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研究項目取得階段性...

2021-01-09 瀟湘晨報

自2017年7月開始,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開展了「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項目的研究工作。該項目屬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典型脆弱生態修復和保護研究」子課題之一。項目針對長江口上遊來沙減少、灘涂圈圍、互花米草入侵、富營養化等人類活動和自然變化引起的長江口水沙動力和衝淤狀態轉變等問題,探究河口溼地生態系統對多種脅迫的響應過程與機理。

目前,該項目已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通過鹽沼溼地植被空間格局形成機制的研究表明,鹽沼溼地同時存在多種植被斑塊。點狀斑塊中心發生植被死亡退化,形成環狀斑塊,與此同時,系統中產生新的點狀斑塊。隨著斑塊不斷擴大,斑塊之間可以互相融合,最終形成均質植被分布狀態。斑塊類型的快速變化可能是由植被-硫化物的反饋作用,植被-營養以及植被-枯落物之間的尺度依賴過程導致。

該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鹽沼植被演替擴散的機理,對於評估保護區本地植被恢復的成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來源: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開展野外觀測、科學實驗、實踐教學和技術示範的重要基礎性平臺。為推動高校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強高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能力建設和科學數據積累,提升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實訓水平,教育部近日組織認定一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國37所高校共52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認定,依託復旦大學建設的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長江河口溼地野外臺站)獲得教育部認定。
  • 典型湖沼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研究年度總結會在京召開
    國家林業局政府網4月27日訊 近日,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重大項目「典型湖沼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研究」項目2012年度總結會在北京舉行。  會上,項目負責人對項目進行了簡要總結,重申了典型湖沼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研究的重要性及任務的緊迫性,並著重明確了項目研究中的要點、難點。
  • 中科院長期生態學研究為濱海溼地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地處大河河口,因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具有多樣化的景觀類型和豐富的溼地類型,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溼地也是陸-海相互作用典型區和我國重點開發區。近年來,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演變劇烈,導致生態服務功能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問題。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密度影響溼地植物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
    受季節性水位波動的影響,溼地植物常面臨洪水和乾旱雙重脅迫,但密度如何影響植物對乾旱脅迫的響應仍不清楚。  近日,以謝永宏研究員領銜的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溼地生態研究團隊以洞庭湖典型溼地植物辣寥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和密度條件下辣寥生態生理特徵的差異性。結果表明:土壤水分含水量隨水位下降而下降,但高密度條件下下降較少(圖1)。
  • 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董哲仁)
    水利工程對於生態系統脅迫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水利工程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河流形態的均一化和不連續化導致生物群落多樣性的下降。最後,提出了保持生態系統健康性與完整性的技術對策要點。對於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來自以下5個方面:(1)工農業及生活汙染物質對河流造成汙染;(2)從河流、水庫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本身流量無法滿足生態用水的最低需要;(3)通過對湖泊、河流灘地的圍墾擠佔水域面積以及上遊毀林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湖泊、河流的退化;(4)在河流的水庫中,不適當地引入外來物種造成生物入侵,使鄉土種消失和生態系統水平的退化;(5)水利工程對於生態系統的脅迫.本文重點討論水利工程的影響問題
  • 科學網—「典型溼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啟動
    本報訊 近日,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典型溼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在東營啟動。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因為許多恢復項目在一個較短時期內已經被判斷是很成功的,但往往恢復後的幾年裡,特別在沒有水文管理的狀態下會失去原有的效果,因而恢復後長期的監測對於評價和理解溼地恢復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崔保山和劉興土,1999)。2 退化溼地生態恢復的技術方法根據溼地的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徵,溼地的生態恢復可概括為溼地生境恢復、溼地生物恢復及溼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 3 個部分。
  • 熱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連通性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團隊在海洋生態連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在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項目、中東協海上合作基金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該團隊杜建國博士等撰寫的「Seagrass meadows provide multiple benefitsto adjacent coral reefs through various microhabitat functions」(海草床通過多樣化的微生境為鄰近珊瑚礁提供多重裨益)作為封面文章
  • 九龍湖溼地公園開工 將形成典型的庫塘溼地生態系統
    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主入口廣場、遊步道、溼地文化展示臺、溼地植物、水體植物、河堤植物、人工島等。記者從施工平面圖上看到,三座人工島浮在水面,沿湖而建的石板橋一直延伸到中間第二座人工島上,這裡也是市民與溼地親密接觸的地帶,其他兩座人工島出於溼地保護考慮不建道路。
  • ...山東東營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與保護對策研究」項目...
    2019年12月16日,我辦組織來自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營市自然資源局、山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單位的專家,在北京召開了聯合國綠色經濟行動夥伴計劃—中國東營市綠色經濟試點示範項目(三期)「山東東營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與保護對策研究」項目評審總結會。
  • 【中國科學報】認知陸海河相互作用支持黃河三角洲溼地保護
    這就是位於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溼地。  黃河三角洲溼地總面積15.3萬公頃,是世界上形成年代最晚的大河三角洲溼地,也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同時,黃河三角洲溼地也是陸海河相互作用典型區和我國重點開發區,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研究河口新生溼地生態系統形成、演化及發展規律的最佳場所之一。
  • 中國「TEEB」階段性成果公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78萬億
    中新網貴陽6月28日電 (謝高攀)6月26日-28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陽召開,期間「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論壇公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經濟學(簡稱TEEB)」研究2015階段成果:中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78萬億元(人民幣,
  • 溼地生態系統——一個有關全球環境的新概念
    一個「熱點」,溼地保護和研究的熱點,正在中國悄然形成;一個概念,革新地球環境觀念的新概念正在深入人心。目前,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逐漸接受的廣義的溼地概念,將溼地列於陸地與海洋之間,將溼地的下限延伸到潮下帶與大陸架之交會處;將溼地的上限延伸到含60%溼生植被的溼草地,包含了內陸和外流江河流域中河口、河流、湖泊、沼澤等所有水體。廣義溼地概念的提出,革新了傳統的地球環境分類系統,地球生物圈內生態系統的一級分類由兩個(海洋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變成了三個(海洋生態系統、溼地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
  • 溼地生態系統評價有了科學「尺子」
    中國綠色時報3月9日報導(實習記者 夏美紅)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委託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等單位承擔的溼地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日前在北京通過專家論證,為行業管理部門和基層保護管理機構對溼地生態系統進行及時準確的評價提供了一把科學的「尺子」。
  •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
    研究方向實驗室主要從事河口海岸的應用基礎研究,研究方向為:河口演變規律與河口沉積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與動力沉積過程;河口海岸生態與環境。擬通過多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分析,深入研究各種時空尺度的河口海岸動力沉積和動力地貌過程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與過程的影響,揭示河口海岸各地區自然要素和界面的相互作用與變化規律,發展河口海岸學科理論體系,同時為港口航道等工程建設、沿海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管理等服務。
  •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草案-適用於生命主流化項目下的溼地示範點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能夠提供一個基線情況,根據這個基線值可以設定需要維持或達到的健康水平目標生態系統健康指數可以作為以結果為導向的指標衡量項目成果與影響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能夠指示項目的成功亮點和不足之處,幫助項目在實施期間調整項目活動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與項目監測與評估部分使用的管理有效性打分卡工具相互補充。
  • 長三角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日前正式印發,標誌著示範區在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實施跨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管理的制度創新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 第一批福建省重要溼地名錄公布 閩江河口溼地擬申報國際重要溼地
    第一批福建省重要溼地名錄公布 閩江河口溼地擬申報國際重要溼地 2017-04-13 07:38:03  來源:福州新聞網   福州新聞網4月1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朱毓松)
  • 突出生態效益 包河積極探索溼地保護新模式
    初冬時節,安徽合肥巢湖湖濱國家溼地公園裡多了黃色落葉,俯瞰公園,一片常青的草坪油油的點綴其間,赤色的水杉則夾雜在楊樹叢中,零星的殘荷像水墨畫,呈現出一派秋意漸濃的生態畫卷。合肥巢湖湖濱國家溼地公園是環巢湖十大溼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水草豐茂,景色優美。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國家近20年來在青藏高原實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及生態工程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態退化情況依然存在,高寒溼地生態系統的形勢並不樂觀。趙志剛,史小明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7期刊發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生態系統演變、修復與保護》一文,探討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的動態變化及演變趨勢,分析了溼地面積變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退化現狀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