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進化適應的遺傳貢獻
另外,全基因組複製之後,在基因廣度上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span=""> factors)功能在壓力下趨於保留重複,並且協同選擇的基因在許多世代中都保留了基因重複基於這種環境壓力。因此本文結果表明,被子植物的古多倍化事件在其適應全球環境的改變的進化歷史中起了促進作用。
-
王希胤課題組發現石松類植物中的多個古多倍化事件
該研究通過識別基因組多重加倍區域,重構現存石松類和種子植物的祖先基因組,首次發現多個古多倍化事件存在石松類植物形成過程中,並發現了石松類比種子植物受更多古多倍化事件影響的痕跡,奠定了古多倍化事件在整個維管植物譜系-種子植物(seed plants)和石松類植物
-
測序1178種植物轉錄組揭示了綠色植物10億年進化歷程...
研究還揭示了全基因組重複的時間以及基因家族的起源,擴展和收縮,這些基因家族為基礎遺傳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而使綠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開花植物和所有其他綠色植物得以進化,有助於我們理解植物何時獲得長高的能力,以及產生種子、花朵和果實,為理解地球上的植物多樣性(包括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林木物種)提供了基礎。
-
. | 浙江大學張亮生研究組應邀撰寫開花植物的...
被子植物主要包含了早期被子植物、單子葉、真雙子葉、木蘭類,有30多萬種,是地球上最大的植物類群。而其姐妹類群裸子植物只有一千多種,蕨類,石松類和苔蘚類等陸生植物一起也只有幾萬種。被子植物不只是物種數多,其在地球分布的數量也最多,如禾本科的小麥,玉米和水稻被種植最多,單子葉的草本植物是草原植物主要組成部分,其覆蓋地球各個角落。
-
植物所發現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
在基部維管植物石松類卷柏科植物中,這兩種細胞器基因組表現出相似的特徵,但是造成二者趨同演化的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憲春研究組從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分類和進化研究。近期,研究團隊結合二代與三代DNA測序技術,揭示卷柏科植物存在結構變異複雜的質體與線粒體基因組。
-
苔蘚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和特徵植物景觀價值
苔蘚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和特徵植物景觀價值毛俐慧等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植物用於室內外綠化造景,能給人環境舒適、心曠神怡的物境感受,也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降噪吸熱,起到有效改善空氣品質、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功能。
-
饒廣遠研究組揭示了植物R2R3-MYB轉錄因子的演化歷史
該研究通過一系列的演化分析,對植物中R2R3-MYB轉錄因子的序列鑑定、劃分體系、演化歷史、功能分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為未來對植物R2R3-MYB轉錄因子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陸生植物中最龐大的R2R3-MYB亞家族為亞家族VIII,起源於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和陸生植物的共同祖先。陸生植物的R2R3-MYB轉錄因子包括7個單系分支(圖1B),說明亞家族VIII的祖先基因在植物登陸過程中發生了6次重複事件(圖1C)。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這也是目前首例槭樹科植物的全基因組報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Giga Science。 組裝完成的漾濞槭基因組大小約為666Mb,其Contig N50達到5.48Mb,Scaffold N50大小為44.92Mb;重複序列佔比68.0%,28320個蛋白編碼基因得到了從頭或基於同源基因的功能注釋;通過BUSCO分析得到了95.5%的組裝完整性評估。
-
發現植物「伏地魔」細胞器演化的秘密
本報訊(記者丁佳)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憲春團隊以伏地卷柏為例,發現了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這項研究揭示了早期陸地植物卷柏中獨特的細胞器基因組演化模式及機制,拓展了人們對植物界細胞器基因組演化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發布在《植物學雜誌》上。
-
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原標題: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在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首當其衝的就是林冠及其附生生物群落。記者10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通過野外調查和模擬實驗,系統地論述了全球變化對亞熱帶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的潛在影響。
-
每日摘要:苔蘚植物中一個類菌根基因作用於幹細胞和配子體發育(Nature Communications)
植物早期對於陸地的殖民與菌根或類菌根真菌密切相關。目前,我們除了知道真菌在植物適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植物與真菌互作後所獲取的來自真菌的基因是否亦或是如何影響陸地植物的發育的還不清楚。本文中,作者報導了一個苔蘚植物中的macro2結構域基因很有可能來源於毛黴菌,該類群包含許多在早期陸地植物中發現的類菌根真菌。
-
我科學家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提綱挈領:苔蘚植物三巨頭中的角苔植物臺灣角苔基因組(Nature Plants)
本文的研究為角苔的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同時也為早期植物適應陸地生活的分子演化提供了參考。提綱挈領計劃Background陸地植物起源於5億年前的古生代,開啟了對陸地環境的殖民。苔蘚植物陸地植物開始殖民陸地時期分化形成的一類支系,主要包括三大類:角苔植物、苔類植物以及蘚類植物。
-
串聯重複基因在植物代謝進化中的作用 | BMC Biology
論文標題:Tandem gene duplications drive divergent evolution of caffeine and crocin biosynthetic pathways in plants 期刊:BMC Biology 作者:Zhichao Xu, Xiangdong Pu et.al 發表時間:2020/06/18
-
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甘藍型油菜育性相關基因功能與進化歷史
. |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合作揭示甘藍型油菜育性相關基因功能與進化歷史雄性不育是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的最主要途徑,發掘具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基因對我國油菜雄性不育系統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4種苔蘚植物對乾旱的適應能力研究
4種苔蘚植物對乾旱的適應能力研究 苔蘚植物是自然界的拓荒者之一,其中不少種類具有很強的耐旱能力,能夠生長在裸露的巖壁和極端乾旱的環境中。
-
我國科學家獲得睡蓮基因組 揭示早期開花植物進化特徵
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 2019年12月18日,世界頂級期刊《自然》以《睡蓮基因組與開花植物的早期進化》為題,在線發表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課題組獲得藍星睡蓮的高質量基因組的研究論文。張亮生博士是中國園藝學會水生植物分會常務理事,曾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梁希獎。
-
苔蘚種類特徵!!
在植物間隙、公園的草地、居家附近也非常常見。莖部長度大約為3cm。葉子尖端大多帶有透明的刺。潮溼的時候葉片會張得很大,淡淡的綠色非常美麗。因為能長時間耐受乾旱環境,除了苔蘚園藝之外,也被廣泛應用於屋頂綠化。金髮蘚(蘚鋼金髮蘚科)京都市內的苔蘚庭園裡以「杉苔」為名種植的,幾乎都是這種苔蘚。
-
基因組研究揭示了榕樹的進化秘密
榕樹無花果榕樹以其氣生根而聞名,該氣生根從樹枝發芽並最終到達土壤,這棵樹和與之共同進化的黃蜂也有著獨特的關係,並且是唯一可以將其授粉的昆蟲,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榕樹無花果的基因組中識別出促進其異常氣生根發育並增強其向黃蜂授粉者發出信號的能力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