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長江中最大的魚類,重量可達1200斤,野外僅剩500尾!

2021-01-11 珞珈山的貓

中華鱘,長江裡最大的魚,重量可達1200斤,壽命長達40年。只可惜現在長江之中已經難覓蹤跡,在三峽大壩上遊的三峽庫區更是難以見到。

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至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遠遠地超過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年限。中華鱘保留了魚類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在研究魚類演化史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此中華鱘又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而且由於中華鱘近些年的數量急劇下降,中華鱘成年群體比我們熟知的大熊貓數量還要少,因此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我國關於中華鱘的記載非常早,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我們國家便已經對中華鱘有了了解,當時稱之為王鮪魚、大蜡子。而《本草綱目》則詳細記載了中華鱘的食性:「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其實是說中華鱘通過張嘴吸食小魚小蝦等食物。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育。成年中華鱘在性成熟以後,會從大海中洄遊到長江上遊地區產卵,而且中華鱘對產卵地的水溫、流速、泥沙含量和水質都有嚴格的要求,大約會根據當年的水溫變化選在9月~11月份產卵。早些年中華鱘的產卵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上遊金沙江的宜賓-屏山地段。在此期間,成年的中華鱘跋涉3000公裡都不會進食,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和脂肪。

然後魚卵大約需要一周的時間正常孵化,然後沿著長江水流溯流而下。大約生長半個月的時間開始進食。然後邊發育邊沿江而下,最終於第二年9月進入大海中。此時的幼魚已經成長到30釐米左右。此時的中華鱘幼苗完全可以適應大海的生活,這就是中華鱘的繁殖過程。

然而,隨著葛洲壩水利工程和三峽大壩的相繼建成,中華鱘洄遊通道被阻斷,根本無法進入到金沙江地區產卵,於是在宜昌地區找到了一個新的產卵地,這一地區的規模遠遠地小於原有的產卵區域。而且隨著人工控制整個長江的流量,水量和水溫已經泥沙含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都使得中華鱘的自然產卵數量急劇下降。2013年和2014年更是連續兩年沒有在野外環境中檢測到中華鱘產卵跡象,也沒有在宜昌以下的長江幹流檢測到中華鱘幼苗的出現,現如今中華鱘的繁育重要依賴於人工孵化,人工放流至長江補充自然數量。但是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幼苗存活率和抵抗能力都非常低。目前整個長江流域的野生環境中僅剩不到500尾中華鱘。

保護中華鱘的棲息地和繁殖產卵區的重任早已經刻不容緩!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時間和機會真的不多了!

相關焦點

  •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 曾與恐龍並存 能活40年長到1200斤!杭州灣跨海大橋灘涂邊發現...
    馬定飛他們對這條大魚進行了仔細辨認,確定這是一條中華鱘。因為中午的太陽有點大,海水溫度有點高,它偶爾動彈一下,看上去沒什麼活力。兩個工作人員站在海水裡,一個抱住中華鱘的頭,一個抱住尾,中華鱘掙扎了幾下,就順從地讓工作人員把它移到附近海水較涼、較深的溝裡。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被葛洲壩阻斷命門的中華鱘,還會有通達江海的未來嗎?(組圖)
    中華鱘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的中華鱘 攝影/沈晴中華鱘研究所人工繁殖的子二代  物種檔案:中華鱘,大型江海溯遊性魚類,江河出生,相關公司股票走勢淺海長大,是目前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成年個體長四五米,重達500公斤
  • 不僅是中華鱘!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本網訊(袁磊)2020年4月22日,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將在湖北省宜昌市實施第62次中華鱘放流,10000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這將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實施中華鱘保護,是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 宜昌:20萬餘尾魚類回歸長江
    11月18日,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在宜昌舉行。此次放流向長江投放各魚類20萬餘尾,其中中華鱘、長江鱘共計2500尾,胭脂魚4.25萬尾,四大家魚1.85萬公斤(100g/尾)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全長約80公裡,水域總面積約80平方公裡,自然保護區內水環境複雜是中華鱘、胭脂魚、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產卵場與棲息地。
  • 1萬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放歸長江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2日訊(記者 張海振)4月22日,記者從中國三峽集團官微了解到,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此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論:「回家了,保護好他們」。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
  • 長江重現「神秘物種」䲘,最大曾達20斤,現如今幼苗都難見到
    據報導,2020年11月,相關科研人員在開展長江工作的過程中,在長江宜昌段發現一種失蹤多年的魚種——1尾䲘(guǎn),這是科研人員繼2017年6月在洪湖江段發現1尾䲘後,3年來首次在長江中發現。這種魚的身體圓滾細長,頭部比較尖,有江河洄遊習性,會在每年的4-6月到江河流水中產漂流性卵,到了7-9月之後,再進入湖泊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蟲、小魚小蝦為食,一般體重在1斤左右,最大的也可達到20斤,肉質非常鮮美,是長江中重要的經濟魚類。
  • 長江江豚瀕危程度比大熊貓更嚴重
    白鱘,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其吻形長如象鼻也叫「象魚」,重可達千斤,歷史上分布在長江和錢塘江,已有15年未被發現。分布於西部的四川、陝西以及東北部的黑龍江等省區,體形修長,最大者體長可達2米讓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又稱達氏鱘,已連續18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
  • 這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最大的有600公斤,因大壩的建成影響很大
    三峽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三峽大壩的建成,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在發電、防洪、抗旱、航運和種植等方面提供了極大的價值。從2020年入梅後持續的強降雨中就能看出,三峽大壩在防洪方面調節性的功能所在。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中華鱘和白鰭豚,代表了長江的水生魚類從某一方面來說,中華鱘和白鰭豚就代表了我國長江的水生魚類(註:嚴格來說白鰭豚不屬於魚類,它們屬於鯨目,但這裡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不單獨說明了),我們先了解一下中華鱘和白鰭豚的特點。
  • 2019年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據人民日報12月17日消息,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
  • 新洲漁民長江中誤捕巨型中華鱘 3.3米長重約700斤(圖)
    圖為:長江中撈出大個兒中華鱘(視界網曾吉清 王東升 攝)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王東升)昨日上午,新洲區雙柳街一漁民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約700斤重的中華鱘。因其身體有多處傷痕,已被送至長江水產研究所治療。  34歲的漁民張錦說,昨日上午9時許,他在長江新洲牧鵝洲附近張網捕魚時,突然發現在離岸400米處的漁網中有很大動靜。他趕緊過去查看,發現網中有一條罕見的大魚。
  • 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受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委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近日開展了長江中下遊魚類資源專項調查,重點對中華鱘2013年自然繁殖情況及現有資源狀況進行調查。記者13日獲悉,調查認定: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野生中華鱘種群面臨滅絕危險。
  • 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放流金沙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三峽集團消息,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24日在向家壩水電站附近放歸金沙江。此次放流活動由三峽集團和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主辦,共放流長江鱘、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圓口銅魚6種魚類。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圖)
    [摘要]湖北漁民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約700斤重的中華鱘。中華鱘在漁網中掙扎時,鼻子受了輕傷,且尾部有舊患,它身上有多處黑色斑點,應患有內傷。這是近20年來該區發現的最大一條中華鱘。很快,消息傳到湖北省和武漢市的漁政部門,他們立即出動趕到現場,在漁民的幫助下,將巨型中華鱘慢慢轉移到岸邊水域,等待長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到現場。張錦今年33歲,在長江上捕魚已有16年。他說中華鱘是與大熊貓一樣的瀕危動物,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魚類,所以撈到它時根本不敢去繼續收網,害怕操作不當傷到這個寶貝。這條中華鱘儘管掙扎了數小時,但被1米多深的流網纏得死死的。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4月14日,2018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舉行,5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中新社記者 黃餘洋 攝中新網7月24日電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今日指出,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物種狀況堪憂。
  • 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原標題: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 「水中國寶」何去何從?「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是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國寶」,但現在卻面臨著滅絕風險。人工保護性養殖是拯救這個珍惜物種的重要手段。湖北荊州的恆升實業有限公司內建有中華鱘人工繁育的重要保種基地,567尾中華鱘暢遊其中。
  •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來源:長株潭報 作者: 編輯:見習編輯:曉柒 2014-11-17 09:09:59> —分享—   據新華社電記者16日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獲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