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王正文、左小安和博士雒文濤等以內蒙古草原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狀的響應能力在不同草原類型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植物和土壤》期刊。
群落穩定性是植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一個綜合特徵,直接關係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發揮。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乾旱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加劇,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了巨大影響。解析群落中物種內和物種間性狀變異能夠有效地反映群落內植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是理解群落穩定性與功能性狀格局關係的新視角,但目前相關數據和證據還比較缺乏。
研究人員依託極端乾旱聯網實驗平臺,在連續3年乾旱處理和生態學研究基礎上,以物種內和物種間功能性狀為視角,探討了群落功能性狀應對乾旱事件的內在過程與機理。
研究發現,群落性狀變異對乾旱的敏感性高於群落性狀均值,說明性狀的變異比性狀本身更能反映植物群落對乾旱的響應能力。乾旱地區植物群落性狀變異對乾旱處理的響應能力更強,該過程主要受種內性狀變異的驅動,然而,植物群落性狀變異隨天然乾旱梯度的增加而逐漸升高,該過程主要由種間變異引起。該研究強調了群落性狀變異在預測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應對乾旱事件方面的重要性。(馮麗妃)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1104-019-04176-w
《中國科學報》 (2019-09-24 第7版 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