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概述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華東師範大學,於1989年由國家計委批准籌建,1995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向國內外開放。該實驗室是在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科30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創建的,著名的河口海岸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吉餘教授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張經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教授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丁平興教授為實驗室主任。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43人,其中研究人員34人(教授21人,副教授9人,講師4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為33人)技術人員7人,管理人員2人。
研究方向
實驗室主要從事河口海岸的應用基礎研究,研究方向為:河口演變規律與河口沉積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與動力沉積過程;河口海岸生態與環境。擬通過多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分析,深入研究各種時空尺度的河口海岸動力沉積和動力地貌過程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與過程的影響,揭示河口海岸各地區自然要素和界面的相互作用與變化規律,發展河口海岸學科理論體系,同時為港口航道等工程建設、沿海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管理等服務。
科研成果
近年來,實驗室圍繞研究方向共承擔各類課題210項,其中國家級課題57項,包括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持「中國典型河口—近海陸海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973項目;省部委課題55項,包括省部委重大(點)項目8項;橫向協作課題85項,包括參加如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等國家和地方重大(點)工程建設項目有關的課題48項;國際合作課題13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530多篇,其中國外刊物71篇,國外文集與叢書26篇,國內重要刊物338篇;
SCI檢索論文115篇,包括在國際著名刊物(SCI的I區與II區)上發表論文15篇,出版著作18冊,獲省部級獎10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鑑定成果10項。在流域入海物質通量變異及其對河口環境的影響、河口鹽水入侵規律與淡水資源利用、河口動力沉積過程及其在深水航道工程中的應用、三角洲海岸衝淤演變及其工程應用、河口海岸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領域取得一批有重要影響和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豐富和發展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河口海岸學科理論體系,而且有效地解決了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長江口淡水資源開發利用、杭州灣北岸衝刷防護等重大(點)工程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人才培養
實驗室吸引了一批國內外優秀學者,以「長江學者」張經教授為首的創新研究團隊通過教育部評審,實驗室擁有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和一批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有13人在國內相關學術組織和本領域主要刊物任職。實驗室在讀研究生有113名,畢業博士36名,碩士57名;新建了3600m2的實驗大樓,新增了近2000萬元的儀器設備,實驗室的公用平臺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實驗室已成為我國河口海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國內同領域中起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