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河口發現新物種「類閉尾水蝨」

2020-11-22 央視網

  本報上海2月18日電 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在整個生態系統生物組分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對長江河口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進行調查研究中,華東師大河口海岸研究院陸健健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發現新物種——類閉尾水蝨和兩個中國新記錄種,並提出「三類優勢種」等河口生態系統分類新方法。

    經過五年努力,陸健健帶領其課題組釐清了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在長江河口口門內區域的現狀,並發現了新物種。新種類閉尾水蝨的標本收集於長江口顧園沙、新村沙及北港北沙潮下帶,是生活在長江口潮下,體形類似軟泥的底棲動物,體長約2釐米。兩個中國新記錄種分別為日本旋卷蜾臝蜚和齒半尖額漣,前者常見於長江口口門地區的潮灘上,後者見於長江口南匯邊灘和杭州灣北部潮灘的潮溝中。原來它們僅在日本沿海地區有記錄。

    陸健健教授告訴記者,新種的出現為全球變化提供了佐證,而兩種中國新記錄種和30種長江口新記錄種則是近期長江口生態環境急劇變化的有力證據。課題組基本確認,長江口高強度開發對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的主要影響是造成生態環境破碎化和加速生物演替,但對於生物多樣性而言,並未出現顯著的下降現象,從而澄清了「近年來長江河口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物種急劇下降」的傳聞。

    為了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該課題組還提出了「三類優勢種」的河口生態系統分類方法。「三類優勢種」是按照物種在整個河口所佔密度優勢來分類。密度優勢達到80%的稱為一類優勢種,這類物種可用於整個長江河口大型底棲動物資源研究。密度優勢達到60%的稱之為二類優勢種,在研究潮灘生態系統大型底棲動物群落演替的時候,二類優勢種是重要的研究對象。它們的優勢度變化最能反映整個群落的變化,可以作為群落演替的指示種。而三類優勢種指的是沿河口梯度幾乎全程分布的種類。這類優勢種是典型的河口生物,可用於河口大型底棲動物的擴散、分布、演變等研究,可作為該河口的標誌性物種。如果從長時間來看,三類優勢種的變化最能夠反映河口整體環境的變遷,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作為長江口不同環境質量區域的指標,還延伸了河口生物作為環境指標的作用。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

  • 雲南河口發現錦葵科新物種
    本報訊(記者 李樹芬 黃翹楚 通訊員 張貴良 向建英) 近日,河口瑤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學術期刊上發表錦葵科新物種——大圍山梧桐,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 僅50株左右,雲南河口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近日,雲南河口縣林業和草原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學術期刊Phytotaxa上發表錦葵科一新物種——大圍山梧桐,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2013年,河口林業系統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植物調查時
  • 瀕臨滅絕的物種06:長江江豚
    它們與另一種海豚密切相關,直到最近才被認為是同一物種,經過各種遺傳研究,確定了江豚的種群與物種水平的淡水種群不同,長江無翅魚海豚是海豚中唯一的淡水物種。長江江豚的最顯著特徵是缺乏一個特徵,因為他們的名字暗示他們缺乏背鰭,並且是少數具有共同特徵的鯨類動物之一。而不是背鰭,而是背部有一個小的駝峰,由幾條細小的小結構組成,這些是從遠處看時幾乎看不見的疣狀結構。
  • 4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獲解救放歸長江
    日前(7月25日),在四川宜賓長江李莊段水域,有4尾被非法困於地籠的長江鱘,被當地漁政執法人員解救,並放歸長江。  這是宜賓市翠屏區農林畜牧局水產漁政管理站工作人員在長江李莊段水域巡邏時,搜救到的4尾被困長江鱘。其中,有3尾成魚,1尾幼魚。
  • 中國載人深潛新徵程:深海勇士號首獲深海水蝨樣品
    原標題:中國載人深潛新徵程:「深海勇士」號首獲深海水蝨樣品正在我國南海進行南海大計劃深潛航次海馬冷泉科考任務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近日在水深1386米的海馬冷泉附近深海海域,成功獲取一隻深海水蝨樣品。
  • 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
    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長江中生活著的野生江豚有2700多頭,2006年、2012年、2017年農業部門、中科院的3次大規模長江豚類科考,結果分別是:1800頭、1045頭、1012頭。這3次科考中,研究人員都沒有在長江武漢段發現江豚。 江豚的繁殖能力較強,不必像中華鱘等洄遊魚類一樣到固定地點繁殖,但為什麼種群數量還是快速下降?
  • 害蟲防治,半閉彎尾姬蜂系統大介紹!
    移栽後肥水及其他管理:移栽後需及時澆定根水,移栽成活後定時澆灌肥水,發現有其他害蟲如蚜蟲或菜青蟲為害時要及時防治,在甘藍接種小菜蛾前15天不能使用任何農藥。2天後卵孵化為幼蟲,5天後發育為3齡幼蟲,提供半閉彎尾姬蜂成蟲寄生。(三)半閉彎尾姬蜂規模化繁殖 在有半閉彎尾姬蜂成蟲的繁蜂箱中,接入發育到3齡的小菜蛾 幼蟲,根據繁蜂箱內半閉彎尾姬蜂成蜂的數量,按照半閉彎尾姬 蜂成蜂數量和小菜蛾幼蟲數量之比為1∶(40~50),接入小菜蛾幼蟲數量。
  • 瀕危物種保衛戰:從滇池到長江,10年禁漁任重道遠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沒有再發現過銀白魚的蹤跡。直到2013年,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才再次發現了倖存下來的銀白魚個體。2016年,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開始了對銀白魚和中臀擬鱨(同樣是滇池的特有物種)的保護研究工作。2017年3月,該研究團隊先後分4個批次從滇池中採集了13尾銀野生的銀白魚並嘗試人工繁殖,第一批就成功孵化出了3萬尾魚苗。他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攻克銀白魚的人工馴養和成魚養殖等關鍵技術,這一系列研究有望使昔日瀕臨滅絕的珍稀魚種重現滇池。
  • 雲南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
    雲南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 2020-05-16 0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為推動高校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強高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能力建設和科學數據積累,提升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實訓水平,教育部近日組織認定一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國37所高校共52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認定,依託復旦大學建設的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長江河口溼地野外臺站)獲得教育部認定。
  • 溼地生態美,福州閩江河口迎來最佳觀鳥季
    根據統計,目前閩江河口溼地保護區已有小天鵝521隻,鴻雁150隻,黑臉琵鷺137隻,白額雁68隻,赤頸鴨、斑嘴鴨、針尾鴨、黑腹濱鷸、環頸鴴、三趾濱鷸數量高達數千隻,非常適宜前往觀賞。閩江河口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閩江河口溼地位於長樂區東北部潭頭鎮、梅花鎮閩江入海口南側,是福州地區保留下來的最大的原生態河口溼地,生態環境良好。
  • 小菜蛾主要天敵半閉彎尾姬蜂簡化擴繁技術
    據報導,2001年我國雲南省引入小菜蛾半閉彎尾姬蜂,田間釋放結果表明,其能在田間續代增殖,對小菜蛾的自然寄生率可達74.7%,顯示出優異的控害潛能 ;劉樹生等證實小菜蛾半閉彎尾姬蜂可在北京、山東、河南、山西、寧夏、新疆等地廣泛分布,說明其在我國具有廣適性 ,且2019年在貴州新入侵的草地貪夜蛾3~4齡幼蟲上也發現了該寄生蜂 。
  • 長江江豚升獨立物種 「獨立」意味著保護更加緊迫
    4月11日,國際著名的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正式發表了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楊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通過大樣本全基因組測序,楊光團隊發現了長江江豚與海洋江豚之間存在著顯著而穩定的遺傳分化,已形成獨立的進化支系。這證明了長江江豚不再是窄脊江豚的亞種,而是一個獨立物種——這也讓世界鯨豚類物種從89種增加到了90種。
  •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4月14日,2018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舉行,5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中新社記者 黃餘洋 攝中新網7月24日電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今日指出,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物種狀況堪憂。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河口發現苦苣苔科植物新種
    本網訊 近日,河口縣林業和草原局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廣西植物》苦苣苔科植物研究專刊上發表文章,稱發現苦苣苔科一新種——南溪蛛毛苣苔,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又增添了一新成員。
  •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2020-11-06 17:11:54 來源:新華網 據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消息,近日,該部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2017年至2021年,農業農村部支持開展「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個調查站位,20餘家單位參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調查工作中未發現白鱘。理論推導,則主要基於從80多篇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1981年至2003年間共210尾白鱘誤捕記錄,反推得出滅絕可能性。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
  • 長江六圩河口裝上「千裡眼」 鎮江「智慧」構建海事治理新模式
    2020年11月18日14時34分,值班員通過監控發現一船舶AIS信息顯示有問題,在下行水域長時間佔用上行通航分道,值班員反覆提醒其按規定航道航行無果。值班員通過4K黑光球機直接觀看船名圖像並拍照取證,登錄船舶協同管理平臺,查詢發現並無該船報告信息,原來,該船涉嫌使用虛假AIS信息故意違章,執法人員隨後對其實施行政處罰。  「我們持續對六圩河口水域攝像頭進行更新換代,完成了由傳統紅外、星光級別攝像頭向4K黑光級別攝像頭的升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