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農多倍體團隊揭示表觀遺傳在小麥「愛恨情仇」故事中的作用

2020-12-03 BioArt生物藝術

普通小麥是由二倍體祖先種經歷兩輪的雜交和基因組加倍形成的異源六倍體作物(AABBDD)(圖1)。我們對這一複雜的過程戲稱為A、B和D基因組的愉快『結婚』經歷。研究者可以通過人工幹預使六倍體小麥中的AB基因組與D基因分離,重新變回長勢較差的抽提異源四倍體小麥(ETW, AABB),類似於鬧心的「離婚」過程(圖1)。有意思的是,ETW(AABB)可以再與D基因組結合重新變回長勢良好的人工合成異源六倍體小麥(RHW,AABBDD),我們稱其為欣喜的『復婚』過程(圖1)。表觀遺傳調控參與植物的器官發育和環境應答,但是人們對於表觀遺傳在小麥「結婚」、「離婚」和「復婚」中的作用了解較少。

圖1 普通小麥的進化和馴化過程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多倍體研究團隊在BMC biologyPlant Journal上發表了題為Dynamic and reversible DNA methylation changes induced by genome separation and merger of polyploid wheatHistone H3K27 dimethylation landscapes contribute to genome stability and genetic recombination during wheat polyploidization的研究論文,分別從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的角度解析了表觀遺傳調控在小麥物種進化中的作用。

從普通小麥(NHW, AABBDD)中抽提形成的四倍體小麥(ETW, AABB)種子變小,重新合成六倍體小麥(RHW, AABBDD)後,種子大小重新恢復。BMC Biology報導的研究發現,從普通小麥形成抽提四倍體小麥過程(『離婚』)中DNA甲基化水平顯著降低,並促使一些基因和轉座元件表達激活(圖2)。重新合成六倍體(『復婚』)後,DNA甲基化水平恢復到普通小麥水平。進一步研究發現ETW中參與H3K9me2合成的組蛋白甲基化酶表達降低,去甲基化酶表達上升,進而導致H3K9me2水平降低。ETW中的低DNA甲基化水平可能與H3K9me2水平降低有關。

圖2

發表在Plant Journal的文章顯示組蛋白修飾H3K27me3分布在小麥雜交和基因組加倍過程(『結婚』)中維持相對穩定,而H3K27me2 水平隨著小麥基因組倍性的增加而增加。在小麥基因組加倍過程中,CACTA轉座子發生大量擴增。H3K27me2 在擴增的DTC 轉座子(CACTA家族)上顯著富集,進而通過抑制其活性進而維持基因組的穩定(圖3)。此外,研究發現H3K27me2低水平區域(H3K27me2 valley)與基因組重組位點顯著重疊,可能參與減數分裂過程中的DNA雙鏈斷裂,促進染色體重組(圖3)。

圖3

這些研究深入地解析了表觀遺傳在小麥雜交和基因組加倍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對於小麥進化和馴化提供了新的觀點,為小麥表觀遺傳育種提供了一定理論基礎。

南京農業大學多倍體團隊宋慶鑫教授、袁靜婭博士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及南農兼職教授Z. Jeffrey Chen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袁靜婭博士和博士生劉延鳳分別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南京農業大學王秀娥教授、焦武博士、葉文雪博士、研究生賈光紅和東北師範大學劉寶教授為共同作者。

論文原文連結:

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5-020-00909-x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tpj.15063

相關焦點

  • ...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Isl1在心肌細胞凋亡表觀遺傳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同濟大學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孫雲甫團隊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Isl1在心肌細胞凋亡表觀遺傳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植物著絲粒是基因組中進化最劇烈、結構最複雜的區域,在物種形成和分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研究組長期從事植物著絲粒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研究。前期在小麥非整倍體及其野生近緣種雜交後代觀察到豐富的著絲粒變異現象,染色體重排誘導著絲粒序列減少、丟失、擴增、新著絲粒以及多著絲粒形成,不穩定的著絲粒可能造成染色體頻繁的斷裂和接合,暗示著絲粒在異源多倍體小麥物種形成過程潛在的功能。
  • 揭示先鋒轉錄因子在細胞凋亡表觀遺傳中的關鍵作用 | Cell Research
  • 東北師範大學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我校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在植物多倍體、表觀遺傳變異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  在植物多倍體研究領域,實驗室與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Diter von Wettstein教授實驗室、威斯康星大學蔣繼明教授實驗室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教授實驗室合作,發現非整倍體在新形成異源六倍體小麥中具有普遍性,並具有不同於已報導的植物多倍體的特殊現象和特有規律。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2017 年 8 月 29 日,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關於世界各地不同人群之間表觀遺傳變異的最新研究進展。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表觀基因組是基因組與環境之間的接口,因此研究它提供了人類對其周圍環境作出反應的線索。
  • 某複合物在心肌細胞表觀遺傳控制中起關鍵作用
    先鋒轉錄因子在編程表觀基因組中起關鍵作用,並在連續細胞譜系規範和分化步驟中促進其他調節因子的募集。該研究揭示Isl1 / Brg1-Baf60c複合物在協調心臟發生和建立心肌細胞命運的表觀遺傳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幹細胞/祖細胞分化為不同的譜系涉及到一系列大規模的轉錄變化和染色質重組。組織特異性轉錄因子與表觀遺傳修飾因子協同作用對表觀基因組進行編程,建立細胞同一性,這是由表觀遺傳調控機制進一步維持的。
  • 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肥胖遺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肥胖遺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6-04-20   今日/總瀏覽:1/4300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據了解,烏拉爾圖小麥是形成多倍體栽培小麥的核心基因組,解析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是闡明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結構、功能和進化的關鍵基礎。
  • 揭示表觀遺傳記憶跨代傳遞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Oded Rechavi博士和他的團隊精確地闡明讓環境影響遺傳「開啟」和「關閉」的機制。他們揭示出決定哪些表觀遺傳反應(epigenetic response)會被遺傳以及持續多長時間的規則。
  • 報告提醒|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講壇(二)「題目有更新」
    報告題目:泛基因組時代的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及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的構建報 告 人:郭偉龍副教授時 間:2020年9月24日 (周四)上午10:00承 辦:全國小麥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組委會騰訊會議,結合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表觀遺傳學的手段,開展一系列原創性研究。
  • Sci Adv|周慶華團隊揭示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熱應激跨代遺傳
    F5代,並揭示了這種跨代遺傳效應被組蛋白H3K9me3和DNA的N6-mA(DNA上的N6-甲基腺嘌呤)的修飾所介導。為了更明確地分析hsf-1,daf-16和daf-12的作用是執行熱應激反應,或是傳遞可遺傳的記憶,還是同時參與兩者,作者通過親代(P0)或者子代(F1)代特異地RNAi沉默分析,發現hsf-1和daf-12在子代中的作用是執行熱壓力應答去延長壽命,而DAF-16不僅參與執行熱應答,還參與跨代記憶的傳遞。
  • 華中農業大學在油菜表觀遺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構建了目前為止最大的甘藍型油菜表觀遺傳學相關數據集,繪製了其表觀遺傳參考基因組圖譜,解釋了甘藍型油菜亞基因組間不平衡的表觀遺傳學基礎,並鑑定出植物中一種新的二價染色質狀態(H3K4me1-H3K27me3),為甘藍型油菜和其它多倍體植物的表觀遺傳學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源。
  • 多倍體作物研究,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得天獨厚的優勢   據報導,70%左右的高等植物是多倍體,包括小麥、棉花、油菜等重要的糧、棉、油作物。因其具有生物與非生物脅迫抗性強、適用性強、生物與經濟產量高,水肥利用效率高等優勢,從而成為重要的育種方向。
  • 科學家證實表觀遺傳修飾可以跨代遺傳
    飲食、疾病或生活方式等環境線索調節的表觀遺傳機制通過開啟和關閉基因在調節DNA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爭論在整個一生當中聚集的表觀遺傳修飾是否能夠跨代遺傳。圖片來自 MPI of Immunobiology a. Epigenetics/ F. Zenk。
  • 植物所揭示植物中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發育新機制
    在植物中,這種動態的蛋白糖基化與磷酸化修飾調節植物春化作用介導的開花過程,而O-GlcNAc信號與組蛋白表觀遺傳調控的關係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植物體內一種新的蛋白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開花的機制,並且建立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O-GlcNAc修飾參與植物發育過程的新功能。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對新組裝的15個六倍體小麥在全球小麥資源中的分布進行分析,發現其遺傳距離與系譜、地理位置、生長習性 (春小麥冬小麥) 等相一致 【4】 ,且大部分組裝小麥品種與「中國春」的遺傳距離有明顯偏離,表明其包含了不同於「中國春」基因組的遺傳變異。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在上一周,北京大學的饒毅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朱冰研究員,針對"表觀遺傳及其在細胞命運決定中的作用"展開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辯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辯論的焦點,在於相比於經典的轉錄因子調控,表觀遺傳調節究竟在多大的範圍和程度上影響了細胞命運的決定。
  • ...系列報導之六(甘肅農業大學傑出校友篇)張學勇:小麥細胞遺傳...
    現任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綜合性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項目及十三五育種專項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基因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張學勇訪問英國劍橋大學張學勇長期從事小麥細胞遺傳學、遺傳多樣性和種質創新、產量性狀遺傳解析等方面的研究。
  • 科學網—表觀遺傳「淘金熱」襲來
    圖片來源:Illustration by Nik Spencer/Nature 一些奇思妙想似乎會突然冒出來,不過2008年,Chuan He卻有意地尋找這樣一個想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當時剛剛啟動資金支持高風險、高影響項目,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化學家He打算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