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合作編纂「小麥字典」:六倍體小麥基因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任芳言

一本小麥基因組學「字典」就此誕生了。

8月17日,《科學》在線發布了一項歷時13年的研究: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的基因組圖譜。這一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署名作者來自20餘個國家的70多家機構。

這本「字典」能幹嗎?小麥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種子是大還是小、營養價值高不高,可都和它有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5年加入此項研究的宋衛寧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就像破解人類基因密碼一樣,有了小麥的基因組圖譜,小麥的育種、遺傳研究就能向前推進一大步。」

不過,在眾多主要農作物裡,小麥的完整基因圖譜,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作為典型的異源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由3套不同的基因組構成,其體量是人類基因組的5倍、水稻的40倍,破譯難度巨大。

同時,小麥基因組內的重複序列含量特高,有媒體戲稱相關研究面臨的是「噩夢般的挑戰」。

IWGSC主席、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者Rudi Appels曾公開表示,做小麥基因組測序,就如同「攀登珠穆朗瑪峰」。

但「珠峰」並非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國家的研究者在小麥基因上「做出文章」,築起一個又一個裡程碑。

2008年,來自法國農科院的研究團隊發布了小麥染色體中最大的一條——3B染色體的物理圖譜;2013 年,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和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分別完成小麥祖先A和D基因組草圖;2017年,IWGSC宣布小麥品系「中國春」染色體物理圖譜構建完成……

宋衛寧告訴記者,早期許多科學家認為,小麥基因組測序在技術層面難以實現。但不斷湧現的研究突破,讓更多科學家看到希望,小麥全基因組圖譜的前景也逐漸明朗起來。

不過,小麥基因組體量尤其大、重複序列含量高,必須採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我們採取的技術路線是,分離染色體—建立BAC(細菌人工染色體)文庫—構建物理圖譜—測序。」宋衛寧說。

首先將所有染色體依照大小、長短統一進行分離。小麥的21條染色體共分為三組,名為A組、B組和D組,每組內含有7條染色體,依照數字編碼為1A、2A、3A等,每條染色體還可拆分為長臂和短臂。

染色體最初的分離與BAC文庫的構建,由捷克的研究團隊負責,之後由IWGSC協調委員會牽頭,各國成員依照自身條件「一段段認領」,分頭完成後續的物理圖譜構建和BAC測序。

宋衛寧實驗室負責的是小麥染色體7D中的長臂。目前能夠確定這條染色體的許多區間與小麥產量、種子大小、能否抵抗銹病等性狀有密切關聯。

「這是目前六倍體小麥最完整的基因組圖譜了。」9年間帶領團隊完成任務的宋衛寧語氣略帶激動,「有了這本『參考書』,從前做不出來的實驗,現在就有可能做出來了,之前研究過的,還可以繼續做得更通透。未來我們還可以研究小麥的進化,探討基因序列與生存環境的關係,更有效率地加快小麥育種進程。」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26/science.aar7191

《中國科學報》 (2018-08-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宋衛寧教授團隊承擔並完成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中7DL...
    8月17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發題為「Shifting the limits in wheat research and breeding using a fully annotated reference genome」的研究論文,標誌著世界上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完成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
  • 最全小麥重測序合集:小麥基因組變異聯合資料庫(WheatUnion)
    及在小麥中的應用)的基礎上,將我國學者近期發表的四篇文章中共計627份六倍體小麥重測序數據(表一)整合在一起,構建了」小麥基因組變異聯合資料庫」——WheatUnion(簡稱「WUdatabase」,或「WU資料庫」)。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小麥基因組巨大,其大小達到人類基因組的5倍,是水稻基因組的35倍之多。六倍體小麥 (2n=6x=42,AABBDD) 基因組由A、B和D 三套亞基因組整合而成,其基因組組成極其複雜,三套亞基因組中80%以上的序列是相似的,並且小麥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高達85%以上,因此小麥基因組的測序組裝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最新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據了解,烏拉爾圖小麥是形成多倍體栽培小麥的核心基因組,解析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是闡明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結構、功能和進化的關鍵基礎。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小麥10+基因組初步成立於2017年並且與2011年20國集團(G20)農業部長會議後成立的Wheat Initiative有很大淵源。小麥參考基因組測序和拼裝工作在主要作物中進展相對緩慢, 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 大約用了13年的時間(2005-2018)才公布了麵包小麥中國春的第一個染色體水平參考質量基因組及注釋 (IWGSC, 2018), 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給小麥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而小麥則是六倍體,同樣的基因會有6個拷貝,所以小麥的種質創新相對比較費勁,育種周期很長,難度也很高。」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克劍告訴《中國科學報》。 多年來,科研人員一直致力於雜交小麥研究工作,積極布局三系小麥雜交育種技術。三系指的是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近來,先正達集團科研人員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
  •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小麥作為典型的異源六倍體,經歷了兩次雜交加倍而形成,具有複雜的基因組結構,已成為研究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組變異和基因表達變化的模式植物之一,但是其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變化規律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野生一粒小麥,栽培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栽培二粒小麥,六倍體小麥,以及合成小麥及其親本的葉片和根為材料,利用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報導了約22.1%的表達基因發生可變剪接,並且主要以內含子保留形式為主(64%)。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他們定位到395個控制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揭示了控制小麥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為小麥重要基因的大規模克隆、功能鑑定、精準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樹兵介紹,由於小麥基因組龐大(16G),且為多倍體,其基因組學研究難度較大,限制了小麥中數量性狀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機理研究。
  • 點評|差異染色體開放圖譜揭示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
    編者按:近期Genome Biology雜誌發表了有關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的研究成果。我們特別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路則府團隊對該文章進行了重磅點評。希望給各位同行帶來啟發。小麥作為異源六倍體,基因組中含有大量的重複序列。近年關於小麥基因組染色質開放圖譜(Chromatin accessibility map)的研究發現,小麥染色質開放程度與基因表達調控和小麥基因組的功能、結構特徵的分布密切相關,而對染色質開放程度與重複序列的關係研究較少。
  • Nature Protocol|六倍體小麥基因組編輯系統
    2014年9月,中科院遺傳所高彩霞團隊在《Nature Protocol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enome editing in rice and wheat using the CRISPR/Cas system」的文章,詳細描述了利用CRISPR/Cas系統實現水稻和小麥基因組編輯的實驗方案。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小麥矮杆基因Rht18不完全解讀
    而小麥中新鑑定的矮杆基因Rht18則對GA信號敏感,外施GA能顯著增加胚芽鞘或苗期葉片的長度,該基因影響植株高度的機制與DELLA基因明顯不同。研究發現,Rht18編碼一個GA2氧化酶,能夠催化GA合成過程中的前體物質(GA12)轉變為無活性的GA110,該基因突變之後導致GA含量上升從而導致株高變高。
  • ​六倍體小麥為什麼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張一婧與薛勇彪課題組合作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2021年2月3日,Plant Cell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題為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2n = 6x = 42,AABBDD)基因組龐大(16 Gb)而複雜,由三個二倍體祖先草雜交加倍形成,包含三組相似的亞基因組。適應不同環境的二倍體基因組融合顯著提升了六倍體小麥的環境適應性。與其祖先種相比,普通小麥具有明顯的多倍化優勢,如植株更高大、種子更飽滿、具有更強的抗逆性。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而小麥則是六倍體,同樣的基因會有6個拷貝,所以小麥的種質創新相對比較費勁,育種周期很長,難度也很高。」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克劍告訴《中國科學報》。 多年來,科研人員一直致力於雜交小麥研究工作,積極布局三系小麥雜交育種技術。三系指的是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近來,先正達集團科研人員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