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揭示小麥種子萌發期應對逆境脅迫的響應機制

2020-11-26 食品夥伴網
  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環境脅迫或自然災害的影響。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是其在生長過程中常受到乾旱、高鹽和洪澇等逆境的影響;其中,小麥種子的萌發易被各種脅迫延緩乃至打斷,進而影響幼苗生長和最終的產量及品質。對於小麥響應逆境脅迫的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幼苗和後期生長階段,對於小麥種子在萌發期應對逆境脅迫的響應機制卻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蘭平課題組對萌發期的小麥種子採用PEG、NaCl和淹水處理,分別模擬乾旱、鹽脅迫和洪澇災害。研究發現,這些逆境均會對種子萌發造成負面影響,其中,淹水損害嚴重,會導致種子不能正常萌發。進一步對這些脅迫下小麥種子胚和胚乳分別進行蛋白組學分析發現,種子的不同部位均能通過多種方式響應乾旱、鹽和淹水脅迫。小麥種子胚中主要通過小分子物質代謝、苯丙烷類物質生物合成和脂肪酸降解等途徑以應對不同脅迫。此外,小麥種子胚還分別通過半胱氨酸、甲硫氨酸代謝及澱粉和蔗糖代謝以適應PEG、NaCl脅迫和淹水脅迫。


  胚乳通常被認為主要為種子的萌發提供營養。該研究通過比較蛋白組學發現,小麥種子胚乳中在乾旱、鹽和淹水脅迫下氧化磷酸化和泛素介導的蛋白質水解過程等發生變化,進而調節能量和蛋白質代謝,這表明胚乳在應對不同的非生物逆境脅迫響應中發揮特定功能。結合生理生化分析發現,與胚乳相比,胚對脅迫的響應更劇烈、速度快;淹水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嚴重,乾旱和鹽較溫和。該研究發現,小麥種子在萌發期應對不同脅迫下具有普適性的代謝通路,如苯丙烷類物質、脂肪酸合成和代謝過程等,這可為後續抗逆作物的選育提供指導。


  近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lant Molecular Biology和Journal of Proteomic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的支持。


  小麥種子胚乳在萌發期響應乾旱、鹽和淹水脅迫的差異表達蛋白的KEGG途徑富集分析

相關焦點

  • 茉莉酸協同脫落酸信號延遲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被雲南大學揭示
    Plant Cell | 雲南大學餘迪求團隊闡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協同脫落酸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例如,各種不利環境因子可誘導植物合成脫落酸激素(Abscisic acid, ABA)從而抑制種子萌發和萌發後生長發育。然而,植物種子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發,才有可能發育成正常的植株。
  • 植物所揭示NADPH氧化酶響應逆境脅迫的自我調節機制
    當植物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脅迫時,該酶會大量產生活性氧,使植物及時對逆境脅迫做出反應,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儘管對該蛋白的功能已有不少研究報導,但其在活細胞中參與逆境脅迫的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及其合作者應用可變角度的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結合單顆粒追蹤分析技術,在單分子水平上對擬南芥細胞質膜NADPH氧化酶D(RbohD)進行了活體動態分析。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2016-08-12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光是影響種子萌發的主要環境因子之一,紅光促進種子萌發,而遠紅光抑制萌發,並且二者的效應可以逆轉。植物光受體之一光敏色素B(phyB)在響應紅光/遠紅光調節種子萌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phyB在種子休眠中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研究組運用分子遺傳學等手段,發現了兩個類Myb型轉錄因子RVE1和RVE2負責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 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 西北工業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在鹽脅迫下種子萌發的秘密
    西北工業大學舒凱課題組揭示鹽脅迫下種子萌發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萌發意味著植物從休眠狀態重回活躍的生理狀態,種子適時而整齊地萌發是作物高產穩產的前提。作為全球性的重要非生物脅迫,鹽脅迫負調控植物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實的幾乎所有生理過程。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SNL1和SNL2參與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2013年,研究人員發現SNL1能夠結合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19,調控組蛋白H3K9K18的乙醯化水平,影響基因轉錄。
  • 植物所科研人員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機制
    休眠是種子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產生的適應性性狀,植物通過抑制種子萌發保證其在逆境中生存。
  • 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被揭示
    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是什麼樣的,是揭示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保持繁衍能力的關鍵科學問題,但目前國際研究較薄弱。為此,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馬紅媛與澳大利亞和美國多家單位的專家合作開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
  • 六倍體小麥為什麼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張一婧/薛勇彪合作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An atlas of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的分子機制
  • 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圖2  Anigozanthos flavidus種子萌發過程中胚的變化動態(a)完整的種子, (b)萌動前的胚, (c) 萌發前伸長的胚   圖3 不同種群的 Anigozanthos flavidus種子萌發對溫度及煙信號 (KAR1、SP1、煙水)的響應
  • SnRK2激酶調控植物生長和脅迫響應的機制
    Nature Plants | SnRK2激酶調控植物生長和脅迫響應的機制撰文 | Qu GP責編 | 逸雲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是植物響應乾旱、鹽脅迫等逆境產生的一種內源激素。ABA與受體蛋白PYR/PYL結合後,解除磷酸酶PP2C對激酶SnRK2活性的抑制,激活SnRK2,誘導植物脅迫響應,抑制生長。
  • ​六倍體小麥為什麼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張一婧與薛勇彪課題組合作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An atlas of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的文章,揭示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的分子機制,同期發表編輯評論文章。
  • 揭示自然溼地活性甲烷氧化菌對增溫的響應機制
    作為自然界最大的甲烷排放源,溼地土壤的甲烷循環受到廣泛關注。土壤中甲烷氧化微生物是能夠利用甲烷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其在溼地甲烷氧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土壤溫度的增加會促進甲烷的氧化,大多數嗜溫性的甲烷氧化菌能在25-35℃發揮最大活性,在酸性泥炭地,溫度可以直接影響甲烷單加氧酶的活性,也可以間接改變其群落結構從而促進溼地甲烷循環。
  • Molecular Cell |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揭示逆境脅迫誘導翻譯抑制的機制
    文章研究揭示了逆境脅迫誘導翻譯抑制的機制:(1)定量蛋白質組學方法揭示了整體逆境脅迫誘導的RNA結合變化; (2) 翻譯關閉是由關鍵啟始因子導致的mRNA結合快速喪失驅動的; (3) 熱激誘導Xrn1促進普遍mRNA的降解。
  • Plant Cell|兩個相互作用的乙烯響應因子調節植物的熱脅迫響應
    因此,解析植物應對高溫脅迫的分子機制對於未來提高農業生產總量,保證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乙烯作為一種植物內源激素,參與調控從種子萌發到組織衰老的許多生理和發育過程【3】。除了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外,乙烯還參與了對各種脅迫的反應,包括熱脅迫【4-6】。然而,乙烯參與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
  • 中科院植物逆境中心趙楊/朱健康合作發現植物滲透脅迫應答新機制
    Current Biology | 中科院植物逆境中心趙楊/朱健康合作發現植物滲透脅迫應答新機制責編 | 王一乾旱、鹽脅迫以及低溫等非生物逆境導致的滲透脅迫造成作物生產的巨大損失植物因其固著生長的特性而難以躲避所受到的滲透脅迫,被迫進化出感知和適應逆境的機制,主要包括信號接收與傳導、植物激素脫落酸(ABA)相關調控和後期應答等過程。目前ABA途徑的信號傳導與滲透脅迫後期應答機制已基本解析,然而,對於植物如何感受外界的滲透脅迫信號,以及如何傳遞信號到細胞內並引起早期應答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 植物種子萌發的分子信號調控網絡被揭示
    種子休眠是一種適應性症狀,當外部環境不利於植物生長時抑制種子萌發;當種子感知並整合來自環境的適宜的溫度和光照等信號後,才打破休眠並啟動胚胎的重新發育【1】。但是目前對於種子萌發發生的信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解析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的機制
    .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解析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的機制責編 | 逸雲褪黑素(N-乙醯基-5-甲氧基色胺,melatonin)是一種起源於35億年前原核細菌的古老分子,在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藻類、動物和植物等生物體中均普遍存在。
  • 中國農大孫其信與姚穎垠課題組在小麥mi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小麥物種特異的小分子RNA(miRNA9678)通過參與脫落酸/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籽粒萌發。該發現不僅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了對小麥萌發調控機理的認識,也為在應用上通過該途徑進行小麥抗穗發芽遺傳改良奠定基礎。
  • 雲南大學趙大克博士等發表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機制進展
    該論文系統總結了褪黑素增強植物生物逆境脅迫抗性的功能、分子機制及演化路徑,並提出了褪黑素在今後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潛力。   褪黑素(N-乙醯基-5-甲氧基色胺,melatonin)是一種起源於35億年前原核細菌的古老分子,在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藻類、動物和植物等生物體中均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