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苔蘚植物對乾旱的適應能力研究

2020-12-08 騰訊網

4種苔蘚植物對乾旱的適應能力研究

苔蘚植物是自然界的拓荒者之一,其中不少種類具有很強的耐旱能力,能夠生長在裸露的巖壁和極端乾旱的環境中。在當今旱災日益頻發的情況下,對苔蘚植物的耐旱能力進行研究,篩選出具有較強耐旱能力的苔蘚植物,應用於環境綠化中,可節約大量的水資源,調節小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不同的苔蘚種類,對乾旱的適應能力差異較大。有的苔蘚能忍耐持續數月的乾旱,有的苔蘚卻只能生長在水分充足的環境中。在缺水狀態下,苔蘚植物的表現有很大差別,有的種類能繼續保持旺盛的生長,有的種類生長停滯,處於休眠狀態,但不會死亡,遇到降水又恢復生機,而有的種類則會枯死。苔蘚植物在乾旱條件下存活並從失水中恢復生機的能力,可以通過失水後生長速率和葉綠素含量變化等來觀察[1]。葉綠素含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植物的抵抗逆境脅迫的能力。水分不足可引起植物體內葉綠素的含量發生變化,因此,利用乾旱脅迫下葉綠素含量的變化,可以指示植物對乾旱脅迫的敏感程度[2]。

試驗篩選了4種分布比較廣泛的苔蘚植物作為研究材料,對其進行乾旱脅迫試驗,觀察其在不同的水分狀態下的生長狀況和表現,並測定葉綠素含量的變化,分析其對乾旱的適應能力。

1材料與方法

篩選了尖葉匐燈蘚(Plagiomnium acutum)、細葉小羽蘚(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南亞灰蘚(Hypnum oldhamii)和綠葉白髮蘚(Leucobryum chlorophyllosum)4種蘚類作為試驗材料。試驗選擇在苔蘚植物生長旺盛的冬春季節進行,於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在杭州植物園科研圃地的塑料大棚裡進行乾旱脅迫試驗。試驗地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試驗期間的氣溫變化範圍為-3℃~25℃,相對溼度變化範圍為30%~80%。

在6 cm×6 cm的穴盆內覆土5 cm厚,分別種植等量的均勻一致的試驗材料,緩苗一周後進行乾旱脅迫試驗。設5組水分處理方式:處理1為1周澆1次水,處理2為2周澆1次水,處理3為3周澆1次水,處理4為4周澆1次水,處理5為不澆水。試驗設3次重複。期間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況,並分別於試驗開始2個月和4個月後各測定其葉綠素含量。葉綠素含量測定採用95%乙醇浸提法[3-4],分別在645 nm和665 nm的波長下測定光密度值,然後計算出葉綠素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1乾旱脅迫下的生長狀況乾旱脅迫下尖葉匐燈蘚的生長狀況表現不佳,在沒有萌發新枝前,所有的處理都出現葉片萎蔫現象,其中處理1和處理2雖然葉片萎蔫,但未出現植株枯黃現象,澆水後葉片立即恢復正常;處理3在乾旱脅迫3個月後出現少量植株枯黃現象,處理4有一半以上植株枯黃,處理5在乾旱脅迫4天後即開始出現葉片萎蔫現象,2個月後開始出現枯黃現象,4個月後全部枯黃。1月份,處理1盟發出大量新的植株,葉片舒展,不再出現萎蔫現象;處理2萌發新枝的量為處理1的2/3,也未出現萎蔫現象;處理3萌發新枝的量為處理1的1/4,在1個澆水周期的後1周開始出現萎蔫現象;處理4和處理5都沒有萌發新的植株。可見尖葉匐燈蘚喜水分充足的環境,乾旱超過2周就會對其生長造成危害。

南亞灰蘚處理1葉片一直保持舒展狀態,但在乾旱脅迫後期出現爛根現象,有一半植株枯黃;處理2葉片微卷,後期也出現少量爛根現象,1/3植株枯黃;處理3葉片微卷,無爛根現象,葉片無枯黃現象;處理4葉片微卷,無爛根,但也有少量葉片枯黃;處理5在2周後葉片開始微卷,2個月後葉片強烈捲曲,3個月後開始少量枯黃,試驗結束時一半枯黃,一半殘綠。由此可見南亞灰蘚喜適度乾旱,不耐水溼。

細葉小羽蘚處理1長勢良好,無枯黃、萎蔫,12月份開始長出大量孢子體,1月份萌發大量新枝;處理2長勢良好,也無枯黃萎蔫現象,但是萌發的孢子體和新枝數量比處理1少;處理3後期出現少量枯黃現象,萌發的新枝和孢子體為處理1的1/4;處理4有一半枯黃,植株捲縮,萌發少量孢子體和新枝;處理5在1個月後開始出現植株捲縮,2個月後開始出現枯黃,4個月後全部枯黃。由此可見,細葉小羽蘚喜歡溼潤的環境,乾旱會抑制其新枝和孢子的萌發。

綠葉白髮蘚處理1和處理2在乾旱脅迫後期全部枯黃、腐爛,只有植株基部1/3處保持綠色;處理3和處理4也有少量腐爛現象,植株頂端枯黃;處理5一直保持綠色,無枯黃腐爛現象,但也沒有萌發新枝。由實驗可見,綠葉白髮蘚是一種極不耐水溼的苔蘚,喜歡利水的環境,最好種植在有一定坡度的坡面上,或者不易積水的巖石表面。

2.2乾旱脅迫下葉綠素含量的變化分別於乾旱脅迫2個月和4個月時各測定一次葉綠素含量,尖葉匐燈蘚處理4、處理5因植株枯黃未萌發新枝,所以未測定其葉綠素含量。

由上圖可見,乾旱脅迫2個月時,南亞灰蘚、細葉小羽蘚、綠葉白髮蘚以處理3的總葉綠素含量為最高,尖葉匐燈蘚以處理4為最高。乾旱脅迫4個月時,處理2的總葉綠素含量普遍比處理1要低,除南亞灰蘚仍舊以處理3為最高外,其餘幾種總葉綠素濃度都呈現出先下降後上升的趨勢。

由上圖可見,尖葉匐燈蘚在乾旱脅迫4個月時處理1和處理2的總葉綠素含量比乾旱脅迫2個月時都有所上升,處理3有所下降。南亞灰蘚在4個月時每個處理的總葉綠素含量比2個月時都有上升,但以處理3的增加量最大。細葉小羽蘚在4個月時處理1、2、4總葉綠素含量比2個月有上升,處理3、5下降。綠葉白髮蘚在4個月時處理1和處理5總葉綠素含量比2個月有上升,處理2、3、4下降。

3討論

苔蘚植物屬於變水植物,隨著環境的乾燥可將植物體內的含水量降得很低,以休眠的狀態生存;一旦環境條件變適,又可以迅速地吸收水分,恢復正常的生理代謝活動。同時,在長期進化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形態結構來減少水分的散失,以適應乾旱的環境。如許多苔蘚能通過葉片的捲曲或改變葉片的方向而減少水分蒸發,葉片的毛狀葉尖可反射入射的光照而減少水分蒸發,同時防止過強的輻射對苔蘚植物的傷害等。本試驗的結果表明,尖葉匐燈蘚的耐旱能力較弱,需要充足的水分,葉片極易萎蔫,但是萎蔫後並不會立即枯死,能保持較長時間的休眠狀態,經過一段時間乾旱適應後,其萌發的新枝耐旱能力有比較明顯的提高;南亞灰蘚有一定的耐旱能力,澆水過多反而容易導致爛根;細葉小羽蘚喜水分充足的環境,乾旱會影響其孢子體和新枝的萌發;綠葉白髮蘚的耐旱能力很強,能忍耐長時間的乾旱,不耐水溼,水分過多會導致植株腐爛,但長期的乾旱會影響其新枝的萌發,因此應種植在利水而又有一定空氣溼度的環境中。

植物受到乾旱脅迫時,由於嚴重缺水,常常造成細胞質的破壞,葉綠素也會發生降解,李濤等研究表明,耐旱性強的植物葉綠素含量表現為先上升而後下降的趨勢,而抗旱性弱的則持續緩慢上升[5]。從本試驗的結果來看,乾旱處理2個月後,4種苔蘚的葉綠素含量基本上都是先升高再降低的趨勢,從上升的幅度來判斷其耐旱性的順序與上述結果相同;而乾旱處理4個月後的結果並未顯現出與耐旱性很好的相關性,分析認為與露地栽培有很大關係,可能是苔蘚具有很強地從潮溼空氣環境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所致。

相關焦點

  • 生存有道——沙漠植物對乾旱的適應策略
    沙漠地區的植物在地球上歷盡滄桑,通過自然界選擇、優勝劣汰,在長期的進化演替過程中,形成了適應特殊環境條件的能力,表現出對沙漠環境的多種適應方式和適應特性。沙漠植物適應沙漠特殊生境的一般規律表現在:適應能力強(除對氣候乾旱,高溫、日灼等的適應外,許多植物對土壤貧瘠、鹽鹼,對風蝕、沙打沙割、沙埋等的適應和忍耐性能也很強);結實量大、易更新繁殖(繁殖材料可大量獲得,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或具根莖相互轉化的功能、具有克隆或可平茬復壯的特性);枝葉特化、根系發育特殊(葉片小或退化以同化枝來進行光合作用,或多漿莖、葉儲水保水;根系生長迅速,深根性或水平根發達)
  • 那麼不起眼的苔蘚 卻是高等植物
    這是人們對苔蘚植物的初識。這種地球上最古老的高等植物,真的如此乏善可陳?浙江自然博物館日前開啟了「植物『小精靈』苔蘚」展,專門把在自然界中極不起眼的苔蘚,作為大主角展出。它與蕨類植物、種子植物一起,被稱為「高等植物」。目前所知最早的苔蘚植物化石,發現於美國紐約,是距今約4億年的上泥盆紀地層的古帶葉苔。泥盆紀,比恐龍出現的三疊紀還要早近2億年,更不要說100多萬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現的人類祖先。學界的研究資料顯示:苔蘚植物可能是從生長於淡水中隸屬於綠藻門的輪藻演化而來。
  • 「植物王國的小矮人」——苔蘚
    苔蘚植物長得各式各樣。比方說,長得像一根根鳥的羽毛的,是大羽蘚;像傳說中鳳凰尾巴的,是鳳尾蘚……苔蘚家族很龐大,僅次於被子植物。目前,全世界約有苔蘚植物23000種。我國也是苔蘚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3000多種;
  • 科學網—研究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的響應規律
    本報訊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王正文、左小安和博士雒文濤等以內蒙古草原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狀的響應能力在不同草原類型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
  • 苔蘚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和特徵植物景觀價值
    苔蘚植物作為新興的景觀植物,由於其獨特的形態特徵,帶來新的觀賞感受的同時也有其區別於其他植物的特有的應用前景。1 苔蘚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和特徵苔蘚植物種類繁多,世界約有 23000 種,我國有2800 多種 。我國也是很多珍惜苔蘚植物的產地,包括圓葉裸蒴苔、東亞蟲葉苔、臺灣角苔、藻蘚、疣黑蘚、多性鳳尾蘚、樹形小金髮蘚等。
  • 研究揭示苔蘚植物古多倍化歷史及重複基因保留特徵
    蘚類植物,作為陸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陸地植物的演化譜系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是學界對該類群本身演化歷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學家研究對植物基因組發現,古多倍化事件廣泛存在於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類群中,且此類事件多伴隨植物類群的迅速擴張和對古氣候劇烈變化的適應。
  • 真蘚【苔蘚植物專題NO.2】
    真蘚科(Bryaceae)真蘚屬(Bryum Hedw.)在世界範圍共約400種(不完全統計),中國約20種(維基百科),常見3種,分別是真蘚、柔葉真蘚和細葉真蘚,本期收錄1種真蘚。另:辨認苔蘚種類最好用放大鏡,肉眼辨認較困難。一 . 真蘚(Bryum argenteum Hedw.)真蘚是真蘚科真蘚屬下的一種,全世界範圍都有分布,在中國分布非常廣泛,北至內蒙古,南至臺灣省,東至上海,西至新疆都有分布,屬於最常見的苔蘚植物,能適應大部分環境,城市中常見生長。
  • 地錢——身邊的苔蘚植物
    該物種在我國各省區均有分布,從其學名中的種加詞(polymorpha)不難發現該物種具有在形態多變的特性,正是這種在形態上的多變造就了地錢較強的生態適應能力。地錢是葉狀體類苔綱植物的典型代表,通常生長在陰溼的泥土和巖石表面,是人們在公園、鄉間公路兩旁最容易發現的苔蘚植物之一。其配子體呈多次二歧狀分叉,葉狀體表面氣孔呈規則的六邊形。
  • 苔蘚綠化牆——把植物種在牆上,讓建築與綠地不再對立
    其次,由於壁面綠化的種植基質較薄,在植物品種選擇上有較為苛刻的限制,常春藤、綠蘿、蕨類植物、天門冬、紫葉草、吊蘭、白鶴芋等是牆面綠化中最為常見的幾種植物。可供選擇的植物品種受限,導致各地的立體綠化呈現出設計同質化。此外,目前常見的杯狀種植或種植袋的技術也存在近距離觀賞效果較差的問題。
  • 福建龍巖梅花山發現中國新記錄苔蘚植物6種
    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多樣性調查工作近期正式結束。此次調查填補了閩西地區苔蘚植物專項調查空白,發現中國新記錄6種。據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慕欽介紹,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賈渝教授團隊負責的「探蘚」調查,歷時3年共在梅花山發現苔蘚植物77科,195屬,394種,8亞種,6變種。其中,包括首次在國內被發現的粗齒光萼苔羽枝亞種、北美毛耳苔、曲葉灰氣蘚、長柄灰氣蘚、卷葉擬假懸蘚等6種苔蘚植物在內,共70種苔蘚植物首次在福建境內被記錄。
  • 苔蘚總是死?你可能沒掌握苔蘚的養殖技巧
    作為一名苔蘚愛好者,為了養好苔蘚,本人著實下了不少功夫。學習了大量有關苔蘚方面的知識,做過各種實驗,總結了一些經驗和體會,供小夥伴們參考,大家有不同意見的話,也歡迎與我交流。如何養好苔蘚?我總結為四個字:水、溫、光、肥(基質)。
  • 提綱挈領:苔蘚植物三巨頭中的角苔植物臺灣角苔基因組(Nature Plants)
    角苔植物(hornworts)、苔類植物(liverworts)以及蘚類植物(mosses)是陸地植物早期分化形成的類群,一起組成了苔蘚植物(bryophytes)。本文中,作者報導了角苔植物臺灣角苔的基因組草圖。系統基因組學分析顯示苔蘚植物為單系起源,首先苔類植物與蘚類植物聚為姊妹枝,然後一起再與角苔植物形成姊妹枝。
  • 苔蘚植物有什麼作用? 苔蘚植物的作用盤點
    苔蘚植物有什麼作用? 苔蘚植物的作用盤點時間:2017-03-20 10:43   來源:花百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苔蘚植物有什麼作用?苔蘚植物的作用盤點 苔蘚植物的生態功能 防止水土流失 苔蘚植物具有很強的吸水能力,而且生長十分繁密、迅速,一般為密集叢生,吸水量有時甚至可以達到乾重的15到20倍,因而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促進土壤形成 苔蘚植物在生長的過程   原標題:苔蘚植物有什麼作用?
  • 林草科普|應對乾旱 這種高原植物披上「蠟質外衣」
    受到西南季風氣候的影響,在植物生長季節,藏北高原的降雨量呈自東向西逐漸減少之勢,水分也成為這個地區植被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這裡生長的植物如何應對乾旱脅迫?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從藏北高原針茅屬植物身上找到了答案。
  • 擁有苔蘚的另一種方式
    ▲俞競作品,紙本水墨世界上大約有2萬種苔蘚植物,其中3千餘種生活在中國。山林、郊野、村落乃至水泥森林——我們居住的城市裡,它們無處不在。苔蘚植物通常「偏好」陰涼溼潤的地方,但不同種類具體需求的環境條件往往各不相同。
  • 小小苔蘚,向你致敬
    這是人們對苔蘚植物的初識。這種地球上最古老的高等植物,真的如此乏善可陳?浙江自然博物館日前開啟了「植物『小精靈』苔蘚」展,專門把在自然界中極不起眼的苔蘚,作為大主角展出。苔蘚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在有性生殖過程中,有胚發育階段,這是判斷高等、低等植物的標準。苔蘚植物是植物界由水生過渡到陸生的第一類群。它與蕨類植物、種子植物一起,被稱為「高等植物」。目前所知最早的苔蘚植物化石,發現於美國紐約,是距今約4億年的上泥盆紀地層的古帶葉苔。泥盆紀,比恐龍出現的三疊紀,還要早近2億年;更不要說100多萬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現的人類祖先。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乾旱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加劇,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了巨大影響。植物群落穩定性與植物群落的功能屬性或性狀緊密相關。群落功能多樣性實質上反映了群落內植物間的功能屬性差異,因此解析群落中物種內和物種間性狀變異能夠有效地反映群落內植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是理解群落穩定性與功能性狀格局關係的新視角,但目前相關數據和證據還比較缺乏。
  • 科學網—苔蘚:偉大的「拓荒者」
    它是苔蘚植物,那個年代最偉大的「拓荒者」。 從海洋走上陸地 早期的植物和其他生命體一樣,都必須依賴海洋存在。到了4億多年前,從某種藻類演化而來的苔蘚成為了第一批登上陸地的生命。它們終於可以結束居無定所、隨波逐流的生活,在它們最喜歡的環境中定居下來,儘管那時的陸地環境一點也不美好。
  • 植物木質部耐栓塞能力研究獲進展
    關於乾旱誘發樹木死亡的機制及如何預測未來森林的響應是當前的研究熱點,極端乾旱誘發的木質部栓塞(即導管或管胞被氣體填充失去水分傳導功能)被認為是引起樹木死亡的重要機制。已有研究表明,物種在乾旱中的表現與其木質部的栓塞抗性(P50,發生50%栓塞時候的水勢)密切相關,因此,P50的大小被寄予可用於未來森林預測乾旱響應的厚望。
  • 多肉植物成上班族的最愛,它們是如何耐受乾旱的?
    就植物而言,有一種特殊的植物被稱為旱生植物,它們已經進化到能夠在缺水的氣候中生存下來。在旱生植物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叫做多肉植物的組合。多肉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植物,它們擁有共同的適應能力,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們所能獲得的每一點水分。多肉植物和普通植物之間的界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短期的基礎上,所有的植物一般都能做到多肉植物所享有的耐旱,只是多肉植物把事情帶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