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今年已經是60次了。4月14日,500尾中華鱘將被放歸長江,回歸自然。由於生態環境的改變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中華鱘野生種群數量逐漸下降,整個物種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中華鱘,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自1984年開始放流活動,截至目前,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2萬尾。

相關焦點

  • 中華鱘:長江中最大的魚類,重量可達1200斤,野外僅剩500尾!
    中華鱘,長江裡最大的魚,重量可達1200斤,壽命長達40年。只可惜現在長江之中已經難覓蹤跡,在三峽大壩上遊的三峽庫區更是難以見到。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至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遠遠地超過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年限。
  • 不僅是中華鱘!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本網訊(袁磊)2020年4月22日,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將在湖北省宜昌市實施第62次中華鱘放流,10000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這將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實施中華鱘保護,是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 4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獲解救放歸長江
    日前(7月25日),在四川宜賓長江李莊段水域,有4尾被非法困於地籠的長江鱘,被當地漁政執法人員解救,並放歸長江。  這是宜賓市翠屏區農林畜牧局水產漁政管理站工作人員在長江李莊段水域巡邏時,搜救到的4尾被困長江鱘。其中,有3尾成魚,1尾幼魚。
  • 3分鐘速覽《新聞聯播》:7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提升遺傳多樣性
    【關鍵詞】中華鱘今天(13日),700尾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放歸長江。此次放流的中華鱘包括5個年齡梯隊,將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自1984年首次實施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已有超過500萬尾各類規格的中華鱘放歸長江。
  • 1萬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放歸長江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2日訊(記者 張海振)4月22日,記者從中國三峽集團官微了解到,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此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論:「回家了,保護好他們」。
  • 中華鱘研究首次啟用衛星標記追蹤技術
    日前,2020尾大規格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放歸長江,此次放流種群年齡梯隊、平均體長體重均創歷年之最。從1984年至今,中華鱘累計放流58次,達500餘萬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達1.7萬餘尾。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又被稱為「水中活化石」。
  • 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放流金沙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三峽集團消息,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24日在向家壩水電站附近放歸金沙江。此次放流活動由三峽集團和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主辦,共放流長江鱘、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圓口銅魚6種魚類。
  •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來源:長株潭報 作者: 編輯:見習編輯:曉柒 2014-11-17 09:09:59> —分享—   據新華社電記者16日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獲悉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回「老家」(組圖)
    本報記者浦峰攝  昨日,在北京海洋館「療養」一年多的兩尾特大野生中華鱘乘車抵達長江荊州段汽渡碼頭,被放歸長江。當日,「長江珍稀水生動物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珍稀水生動物達40萬尾。新華社發  昨日凌晨4點,工作人員為放流活動做準備。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專家稱這與三峽大壩無直接聯繫,3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昨被放進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 昨日,中華鱘研究所將3.1萬尾平均體長30釐米的中華鱘幼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核心提示     4月22日,兩條中華鱘被放歸長江。這是保護中華鱘工作啟動25年來,人類第一次將飼養後主動進食的中華鱘放歸。人類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拯救這種存活億年卻在瀕臨滅絕的古生物,7000裡長江,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經由1990年的2074尾驟減至257尾。     在已顯陌生的江水中,這兩頭中華鱘能否存活並擔當起挽救家族的使命,目前尚是未知數。     而受汙染的長江、被改變的生態圈,卻令保護者更加擔憂。
  • 宜昌:20萬餘尾魚類回歸長江
    11月18日,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在宜昌舉行。此次放流向長江投放各魚類20萬餘尾,其中中華鱘、長江鱘共計2500尾,胭脂魚4.25萬尾,四大家魚1.85萬公斤(100g/尾)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全長約80公裡,水域總面積約80平方公裡,自然保護區內水環境複雜是中華鱘、胭脂魚、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產卵場與棲息地。
  • 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受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委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近日開展了長江中下遊魚類資源專項調查,重點對中華鱘2013年自然繁殖情況及現有資源狀況進行調查。記者13日獲悉,調查認定: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野生中華鱘種群面臨滅絕危險。
  • 《人民日報》:長江活化石,法律來保護
    《人民日報》:長江活化石,法律來保護 2020-12-04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圖片來自@新浪江蘇一、鱘魚概覽鱘魚是已知的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也是最原始的魚類之一,因此「活化石」之稱絕非浪得虛名。鱘魚隸屬於硬骨魚綱,全世界僅存1目2科7屬27種,而且全部分布於北半球。二、中國及「極危」鱘類中華鱘中華鱘毫無疑問佔得瀕危鱘類榜首,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早被列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地位可能也就遜於國寶大熊貓來了。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可達千斤,曾經廣泛地分布於近海及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大江河,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
  • 西洞庭湖驚現國家一級保護魚類中華鱘(圖)
    (被發現的中華鱘)(工作人員將中華鱘放生)  紅網漢壽站11月12日訊(通訊員 張佩林)11日,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魚類監測技術人員在西洞庭湖進行魚類監測時,在漁民捕獲物中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魚類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4月14日,2018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舉行,5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中新社記者 黃餘洋 攝中新網7月24日電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今日指出,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物種狀況堪憂。
  • 長江活化石,法律來保護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中華鱘曾與恐龍同時期生活,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被譽為長江活化石。按照其生活習性,中華鱘常年在近海棲息生活,性成熟後,開始溯江而上,一直洄遊到長江中上遊進行繁殖,而後返回長江口,適應海水後回歸大海;孵出的幼魚則會洄遊至長江口停留數月,逐漸適應海水,然後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後再進入長江進行繁殖。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