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關鍵詞之溼地生態系統

2020-11-30 騰訊網

關鍵詞一:海洋生態系統

溼地生態系統是指地表過溼或常年積水,生長著溼地植物的地區,溼地生物與周圍環維共同組成了溼地生態系統。溼地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張義上一般被認為是陸地與本城之間的過渡地帶;廣義上被定義為地球上除了海洋(水滾臺來以上)外所有大面積水體:1971年在拉姆薩爾通過了《溼地公約》,該公約將溼地定義為:「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暫時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成或成水沼澤地、泥炭地或永域,包持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區。」它包括所有的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清洋)以及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濱海生態系統,同時還包括了海洋邊緣部分成水和半成水水域。它兼有水域和附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國際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溼地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嚴格來講,溼地生態系統在地理單元是可跨多個氣候帶的,即在森林、草原、荒漠地區甚至海洋都有溼地的分布。

溼地生態系統具有如下特徵:

(1)獨特的自然環境:溼地表面長期或季節性處於過溼或積水狀態,發育有水成或半水成土壤,生長著溼生植物,同時分布著以這些植物為生的動物和微生物群落。

(2)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由於溼地是陸地和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獨特生境。溼地具有複雜的動植物群落,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發揮著難以替代的生態功能。

(3)較高的生產力:溼地生態系統與其他任何生態系統相比,初級生產力較高。據報導,溼地生態系統每年平均生產蛋白質9克/平方米,是陸地生態系統的3.5倍。

(4)溼地系統的多變性:溼地生態系統是水文、土壤、植被、氣候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綜合體。當這些因素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幹擾時,都會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變化。特別是水文狀態的顯著改變,會直接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生態系統狀態。當水量減少以致乾涸時,溼地生態系統演變為陸地生態系統;當水量增加時,又會逐漸恢復為溼地生態系統。

(5)特殊的生態功能:溼地具有綜合效益,它既有調蓄洪水、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淨化水質、保存物種、提供棲息地等眾多生態功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生態效益;也為工業、農業、能源、醫療業等提供大量生產原料,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作為科學研究、教育基地和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效益。水分是溼地形成發展的主要因素,氣候和地貌條件決定了地表水狀況。年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加之空氣溼度大,在一些低地上,由於排水不暢,使地表常年處於過溼狀態。此狀態改變了土壤通氣條件,抑制土壤動物和微生物活動,破壞土壤、大氣、植物間正常物質交換。在長期缺氧條件下,土壤中礦物質的潛育化過程和有機質泥炭化過程作用下,形成了溼地。

溼地生態系統是個動態系統,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隨時間不斷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即從一個群落經過一系列的演變而成為另一個群落,許多短暫性群落經交替演替,直到相對穩定,其組成與結構不同於原來的群落。溼地生態系統的演替通常屬於水生演替,形成溶澤的演替通常有以下三種。

(1)湖泊形成的沼澤演替:初期多為富養墓草沼澤。隨沼澤不斷發育,泥炭蘚的人侵,形成中養墓草、泥炭蘚沼澤。此時沼澤化湖泊仍有靜水層。在沼澤湖泊脫離地下水補給後,泥炭蘚得到進一步發展,形成蘚丘,演變為貧養沼澤。水從丘頂部向四面流失。蘚丘表面乾燥,通氣較好。此時一有條件,木本植物立即進入地段,形成木本沼澤。

(2)森林形成的沼澤演替:這類演替從森林沼澤形成開始。森林沼澤由於泥炭持水量大,土壤及空氣溼度增加,苔蘚植物大金髮蘚和泥炭蘚相繼入侵,增加土壤溼度和酸度,為喜溼耐酸植物入侵提供條件。泥炭蘚得以發展,在草丘間形成地被層,同時小灌木柱香和越橘生長,發展成中養沼澤。泥炭蘚有特強吸水能力,持水量可達1600%~3000%,為自身重量的19~31倍。泥炭蘚不斷加厚,有力地抑制了高等植物的生長。泥炭蘚隨之發展成蘚丘,並掩住草丘,使沼澤表面升高,脫離地下水補給,演替為貧養沼澤。在此時沼澤中樹木生長不良,蓋度多小於40%,為少林或無林的泥炭蘚沼澤。

(3)草甸形成的沼澤:草甸形成沼澤後,由於積水和空氣溼度大,泥炭蘚入侵形成中養蓬草、泥炭蘚沼澤。草本植物有燈心草、刺子莞等。泥炭蘚發展形成蘚丘,使沼澤地表面升高,形成貧養泥炭蘚沼澤。這類沼澤可在長江中下遊,湖濱以及山地溝谷等低洼地區形成。群落外貌綠色,層次不明顯。由於地形、土質差異,組成種類也不同。建群種有墓草、燈心草等。溼地生態系統具有如下生態結構與功能特點。

(1)生產者:在溼地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是那些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生物,主要包括光合細菌、小型藻類和大型水生植物等。大型水生植物是指除小型藻類以外的所有水生植物類群,包括非維管束植物、低級維管束植物和高級維管束植物。這類植物的一部分或全部永久或至少一年中數月沉沒於水中或漂浮在水面上。大型水生植物包括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在穩定的湖體中,水生高等植物的分布規律是自沿岸帶向深水區呈同心圓式分布的,各種生活型帶間是連續的。從沿岸向湖心方向各生活型的位置依次為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則分布其間。大型水生植被結構比陸生植被簡單,一般各層片基本不重疊,植物群叢基本為單優勢群叢或兩種共同優勢群從。植被類型分為溼生、挺水、根生浮葉、漂浮和沉水等類型。浮遊植物則是另一種重要的生產者,在清水溼地中大型水生植物是主要生產者,而在濁水溼地中浮遊植物轉化為主要生產者。

(2)消費者:在溼地生態系統中,消費者是指以其他動植物為食的各種動物,主要包括浮遊動物、底棲動物、魚類、蝦蟹類、爬行類、鳥類等。直接吃植物的動物是一級消費者,如鏈魚、草魚等植食性魚類;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動物是二級或二級以上消費者,如鱖魚、餘魚、烏盤等肉食性魚類和部分水禽;有些魚類是雜食性的,如各種鯉科魚類,它們吃水藻、水草,也吃無脊椎動物。

(3)分解者:在溼地生態系統中,指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的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腐生動物等。分解者對於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成分。由於有機物分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逐步降解過程,除了細菌和真菌兩類主要分解者外,其他大大小小以動植物殘體為食的各種動物也在物質分解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4)能量流動:植物殘株不能完全分解,一部分在嫌氣條件下,以半分解形式轉化為泥炭:將能量儲存在地下。沼澤類型不同,生產量也不同。富養沼澤營養豐富,生產力較高,貧養沼澤營養不足,群落結構也簡單,往往抑制植物生長,因此其生產力不高。

(5)物質循環:物質通過溼地中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進入生態系統,然後沿食物鏈從綠色植物轉移到昆蟲、軟體動物、小魚小蝦等植食動物,再流經水禽、涉禽、兩棲類、哺乳類等肉食動物,部分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供循環利用。現以碳循環為例說明沼澤的物質循環:沼澤中的碳來自大氣和水中以及泥炭中有機物質的分解。沼澤中的碳循環是從植物光合作用開始的,所合成的部分碳水化合物經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產生二氧化碳,返回土壤和大氣中。另一部分在植物殘體通過泥炭化過程形成泥炭,在需氧性細菌作用下,泥炭中的有機物質被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參加生態系統碳素循環。在泥炭中的有機物質中含有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多糖類物質。在細菌微生物所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為葡萄糖等單糖。葡萄糖在季節性積水沼澤的乾季,經好氧性的微生物分解,最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常年積水沼澤中,葡萄糖經厭氧性細菌分解,首先形成有機酸和二氧化碳,最後釋放出甲烷和氫氣,二氧化碳為中間產物,部分返回大氣。

我國是世界上溼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是亞洲溼地類型齊全、數量多、面積最大的國家。初步統計,我國沼澤約1100萬公頃,湖泊1200萬公頃,灘涂和鹽沼地210萬公頃,稻田3800萬公頃,共計6310萬公頃。還沒有包括江河、水庫、池塘以及溪海水域,因此這個數字只是一個偏低的數字。

根據生物區系特徵、氣候特點和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我國溼地可分為8個主要區域,即東北溼地、華北溼地、長江中下遊溼地、杭州灣北濱海溼地、杭州灣以南沿海溼地、雲貴高原溼地、蒙新乾旱半乾旱溼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溼地。溼地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各氣候帶內的山地和平原幾乎都有分布。我國東半部溼地面積遠遠大於西半部地區,佔全國溼地面積的3/4。東半部的東北山地和平原分布面積最大,佔全國溼地面積的一半,而大面積的溼地集中在東北寒溫帶、溫帶氣候區、西半部溼地的分布趨勢是南部多於北部,南部為青藏高原,溼地集中分布於谷地,面積僅次於東北地區,約佔全國溼地面積的20%。沼澤在山地的分布十分廣泛,如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西北的天山、阿爾泰山等,華北的燕山、太行山地等。山地沼澤面積約佔全國沼澤面積的60%。溼地分布的高度不同,如長白山地沼澤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山間盆谷地;而井岡山、武功山等多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而西藏的納木錯湖則高達4700米。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態文明關鍵詞》主編:黎祖交 本條作者:蔣高明 編輯 尹呂子喬)

相關焦點

  •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生態系統功能
    關鍵詞一: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系統功能,指的是生態系統通過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實現正常運轉的能力。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一定是能夠自我維持、自我調節且自我修復的,這樣就需要生態系統去做功。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 物體做功就需要能量,生態系統同樣需要能量,但這個能量是生態系統自己製造的(嚴格來講是轉化的太陽能)。能量流動是指生態系統中能量輸人、傳遞、轉化和消失的過程。
  • 科學網—從關鍵詞理解生態文明
    他此前主編的書籍、撰寫的文章我大都認真學習過,他於2014年主編的《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讀本》是我的案頭之書。 起初看《生態文明關鍵詞》的書名,以為是一部有關生態文明的大辭典。其實不然。雖然稱之為「關鍵詞」,但非一般性地闡釋與生態文明有關的詞彙概念,也不是簡單地解讀詞彙的表面含義,而在論述其內涵、實質上下了很大功夫。
  • 溼地生態系統的價值
    原標題:溼地生態系統的價值溼地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資源,並以其獨有的魅力直接和間接地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溼地為人類提供著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搖籃」「物種基因庫」「鳥類樂園」,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是重要的生命支撐系統。
  • 《生態文明關鍵詞》首發式在京舉行
    由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陳宗興任總主編的《生態文明關鍵詞》一書首發式,12月13日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國林業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劉東黎編審主持,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生態文明關鍵詞》主編黎祖交教授介紹了《生態文明關鍵詞》的編撰出版背景,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執行副會長李慶瑞致辭。李慶瑞指出,圍繞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中的重點、熱點問題,中國林業出版社組織權威專家編寫「生態文明建設文庫」,這是生態文明研究和出版領域的一項重要工程。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我國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和修復,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但紅樹林生態系統仍然面臨著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突出問題。溼地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環境效益,是天然的蓄水庫,對蓄洪防旱、補充地下水、降解環境汙染、控制土壤侵蝕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人們形象地稱溼地為「自然之腎」。而溼地的功能與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過程、功能、價值等都是密切相關的。溼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結構是具有光合能力的植物、以植物組織為食的植物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雜食動物和以死的動植物物質為食的分解者。
  • 溼地生態系統的作用
    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溼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2、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 溼地生態系統的特點
    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溼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2、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 水源和溼地、花卉和蔬菜……龔正調研崇明,生態是關鍵詞
    水源和溼地、花卉和蔬菜……龔正調研崇明,生態是關鍵詞 上海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龔正今天(5月8日)在崇明調研時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加快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 打造生態之洲綻放自然之美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東營市推進生態...
    省委主要領導同志就推進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調研時強調,做好黃河三角洲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強工作力度,用科學方法促進黃河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不把歷史問題留給歷史,不把包袱留給後人。為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道時代考題,東營市委主要領導密集開展考察調研,查找問題,分析根源,徵求意見,綜合施治。
  • 「生態文明@溼地」天津溼地 鳥類天堂
    溼地,是自然饋贈給人類的豐富營養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徑流,改善水質。溼地,也是候鳥長途遷徙中棲息的地方。土壤浸泡在水中,孕育了豐富的魚蝦,成為鳥類能量補給的來源。許多水生植物,又成為了鳥類天然的遮蔽所。因此,這些位於遷徙路線上的溼地,又被譽為「鳥類的樂園」。
  • 溼地有哪些生態效益
    溼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種類型的溼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淡水資源、均化洪水、調節氣候、降解汙染物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溼地的這些重要功能和價值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  溼地的生態效益表現在:一是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
  • 溼地生態系統有哪些功能?
    溼地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生態系統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溼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蘊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物種貯存庫、氣候調節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生態文明@溼地】美麗中國建設豐富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央視網消息:美麗中國作為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重要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是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
  •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開展互花米草治理攻關 助推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了解到,自2016年以來,該研究中心聯合山東省東營市政府,依託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開展互花米草入侵機制與治理技術科研攻關及工程示範,治理成效顯著,成果被評估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推進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高質量科技支撐
  • 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崔麗娟:滋潤生命——溼地的力量(二)多樣的溼地生態系統服務
    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逐水而居,依賴溼地從事生產生活活動。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皆發源於溼地,古巴比倫文明發源於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古印度文明發源於印度河和恆河,古中國文明發源於黃河和長江,溼地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即使是在發達的工業化社會,人類仍然離不開溼地。
  • 高三作文關鍵詞⑦|生態
    這與今年與生態相關的重大新聞事件頗多有很大關係,這也是我們歷年來選擇關鍵詞的一個重要參照指標。今年全國兩會上,「生態」「綠色」「環境」「汙染」「垃圾」「藍天」「碧水」「淨土」等一系列熱詞頗為亮眼。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還是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或是代表委員議國是,保護生態環境,築牢生態屏障等生態話題,備受關注。
  • 「保護綠色溼地,構築生態文明」科普宣傳進校園
    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引導青少年關注溼地保護,樹立愛護自然的環保理念,張掖黑河溼地自然教育學校充分利用張掖溼地博物館優質的生態教育資源,依託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於12月30日走進張掖一中開展「保護綠色溼地,構築生態文明」科普宣傳進校園活動。
  • 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
    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討論如何將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與溼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動城鄉綠色高質量發展。清華同衡規劃院院長袁昕為論壇致辭。袁昕院長首先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他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統一。
  • 「溼地水環境與水生態研究實驗室」揭牌
    信息時報訊(記者 衛靜雯)12月20日,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與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共同建立的「溼地水環境與水生態研究實驗室」於海珠溼地舉行揭牌儀式。基於海珠溼地地處特大城市中心區區位優勢,加之溼地已有的長期科研基地平臺,該實驗室的成立能夠進一步發揮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和海珠溼地各自的優勢,推進「溼地+科研」,研究城市與溼地協同發展機理,同時為粵港澳大灣區水環境和生態安全提供長足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 溼地,對生態系統來說的價值如何?
    溼地,對生態系統來說的價值如何?、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根據《溼地公約》的定義溼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的和臨時的各類沼澤、溼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的或流動的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水體者以及低潮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