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草案-適用於生命主流化項目下的溼地示範點

2021-01-14 保護地友好驛站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下載中英文版全文



生態系統健康指一個地點(生態系統)為其組成物種的生存、關鍵生態服務的供給持續提供安全環境的適宜性,包括系統應對氣候及其他變化的適應恢復能力。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EHI)不是一個評估結果,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指數,能夠反映生物多樣性的健康狀況,與金融指數反映經濟表現如出一轍。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能夠提供一個基線情況,根據這個基線值可以設定需要維持或達到的健康水平目標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可以作為以結果為導向的指標衡量項目成果與影響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能夠指示項目的成功亮點和不足之處,幫助項目在實施期間調整項目活動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與項目監測與評估部分使用的管理有效性打分卡工具相互補充。



生態系統健康可以從一個地點維持生物多樣性價值和生態功能的能力上反映出來。每個地點提供的價值和能力各不相同。任何指數都需要包括三個部分:(1)重要生物多樣性的生境適應性分數;(2)重要生物多樣性的狀況;(3)大環境背景。分值並不一定能夠說明穩定性。分值並不能完全代表穩定性。很多溼地非常活躍/很多溼地活動性很強,我們感興趣的是生物群適應變化——甚至是在變化中生存——的能力。我建議使用一套簡單的打分系統,如下表所示。每個地點在使用生態系統健康指數前都應該進行一次基線調查,同時選定後續調查中將要使用的指標與目標物種。指標應該包括關鍵的溼地鳥類,重要的水生動物——魚類,軟體動物類等;選擇指示昆蟲;瀕危哺乳動物;植被的主要組成部分;外來入侵物種發生率等。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可以反映出調查時刻生態系統的實時價值;將現有分數先前某一時間調查建立的基線數據進行對比,確定不同指數的趨勢;並為每一個指標確定合理的改進目標,對比現狀與設定目標之間的差距。


儘管體制下降並不能從人體上直觀地表現出來,我們仍然可以確定幾個會造成健康威脅的生活方式指標(菸酒過量的習慣,睡眠不足,沒有接種疫苗,生活在疾病爆發地區,衛生習慣不佳,缺少醫療設備等)來進行衡量。同理,外部環境不一定能從生境狀況或物種情況上直觀地反映出來,但我們也可以確認一些對生態系統健康造成威脅的因素。這些指標包括:外部開發建設等發展活動的程度,享受法律安全保護的程度,人類正在使用或將來計劃使用資源造成的壓力的程度等。




1.建立監測團隊

監測團隊應包括經理,生態學家,諮詢專家,當地專家,如有可能還應有一名或多名當地社區成員


2.對主要生境類型進行分類並繪製生境地圖

根據下列案例使用簡單的分類


建議使用的生境分類與層級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第四級

水體

天然淡水

湖泊

開口湖




淺灘




小湖



河流

大河




小河


人工水域

池塘

水庫




小池塘

陸地

貧瘠

稀疏植被

海灘

泥灘

無天然植被

裸地

城鎮地區

木本類

喬木林

柳樹

人工楊樹林

人工混交林

天然混交林

灌木叢

灌木叢

草本類

沼澤

蘆葦蕩

蓮花塘

草地

芒草草甸

虉草草甸

苔草草甸

蒿草草甸

 

3.確定需要監測的主要威脅因素


4.確定適宜監測的指示物種


5.開展基線測量

這個過程需要野外調查,檢查計劃、規劃、地圖和其他文件,採訪管理人員和當地社區居民,評估選定指示物種的現狀(最後一項任務需要納入常規監測活動,但是需要確定基線值)。


6.計算基線指數

根據觀察結果為每個指標選擇最合適的分數。最重要的是,完整記錄備註項/進行完整的記錄,解釋打分的依據,記錄項目要提高該項分值需要達到的要求。確定能夠得到改善的領域至關重要,這有助於計算目標指數的分值,確保項目能夠實現預計目標。


7.定期重複測量(至少應在項目中期和項目終期各測量一次)。對指示物種的常規監測頻率更高,至少每年監測兩次。


8. 對比設定的目標,分析觀察到的變化

對比基線數據或者以前評估的數據,記錄發生的變化


9. 報告結果並將結果用於調整項目計劃

附上完整的筆記,地圖,物種打分表,或者任何有關人類使用和人類活動的數據,旅遊團進出次數等能夠解釋分值的依據。這樣做很重要,因為進行下一次評估時,團隊成員可能發生了變化,或者團隊需要了解評估的基礎信息以確定哪些情況改變了或變差了。(實施前六個步驟需要有專家協助,以後的步驟可以由地方團隊自行實施)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打分表的設計簡單實用,能反映出動態變化

不同的團隊使用、計算後得到的分值應該相近

不要求團隊成員具有高學歷,或掌握精深的生物學知識或統計學方法!!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打分表與全球環境基金生物多樣性項目必須使用的管理有效性跟蹤工具(METT)有效呼應,優勢互補,兩者可以同時填寫。


地點名稱: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EHI)打分表

 

打分人(姓名)

填表日期:

問題

標準

分數:每個問題只能勾選一個分值

評價/解釋

改進的目標

第一部分:生境健康評價

生境連通性

各類不適宜生存的障礙因素造成了生境嚴重破碎化

0




生境破碎化,但是還保留著一些連通地區和廊道

1


生境部分破碎化

2


生境連通性良好

3


生境異質性

調查點內只有一種主要生境

0




調查點內的生境種類只佔本區域內全部溼地生境種類的一小部分

1


調查點內含有大部分本區域內的代表性生境

2


調查點內有本區域溼地所屬類別下全部的代表性生境

3


原生境多樣性留存程度

由於生境喪失與變化,原生境範圍嚴重縮減

0




50-80%的原生境仍然留存良好

1


80%以上的原生境仍然留存良好

2


原生境全部留存良好

3


生境退化程度

大部分生境在結構、組成或生產力方面都嚴重退化

0




一些生境嚴重退化

1


生境輕微退化

2


所有生境都處於健康的自然狀態

3


水汙染

水中的毒素造成了魚類、軟體動物和其他生物的死亡,出現有毒藻類與浮遊生物

0




水質骯髒或氣味惡臭,水面可見漂浮物

1


水質輕微變色,有異味或明顯渾濁

2


水質清澈,可飲用

3


沉積物含量

水中含有大量衝蝕帶來的沉積物

0




水質透明,但無法看到池塘、溪流的底部

1


水質比較清澈,但有大塊沉積物

2


沉積物含量完全正常

3


含氧量

嚴重缺氧,魚類與軟體動物死亡

0




有缺氧的徵兆,魚類浮出水面換氣

1


含氧量接近自然原始數值

2


含氧量保持在自然健康的水平

3


水補給

水補給與地下水位發生嚴重改變,損害了生態功能

0




大型河流改道、排水或取水活動改變了水補給情況

1


區域性流量變化導致了水補給峰值(乾旱和洪澇情況)巨變

2


水補給保持原有的季節性模式

3


物理幹擾(建設活動,漁網,堰壩,噪音巨大的活動等)

調查點已被開發項目、人工設施或人為幹擾完全改造

0




調查點受到大量建設活動等的幹擾

1


有限的人工建築或幹擾輕微

2


保持著原有的物理狀態

3


災害

自然災害和人為引發災害造成了生態狀況不可逆轉的改變

0




嚴重災害頻發,生態恢復耗時漫長

1


由於人為活動,災害的嚴重程度與發生頻次增加,但是自然生態恢復速度快

2


災害頻次維持自然水平,生態恢復能力強

3


設計的彈性(面積,海拔,南北軸,巖性,動態因子,多集水區)

保護地面積過小,孤立隔絕,同質性高,無法提供生態恢復力

0




保護地在自然狀態下對變化的抵抗力很低

1


保護地具有一般恢復力

2


保護地有很強的自然恢復力

3


生境健康風險小結

總分


%佔分項最高總分的百分比

指數(HI)=

第二部分:物種健康評價

目標物種的健康情況

所有目標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0




大部分目標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1


一些目標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2


所有目標物種保持穩定或呈現增長趨勢

3


脊椎類指示物種的健康情況

所有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0




大部分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1


一些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2


所有指示物種保持穩定或呈現增長趨勢

3


無脊椎類/植物類指示物種的健康情況

所有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0




大部分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1


一些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2


所有指示物種保持穩定或呈現增長趨勢

3


物種多樣性留存程度

動植物群落的豐富性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枯竭

0




從對本地物種的報告中發現了顯著的空缺

1


已發現物種豐富性有輕微減少

2


保護點完全保留了原有的物種多樣性,本地潛力物種所佔比例高

3


頂級食肉動物仍然存在

保護點內沒有頂級食肉動物

0




保護點內有一些食肉動物

1


一些頂級食肉動物從當地動物區系中消失

2


所有頂級食肉動物或原生動物區系仍然存在

3


對外來入侵種的抵抗力

外來入侵種脫離控制,永久替代了一些本地物種

0




外來入侵種正在造成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或正在取代本地物種

1


項目點內發現了一些外來入侵種,但是還沒有嚴重危害生態系統或本地物種

2


項目點內沒有發現外來入侵種

3


目標物種成功繁殖和(或)越冬情況

項目點越冬區和(或)繁殖區內死亡率高

0




一些物種的 生存引起了憂慮

1


生存率一般

2


關鍵物種在保護區內生存良好

3


項目點內出現的新的關鍵物種

物種總數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減少

0




沒有發現新物種,但是物種豐富度維持穩定

1


發現了一些新的物種(非外來入侵種)

2


新定居物種的數量超出了本地滅絕物種的數量

3


可採收的經濟物種(包括合法採集與非法採集)

過度採集完全失去控制,已經造成了一些物種的消失

0




採集活動已造成了一些物種數量的嚴重下降

1


採集活動造成了一些物種的輕微下降

2


沒有任何採集活動,或採集活動完全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

3


關鍵物種的(因災)死亡率/受災情況(火災、旱災、洪災、疾病)

災害已經引起了重要物種不可逆轉或長期的下降

0




災害已經造成重要物種嚴重受損

1


災害對一些物種造成了輕微損害

2


近年沒有疾病、災害發生,或者發生後物種恢復迅速完整

3


物種健康風險小結

總分


%佔分項最高總分的百分比

指數(SI)=

第三部分:宏觀環境健康評價

保護區的邊界和分區

沒有明確標識保護區邊界或無視保護區邊界線

0




邊界線制定得不適宜或沒有遵守

1


標識了部分邊界,僅部分遵守

2


有效的保護區邊界和分區設置到位,標示明確

3


法律框架

保護地不受法律保護

0




保護地受到的法律保護薄弱,或僅有部分地區受保護

1


法律地位得到確認,但仍有薄弱之處

2


強力的法律保障,執法程序設置到位

3


旅遊業的影響

對旅遊業沒有採取任何控制措施,對調查地點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幹擾

0




已經實施了一些控制措施,但是旅遊活動已經超出了安全承載力的範圍

1


旅遊業受到管控,但是仍造成了一些不利影響

2


沒有開發旅遊業,旅遊業受到良好管控,處於安全範圍內

3


人類使用資源帶來的壓力

對調查地內自然資源造成的壓力完全超出控制範圍

0




高強度採集或使用可更新資源

1


對資源或土地利用造成的壓力較低(例如,放牧)

2


人類沒有對自然資源造成壓力,或者已經通過替代生計項目控制了壓力

3


外部開發建設項目(現有或規劃中)帶來的額外威脅與壓力

水流改道計劃,修建水壩,排水等活動完全改變了調查地點的性質

0




外部開發建設活動對調查地點的生態系統造成了負面影響

1


風險低,或影響較低,可以被生態系統消化

2


外部開發建設活動沒有造成威脅

3


與當地社區的關係

當地社區受到異化,反對在調查地點建立保護區

0




當地社區接納了保護區的存在,但是保持中立,絕大部分都不參與

1


當地社區從保護區提供的工作或替代生計中獲得了部分收益

2


當地社區強烈支持;嚴格遵照保護區邊界,配合保護工作,匯報工作進展

3


宏觀環境健康風險小結

總分


%佔分項最高總分的百分比

指數(CI)=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EHI)總分(HI+SI+CI/3=

基線值採集日期


為項目確定的目標










 


生境連通性


首先進行生境製圖,在圖件上標明溼地範圍內所有的生境類型,包括森林,草地,河岸帶和(或)海灘湖濱邊緣帶,沼澤,水體等。考慮每種生境類型對連通性的要求,然後列表給每種生境類型打分。例如,建在水流或河道上的堤壩等障礙物(即使只有1米高的障礙物也會阻止魚類與兩棲類的遷移活動)。湖泊水塘是否先前互相連通,現在與原有水系斷裂隔絕?森林斑塊是天然形成的,還是從先前更大範圍的系統內脫離出來的碎塊?開闊植被地區是否被公路、其他建設項目、新的森林隔絕?不要局限於保護區的範圍,而要從更大範圍的景觀層面考慮連通性問題。周圍地區是否可以作為重要物種遷移的適宜廊道?是否有其他合適的走廊連接其他相關的保護地?生境連通性是否可以通過生境管理得到修復或改善?

生境的分類應相對簡單,可以通過衛星或航空遙感影像配合實地調查進行測繪與測量

每年應在最短時間間隔內重新調查採樣(比如在兩個不同的季節)

常規實地監測可以詳細記錄各種情況(詳見報告表範本)

 

生境異質性


生境的異質性或多樣性,不僅可以支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為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良好的標誌,還能產生更強的抵抗能力應對各種變化。在特定的生態區內,你們監測的某一溼地類型地點是否擁有程度較高的生境多樣性?你監測的地點是否能為生態區內的大部分代表性溼地物種提供棲息環境?

與基線值對比,主要生境類型留存的比例


留存情況良好的主要生境類型所佔的比例。是否出現了新的重要生境?是否出現了原生境類型喪失或嚴重減少的情況?

 

從基線開始計算,主要生境面積的變化


如果能找到時間更早的地圖(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有了陸地衛星影像),對以前的生境分布情況製圖,然後與目前的分布情況進行對比。在項目起始時使用的精確的圖件作為基線值,衡量項目實施期的變換。考慮觀察到的變換水平是否構成了對區域內生態系統健康的威脅。目前的保護地是否還擁有原本保護的生境類型?

 

水汙染


有毒汙染物嚴重威脅溼地生態系統健康。這些汙染物包括:農用化肥,殺蟲劑,重金屬,石油,溶劑或其他有機化合物,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酸類,溼地土壤氧化後產生的酸性硫酸鹽。汙染可能是持久性的,或者是由於工業洩漏或石油溢出等造成的偶發性事件。即便沒有洩漏溢出事件發生,也要考慮長期以來的汙染史和汙染風險(附近的冶煉廠或工廠)。既可以通過分析水樣的化學成分評估汙染情況,也可以直接從指示物種的突然死亡推斷出汙染情況。環保部是監測水汙染的負責部門。項目應該與當地環保局溝通,制定數據分享計劃。

沉積物含量


沉積物含量是一項物理計量值。採集水樣靜置沉澱後,計算沉積物質含量,然後與基線數據進行對比。自然水系,尤其是湍急的河流中通常會含有沉積物。泥炭中含有單寧物質,會使泥炭溼地上呈現天然的紅色或黑色斑塊。在最健康的天然溼地中,沉積物的含量幾乎為零,因為茂密的植被過濾了單寧物質,使水質清澈。

含氧量


氧氣是幾乎所有水生動物的生存之本。氧氣既是水生植物生產的產品,又是流水和降水激烈運動的結果。缺氧是一種氧氣含量不足的狀態,對一些水系統非常不利,當水中有化肥等物質時,會促使某些藻類爆發,從系統中吸收過量的氧氣。含氧量數據可以通過直接測量獲得,也可以從微生物、藻類的出現,以及魚類等動物的表現中推斷出來。如果缺氧,動物就會死亡。這項分值可以根據物理測量結果計算,也可以從缺氧的間接徵兆中推斷出來。

水補給


水補給對溼地健康至關重要。正常的自然補給會根據季節不同有所變化。在旱季或冬季冰凍期,水補給會自然減少。在洪水季節,水補給可能出現過度的情況。將現在的狀況與自然健康狀態下的情況進行對比。現在區域內是否正經歷反常的乾旱或洪澇情況?補給是否正常?補給量是否處在安全水平有保障,還是因為水流改道、排水、抽取深層水提供工業或農業使用、水體連通性遭到破壞等原因,造成了補給量下降?

物理幹擾


溼地很容易受到物理幹擾的不利影響。物理幹擾的形式包括:噪音,人類的幹擾,惡臭,家畜,新建設施,牆壁,人工河岸,道路,涵洞,橋梁,漁網等。考慮這樣的物理幹擾是否降低了某一溼地的健康水平,影響了溼地為生物群提供生存環境的能力,因為我們需要保護的就是溼地的這種能力。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對人類的幹擾、噪音、家畜、狂吠不止的狗等因素尤其敏感;魚類和兩棲類動物受到的幹擾相對較少;植物受物理幹擾的影響最少,但是可能會受到物理施工帶來的煙塵影響。

災害


評估自然災害和人為引發災害發生的風險。災害包括:極端天氣事件,森林火災,化學品洩漏或溢出,疾病爆發,森林砍伐或林地排水,或者其他形式的災害。要考慮生態系統是否容易因災害受損,災害發生的頻率是處於自然水平,還是因人類活動而增加了,或者受氣候變化影響正在不斷增加。調查地點是否有受災歷史?恢復水平如何?過去,災害發生以後,生態系統是否能夠快速恢復?還是災害造成了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的長期或不可逆轉的下降?


全球重要物種存活數量百分比


項目在識別表和準備金階段都已經確認了溼地內全球重要物種的數量。這些物種有可能只是偶然經過此地,也有可能在溼地內有可存活種群。在溼地內全球重要物種名單上,有可存活種群的物種佔多大比例?這些物種種群可能是來此越冬,或者是長居於此,也可能是隨著繁殖季節來此繁衍生息。評估個體的數量是否多到能夠形成可存活種群,物種的個體數量是否保持穩定,是有所上升還是呈現下降趨勢。

指示物種穩定/增加/下降


認真地選擇一些指示物種,以反映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不同方面,指示物種可包括:水生、陸地、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和植物。選定的物種應表現出良好的健康狀況,而且對項目點內已經確認的威脅因素不敏感。不要選擇那些能夠在受幹擾的退化生境中生存的物種。每個項目點大約選擇10個指示物種就足夠了。這些指示物種應該是比較明顯可見/明顯易見的物種,不用大費周章就能夠進行長時間監測。珍稀物種或不易見到的物種不宜作為指示物種,因為數據收集工作會冗長艱巨,而獲得具體數字類的數據又很少,不具有統計顯著性。例如,一般都比較傾向於選擇鳥類作為指示物種,而不選擇哺乳動物。因為鳥類比較容易見到,而且在白天就能觀察,也可以遠距離觀察。哺乳動物更多在夜間睡眠,需要捕獲了才能計數,還需要進行操作與測量才能準確認定。下面的表格為生命主流化項目的7個溼地示範點推薦了一些可以作為指示物種的生物。附件中專門針對每個指示物種列出了適合使用的評價方法。

 

確定區域內見到的所有能夠在退化的生境正繼續生存的物種(廣幅種)所佔的比例。這個比例會隨著生境的退化不斷增加。而窄幅種所佔的比例則不斷減少。這也是能夠說明生境健康狀況的有益指標。

 

外來入侵種現狀


從全球範圍看,外來入侵種的威脅不斷增加,情況日益惡化。由於外來物種的入侵,許多溼地生態系統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與退化。外來入侵種可以是植物、魚類、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可以登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網站(CSIS),查詢區域內已經發現和記錄的外來入侵種;確認已在你負責的溼地中發現的已知外來入侵種的情況。如果可能,記錄下最早是在哪年發現的,它們的現狀與趨勢如何。同樣,要記錄下外來入侵種擴散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本地原生動植物的喪失或生態系統服務的減少等。要注意區別,外來物種入侵和物種的自然定居或重新定居:外來物種入侵是物種從世界上相隔甚遠的一地來到此地;而自然定居或重新定居,則是物種從附近的生態區來此棲息,是一種適應氣候變化的自然行為。

關鍵物種成功繁殖和(或)越冬情況


項目的常規檢測計劃應該定期檢查目標物種的生存率和繁殖成功率。這些數據也是生態系統健康總體評價的關鍵部分。列出項目涉及的所有關鍵目標物種,使用百分比進行標註,說明在一定時期內,這些物種的種群數量是呈現穩定增長趨勢還是出現持續下降趨勢。

調查地點內出現的新的關鍵物種


溼地的活動性很強,陸地和水體之間的界限一直在變化。因此,我們也要考慮到,物種的分布範圍也會發生變化。由於溼地本身的變化,一些物種可能會從調查的地區消失,另有新的物種佔領或重新佔領該棲息地並定居。這種定居率也是溼地穩定性和恢復力的重要指標。應對新的自然定居物種與外來入侵種加以區分:前者是生態系統健康的表現,後者是生態系統不健康的表現。

可採收的經濟物種


如果調查地點內有可供合法採收的經濟物種,對採收活動進行記錄非常有價值,這有助於評估生物系統的健康情況。理想的情況是,採收活動是可持續的,不需要加大採收的力度和投入。記錄下採集薪柴、蘑菇、藥用植物,捕撈魚類、甲殼類等活動的相關數據;也可長期記錄對其他合法產品的收穫活動,這樣可以推斷出產品供給的趨勢或穩定性。儘量記錄收穫的總體情況和單位情況。這兩種測量都對評價生態系統健康情況很有價值。

關鍵物種的死亡率/受災情況物種災難—因災死亡率


收集有關關鍵物種死亡率的信息,尤其是關鍵物種在自然災害或人為災難中的死亡率信息。評估關鍵物種在預期自然條件下的死亡率。是否出現了任何罕見疾病,新的捕食者,人類過度採收,或者是對乾旱、火災、寒潮、洪水等極端天氣的響應?考慮死亡率對物種種群的長期影響。死亡率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威脅?亦或種群數量恢復迅速?

非法狩獵和非法採集


考慮針對陸地物種或水生物種進行的非法狩獵與非法採集的強度。評價非法砍伐森林、採集蘆葦或其他植物原材料的情況。這些活動是否已經對這些物種的種群數量造成了威脅?採收量是否增加了?



調查地點/保護區的邊界和分區


檢查調查地點的地圖和管理計劃。核心區和內部緩衝區是否包括了該地區最重要的部分和保護對象?試驗區是否能夠提供額外保護?還是成為了保護區內的環境損害源頭?是否存在外部緩衝區?這一區域是否足夠大,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單元發揮功能?是否有合適的連通性或廊道連接其他相似生境,保證更大範圍的物種交換與擴散?
 

法律框架


調查地點的法律地位是否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或者只是受到部委條例或省級法規的保護?地位是否清晰?這種地位是否排除了其他機構的行動可能——採礦,宣傳,農業等?法律地位是否是強制性的?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是否足夠?

旅遊業的影響


調查的地點是否受到旅遊業的嚴重影響?是否有任何嘗試計算旅遊業的承載能力?地點如何限制旅遊業的影響?是否劃定了特定地點或路徑作為專門的旅遊區?記錄其他的各類行動,比如限制交通,汙水排放,環境友好型廁所,對旅遊者和導遊製造的噪音加以限制(例如,禁止使用擴音喇叭),使用煙花,吸菸?是否有證據表明,旅遊業正在危害自然資源或打擾野生動物?是否有通知牌、信息、地圖和指導守則之類的信息規範旅遊者的行為?

人類使用資源帶來的壓力


確定當地村民開採活動的強度和水平。是合法開採還是非法開採?這些開採活動強度是否穩定,強度是增加還是減少了?可持續的還是可控制的?是否有措施或行動可以提供替代生計?這些措施或行動是否適宜或有效?注意,家畜使用資源也屬於人類間接使用!

外部開發建設項目(現有或規劃中)帶來的額外威脅與壓力


檢查範圍更大的土地利用地圖和區域規劃,確定是否有外部開發建設項目會給所調查的地點造成負面影響。尤其要關注各類水系統的上遊地區。是否存在修築水壩,河流改道,蓄水,或者取水等活動,這些活動會引起年均水流模式、地下水位、水質等的改變,

與當地社區的關係


與地方領導座談,了解各方對保護區及保護區管理的態度。涉及關係管理的問題,受訪者通常會給出非常不同的答案。檢查有關過錯、違反法律或投訴等情況的書面證明。在實地調查中,記錄人為活動或保護區內的家畜活動等情況

 

建議不同項目點使用的指示物種。地方專家應對此表進行補充或修改。

海南紅樹林

鄱陽湖

洞庭湖

安徽省的湖泊

阿爾泰地區的河流

內蒙古

黑龍江

目標物種

勺嘴鷸

白鶴

白鸛

小天鵝

河狸

丹頂鶴

駝鹿

諾氏鷸(諾德曼青足鷸)

小白額雁

鴻雁

鴻雁

金雕

蓑羽鶴

水獺

黑臉琵鷺

江豚

小爪水獺

黃嘴白鷺

魚鷹

小天鵝

黑熊





赤鹿

黑熊

鱘魚魚苗

脊椎動物

蒼鷺

普通翠鳥

普通翠鳥

針尾鴨

紅松鼠

紅松鼠

紅松鼠

黑頭翡翠

白骨頂雞

小鸊鷉

大天鵝

赤鹿

毛腿沙雞

黑貂

鸛嘴翡翠

黑卷尾

白翅浮鷗

琵嘴鴨

水獺

普通翠鳥

狼獾

越冬的大杓鷸

蒼鷺

水獺

綠頭鴨

藍胸佛法僧

鳳頭鸊鷉

烏林鴞



鳳頭潛鴨


野豬

野豬

野豬



胭脂魚





漁獲量

漁獲量

漁獲量

漁獲量

漁獲量



無脊椎動物

蜻蜓

小龍蝦

小龍蝦

蜻蜓

蜻蜓

蜻蜓

蜻蜓

軟體動物

小龍蝦

蠕蟲




蠕蟲

蜻蜓

浮遊生物





蜻蜓


蜻蜓





植物

紅樹林

柳樹

水草


河岸樹




蘆葦

蘆葦







藻類







芡實







野菱





外來入侵種

孟加拉紅樹種

小龍蝦

小龍蝦

鳳眼蓮(水葫蘆)




羅非魚

鳳眼蓮(水葫蘆)

福壽螺

空心蓮子草(水花生)




斑馬紋貽貝

絨螯蟹


小龍蝦




 



完成後的生態系統健康指數(EHI)打分表實例

 

 

地點名稱:東寨港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EHI)打分表

 

打分人(姓名)馬敬能

填表日期:2012年7月12

問題

標準

分數:每個問題只能勾選一個分值

評價/解釋

改進的目標

第一部分:生境健康評價

生境連通性

各類不適宜生存的障礙因素造成了生境嚴重破碎化

0


海面相連,但是靠近陸地的森林喪失,沿海地帶邊緣的紅樹林受到破壞

恢復邊緣地帶的紅樹林,重建紅樹林網絡

生境破碎化,但是還保留著一些連通地區和廊道

1

1

生境部分破碎化

2


生境連通性良好

3


生境異質性

調查點內只有一種主要生境

0


紅樹林分布帶退化,但是正在恢復中

進一步促進自然恢復,避免引進外來品種

調查點內的生境種類只佔本區域內全部溼地生境種類的一小部分

1


調查點內含有大部分本區域內的代表性生境

2

2

調查點內有本區域溼地所屬類別下全部的代表性生境

3


原生境多樣性留存程度

由於生境喪失與變化,原生境範圍嚴重縮減

0


紅樹林品種保存良好,但是成林過程受到幹擾

允許自然發揮力量恢復紅樹林帶,讓靠近陸地的森林自然恢復

50-80%的原生境仍然留存良好

1

1

80%以上的原生境仍然留存良好

2


原生境全部留存良好

3


生境退化程度

大部分生境在結構、組成或生產力方面都嚴重退化

0


調查地點有嚴重退化的歷史,目前還沒有恢復到原來的程度

保護並擴大現有紅樹林

一些生境嚴重退化

1

1

生境輕微退化

2


所有生境都處於健康的自然狀態

3


水汙染

水中的毒素造成了魚類、軟體動物和其他生物的死亡,出現有毒藻類與浮遊生物

0


海洋環境受到陸源汙染和海洋溢油的汙染;調查地受到農村生活汙水和農業廢水的汙染

停止陸源汙染

水質骯髒或氣味惡臭,水面可見漂浮物

1


水質輕微變色,有異味或明顯渾濁

2

2

水質清澈,可飲用

3


沉積物含量

水中含有大量衝蝕帶來的沉積物

0


陸源沉積物造成海水渾濁

沿整個海岸線地帶植樹造林

水質透明,但無法看到池塘、溪流的底部

1


水質比較清澈,但有大塊沉積物

2

2

沉積物含量完全正常

3


含氧量

嚴重缺氧,魚類與軟體動物死亡

0


缺少樹蔭,造成了高溫,引起含氧量降低

讓紅樹林長得更高,形成樹蔭

有缺氧的徵兆,魚類浮出水面換氣

1


含氧量接近自然原始數值

2

2

含氧量保持在自然健康的水平

3


水補給

水補給與地下水位發生嚴重改變,損害了生態功能

0


氣候變化正在帶來越來越多的嚴重天氣事件,海平面大幅上升,颱風增加

支持廣泛開展工作減緩氣候變化

大型河流改道、排水或取水活動改變了水補給情況

1


區域性流量變化導致了水補給峰值(乾旱和洪澇情況)巨變

2

2

水補給保持原有的季節性模式

3


物理幹擾(建設活動,漁網,堰壩,噪音巨大的活動等)

調查點已被開發項目、人工設施或人為幹擾完全改造

0


調查地內豎著大量漁網和捕魚設施,停泊著很多船隻,以前還建設了很多國有農場

需要採取管理手段減少調查地內的人為設施

調查點受到大量建設活動等的幹擾

1

1

有限的人工建築或幹擾輕微

2


保持著原有的物理狀態

3


災害損害

自然災害和人為引發災害造成了生態狀況不可逆轉的改變

0


紅樹林相對活躍,因此經受任何災害後都應能快速恢復

維持大範圍的生境面積,物種自能夠增強恢復力

嚴重災害頻發,生態恢復耗時漫長

1


由於人為活動,災害的嚴重程度與發生頻次增加,但是自然生態恢復速度快

2

2

災害頻次維持自然水平,生態恢復能力強

3


設計的彈性(面積,海拔,南北軸,巖性,動態因子,多集水區)

保護地面積過小,孤立隔絕,同質性高,無法提供生態恢復力

0


保護地面積過小,同質性高,與其他紅樹林相隔過遠,面對海平面上升非常脆弱

重建廊道,在島嶼周圍的邊緣帶建立更多紅樹林斑塊

保護地在自然狀態下對變化的抵抗力很低

1

1

保護地具有一般恢復力

2


保護地有很強的自然恢復力

3


生境健康風險小結

總分

17

%佔分項最高總分的百分比52%

指數(HI)=0.52

第二部分:物種健康評價

目標物種的健康情況

所有目標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0


監測結果顯示有輕度下降

如保護良好,就能逆轉下降的趨勢

大部分目標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1


一些目標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2

2

所有目標物種保持穩定或呈現增長趨勢

3


脊椎類指示物種的健康情況

所有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0


監測結果顯示有輕度下降

如保護良好,就能逆轉下降的趨勢

大部分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1


一些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2

2

所有指示物種保持穩定或呈現增長趨勢

3


無脊椎類/植物類指示物種的健康情況

所有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0


監測結果顯示有輕度下降

如保護良好,就能逆轉下降的趨勢

大部分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1

1

一些指示物種呈現下降趨勢

2


所有指示物種保持穩定或呈現增長趨勢

3


物種多樣性留存程度

動植物群落的豐富性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枯竭

0


生境範圍縮減造成一些預期物種消失

如保護良好,就能逆轉下降的趨勢

從對本地物種的報告中發現了顯著的空缺

1

1

已發現物種豐富性有輕微減少

2


保護點完全保留了原有的物種多樣性,本地潛力物種所佔比例高

3


頂級食肉動物仍然存在

保護點內沒有頂級食肉動物

0


食肉哺乳動物幾乎全部消失。大型猛禽相當稀少。食腐動物(鳶鳥)比較常見。只有很少合適築巢的高大樹木。

如保護良好,就能吸引大型猛禽回歸

保護點內有一些食肉動物

1

1

一些頂級食肉動物從當地動物區系中消失

2


所有頂級食肉動物或原生動物區系仍然存在

3


對外來入侵種的抵抗力

外來入侵種脫離控制,永久替代了一些本地物種

0


已有一些外來入侵種的記錄,有意引入了外來紅樹品種

加強對外來入侵種的識別。停止外來紅樹種的引進

外來入侵種正在造成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或正在取代本地物種

1

1

項目點內發現了一些外來入侵種,但是還沒有嚴重危害生態系統或本地物種

2


項目點內沒有發現外來入侵種

3


目標物種成功繁殖和(或)越冬情況

項目點越冬區和(或)繁殖區內死亡率高

0


大部分繁殖和越冬物種的存活率正常

如保護狀況得到改善,存活率能夠繼續提高

一些物種的 生存引起了憂慮

1


生存率一般

2

2

關鍵物種在保護區內生存良好

3


項目點內出現的新的關鍵物種

物種總數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減少

0


物種豐富度維持穩定,但少於原有豐富性。發現了幾個新物種。

如保護良好,就會有物種重新定居

沒有發現新物種,但是物種豐富度維持穩定

1

1

發現了一些新的物種(非外來入侵種)

2


新定居物種的數量超出了本地滅絕物種的數量

3


可採收的經濟物種(包括合法採集與非法採集)

過度採集完全失去控制,已經造成了一些物種的消失

0


由於過度採集捕撈,魚類、蠕蟲、軟體動物都出現了數量下降

將採收活動限制在使用區內,保障採收活動維持在可持續的界限範圍內

採集活動已造成了一些物種數量的嚴重下降

1

1

採集活動造成了一些物種的輕微下降

2


沒有任何採集活動,或採集活動完全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

3


關鍵物種的(因災)死亡率/受災情況(火災、旱災、洪災、疾病)

災害已經引起了重要物種不可逆轉或長期的下降

0


災害較少,但是隨著氣候變化、天氣多變,潛在溢油風險等,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在增加

提高備災應急能力,如處理被油汙覆蓋的鳥類,清理海岸等

災害已經造成重要物種嚴重受損

1


災害對一些物種造成了輕微損害

2

2

近年沒有疾病、災害發生,或者發生後物種恢復迅速完整

3


物種健康風險小結

總分

14

%佔分項最高總分的百分比47%

指數(SI)=0.47

第三部分:宏觀環境健康評價

保護區的邊界和分區

沒有明確標識保護區邊界或無視保護區邊界線

0


保護區的實際界限與官方地圖不符;部分邊界未標記

清晰標識邊界,樹立告示牌

邊界線制定得不適宜或沒有遵守

1

1

標識了部分邊界,僅部分遵守

2


有效的保護區邊界和分區設置到位,標示明確

3


法律框架

保護地不受法律保護

0


保護區管理條例的一般缺點

加強法律法規建設,通過建立具體的省級條例強化對調查地區的保護

保護地受到的法律保護薄弱,或僅有部分地區受保護

1


法律地位得到確認,但仍有薄弱之處

2

2

強力的法律保障,執法程序設置到位

3


旅遊業的影響

對旅遊業沒有採取任何控制措施,對調查地點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幹擾

0


旅遊活動強度大,垃圾、船隻和噪音的幹擾對調查地區造成了不利影響

將旅遊活動強度維持在一個安全的水平,更好地控制不利影響

已經實施了一些控制措施,但是旅遊活動已經超出了安全承載力的範圍

1


旅遊業受到管控,但是仍造成了一些不利影響

2

2

沒有開發旅遊業,旅遊業受到良好管控,處於安全範圍內

3


人類使用資源帶來的壓力

對調查地內自然資源造成的壓力完全超出控制範圍

0


當地漁民活動造成的壓力巨大,漁網、捕魚設施、船隻等割裂了灘涂地,切斷了紅樹林之間的聯繫

項目必須大幅度減少壓力和開採活動強度

高強度採集或使用可更新資源

1

1

對資源或土地利用造成的壓力較低(例如,放牧)

2


人類沒有對自然資源造成壓力,或者已經通過替代生計項目控制了壓力

3


外部開發建設項目(現有或規劃中)帶來的額外威脅與壓力

水流改道計劃,修建水壩,排水等活動完全改變了調查地點的性質

0


沿海發展建設活動、周圍森林喪失、大型國有農場的建設進入保護區範圍等,都影響了宏觀環境健康水平

更有效地開展緩衝活動有利於限制負面影響

外部開發建設活動對調查地點的生態系統造成了負面影響

1

1

風險低,或影響較低,可以被生態系統消化

2


外部開發建設活動沒有造成威脅

3


與當地社區的關係

當地社區受到異化,反對在調查地點建立保護區

0


當地居民希望使用調查地區的意願與當地管理部門保護該地區的意願嚴重衝突

通過促進參與,提供替代生計等方式,可以極大地改善與當地社區的關係

當地社區接納了保護區的存在,但是保持中立,絕大部分都不參與

1

1

當地社區從保護區提供的工作或替代生計中獲得了部分收益

2


當地社區強烈支持;嚴格遵照保護區邊界,配合保護工作,匯報工作進展

3


宏觀環境健康風險小結

總分

8

%佔分項最高總分的百分比44%

指數(CI)=0.44

生態系統健康指數(EHI)總分(HI+SI+CI/3=0.48

基線值採集日期

1990 =.45

為項目確定的目標

0.70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中英文版全文

 

相關焦點

  • 溼地生態系統健康等級好
    &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報訊(記者龍稱、通訊員趙輝)昨悉,經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評估,大九湖溼地面積比2010年淨增276.81公頃,生態系統健康指數達到7.53,健康等級好,功能等級高,生態系統價值每年高達3.853億元。
  • UNDP-GEF項目推進大興安嶺森林溼地保護
    大會發布的一項項成果,專家學者們的一句句美評,項目推出的一本本新書,報告結論中一組組亮眼的數據,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無不標誌著項目經過5年的實施,完美地實現了項目設計之初定下的目標。項目為大興安嶺引進了新理念和新方法,進行了各種大膽有益的嘗試,為大興安嶺生態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矯月見習記者馬宇薇12月31日,《證券日報》記者從蒙草生態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關於2020年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的通知》顯示,內蒙古包頭昆都侖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由蒙草生態參與實施。
  • 溼地生態系統評價有了科學「尺子」
    中國綠色時報3月9日報導(實習記者 夏美紅)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委託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等單位承擔的溼地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日前在北京通過專家論證,為行業管理部門和基層保護管理機構對溼地生態系統進行及時準確的評價提供了一把科學的「尺子」。
  • 「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研究項目取得階段性...
    自2017年7月開始,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開展了「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項目的研究工作。該項目屬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典型脆弱生態修復和保護研究」子課題之一。
  • 溼地生態系統的價值
    原標題:溼地生態系統的價值溼地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資源,並以其獨有的魅力直接和間接地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溼地為人類提供著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搖籃」「物種基因庫」「鳥類樂園」,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是重要的生命支撐系統。
  • 山西省司法廳對《山西省溼地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徵求...
    第十三條【建立溼地公園條件】以保護溼地生態系統、合理利用溼地資源、開展溼地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目的,具有一定規模和保護價值,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溼地公園。(一)溼地生態系統在國內或者省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或者示範性;(二)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動物的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三)生物多樣性豐富,且保存完好的溼地生態系統;(四)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者特殊保護價值的溼地景觀;(五)具有重要科學研究或者宣傳教育價值的溼地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優良,從水面廣闊的水庫,到蜿蜒的河流,整體風貌與溼地景觀及周圍環境自然協調,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宣教和旅遊觀光的價值。自公園獲批試點建設以來,包頭市昆都侖區區委、區政府積極推進公園保護與建設工作。蒙草生態團隊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先後完成了河道景觀建設、溼地生態修復、室內外科普宣教體系建設以及智能監測系統等多項內容。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我國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和修復,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但紅樹林生態系統仍然面臨著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突出問題。溼地的功益是指溼地實際支持或潛在支持與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生態過程,支持和保護人類活動與生命財產的能力,即經濟學上的間接利用價值;直接利用價值則是指溼地的用途,即溼地的生產價值,是溼地的某些資源直接利用所產生的價值。
  • 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崔麗娟:滋潤生命——溼地的力量(二)多樣的溼地生態系統服務
    2020年,溼地公約發布的全球溼地每年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332.1萬億人民幣,比森林、草原或沙漠都要多。溼地,作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能為人類提供哪些服務呢?讓我們跟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研究中心主任崔麗娟走進溼地,認識溼地。 今天推出第二講:滋潤生命——溼地的力量(二)多樣的溼地生態系統服務。
  • ...山東東營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與保護對策研究」項目...
    2019年12月16日,我辦組織來自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營市自然資源局、山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單位的專家,在北京召開了聯合國綠色經濟行動夥伴計劃—中國東營市綠色經濟試點示範項目(三期)「山東東營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與保護對策研究」項目評審總結會。
  • 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
    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討論如何將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與溼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動城鄉綠色高質量發展。清華同衡規劃院院長袁昕為論壇致辭。袁昕院長首先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他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統一。
  • 溼地公園景觀設計要注意保持溼地的生態功能
    近年來,不少城市新建了溼地公園,在設計溼地公園時,應儘量保證水系相連、水陸連通。如果道路必須穿越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應當採用架空棧道的形式,為野生動物留下綠色生命通道。
  • BEKE:全球生命健康管理生態系統
    澳洲社區,依託GTA基因鏈在全球的影響力、強大的技術功能、創新的商業模式,憑藉澳洲在生命健康和區塊鏈創新經濟領域世界領先的優勢,與全球業內翹楚結成戰略合作聯盟,致力於打造「全球生命健康管理生態系統」,為全球用戶生命健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BeKe是澳洲社區發起的,同樣是依託GTA基因鏈在全球的影響力、強大的技術功能、創新的商業模式發展的項目。
  • 安慶:保護溼地自然環境 讓河湖生態系統更健康
    經過保護中心和愛鳥人士的共同努力,在2020年12月27日舉行的第六屆安徽安慶菜子湖溼地觀鳥節上,全國各地觀鳥者再次目睹了萬鳥翔集的壯觀場景。菜子湖溼地為長江中下遊淺水湖泊的代表,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水鳥通道上,是國際上候鳥重要的遷徙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然而,在10年前,因為生態條件和保護措施等原因,當地每年觀測到的候鳥不到2000隻。
  •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溼地生態系統
    它包括所有的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清洋)以及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濱海生態系統,同時還包括了海洋邊緣部分成水和半成水水域。它兼有水域和附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國際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溼地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嚴格來講,溼地生態系統在地理單元是可跨多個氣候帶的,即在森林、草原、荒漠地區甚至海洋都有溼地的分布。
  • 蒙草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修復東寨港國家級保護區溼地生態
    近日,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溼地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完成退塘851.5畝並通過驗收,已累計完成退塘1160.5畝。項目地處海南省東北部,屬溼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區域內紅樹林森林是我國目前面積最大的一片沿海灘涂森林,有鳥類204種,被稱為「鳥的天堂」。2018年3月,蒙草生態啟動保護區溼地生態修復工程。
  • 溼地生態系統的作用
    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溼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2、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 溼地生態系統的特點
    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溼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2、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 溼地,對生態系統來說的價值如何?
    溼地,對生態系統來說的價值如何?、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根據《溼地公約》的定義溼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的和臨時的各類沼澤、溼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的或流動的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水體者以及低潮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