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長江裡最大的魚,重量可達1200斤,壽命長達40年。只可惜現在長江之中已經難覓蹤跡,在三峽大壩上遊的三峽庫區更是難以見到。
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至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遠遠地超過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年限。中華鱘保留了魚類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在研究魚類演化史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此中華鱘又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而且由於中華鱘近些年的數量急劇下降,中華鱘成年群體比我們熟知的大熊貓數量還要少,因此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我國關於中華鱘的記載非常早,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我們國家便已經對中華鱘有了了解,當時稱之為王鮪魚、大蜡子。而《本草綱目》則詳細記載了中華鱘的食性:「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其實是說中華鱘通過張嘴吸食小魚小蝦等食物。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育。成年中華鱘在性成熟以後,會從大海中洄遊到長江上遊地區產卵,而且中華鱘對產卵地的水溫、流速、泥沙含量和水質都有嚴格的要求,大約會根據當年的水溫變化選在9月~11月份產卵。早些年中華鱘的產卵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上遊金沙江的宜賓-屏山地段。在此期間,成年的中華鱘跋涉3000公裡都不會進食,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和脂肪。
然後魚卵大約需要一周的時間正常孵化,然後沿著長江水流溯流而下。大約生長半個月的時間開始進食。然後邊發育邊沿江而下,最終於第二年9月進入大海中。此時的幼魚已經成長到30釐米左右。此時的中華鱘幼苗完全可以適應大海的生活,這就是中華鱘的繁殖過程。
然而,隨著葛洲壩水利工程和三峽大壩的相繼建成,中華鱘洄遊通道被阻斷,根本無法進入到金沙江地區產卵,於是在宜昌地區找到了一個新的產卵地,這一地區的規模遠遠地小於原有的產卵區域。而且隨著人工控制整個長江的流量,水量和水溫已經泥沙含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都使得中華鱘的自然產卵數量急劇下降。2013年和2014年更是連續兩年沒有在野外環境中檢測到中華鱘產卵跡象,也沒有在宜昌以下的長江幹流檢測到中華鱘幼苗的出現,現如今中華鱘的繁育重要依賴於人工孵化,人工放流至長江補充自然數量。但是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幼苗存活率和抵抗能力都非常低。目前整個長江流域的野生環境中僅剩不到500尾中華鱘。
保護中華鱘的棲息地和繁殖產卵區的重任早已經刻不容緩!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時間和機會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