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
簡要概述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華東師範大學,於1989年由國家計委批准籌建,1995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向國內外開放。該實驗室是在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科30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創建的,著名的河口海岸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吉餘教授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張經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教授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丁平興教授為實驗室主任。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43人,其中研究人員34人(教授21人,副教授9人,講師4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為33人)技術人員7人,管理人員2人。
-
中科院海洋所「創新二」船下水 用於河口海岸科考
中科院海洋所「創新二」船下水 用於河口海岸科考 2017-05-18 15:41:00來源:央廣網
-
長江口亞三角洲:或成上海發展戰略新支點(圖)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者按: 2011年初,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吉餘教授正式率先提出了長江口亞三角洲的概念,在學術界內形成強烈反響,引起有關院士和專家的積極呼應和認真思考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開展野外觀測、科學實驗、實踐教學和技術示範的重要基礎性平臺。為推動高校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強高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能力建設和科學數據積累,提升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實訓水平,教育部近日組織認定一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國37所高校共52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認定,依託復旦大學建設的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長江河口溼地野外臺站)獲得教育部認定。
-
長江口——河口沙洲
長江河口呈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為典型的江心洲型的河口灣。看一看新形成的河口沙洲,究竟是怎樣的!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積,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減小,水流不暢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斷流後,又受波浪與海流作用,沙嘴逐漸被蝕後退,形成扇狀輪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經時,這段岸線才又迅速向前推進。因此,隨著河口的不斷變遷,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進的,並在海濱分布許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線路略鋸齒狀。
-
國家重點實驗室名單
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面向國際競爭,為增強科技儲備和原始創新能力,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含競爭前高技術研究)和基礎性工作。或在科學前沿的探索中具有創新思想;或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需求,在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方面成果突出;或積累基本科學數據、資料和信息,並提供共享服務,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
「向陽紅18」船完成東海海洋及長江口多學科綜合調查與實驗返港
冉祥濱 攝 中新網青島11月3日電 (記者 胡耀傑)記者3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日前,「向陽紅18」船順利停靠國家深海中心碼頭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東海科學考察實驗研究」秋季航次任務。該航次科考針對長江口及東海海洋水文、地質和生態環境特點,進行了多學科綜合調查與實驗。
-
保留這「一口鮮」,專家建議長江口禁漁紅線東擴
作為第六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的重要活動,這場聚焦長江生態保護的「名人講壇」圓桌會議邀請了來自中國、英國、阿根廷等國家的數十位學者,他們從環境科學、生命科學、自然科學等相關領域出發,為長江以及長江流域的未來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
-
【榜樣】房克照碩士生導師·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
/博士2008.05-2015.12 大連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講師2008.11-2009.06 英國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土木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助手2015.12-今 大連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研究方向
-
長江口的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沉積島,也是我國的第三大島嶼
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沉積島沉積島大多是指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由於地勢平坦,河道變寬,加上潮水的頂託等作用的影響,使得河流流速減慢,河水中所攜帶的泥沙在河口沉積,形成攔門沙,隨著泥沙沉積的量不斷增多,攔門沙越堆越高,最終露出水面,從而形成的島嶼,又稱為衝積島。
-
宸芯科技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西海岸新區
青島新聞網11月21日訊 (記者 劉文超)今天上午,宸芯科技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新一代移動通信無線網絡與晶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分中心(青島)揭牌儀式,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光谷青島研創中心舉行。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主任、區長周安,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山枝,宸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呂東風等出席揭牌儀式。
-
東營境內的黃河|近年來,東營市如何研究治理河口難題
今天,就讓咱們走進東營境內的黃河,了解一下近年來對河口治理的研究。研究成果難以達成共識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黃河口觀測工作逐步展開,有關科研機構紛紛組織科技人員開展河口分析研究工作,已有百餘篇論文、報告、專著問世,有的已被採納運用。但由於河口複雜多變,其發展規律一時難以全面準確把握,某些方面的研究成果還未達成共識。
-
海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工作暨青年科學家發展研討會在杭順利...
2020年11月18日,由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SOED國重室」)主辦的海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工作暨青年科學家發展研討會在杭州召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陳建芳、人事處副處長雷吉江
-
長江河口發現新物種「類閉尾水蝨」
在對長江河口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進行調查研究中,華東師大河口海岸研究院陸健健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發現新物種——類閉尾水蝨和兩個中國新記錄種,並提出「三類優勢種」等河口生態系統分類新方法。 經過五年努力,陸健健帶領其課題組釐清了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在長江河口口門內區域的現狀,並發現了新物種。
-
走訪中科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資訊—科學網
地球也是一顆高度動態演化著的行星,地震、火山、滑坡、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現象是地球運動的明證,同時也對社會發展造成顯著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有這樣一個實驗室,致力於研究現今地球運動狀態及動力學過程,為現代社會各類活動提供高度動態地球系統中的精準空間位置信息。該實驗室的名字叫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重點實驗室,來了一群不一般的青少年
它是我國在虛擬實境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內最早開展虛擬實境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單位之一。實驗室研製了「口腔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腹腔鏡手術模擬器」、「心血管介入手術模擬器」等,充分發揮了虛擬實境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重要作用。
-
浙江省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主要成效
如浙江省真菌傳植物病毒重點實驗室聯合院校,創建了重要植物病原分子檢測和鑑定方法,為外來植物病原檢驗檢疫提供了核心技術,也為維護國家生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成果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浙江省傳染病重點實驗室的多項研究成果為全球首次,包括在全球首次發現血管緊張素II與H7N9患者重症化密切相關,建立了世界上首個肝病腸道菌群基因集(其中36.1%的基因為首次發現)等。
-
國家藥監局專家組赴河南開展重點實驗室現場核查工作
近日,國家藥監局委派專家組赴我省開展第二批重點實驗室現場核查工作。此次現場核查涉及我省3家申報單位已經通過答辯評審的4個重點實驗室,分別為河南中醫藥大學「毒性中藥材(飲片)質量與安全研究重點實驗室」、河南師範大學「創新藥物分析與評價重點實驗室」、省醫療器械檢驗所「臨床病原微生物診斷技術標準及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防護與無源植入醫療器械質量監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專家組詳細核查了申報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專業人員、實驗場地等基礎條件和科研創新、檢驗檢測等技術水平,對能力符合情況進行了確認
-
煙臺海岸帶所河口研究組痕量溫室氣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國外在20世紀80年代率先開展了潮灘痕量溫室氣體研究,國內在最近幾年才開展相關工作且當前研究集中於南極濱海及長江口、閩江口的濱岸潮灘,對北方河口(如遼河口和黃河口)潮灘的相關研究還鮮有報導。為了揭示黃河口潮灘N2O和CH4的釋放規律,評估河口氮輸入對其釋放的潛在影響以及準確估算區域碳排放清單,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孫志高副研究員課題組對其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Chemosphere和Plant and Soil等期刊上。該研究基於多年野外原位觀測數據,明確了N2O和CH4釋放的時空變化特徵及影響機制。
-
中國就海洋微塑料汙染採取一系列行動
2015年,美國喬治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估算了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生活在距離海岸50公裡內的人口排放的塑料垃圾,前五大排放國都在亞洲,其中,中國最多,2010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為132萬噸~353萬噸。但李道季和國際上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個數字並不準確。李道季說,美國的研究模型假設很多並不適用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