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rotocol|六倍體小麥基因組編輯系統

2020-08-20 事事聊生信

2014年9月,中科院遺傳所高彩霞團隊在《Nature Protocol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enome editing in rice and wheat using the CRISPR/Cas system」的文章,詳細描述了利用CRISPR/Cas系統實現水稻和小麥基因組編輯的實驗方案。

如今2018年2月1日高彩霞團隊在《Nature Protocols》雜誌又發表了題為「Genome editing of bread wheat using biolistic delivery of CRISPR/Cas9 in vitro transcripts or ribonucleoproteins」的文章,作為小麥基因組編輯的升級版本,可以說將小麥基因組編輯技術進一步向前推進。

文獻摘要

近年來,CRISPR / Cas9已經成為改善作物性狀的有力工具。常規的植物基因組編輯主要依靠通過農桿菌或粒子轟擊讓質粒攜帶進行傳遞後實現編輯。通過粒子轟擊傳遞CRISPR / Cas9的體外轉錄物(IVT)或核糖核蛋白複合物(RNPs)實現麵包小麥的DNA-free的編輯系統。該方法是之前發表的通過粒子轟擊傳遞CRISPR / Cas9質粒的小麥基因組編輯方法的延伸。新的描述的方法不僅消除CRISPR / Cas9隨機整合到基因組DNA中,而且減少了脫靶效應。在這個新的方法中,提供了IVT和RNP的準備的詳細實驗操作步驟,並通過PCR /限制性內切酶(RE)和下一代測序驗證;通過使用新的方法,可以在9-11周內獲得和鑑定不使用任何外來DNA編輯的植物。

CRISPR/Cas9 IVT-或RNP介導的小麥基因組編輯的概述


整個實驗流程包括了CRISPR / Cas9 IVT和RNP的製備,包衣,傳遞,幼苗再生和突變體篩選。首先在原生質體瞬時轉化系統中測定和評估高活性的候選的sgRNA,然後使用sgRNA序列上遊T7啟動子(步驟1-13)對PCR產物進行轉錄。使用經過密碼子優化的、側翼有兩個NLS序列、玉米泛素1基因的5'-和3'-非翻譯區序列及PolyA信號序列的XbaI-linearized pLZT7-zCas9轉錄Cas9 mRNA(步驟14A)。細菌細胞誘導,表達和純化Cas9蛋白質(步驟14B)。預組裝的RNP複合物通過體外切割(步驟15-19)和原生質體瞬時表達分析(步驟20-30)進行驗證。獲得未成熟的胚芽的植物在溫室中需要生長90天,應該提前啟動培養(步驟31)。然後將CRISPR / Cas9 IVT或RNP傳遞到收穫的未成熟胚芽中(步驟32-37),並通過NGS確認傳遞(步驟38-46;圖2)。在整個組織培養過程中不使用抗生素。2周後誘導產生胚性愈傷組織(步驟47),4-6周後完成再生(步驟48-50)。首先通過PCR / RE利用保守的引物同時識別庫中三種不同類型的突變體幼苗(步驟51-57)。藍色的表示代表性的突變體。給出陽性信號的幼苗通過PCR / RE和用homolog-specific primer 擴增後測序(步驟58-61)。 NHEJ引入的突變可導致未分離的條帶,以藍色表示。He:雜合突變體;Ho:純合突變體; WT/D,用限制性內切酶消化的野生型擴增產物; WT/U,野生型擴增產物沒有被消化。

參考文獻

Shan, Q., Wang, Y., Li, J., & Gao, C. (2014). Genome editing in rice and wheat using the CRISPR/Cas system. Nature protocols, 9(10), 2395.

Zhen Liang et al. (2018). Genome editing of bread wheat using biolistic delivery of CRISPR/Cas9 in vitro transcripts or ribonucleoproteins. Nature protocols

更多生信分析需求請加微信:13120220117

相關焦點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多國合作編纂「小麥字典」:六倍體小麥基因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8月17日,《科學》在線發布了一項歷時13年的研究: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的基因組圖譜。這一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署名作者來自20餘個國家的70多家機構。 這本「字典」能幹嗎?小麥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種子是大還是小、營養價值高不高,可都和它有關。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藉助於基因組測序及組裝技術的飛速進步, 中國春之外的多個六倍體小麥的參考基因組的測序組裝等得以較快速度(1-2年)完成 (參考本篇《自然》文章及Guo et al 2020等), 正式宣布六倍體小麥基因組研究進入泛基因組(Pan-Genome)時代。一個物種的泛基因組指的是在一個物種中所有基因和遺傳變異的總和而不是單純某一個個體的全基因組。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 宋衛寧教授團隊承擔並完成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中7DL...
    原因就是小麥基因組體量龐大,是人類基因組的5倍,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同時又是作為典型的異源多倍體基因組,重複序列極高。  為了實現獲得麵包小麥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願景,2005年開始,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將普通小麥品系「中國春」的21條染色體進行了分離,並構建了相應的細菌人工染色體文庫,後續的物理圖譜構建、細菌人工染色體測序和序列的組裝與分析則由聯盟各成員分擔。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自然·食品》:高彩霞發表觀點文章,利用基因編輯加速作物改良
    CRISPR介導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對作物進行定點改造,進而實現作物的精準育種,因此,利用CRISPR加速作物的遺傳改良有望成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要方法。高彩霞研究組一直致力於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的創新及其在作物精準育種中的應用。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3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3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然而,小麥的研究和遺傳育種改良嚴重落後於水稻、玉米等其它主糧作物。」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三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三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點評|差異染色體開放圖譜揭示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
    編者按:近期Genome Biology雜誌發表了有關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的研究成果。我們特別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路則府團隊對該文章進行了重磅點評。希望給各位同行帶來啟發。小麥作為異源六倍體,基因組中含有大量的重複序列。近年關於小麥基因組染色質開放圖譜(Chromatin accessibility map)的研究發現,小麥染色質開放程度與基因表達調控和小麥基因組的功能、結構特徵的分布密切相關,而對染色質開放程度與重複序列的關係研究較少。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小麥安全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然而,小麥的研究和遺傳育種改良嚴重落後於水稻、玉米等其它主糧作物。」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
  • 最全小麥重測序合集:小麥基因組變異聯合資料庫(WheatUnion)
    及在小麥中的應用)的基礎上,將我國學者近期發表的四篇文章中共計627份六倍體小麥重測序數據(表一)整合在一起,構建了」小麥基因組變異聯合資料庫」——WheatUnion(簡稱「WUdatabase」,或「WU資料庫」)。
  •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小麥作為典型的異源六倍體,經歷了兩次雜交加倍而形成,具有複雜的基因組結構,已成為研究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組變異和基因表達變化的模式植物之一,但是其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變化規律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野生一粒小麥,栽培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栽培二粒小麥,六倍體小麥,以及合成小麥及其親本的葉片和根為材料,利用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報導了約22.1%的表達基因發生可變剪接,並且主要以內含子保留形式為主(64%)。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據了解,烏拉爾圖小麥是形成多倍體栽培小麥的核心基因組,解析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是闡明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結構、功能和進化的關鍵基礎。
  • ​六倍體小麥為什麼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張一婧與薛勇彪課題組合作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題為「An atlas of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的文章,揭示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的分子機制,同期發表編輯評論文章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Nature Comm |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這也是世界上第二個已發表的六倍體小麥的參照基因組。通過比較藏1817與中國春基因組序列,文章首次報導了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中光合系統的大量基因發生了丟失(圖1)。
  • 新型植物基因組編輯工具——TiD CRISPR系統
    CRISPRs-Cas系統,尤其是CRISPR-Cas9,已使植物基因組編輯取得了巨大進步。然而,尚未將I型CRISPR(細菌中最常見的CRISPR系統)應用於植物基因組修飾。在I型CRISPR-Cas系統(例如I-E型)中,Cas3核酸酶降解哺乳動物中的目標DNA。該研究介紹了一種植物中I-D型(TiD)型CRISPR-Cas基因組編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