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上海2月18日電 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在整個生態系統生物組分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對長江河口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進行調查研究中,華東師大河口海岸研究院陸健健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發現新物種——類閉尾水蝨和兩個中國新記錄種,並提出「三類優勢種」等河口生態系統分類新方法。
經過五年努力,陸健健帶領其課題組釐清了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在長江河口口門內區域的現狀,並發現了新物種。新種類閉尾水蝨的標本收集於長江口顧園沙、新村沙及北港北沙潮下帶,是生活在長江口潮下,體形類似軟泥的底棲動物,體長約2釐米。兩個中國新記錄種分別為日本旋卷蜾臝蜚和齒半尖額漣,前者常見於長江口口門地區的潮灘上,後者見於長江口南匯邊灘和杭州灣北部潮灘的潮溝中。原來它們僅在日本沿海地區有記錄。
陸健健教授告訴記者,新種的出現為全球變化提供了佐證,而兩種中國新記錄種和30種長江口新記錄種則是近期長江口生態環境急劇變化的有力證據。課題組基本確認,長江口高強度開發對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的主要影響是造成生態環境破碎化和加速生物演替,但對於生物多樣性而言,並未出現顯著的下降現象,從而澄清了「近年來長江河口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物種急劇下降」的傳聞。
為了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該課題組還提出了「三類優勢種」的河口生態系統分類方法。「三類優勢種」是按照物種在整個河口所佔密度優勢來分類。密度優勢達到80%的稱為一類優勢種,這類物種可用於整個長江河口大型底棲動物資源研究。密度優勢達到60%的稱之為二類優勢種,在研究潮灘生態系統大型底棲動物群落演替的時候,二類優勢種是重要的研究對象。它們的優勢度變化最能反映整個群落的變化,可以作為群落演替的指示種。而三類優勢種指的是沿河口梯度幾乎全程分布的種類。這類優勢種是典型的河口生物,可用於河口大型底棲動物的擴散、分布、演變等研究,可作為該河口的標誌性物種。如果從長時間來看,三類優勢種的變化最能夠反映河口整體環境的變遷,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作為長江口不同環境質量區域的指標,還延伸了河口生物作為環境指標的作用。
責編:李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