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溼地】美麗中國建設豐富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2020-12-05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美麗中國作為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重要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是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和方法論指導;另一方面,美麗中國的建設實踐,豐富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需解決兩個價值衝突,一是「人的尺度」必然否定「環境價值」嗎?另一個是「生態」與「資本」始終對立嗎?馬克思主義辯證與實踐的生態觀,從唯物主義角度入手,在社會活動中重視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關係,為解答環境價值問題的衝突提供了必要的方向指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認為,人對自然的「支配」不是生態問題的原因,是由於對待自然的「特殊方式」所引起的。美麗中國在經濟維度構建的是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現實中,以溼地修復為例,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溼地與森林、海洋共屬地球三大生態系統,物質層面河流、湖泊、水庫、灘涂等等都屬溼地,兼具豐富陸、水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蓄洪抗旱等方面發揮重要生態調節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必須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這意味著溼地保護與修護需要有強大的生態產業和服務的支撐,而沒有生態的資本化,這一切很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就道出了資本、生態產業可以成為生態建設的歷史動力,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關於資本兩重性的辯證視域,即「具有非常革命的作用」和「偉大的文明作用」。

  美麗中國還需要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思想資源作為價值支撐,以推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中國化發展。中國哲學探討自然與人(天人)關係的學說,在價值論層面旨在描述天人應確立什麼樣的關係才與人在天地間的生存發展需要相稱。有的學派側重天人相合,即強調聯繫、統一;有的學派突出天人相分,即著眼區別和對立。以「主合派」舉例:宋代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正蒙》中說「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確立人為天地立心的主體性;程顥「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人的仁愛,是天的價值體現。天人合一是誠明生生的生命境界,主體通過自我完善才能進入「萬物一體」的理想境界。另一是「主分派」:荀子認為「天行有常」,天人本來就有區別,人應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制天命而用之」;劉禹錫認為天人「實相異」「交相勝」,「人能勝乎天者,法也」,從治理社會的能力高揚了人的價值。明末清初王夫之則把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關係對立統一起來,系統提出了「以人造天」「盡人道而合天德」的命題,追求天人和諧統一的價值境界。

  (作者:方松華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三重意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旨在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環境的需要,既遵循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本要義,又在具體的生態文明建設中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體現出保護環境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立足國內與觀照國際相統一的三重意蘊。
  • 建設美麗中國——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14))  ——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34)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
  • 描繪生態文明建設藍圖 書寫大美青海生態底色
    讓山川林木蔥鬱,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空氣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這是建設美麗青海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生態文明@溼地」保護黃河三角洲,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鄭重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相併列,新時代治理黃河的藍圖和路徑由此明晰。
  • 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原標題: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內涵、價值與路徑
    作者: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方世南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 保護紅樹林溼地 建美麗生態湛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讓人民群眾不斷感受到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護綠、愛綠的良好風尚,以實際行動推動生態美麗家園建設。,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在湛江市委市政府和省林業廳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和有關市直單位的支持幫助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守生態紅線,以高質量保護管理紅樹林溼地資源為中心,紮實推動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管理,譜防寫區建設發展事業的新篇章。
  • 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學習《習近平關於...
    認真學習《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對於我們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生態文明,描繪美麗畫卷(人民觀點)
    從雲南楚雄到江蘇宜興,從黑龍江漠河到廣西東興,越來越多的地方登上生態文明建設「光榮榜」,共同描繪出一幅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畫卷,彰顯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十三五」時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
  • 江西省森林和溼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評估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
    這些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奮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
  • 厚植生態文明 耕耘美麗中國
    這是美麗中國的生動樣本,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久久為功的累累碩果。  2003年,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部署和推動下,「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全面啟動。15年辛勤耕耘,15年接力奮鬥,截至去年底,浙江97%的建制村完成村莊整治,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實現建制村全覆蓋,九成村實現生活汙水有效治理,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
  •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
    中國園林網8月26日消息: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要求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生態文明理論的內涵與價值意義
    黨的十八大集中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成為黨在新時期科學發展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需要我們很好的學習領會與貫徹執行。黨的十八大論述的生態文明理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理論形態,也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新發展。
  • 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小組2020年學術...
    2020年11月7日,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小組2020年學術年會」線上會議舉行。南京工業大學黃愛寶教授系統分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動力機制,從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及其實踐入手,提出了生態需要動力、生態經濟動力、生態政治動力、生態文化動力、生態社會動力、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構建動力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動力機制的基本維度和主要層面。
  • 中央電視臺「美麗中國·溼地行」公益活動在京啟動
    原標題 [中央電視臺「美麗中國·溼地行」公益活動在京啟動]   中新網5月10日電 10日,由中央電視臺主辦的2013年「美麗中國·溼地行」大型公益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
  • 生機溼地 「美麗湖北」的綠色支撐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我國的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旨在動員社會各界,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水系發達,河網縱橫交錯,755個湖泊灑落其間,長江在此綿延1061公裡,是中下遊幹流徑流裡程最長的省份。豐沛的溼地資源提供了強大的生態服務功能,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魚躍鳥翔的生機溼地,已經成為「美麗湖北」的綠色支撐。
  • 生機溼地「美麗湖北」的綠色支撐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我國的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旨在動員社會各界,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水系發達,河網縱橫交錯,755個湖泊灑落其間,長江在此綿延1061公裡,是中下遊幹流徑流裡程最長的省份。豐沛的溼地資源提供了強大的生態服務功能,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魚躍鳥翔的生機溼地,已經成為「美麗湖北」的綠色支撐。
  • 柏清 楊靜丨生態意識:規範解構、價值縷析與養成路徑
    內容摘要以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為內容的生態文明體系的構建暗含著生態意識的要求。馬克思主義中以"人化自然"為核心的生態觀和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為精髓的生態思想,為生態意識的養成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為生態意識的養成提出了迫切地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