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2021-01-11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 「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是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國寶」,但現在卻面臨著滅絕風險。

人工保護性養殖是拯救這個珍惜物種的重要手段。湖北荊州的恆升實業有限公司內建有中華鱘人工繁育的重要保種基地,567尾中華鱘暢遊其中。然而,從去年開始,隨著當地一座跨湖大橋緊鄰基地興建,36條中華鱘陸續死亡。在多方叫停之下,這座的大橋的施工在上周才剛剛停止。

為什麼多方督促外加國寶生命的代價,都無法叫停一個工地?餘下的500多尾極其珍貴的中華鱘又將何去何從?

子一代中華鱘全國不足千尾 徵地施工致其不斷死亡

在人工條件下,野生中華鱘被取卵、受精、孵化得到的個體為子一代中華鱘,由子一代中華鱘人工孵化得到的下一代被稱為子二代。子一代比子二代的體質更好,遺傳多樣性更豐富。目前,全國僅餘不足1000尾人工飼養的子一代中華鱘親魚,其中近60%、567尾「棲身」於湖北省荊州市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簡稱「荊州市文旅區」)湖北恆升實業有限公司(簡稱「恆升公司」)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

↑死亡的子一代中華鱘(成體)

這567尾子一代中華鱘,被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簡稱「農業部長江辦」)明確表述為「極其珍貴」。但因荊州市文旅區開建羋月橋等項目,該養殖場遭遇徵遷,全場165畝已被徵85畝,加上施工等影響,中華鱘接連死亡。

多機構發公函:施工與中華鱘死亡有直接關係 應先行停工

2017年9月份,在馴養繁殖基地內,出現了第1尾死亡的中華鱘子一代,隨後這個數字不斷刷新。對此,農業部長江辦2017年11月專門致函湖北省農業廳,要求妥善處理其搬遷事宜。但一年後,這批中華鱘仍困在原地,並持續死亡。一年多的時間裡,體長2米左右的子一代中華鱘的死亡數字已達到36條。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當中,湖北省水產局工作人員先後10多次赴施工現場檢查、核實。今年9月,省水產局發函表示,恆升公司周邊的荊州市文旅區工程項目施工所產生的噪音、震動以及水源條件改變,對該基地中華鱘產生負面影響,與中華鱘的死亡有直接關係。並要求:請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迅速暫停恆升公司中華鱘養殖基地周邊1公裡範圍內建設項目現場施工,減少物種應激反應,直至恆升公司中華鱘搬遷事宜協調處置完畢。

↑死亡中華鱘的部分統計列表。

公函叫不停的施工 區管委會:我們影響不大

多方叫停之下,工地卻遲遲沒有停工。2018年8月1日,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稱,「徵遷、施工均未對恆升公司中華鱘養殖場區進行破壞或造成不良影響,並且我區從未接到恆升公司或上級水產主管部門關於恆升公司中華鱘死亡的任何報告。」

11月份,有媒體曝光此事件。近日記者來到羋月橋附近工地,工人表示,羋月橋的施工直到今年11月17號才正式停止。但400米外鳳凰大道建設工地的推土機依舊不時傳來震動聲。

文旅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設成本達9000多萬的羋月橋是連接滬渝高速出口與荊州園博園的必經之路,而明年9月1日園博園將開園。在9月份湖北省水產局責令停工後,他們書面通知工地停工,但主體工程停止,養護工作沒停。對此,該負責人表示:「沒有切實停工的原因是這樣的,前期專家意見是施工造成死亡,三條原因,有噪音、有震動、沒水了。我們的施工工藝,噪音和震動極小。」

恆升公司索要高價徵遷補償?雙方各執一詞

據了解,恆升公司是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指定的中華鱘人工養殖基地,其培育中華鱘幼魚及其他魚種,幼魚主要用於長江增殖放流。恆升公司郢北場區佔地165畝,目前已完成徵遷85畝,餘下80畝尚未拆遷。

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稱,恆升公司要求的不低於9000萬元的徵遷標準,遠高於評估報告中的4200萬,目前徵遷方案仍在協商中。湖北省水產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中華鱘成了恆升公司的籌碼,在徵遷補償中要高價。

↑11月5日死亡的中華鱘幼魚

但恆升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荊州市文旅區在徵遷過程中多次更換評估公司,至今仍未能出具哪怕一份評估報告。他希望被依法依規徵遷,希望相關部門「回收」這批中華鱘,或異地重建其養殖基地。

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中華鱘未來堪憂

雙方僵持之下,基地一直沒搬,大橋一直在建,如此珍貴的中華鱘一直在為自己設立的保種基地內死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表示:「我們解剖了一條死亡的中華鱘,魚鰾裡有積水,這是不正常的。這是施工導致的,機械一直在震動在響,湖水被抽走、一半的魚挪到一起……綜合原因導致了死亡。」

現在,儘管工地已經停工,但餘下的的500多尾中華鱘子一代將何去何從?危起偉表示,在未來的中華鱘保護中,如何理順社會力量,更好地拯救長江珍稀物種,是這次事件留下的思考題之一。

編輯:胡碧霞

相關焦點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2013年-2019年,7年中有5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產卵行為,也未監測到這些年份所孵化的中華鱘幼魚。「即便監測到產卵,數量也是個位數。」5月25日劉健對界面新聞記者介紹道,除了種群數量極度稀少外,中華鱘種群比例也非常不平衡。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溯河洄遊性魚類, 為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曾與恐龍同期生活,在地球上存活了上億年,素有「活化石」之稱,也被稱為「水中國寶」。
  • 首批中華鱘抵達大海 虎牙全程直播萬尾「水中國寶」回家路
    隨著「先頭部隊」的成功入海,標誌著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湖北省宜昌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第62次萬尾中華鱘放流之旅圓滿結束。受疫情影響,本次中華鱘放流首次開啟了傳播更廣泛、更直觀的「雲端模式」,虎牙直播作為獨家網絡直播平臺全程見證此次活動,組織志願者報名、線上問答、互動刷屏等活動,為公眾獻上了一系列豐富的「線上中華鱘放流之旅」,通過直播號召更多網友關注中華鱘,加入到共同保護自然的行動中來。
  • 中華鱘:國之瑰寶,生命消亡抑或延續?
    國寶中華鱘隱憂,並不如煙的往事許多年以來,我都在迴避一個話題,即:不談中華鱘。1843年,魚類學家格雷在西江採到標本,將其命名為「中華鱘」,作為新種發表了論文。據傳,該模式標本現仍存於倫敦博物館。另一說則認定,這種魚是在長江上遊產卵,大海生長的我國獨有鱘類。在江裡出生,在海裡長大,適宜於鹽度在1‰~36‰之間的水環境中生存。從幼鱘孵出遊入大海到成年鱘返回長江繁育後代,最短也需要十年的時間,世世代代,周而復始。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這一次,他們把探尋中華鱘減少原因、挽救中華鱘物種繼續繁衍的希望,寄托在了兩隻代號為「28」「32」的中華鱘身上。     1980年到1990年,2074尾;1990年到2001年,257尾。     這是野生中華鱘在兩個不同時間段的生存數量。
  • 中華鱘在葛洲壩建成32年後由1萬餘尾銳減至57尾
    從一萬餘尾到57尾  葛洲壩落成後,中華鱘在壩下聚集,捕撈和誤傷導致數量急劇減少  這條大魚命運的拐點,早在30多年前,危起偉就有所預料。  葛洲壩截流的1981年,葛洲壩下的沿岸漁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饋贈」。中華鱘在壩下扎堆,好抓極了。
  • 長江白鱘滅絕,眾多「水中國寶」九死一生,人類或孤獨生活在地球
    「滅絕」這樣字眼,是比「死亡」還要恐怖的2個字。這一次的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奪走了我們上千名同胞的生命,每次看到死亡人數這個刺眼的數據時,心裡都不由自己痛了一下。而滅絕呢?「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白鱘。而如今,中華鱘成為了極為瀕危的物種,白鱘永遠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 捕起一條中華鱘致其死亡,漁民被檢察院提起公訴
    記者從上海市鐵路運輸檢察院獲悉,就在《條例》通過的當天,該院以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對捕撈、殺害中華鱘的犯罪嫌疑人邢某某提起公訴。中華鱘,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藥用和觀賞價值。長江流域(上海段)是典型的河口區水域,海淡水交匯造就了獨特的、豐富的生態系統,是中華鱘生命周期中重要的集中棲息、洄遊和索餌產卵的場所。
  • 1萬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放歸長江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2日訊(記者 張海振)4月22日,記者從中國三峽集團官微了解到,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此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論:「回家了,保護好他們」。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 人為捕撈和過往船舶是中華鱘瀕危的原因嗎?專家:三峽大壩也是
    我國的中華鱘是該科魚類中分布最南部的一種。據記載,除了長江外,其他大江大河諸如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也都有分布。古時候它可沿黃河上溯抵達西安附近,成為周朝祭祖的主要魚類。百多年來僅在黃河濟南河段捕到4~5尾,現今已鮮見蹤影。
  • 中華鱘:長江中最大的魚類,重量可達1200斤,野外僅剩500尾!
    中華鱘保留了魚類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在研究魚類演化史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此中華鱘又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而且由於中華鱘近些年的數量急劇下降,中華鱘成年群體比我們熟知的大熊貓數量還要少,因此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我國關於中華鱘的記載非常早,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我們國家便已經對中華鱘有了了解,當時稱之為王鮪魚、大蜡子。
  • 中國最珍稀的魚,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在我國是非常有名的魚類,它們渾身都是寶,食用、藥用、科研價值很高。不過由於數量稀少,中華鱘十分珍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下面小編帶你們來認識一下中華鱘!中華鱘生活習性中華鱘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寮國和朝鮮。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竟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特有魚類中華鱘,探索其中隱藏的奧秘吧!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
  • 四民工欲毒魚下酒致中華鱘等珍貴魚種死亡(圖)
    四民工欲毒魚下酒致中華鱘等珍貴魚種死亡(圖) 被毒死的中華鱘,重達百餘斤。
  •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裡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娃娃魚娃娃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因其夜間的叫聲猶如嬰兒啼哭強烈光照不僅會影響它們的生長發育,甚至會造成死亡。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種群自白堊紀延續至今,是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也見證了恐龍的繁盛與滅亡。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水體汙染致魚畸形(圖)
    從一萬餘尾到57尾   葛洲壩落成後,中華鱘在壩下聚集,捕撈和誤傷導致數量急劇減少   這條大魚命運的拐點,早在30多年前,危起偉就有所預料。   葛洲壩截流的1981年,葛洲壩下的沿岸漁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饋贈」。中華鱘在壩下扎堆,好抓極了。
  • 3分鐘速覽《新聞聯播》:7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提升遺傳多樣性
    【關鍵詞】中華鱘今天(13日),700尾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放歸長江。此次放流的中華鱘包括5個年齡梯隊,將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自1984年首次實施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已有超過500萬尾各類規格的中華鱘放歸長江。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今日,微博上一條「27歲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魚」引起熱議,講述了蘇州常熟漁政執法隊27歲的嚴御誠和同事們盡心盡力救護7條中華鱘的事跡。昨天剛度過一個以「與子同舟,保護未來」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再聽到這樣的故事,無疑是讓人心生感觸。
  •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回「老家」(組圖)
    本報記者浦峰攝  昨日,32號野生中華鱘被放流進長江。本報記者浦峰攝  本報荊州訊(特派記者劉建宏崔木楊)看到中華鱘28號、32號先後由滑道順利進入長江,駁船上的人們歡呼起來。昨天上午,長江湖北荊州段,6萬多尾大小不一的中華鱘回到了長江母親的懷抱。加上當天在其他江段放歸的數量,昨日共有11.3萬尾中華鱘回歸長江。