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倍體小麥為什麼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張一婧/薛勇彪合作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2021-02-13 中禾生物

2021年2月3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一婧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薛勇彪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An atlas of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的分子機制。The Plant Cell同期發表了關於該該工作的評論文章,題為Epigenomic atlas in wheat reveals regulatory elements specifying sub-genome divergence

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2n = 6x = 42,AABBDD)基因組龐大(16 Gb)而複雜,由三個二倍體祖先草雜交加倍形成,包含三組相似的亞基因組。適應不同環境的二倍體基因組融合顯著提升了六倍體小麥的環境適應性。與其祖先種相比,普通小麥具有明顯的多倍化優勢,如植株更高大、種子更飽滿、具有更強的抗逆性。近年的研究揭示了普通小麥三套基因組的差異基因及差異表達模式,而亞基因組表達的時空調控特異性調控機制仍不清楚,龐大而複雜的基因組限制了機制研究的深入開展。該研究利用定量表觀基因組分析方法,鑑定到普通小麥中的上萬個基因遠端調控DNA元件,並將其與靶基因相關聯。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了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的分子機制,及其在組織發育與逆境響應過程中的特異性作用 (圖1-2)。這一工作為從遺傳和表觀遺傳互作角度解析普通小麥高度可塑性與廣泛環境適應性提供了新的線索。

  團多多商城,團的稱心,多的開心


圖1:主要發現小結。上圖:在發育過程中,PcG複合體和REF6去甲基化酶協同調控H3K27me3動態變化影調控元件在亞基因組間的活性差異,進而決定組織特異性。下圖:在應激反應過程中,調控元件的密度,轉錄因子結合及表觀修飾協同作用決定亞基因組的差異響應。

圖2:模型圖刻畫DNA調控元件,表觀因子與轉錄因子協同調控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表達模式。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一婧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薛勇彪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生王梅月張鬱芸張玉娥副研究員、李子娟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農業大學張文利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童依平研究員合作參與本項工作。本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研究計劃的資助。

聲明:本公號所載內容來源於網際網路、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不代表本公號觀點,僅為交流學習所用。本文來源若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利,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並在下一日發布更正或致歉公告!

(點擊下圖,👇看看商城有什麼買吧)

(點擊下圖二維碼,👇趕快關注吧)

相關焦點

  • ​六倍體小麥為什麼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張一婧與薛勇彪課題組合作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An atlas of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的文章,揭示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的分子機制,同期發表編輯評論文章。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西藏半野生小麥是我國特有的小麥種質資源,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雅魯藏布江流域和隆子河流域,混生在普通小麥和青稞田中,成熟時自然斷穗。、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這也是世界上第二個已發表的六倍體小麥的參照基因組。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小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各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小麥是如何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同源轉座子維持普通小麥多倍體亞基因組...
    2021年1月8日,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一婧研究組與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河南科技學院合作完成的題為Homology-mediated inter-chromosomal interactions in hexaploid wheat lead to specific subgenome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在短短幾千年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範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是如何成功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的?「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在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各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為何能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麵包小麥精細表觀組圖譜繪製及全基因組順式作用元件鑑定
    深入解析小麥功能基因表達調控元件及調控網絡,將助力於精準分子輔助育種,加快優質高產多抗小麥的種質創新進程。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團隊合作生成並繪製麵包小麥精細的表觀組圖譜,以此為基礎針對性開發整合計算流程對全基因組順式調控元件進行了系統的挖掘與鑑定,並初步探索了其作用機制,為小麥基因調控機制解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 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被認為是驅動生物遺傳多樣性和新物種形成的主要成因。但在不存在地理隔離的情況下,植物是否存在適應性進化從而形成新物種,尚鮮有證據。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點評|差異染色體開放圖譜揭示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
    編者按:近期Genome Biology雜誌發表了有關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的研究成果。我們特別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路則府團隊對該文章進行了重磅點評。希望給各位同行帶來啟發。小麥作為異源六倍體,基因組中含有大量的重複序列。近年關於小麥基因組染色質開放圖譜(Chromatin accessibility map)的研究發現,小麥染色質開放程度與基因表達調控和小麥基因組的功能、結構特徵的分布密切相關,而對染色質開放程度與重複序列的關係研究較少。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揭示小麥適應性進化關鍵… 2020-10-28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 南農多倍體團隊揭示表觀遺傳在小麥「愛恨情仇」故事中的作用
    研究者可以通過人工幹預使六倍體小麥中的AB基因組與D基因分離,重新變回長勢較差的抽提異源四倍體小麥(ETW, AABB),類似於鬧心的「離婚」過程(圖1)。有意思的是,ETW(AABB)可以再與D基因組結合重新變回長勢良好的人工合成異源六倍體小麥(RHW,AABBDD),我們稱其為欣喜的『復婚』過程(圖1)。
  • 多國合作編纂「小麥字典」:六倍體小麥基因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8月17日,《科學》在線發布了一項歷時13年的研究: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的基因組圖譜。這一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署名作者來自20餘個國家的70多家機構。 這本「字典」能幹嗎?小麥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種子是大還是小、營養價值高不高,可都和它有關。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開花是被子植物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換的中間過程,是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過程之一,在植物的發育過程中受到嚴格的調控,植物的開花時間也受到了光照、溫度、逆境脅迫等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合適的開花時間能夠讓植物繁衍得以生存,而通過對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麥等開花時間的精細控制可以得到更高的產量,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據了解,烏拉爾圖小麥是形成多倍體栽培小麥的核心基因組,解析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是闡明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結構、功能和進化的關鍵基礎。
  • 宋衛寧教授團隊承擔並完成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中7DL...
    8月17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發題為「Shifting the limits in wheat research and breeding using a fully annotated reference genome」的研究論文,標誌著世界上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完成
  •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蛋白質組多樣性的重要機制。小麥作為典型的異源六倍體,經歷了兩次雜交加倍而形成,具有複雜的基因組結構,已成為研究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組變異和基因表達變化的模式植物之一,但是其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變化規律尚不清楚。
  • 前沿研究丨優化關鍵物候基因,提高小麥適應性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的《氣候變化條件下提高小麥產量和適應性——關鍵物候基因的優化 》中指出,由於物候基因的多樣性,小麥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文章綜述了春化(Vrn)、光周期(Ppd)和矮稈(Rht)基因等小麥物候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 吳強組揭示染色質架構蛋白調控基因組高級結構的非對稱性阻斷機制
    人類大約2米長的染色體非常有規律地摺疊在約5微米的細胞核內,其摺疊結構對於組織器官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而摺疊異常在出生缺陷、神經疾病和腫瘤等各種各樣的疾病發生中也起到重要的病理作用。三維基因組摺疊形成高度有序並且層次分明的拓撲結構域,影響細胞特異性基因表達調控。其中,染色質可以通過形成環狀結構使得遠端的增強子與不同基因的啟動子在空間上靠近,從而精確調控基因的時空特異性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