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任芳言
一本小麥基因組學「字典」就此誕生了。
8月17日,《科學》在線發布了一項歷時13年的研究: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的基因組圖譜。這一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署名作者來自20餘個國家的70多家機構。
這本「字典」能幹嗎?小麥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種子是大還是小、營養價值高不高,可都和它有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5年加入此項研究的宋衛寧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就像破解人類基因密碼一樣,有了小麥的基因組圖譜,小麥的育種、遺傳研究就能向前推進一大步。」
不過,在眾多主要農作物裡,小麥的完整基因圖譜,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作為典型的異源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由3套不同的基因組構成,其體量是人類基因組的5倍、水稻的40倍,破譯難度巨大。
同時,小麥基因組內的重複序列含量特高,有媒體戲稱相關研究面臨的是「噩夢般的挑戰」。
IWGSC主席、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者Rudi Appels曾公開表示,做小麥基因組測序,就如同「攀登珠穆朗瑪峰」。
但「珠峰」並非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國家的研究者在小麥基因上「做出文章」,築起一個又一個裡程碑。
2008年,來自法國農科院的研究團隊發布了小麥染色體中最大的一條——3B染色體的物理圖譜;2013 年,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和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分別完成小麥祖先A和D基因組草圖;2017年,IWGSC宣布小麥品系「中國春」染色體物理圖譜構建完成……
宋衛寧告訴記者,早期許多科學家認為,小麥基因組測序在技術層面難以實現。但不斷湧現的研究突破,讓更多科學家看到希望,小麥全基因組圖譜的前景也逐漸明朗起來。
不過,小麥基因組體量尤其大、重複序列含量高,必須採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我們採取的技術路線是,分離染色體—建立BAC(細菌人工染色體)文庫—構建物理圖譜—測序。」宋衛寧說。
首先將所有染色體依照大小、長短統一進行分離。小麥的21條染色體共分為三組,名為A組、B組和D組,每組內含有7條染色體,依照數字編碼為1A、2A、3A等,每條染色體還可拆分為長臂和短臂。
染色體最初的分離與BAC文庫的構建,由捷克的研究團隊負責,之後由IWGSC協調委員會牽頭,各國成員依照自身條件「一段段認領」,分頭完成後續的物理圖譜構建和BAC測序。
宋衛寧實驗室負責的是小麥染色體7D中的長臂。目前能夠確定這條染色體的許多區間與小麥產量、種子大小、能否抵抗銹病等性狀有密切關聯。
「這是目前六倍體小麥最完整的基因組圖譜了。」9年間帶領團隊完成任務的宋衛寧語氣略帶激動,「有了這本『參考書』,從前做不出來的實驗,現在就有可能做出來了,之前研究過的,還可以繼續做得更通透。未來我們還可以研究小麥的進化,探討基因序列與生存環境的關係,更有效率地加快小麥育種進程。」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26/science.aar7191
《中國科學報》 (2018-08-20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