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生態所揭示密度影響溼地植物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密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及群落結構的重要因子,但其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由於對光照、養分等資源的競爭限制植物生長,另一方面較高的密度可通過改善微生境促進植物生長。受季節性水位波動的影響,溼地植物常面臨洪水和乾旱雙重脅迫,但密度如何影響植物對乾旱脅迫的響應仍不清楚。

  近日,以謝永宏研究員領銜的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溼地生態研究團隊以洞庭湖典型溼地植物辣寥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和密度條件下辣寥生態生理特徵的差異性。結果表明:土壤水分含水量隨水位下降而下降,但高密度條件下下降較少(圖1)。在0cm和-20cm水位條件下,辣寥生物量隨密度增加而逐漸下降,但在-40cm水位下,密度對辣寥生長無明顯抑制作用(圖2)。進一步研究發現,-40cm水位時,高密度有助於降低植物葉片的受損程度,具體表現為葉片質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隨密度增加而逐漸降低。可見,增加植物密度可通過維持土壤含水量而有助於植物抵抗乾旱脅迫。該結果有助於正確認識密度對種群動態的調控作用,同時可為溼地植被恢復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知識創新領域前沿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不同密度和水位處理下土壤含水量的變化

 

圖2 不同密度和水位處理下辣寥生物量的變化

相關焦點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 廣州大學劉寶輝/李美娜團隊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生物鐘在植物開花、植物激素生物合成和非生物脅迫響應等多種生物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生物鐘基因在模式植物中調節乾旱脅迫響應的方式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研究,而在作物物種中卻知之甚少,例如全球主要作物大豆。
  • Plant Physiology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玉米乾旱冷害聯合脅迫的生理和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玉米苗期在乾旱冷害聯合脅迫下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2019-09-18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揭示小麥種子萌發期應對逆境脅迫的響應機制
    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環境脅迫或自然災害的影響。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是其在生長過程中常受到乾旱、高鹽和洪澇等逆境的影響;其中,小麥種子的萌發易被各種脅迫延緩乃至打斷,進而影響幼苗生長和最終的產量及品質。對於小麥響應逆境脅迫的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幼苗和後期生長階段,對於小麥種子在萌發期應對逆境脅迫的響應機制卻鮮有報導。
  • SnRK2激酶調控植物生長和脅迫響應的機制
    Nature Plants | SnRK2激酶調控植物生長和脅迫響應的機制撰文 | Qu GP責編 | 逸雲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是植物響應乾旱、鹽脅迫等逆境產生的一種內源激素。ABA與受體蛋白PYR/PYL結合後,解除磷酸酶PP2C對激酶SnRK2活性的抑制,激活SnRK2,誘導植物脅迫響應,抑制生長。
  • 研究揭示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性特徵
    但由於該區特殊的地質條件,地表水滲漏嚴重、水文過程迅速等導致降雨後只能維持數日的溼潤環境,巖溶乾旱頻發,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同時,全球變化尤其是降水格局變化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區不僅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趨勢,極端氣候事件(如降水和乾旱)出現的頻率亦明顯升高,且這種變化的空間異質性正逐漸降低,致使該區植物承受雙重水分脅迫。
  • 植物所揭示NADPH氧化酶響應逆境脅迫的自我調節機制
    NADPH氧化酶是一種與哺乳動物嗜中性粒細胞gp91phox同源的氧化還原酶,主要參與植物的防禦反應,並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當植物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脅迫時,該酶會大量產生活性氧,使植物及時對逆境脅迫做出反應,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 研究揭示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
    同時,全球變化尤其是降水格局變化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區不僅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趨勢,極端氣候事件(如降水和乾旱)出現的頻率亦明顯升高,且這種變化的空間異質性正逐漸降低,致使該區植物承受雙重水分脅迫。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對喀斯特典型生境植物如何響應水分條件變化仍缺乏深刻認識,限制了對已恢復植被群落穩定性評估與動態預測。
  • ROP-ROS信號通路調控植物滲透脅迫響應的新機制
    植物通過複雜的信號網絡感知外界環境的滲透變化並作出響應。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植物感知並調節ROS響應的分子機制。ROP蛋白通過與質膜RBOH相互作用以調節ROS信號和滲透脅迫響應的機制。ROP6這種特定的ROP亞型是滲透誘導的ROS積累及其他植物響應所必須的。
  • 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性特徵
    同時,全球變化尤其是降水格局變化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區不僅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趨勢,極端氣候事件(如降水和乾旱)出現的頻率亦明顯升高,且這種變化的空間異質性正逐漸降低,致使該區植物承受雙重的水分脅迫。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對喀斯特典型生境植物如何響應水分條件變化仍缺乏深刻認識,極大地限制了對已恢復植被群落穩定性評估與動態預測。
  • 揭示自然溼地活性甲烷氧化菌對增溫的響應機制
    青藏高原溼地和東北三江平原溼地是我國最重要的溼地生態功能區。作為自然界最大的甲烷排放源,溼地土壤的甲烷循環受到廣泛關注。土壤中甲烷氧化微生物是能夠利用甲烷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其在溼地甲烷氧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 為抵禦乾旱 植物「自己吃自己」
    科技日報北京8月7日電 (記者馬愛平)7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濤研究團隊發現,在乾旱脅迫條件下,植物大量表達脫水素蛋白形成複合體,促進水通道蛋白的自噬降解,降低根系的水導,減少水分流失,從而提高抗旱性。
  • 「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研究項目取得階段性...
    自2017年7月開始,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開展了「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項目的研究工作。該項目屬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典型脆弱生態修復和保護研究」子課題之一。
  • 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被揭示
    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是什麼樣的,是揭示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保持繁衍能力的關鍵科學問題,但目前國際研究較薄弱。為此,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馬紅媛與澳大利亞和美國多家單位的專家合作開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科學網—研究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的響應規律
    本報訊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王正文、左小安和博士雒文濤等以內蒙古草原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狀的響應能力在不同草原類型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歷史上,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歷過頻繁、大規模的人為幹擾,絕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別是低海拔地區的原生地帶性植被多已消失殆盡,少量保存的原始林也大多破碎化嚴重,亟需開展保護和修復。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 Plant Cell|兩個相互作用的乙烯響應因子調節植物的熱脅迫響應
    #BioArt植物#責編 | 王一溫度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以及地理分布。在過去的200年間,人類活動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加,導致全球變暖,預計氣溫將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約0.8°C ~1.2°C。全球變暖的危害之一就是會降低農作物的產量【1,2】。因此,解析植物應對高溫脅迫的分子機制對於未來提高農業生產總量,保證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 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發表「泛素化修飾調控植物低磷脅迫響應」的...
    磷是植物生長發育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土壤中低磷脅迫會影響植物的生長並影響作物的產量。我國是世界上磷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施用磷肥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汙染問題。因此,解析植物對低磷脅迫的響應機制並培育磷高效利用的作物是作物育種上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