘇鐵屬植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蘇鐵屬(Cycas)植物是現存最原始的種子植物,其起源可追溯到晚二疊紀,中生代晚三疊紀至早白堊紀最為繁盛,晚白堊紀時逐漸衰退。鑑於蘇鐵植物研究的科學價值及其保護的迫切性,蘇鐵屬植物一直是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研究揭示苔蘚植物古多倍化歷史及重複基因保留特徵
    蘚類植物,作為陸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陸地植物的演化譜系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是學界對該類群本身演化歷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學家研究對植物基因組發現,古多倍化事件廣泛存在於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類群中,且此類事件多伴隨植物類群的迅速擴張和對古氣候劇烈變化的適應。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動植物和真菌的單個細胞內,有多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細胞器基因組單元的拷貝,使得利用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組裝得到完整的細胞器基因組成為可能。隨著DNA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序成本下降,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得以大規模產生,如何快速、準確地組裝細胞器基因組對後續生物學問題的研究非常重要。細胞器基因組序列在研究真核生物系統發育、譜系地理、雜交和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6-03-02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研究和挖掘長壽及長壽家系的健康保護因子,對衰老相關疾病的防治和健康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課題組和海南醫學院合作,以海南健康長壽人群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與健康長壽相關的遺傳保護因子。
  • 昆明動物所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一個物種可通過與其所生存的環境相似(crypsis隱匿)、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masquerade偽裝)或者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種(mimcry擬態: 如貝氏擬態和繆氏擬態),從而得以保護自己。很多昆蟲,特別是蝴蝶,表現了各種各樣的保護性形態,成為達爾文和華萊士用作支持自然選擇理論的重要證據。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昆明植物所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由陳紀軍研究員主持的天然抗糖尿病藥物TRL、抗愛滋病藥物QSL和抗SARS藥物X-61等項目在周俊院士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所取得了新的進展。路甬祥院長對昆明植物所在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讚許,並指示要給予支持,加快新藥研究步伐,為知識創新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上海科學家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突破 極大方便植物育種和研究
    來源/IC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同源重組基因敲除技術
    在此公開點名一下我們的豹豹童鞋,作為小組稻瘟菌研究的唯一男孩子(不包括畢業生哈)。想著ATMT是他現階段主要用到的實驗步驟,沒想到收上來的竟然是copy的,還是植物。。。只能我依靠記憶寫了(大神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